('\n\t……<br /><br />乾清宫。<br /><br />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下肚,朱由检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br /><br />他将手中的青花大碗往桌上重重一放,发出“当”的一声脆响。<br /><br />“好吃!长秋的手艺着实不赖!”<br /><br />这一声脆响,把一旁捧着饭碗细细吃着的王体乾和司之礼吓得一哆嗦。<br /><br />此刻被皇帝这么一惊,两人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站起身来,躬着身子,一副随时准备听令的模样。<br /><br />御座之侧,周钰强制按捺,却还是眼儿弯弯,如月牙儿一般。<br /><br />她心中欢喜,面上很矜持道:“陛下喜欢就好,臣妾这次可是特地请教了尚膳监的老师傅,他说臣妾于厨艺一道,实乃……天赋奇才,还特地给了我一道祖传的汤头秘方呢。”<br /><br />朱由检看着她那点藏不住的小得意,心里暖烘烘的,伸手极其自然地拂去她脸颊上沾着的一小撮白面粉。<br /><br />周钰的脸颊“腾”地一下飞上两抹红霞,像是被火烧着了一般,赶忙低下头,拿起袖子在脸上左擦右擦,心如鹿撞。<br /><br />朱由检这才转向那两个战战兢兢的太监,语气温和地挥了挥手:<br /><br />“行了,你们两个不必如此紧张,这可是长秋亲手所做。好好吃完,可不许剩下。”<br /><br />“朕先自己看看账本,再与你们问话。”<br /><br />“奴婢……遵旨。”<br /><br />两人如蒙大赦,赶紧坐回去,捧起面碗又快又安静地狼吞虎咽起来。<br /><br />朱由检不再理会他们,从司之礼呈上来的那摞文牍中,抽出最上面一本,翻了开来。<br /><br />他的心中满怀期待。<br /><br />我的天启哥哥,你到底给我留了多少钱呢。<br /><br />然而,只看了几分钟,朱由检就感觉头皮阵阵发麻。<br /><br />繁体、竖排、无句读、数字还都是汉字大写。<br /><br />更别提那所谓的“四柱清册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各种名目混杂纠缠,看得人眼花缭乱,脑仁生疼。<br /><br />习惯了后世清晰明了的表格和阿拉伯数字,朱由检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天书般的记账方式。<br /><br />他强忍着不耐,又往后翻了几页,入目皆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终于彻底失去了耐心。<br /><br />“啪!”<br /><br />一声闷响,朱由检将厚重的账本合上。<br /><br />他抬头一看,王体乾和司之礼不知何时已经把面吃完了,正躬身侍立在一旁,大气也不敢出。<br /><br />反倒是周钰,正小声跟宫女说着什么,脸上带着笑意。<br /><br />“司之礼。”朱由检唤道。<br /><br />“奴婢在。”司之礼连忙上前一步,头垂得更低了。<br /><br />“内承运库交接得如何了?”<br /><br />“回陛下,档籍账册都已交接完毕,奴婢也大致看了一遍。只是……库中实物,还未来得及一一清点,核对账目。”司之礼答得小心翼翼,声音都在发颤。<br /><br />朱由检点点头,并不在意这些细枝末节,直截了当地问,“你直接告诉朕,现在朕的内帑,还剩多少银子?”<br /><br />司之礼的身子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猛地一颤,躬身道:“回陛下,内承运库账上,现银共计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二十三两四钱。”<br /><br />朱由检以为自己听错了,声调不由得拔高了几分:“多少?怎么会这么少?”<br /><br />“一百四十三万……”司之礼又重复了一遍,声音已经细若蚊蝇,几乎听不见了。<br /><br />朱由检彻底愣住了。<br /><br />堂堂大明皇帝,富有四海,九重天子,私人小金库里,就剩下这么点钢镚儿?<br /><br />一股强烈的荒谬感涌上心头,他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是该发怒,还是该发笑。<br /><br />司之礼见皇帝脸色阴晴不定,吓得额头冷汗直冒,双腿一软,几乎就要跪下去。<br /><br />他只是个刚从信王府提拔上来的,往日也不过是王府局官而已,一时间惶恐不安,呐呐地说不出话来。<br /><br />朱由检的目光越过他,落在了他身后那个沉默的身影上。<br /><br />王体乾。<br /><br />王体乾立刻感受到了皇帝的注视,心中暗叹一声,知道躲不过去。<br /><br />他从司之礼身后走出,跪伏在地,用一种沉痛而恭敬的语气说道:<br /><br />“陛下,关于内帑之事,老奴……知晓一二,或可为陛下解惑。”<br /><br />“讲。”朱由检的声音听不出喜怒。<br /><br />“是。”王体乾定了定神,组织了一下语言,缓缓说道:<br /><br />“神宗显皇帝(万历)过世时,内帑尚有近四千万两之巨,可谓充盈。”<br /><br />他顿了顿,偷偷抬眼看了一下皇帝的神色,才继续道:<br /><br />“但万历四十八年,因萨尔浒之败,辽东危急,光宗贞皇帝登基,当即发帑九百余万,以作军资。”<br /><br />“先帝登基之后,又逢辽沈、广宁之败,为重建兵马、修筑城防,再发帑一千余万。”<br /><br />“此后数年,宫中日常用度、辽事新饷、重修三大殿、三王之国及公主贵妃册封等事……耗费甚巨。”<br /><br />“故而……故而到了今日,只余下这百余万两了。”<br /><br />朱由检敏锐地抓住了重点:“万历四十八年和天启元年,短短两年,就为辽东之事发出内帑近两千万两?”<br /><br />“是。”王体乾的头埋得更低了。<br /><br />“朝廷接连败仗,城池、兵马都需要重建,花钱是应该的。”<br /><br />朱由检实在心中疑惑,忍不住追问。<br /><br />“可就算如此,两年将近两千万两内帑,也未免太多了些。如今辽东一年饷额,也不过五百二十万两而已。”<br /><br />“兵马重建、城池驻守,连同两年间辽饷正税,岂不是说,我大明在辽东,两年就花了近三千万两的军费?”<br /><br />王体乾心中一凛,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br /><br />他没料到这位新君,过去在王府闲住,各人相传不过所谓仁厚、纯孝等语。<br /><br />如今甫一登得宝座,竟然如此明见万里吗?<br /><br />他低下头,声音艰涩:“陛下圣明。先帝登基后数年……也察觉此事不对,多番追问,然……然终不得其所以然。”<br /><br />不得其所以然。<br /><br />朱由检心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中冷笑。<br /><br />好一个“不得其所以然”!<br /><br />他几乎可以想象,那雪花般的银子,是如何从国库流出。<br /><br />一路经过内使、文臣、小吏、边将之手,层层盘剥,雁过拔毛,最后才落到那些苦弱的军士和民夫手中。<br /><br />可真到这时,真正落到实处的,又能有几成?八成?还是五成?<br /><br />靠,不会只有三成吧?<br /><br />朱由检心中一叹,所谓政以贿成,刑以权枉,实在是晚明官场真实写照。<br /><br />工事、边事,国朝用度,此二事最耗钱粮,不知养活了多少吸血的蠹虫!<br /><br />可惜,他穿越的是崇祯,不是天启。<br /><br />事已至此,又连续崩了两个帝君,根本无从追索,思之无益。<br /><br />他深吸口气,冷静下来,换了个话题:“那现在,内帑的进项如何?”<br /><br />从这一章开始要逐步掀开改革的大幕。<br /><br />改革必定涉及到各种数据。<br /><br />例如亩产、收入、人口、兵马编额等等。<br /><br />有些数据我能找到,有些确实找不到,我会说明哪些是推演的,但整体会保证合理、真实。<br /><br />【本章史料】<br /><br />1.关于本章中内帑的存量、历年发放金额,参考论文《再论明亡内库存银问题》,《晚明户部的战时财政运作——以己巳之变为中心》。<br /><br />2.我把泰昌元年~天启七年的内帑发放图做成彩蛋章放在下一章的后面。请特别注意,天启四年由于明实录丢失,所以那一年的金额低得不正常,只有6000两,这不是真的。<br /><br />【本章推演】<br /><br />1.关于崇祯登基时内帑数量,一方面参考前面的论文,另一方面根据《崇祯遗录》“熹宗在位七年,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扫地无余”,之语。<br /><br />2.另一方面崇祯登基后,工部请发100万修天启陵墓,他发不出,只给了50万。又请发欠饷,也没多少,就10万、十几万的,可见真的没多少钱——大家不会以为崇祯像万历一样吝啬吧?<br /><br />3.直到十月一日,他把阉党抄了,这才有了一笔钱,但也很快就用完了。<br /><br />4.总之崇祯内帑真的很穷,以致于他拼命问钱花到哪里去了。哎,可怜的孩子。你要是生在万历期间,说不定是中兴之主。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