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离开都察院后,杨士奇登上马车,吩咐车夫迅速朝着政务处赶去。<br /><br />朱允熥已然降下圣旨,明日即将召开大朝会,专门讨论血书求救之事。<br /><br />在这之前,政务处必须拟定出一套可行的章程。<br /><br />否则,明日陛下问题,他们这些身负重任的政务大臣,若是茫然无措,不知如何应对,那可就是真正的失职,有负陛下的信任与重托。<br /><br />杨士奇坐在马车里,身子斜倚在车厢壁上,缓缓闭上双眼。<br /><br />他的脑海中,如同放映着一部无声的影片,开始细致地复盘起近日发生的诸多事情。<br /><br />这是他多年前便养成的习惯。<br /><br />圣人曾言:“吾日三省吾身。”<br /><br />杨士奇每日都会在脑海中回顾自己的言行举止,审视是否在某些地方犯下错误,并暗自提醒自己切勿再犯。<br /><br />正因为他始终保持着这般严于律己、勤于反思的习惯,才使得他在如此年轻的年纪,行事便已如此稳重、睿智,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干练。<br /><br />今日与那御史发生的那场口舌之争,着实有些冲动,实乃不该之举。<br /><br />日后在这等言辞交锋之事上,务必要更加谨小慎微才是。<br /><br />这些时日,朝廷里可谓是风云变幻。<br /><br />与女真三部的战争,大明军队大获全胜。<br /><br />此役过后,蓝玉在女真三部雷厉风行地开展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br /><br />消息传至大明本土,瞬间在朝野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br /><br />陛下闻此捷报,龙颜大悦,旋即降旨,要在金陵城举办一场盛大无比的庆典,以迎接凯旋归来的远征将士们。<br /><br />此前,张辅、朱能二位将军率军远征草原,一路势如破竹,一举剿灭北元王庭。<br /><br />而后便一直驻守在草原之上,后面又随蓝玉一起出征女真。<br /><br />如今,草原已然平定,女真三部亦被征服。<br /><br />朝廷顺势在当地设立行省。<br /><br />原来由远征军代管的对草原和女真三部事务,也正逐渐交付给朝廷派遣的流官负责。<br /><br />出征的将士,也就该回朝了。<br /><br />不过,杨士奇心中明白,陛下此时下旨举办庆典,其目的绝非仅仅是欢迎将士回朝这般简单。<br /><br />更为重要的是,陛下欲借此次大胜之威,为蓝玉等人撑腰壮胆。<br /><br />令那些对蓝玉推行改革心怀不满的人,不敢擅动。<br /><br />同时也给在女真三部实施的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争取更多的时间去稳固和推进。<br /><br />不得不说,陛下这一招着实高明,收效显著。<br /><br />朝廷上的诸多官员,虽有不少人对蓝玉在女真三部的改革私下里腹诽不已。<br /><br />但在这当口,却无一人敢站出来公然反对。<br /><br />更无人敢上奏章弹劾蓝玉。<br /><br />毕竟,蓝玉身为此次出征女真三部的主帅,无论如何,对女真胜利的光环都笼罩在他的头上。<br /><br />即便有人知晓这场战争实则是朱允熥精心谋划。<br /><br />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乃是大明情报局。<br /><br />是靠收买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和分化瓦解之策才征服了女真三部。<br /><br />但蓝玉作为主帅,这“捡来”的功劳也是实实在在的,无人能够剥夺。<br /><br />况且,他如今在女真三部进行的改革,亦是为了稳定当地局势。<br /><br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算是一种“军事辅助”措施。<br /><br />在朝廷大张旗鼓筹备庆典的关键时刻,又有谁敢如此不识时务,去弹劾这个刚刚立下赫赫战功的蓝玉呢?<br /><br />即便那些人心中满是怨恨,此刻也只能无奈地咽下这口气。<br /><br />然而,这些人虽不敢对动蓝玉,可对于那些上书言事的书生,却是毫不手软。<br /><br />别看如今朝堂内外要求改革的呼声颇高,上书的书生亦是络绎不绝。<br /><br />但只要朝廷的官员们沆瀣一气,联手打压,要镇压这些书生,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br /><br />想到此处,杨士奇掏出了之前那封藏于怀中的书生上书,再次展开细细读了一遍,又看了看另一封求救血书,脸色顿时变得阴晴不定。<br /><br />良久,他才轻声低语道:“这天下局势,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本就如同棋盘上的棋子,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br /><br />“陛下想必早已料到他们会对上书言事的书生下手,正好借此血书求救之事大做文章。”<br /><br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br /><br />他的声音慢慢消失不见,缓缓闭上双眼,陷入沉思,渐渐地,心中已然有了些头绪。<br /><br />……<br /><br />后宫。<br /><br />庭院里一片静谧。<br /><br />老朱正惬意地躺在藤椅之上,双目微闭,养神休憩。<br /><br />身旁,两名宫女手持蒲扇,轻轻摇曳,为其驱赶着暑气。<br /><br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br /><br />一转眼,已然过去了大半年的时光。<br /><br />天气也随着时光的流转,由寒冷逐渐变得温暖,如今更是慢慢热了起来。<br /><br />自从上次经历了尚星瑜假扮马皇后的那场风波之后,老朱的容颜明显苍老了许多。<br /><br />岁月的痕迹愈发清晰地刻在了他的脸上。<br /><br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老朱的身体并未因此而垮掉。<br /><br />反而在这段时间里,逐渐变得硬朗结实了不少。<br /><br />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朱允熥将科学引入大明,并创立了专业的医学期刊和相关的学术杂志。<br /><br />使得大明的医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进而让老朱的身体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调理。<br /><br />在许多人固有的认知里,太医院作为古代王朝的最高医疗机构,必定是医术登峰造极之地。<br /><br />大量的名医们,如同璀璨星辰般汇聚于此。<br /><br />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br /><br />在明代京城,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翰林院的文章,武库司的刀枪,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br /><br />时人将它们称为“四大笑话”。<br /><br />也叫“四大不靠谱”!<br /><br />翰林院的学士们皆是饱读诗书之人,可他们撰写文章时,偏爱堆砌华丽辞藻,行文晦涩难懂。<br /><br />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几千字甚至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上万字。<br /><br />可真正切中要害、阐述实质内容的,或许仅有一两百字。<br /><br />其余的尽是废话、空话,毫无实际用处,因此遭人诟病、嘲讽。<br /><br />再看武库司的刀枪。<br /><br />这是由于古代冶炼技术有限,没有后世先进的不锈钢技术。<br /><br />即便刀枪存放于仓库中,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防锈处理,但随着时间推移,依然难以避免生锈。<br /><br />那些锈迹斑斑、锈损严重的刀枪,实际上早已形同废铁。<br /><br />可武库司的官员们怎敢向朝廷如实上报,称仓库里的刀枪已经报废了呢?<br /><br />这等责任,又有谁能承担得起?<br /><br />朝廷大臣们其实也知晓这种状况,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防锈技术,又不能随意将好好的刀枪报废,否则,账目难以厘清。<br /><br />便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其放任不管。<br /><br />到了真正要用的时候,打开仓库一看,哪有什么刀枪,大部分都是一堆废铁!<br /><br />如此一来,武库司的刀枪自然沦为众人的笑谈。<br /><br />当然,如今大明初立,老朱要求又极严,此时的武库司,还不至如此。<br /><br />后面每况愈下,存放的兵器甚多,却无人每天去勤加保养,才走到那等境地。<br /><br />至于光禄寺的茶汤,指的是光禄寺所供应的茶汤价格昂贵,可口感却极差,令人难以下咽。<br /><br />而太医院的药方,背后也有着特殊缘由。<br /><br />太医们为皇帝和皇亲国戚诊治疾病时,为避免出现差错,招来灾祸,但凡用药治病,都极力追求一个中正平和的原则。<br /><br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br /><br />任何药物必然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br /><br />但太医院所开出的药方,药效温和得如同日常饭菜一般。<br /><br />对他们而言,药是否有实际疗效并不重要。<br /><br />关键在于这药服用后,绝对不能产生副作用,绝对不能引发任何问题。<br /><br />这是因为太医们都秉持着明哲保身的态度来治病。<br /><br />倘若病治不好,那还可以归结于天命难违。<br /><br />可若是下药过猛,因药物导致病人出现哪怕一丁点问题,那便是砍头抄家、乃至灭族的大罪。<br /><br />确切来讲,皇帝或者重要的皇亲国戚病逝后,朝廷都会仔细复查其治病期间服用过的药方。<br /><br />只要药方中有一味药药效强劲,便极有可能认定病人的死亡与服用此药有关。<br /><br />开具这一药方的太医,脑袋可就难保了。<br /><br />反之,若开具的都是“虽无明显疗效,但绝对不会产生不良作用”的药方。<br /><br />那么,事后无论如何复查,责任都难以归咎到开方的太医身上。<br /><br />如此这般,便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闭环。<br /><br />长此以往,太医们所开的药方,几乎都毫无实际药效,主要起到滋补身体作用的药。<br /><br />至于疾病能否痊愈,就全靠病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去扛了。<br /><br />老朱的身体长期饱受病痛折磨。<br /><br />太医们却因为畏惧不敢真正对症下药、不敢使用猛药,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只是一味地采用温和调补的方式。<br /><br />这无疑是老朱病情难以有效改善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br /><br />然而,朱允熥的出现,科学方法的引入以及医学期刊的创办,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br /><br />医学期刊上刊载的学术文章,对各类疾病的治疗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证。<br /><br />以前,许多病症该用何种药物治疗,往往模糊不清。<br /><br />各家医生自说自话,都能说出一点道理来。<br /><br />如今,有了科学的论证,便变得清晰明确起来。<br /><br />如此一来,太医们再也无法推诿敷衍了事。<br /><br />另一方面,有了确凿的科学依据,用药的责任,不再仅仅由开方的太医一人或几人承担。<br /><br />只要论证结果表明,确实该用此药治疗,便无须担责。<br /><br />并且,借助学术期刊,诸多隐世名医被引入大明科学院、太医院以及京师大学。<br /><br />有了这些医术精湛的“大医”加入,治疗方案相较以往自是更为精妙有效。<br /><br />于是,老朱的身体状况也在这一天天中逐渐好转起来。<br /><br />此时,吉垣正恭敬地站在一旁,轻声念着锦衣卫和检校今日刚呈上来的情报消息。<br /><br />“杨士奇在都察院受挫了?”老朱听闻吉垣的汇报,陡然睁开双眼,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br /><br />想当初,那个初次面圣竟敢在老朱面前坦然落子,与之对弈的年轻人,着实给老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br /><br />“毕竟年轻气盛,又身处高位,难免会有些骄纵,让他多积累些经验倒也不错。”<br /><br />老朱微微眯起双眼,似是在回忆着什么,语气中透着几分感慨。<br /><br />吉垣微微欠身,不敢贸然接言。<br /><br />他深知,对于老皇帝对朝中大臣的评价,自己绝不可随意插言多嘴。<br /><br />老朱继而又道:“蓝玉在女真实施的划分土地、变革税制之举,想必都是熥儿的主意吧。”<br /><br />“他倒是真的敢想敢做啊!”<br /><br />“他这样做,会让很多人寝食难安。”<br /><br />言语中,感慨万分。<br /><br />“这全是陛下圣明。”<br /><br />“奴婢听闻女真的百姓都对陛下感恩戴德。”<br /><br />“许多人家都供奉起了陛下的牌位,每日早晚焚香跪拜,敬奉为至圣帝君。”<br /><br />“这可真是陛下积下的天大功德啊。”<br /><br />“想必往后女真定会对咱大明心悦诚服、彻底归心。”<br /><br />吉垣赶忙接言,满脸谄媚地奉承着。<br /><br />他心里清楚得很,只要涉及到朱允熥的事,顺着老朱的心意说几句好话,总归是没错的。<br /><br />然而,今日的老朱听了这话,却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的笑意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凝重之色。<br /><br />“此事哪有这般容易?眼下那些官员,不就已经准备对上书言事的书生们动手了吗?”<br /><br />老朱的身体,缓缓从藤椅上坐起身来,轻轻抬了抬手,身旁侍奉的宫女立刻心领神会,急忙递过来一杯解暑的凉茶。<br /><br />老朱接过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茶杯,轻抿了几口,放下杯子后,才开口道:“血书求救一事,倒是来得正是时候。”<br /><br />“熥儿这孩子确实聪明,懂得利用此事大做文章。”<br /><br />“眼下大明正全力推动出海之事,自然是要营救那些被拐卖、被绑架的百姓。”<br /><br />“方可避免影响朝廷出海的国策,受到此事的影响。”<br /><br />老朱说到这里,话锋微转。<br /><br />“但那些人,未必会配合。”<br /><br />“他们依旧会请求处理书生上书之事,坚决反对营救海外的百姓。”<br /><br />“熥儿还是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br /><br />“他以为自己如今身为皇帝,又看到百官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便以为无人敢站出来反对。”<br /><br />“可实际上,真到了关键时刻,那些人就会联合起来。”<br /><br />“熥儿如今仍按兵不动,却不去先下手为强,恐怕是要在此事上,踢到铁板了。”<br /><br />吉垣闻言,心中一惊,赶忙小心翼翼地问道:“太上皇,那是否需要去提醒一下陛下呢?”<br /><br />自从老朱“假驾崩”躲入后宫之后,吉垣便以太上皇来称呼老朱,以此来与朱允熥区分开来。<br /><br />毕竟,老朱时常提及朱允熥,而吉垣在接言时,只能以陛下称呼朱允熥,自然也就不能再像从前那般称呼老朱为陛下了。<br /><br />“不必了!”<br /><br />老朱摆了摆手。<br /><br />“吃一堑,长一智。”<br /><br />“熥儿这一路走来,太过顺遂,难免会滋生骄傲之心。”<br /><br />“让他受些挫折,对他而言并非坏事。”<br /><br />“何况,这些人目前还不足以影响熥儿的地位稳固和大明江山的安稳。”<br /><br />“熥儿若想成就一番大业,这一关,迟早是要面对的。”<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