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刹那间,原来那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仿佛被一阵无形的风瞬间吹散,消失得无影无踪。<br /><br />众人闻声,忙不迭地侧身避让,整齐划一地躬身行礼,神色恭谨,满心敬畏地恭迎圣旨。<br /><br />须臾,只见一名公公迈着沉稳且不疾不徐的步伐,手中高高托举着一卷明黄色的圣旨,昂首阔步地走进大堂。<br /><br />步入大堂正上方后,公公稳稳站定,这才缓缓转过身来,冷峻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全场。<br /><br />众御史皆不由自主地低头垂首,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br /><br />在皇帝派来的传旨太监面前,众人无一不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懈怠。<br /><br />唯有杨士奇,神色依旧如常,镇定自若。<br /><br />公公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时,原本冷峻的面容瞬间化作满面笑意,微微点头,向他示意。<br /><br />这位在陛下面前炙手可热、红得发紫的杨大人,与其他御史截然不同。<br /><br />就连他们这些公公,平日里也都想着法子巴结讨好。<br /><br />旋即,公公双手缓缓展开手中圣旨,动作庄重而肃穆,高声喊道:“圣谕,都察院众御史接旨!”<br /><br />众人听闻,齐刷刷地双膝跪地,俯身叩首。<br /><br />公公这才徐徐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百姓以血书向朝廷发出的求救信,寄至都察院,朕却为何迟迟未见都察院上报?”<br /><br />“都察院的御史们,领着朝廷俸禄,难道个个尸位素餐,都是吃干饭的吗?”<br /><br />“还是说,你们觉得此事无需上报于朕,竟妄图瞒着朕,行那欺君罔上之事呢?”<br /><br />“人命关天,何况此事还牵涉朝廷出海的重大国策,你们也敢隐瞒不报吗?”<br /><br />“杨士奇,你身为左都御史,执掌都察院,究竟是如何管理的?怎么都察院都变成这个样子了?”<br /><br />“还不快速速将百姓所写的血书给朕找出来!”<br /><br />“还有,究竟是何人做出这等漠视百姓死活、欺上瞒下之事,一并上报,严加惩处。”<br /><br />“钦此!”<br /><br />圣旨宣读完毕,大堂内一片死寂,众御史个个面如土色,浑身颤抖,显然被吓得不轻。<br /><br />方才还与杨士奇激烈争吵的那名御史,此刻脸色更是难看至极。<br /><br />他之前还振振有词,坚称此事无关紧要,与大明朝廷毫无干系,完全可以置之不理。<br /><br />可谁能想到,眨眼间便被陛下亲自下旨打脸。<br /><br />而且,这封用大白话写成的圣旨,明确表示要对隐瞒不报之人追究责任。<br /><br />如此一来,恐怕整个都察院都将迎来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大整顿。<br /><br />杨士奇的脸色,同样不好看,如乌云密布。<br /><br />毕竟,圣旨之中,可是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br /><br />公公宣读完圣旨,又接着说道:“陛下还有口谕,明日在大明殿举行大朝会,专门讨论此事,着都察院全体御史务必参加,不得有误。”<br /><br />顿了顿,见下方众人皆因震惊而呆立当场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毫无反应,公公不由得轻轻咳嗽了两声,提醒道:“你们还愣着干什么,还不接旨?”<br /><br />众人这才如梦初醒,连忙将被震慑住的心神收回,齐声高呼:“臣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br /><br />随后,公公将圣旨卷轴郑重地交到杨士奇手中,又凑近他耳边,轻声低语道:“杨大人,陛下对您还是极为看重的。”<br /><br />“今日这般斥责您,实则是为了让您往后在都察院内行事更加方便,大人切莫将此事放在心上。”<br /><br />杨士奇心中一凛,不由自主地深深望了这名公公一眼。<br /><br />他在暗自揣测,公公这话究竟是自作主张揣摩圣意,为了讨好自己、拉近关系而说的,还是陛下特意托他转达?<br /><br />他是朱允熥的心腹,是其十分倚重之人。<br /><br />但两人如今亦是君臣。<br /><br />有些事,便不能再如寻常那般待之。<br /><br />这般想着,杨士奇脸上却依旧不动声色,沉稳回道:“陛下对臣有知遇之恩,臣没齿难忘。”<br /><br />“臣身为左都御史,却未能将都察院管理好,致使发生这等事情,惹陛下动怒,这皆是臣的过错。”<br /><br />“若是臣还因此而对陛下心生不满,那臣便是连猪狗都不如了。”<br /><br />公公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微微点头,没有再搭话。<br /><br />只是深深地看了杨士奇一眼,而后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离去。<br /><br />待传旨的公公身影彻底消失在门外,杨士奇方缓缓将圣旨妥善收起。<br /><br />旋即,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再度射向那名之前与自己激烈争辩、唱反调的御史。<br /><br />他声音冰冷刺骨,裹挟着寒霜。<br /><br />“如今,陛下圣旨已下,写得清清楚楚,你还敢说此事无关紧要吗?”<br /><br />那名御史被这犀利目光一盯,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一阵青一阵白,还隐隐透着几分惊恐之色。<br /><br />他牙关紧咬,嘴唇微微颤抖,半晌,才稳住心神,开口道:“陛下圣心仁厚,心怀天下,怜悯百姓苍生疾苦,实乃千古难遇的圣明君主。”<br /><br />“我大明能得此明主,何其有幸?”<br /><br />“天下百姓能有陛下这般帝王,何其有幸?”<br /><br />“我等能够在陛下麾下为臣效力,何其有幸。”<br /><br />他微微顿了顿,神色激动,言辞也愈发慷慨:“但也正因为如此,我等身为臣子,更不能容忍有人肆意诋毁陛下的圣誉。”<br /><br />“怎能让君父无端遭受狂悖书生的辱骂,背负那些莫须有的罪名?”<br /><br />“若真如此,我等臣子还有何颜面立身于天地之间?”<br /><br />“百姓的安危,朝廷自然要管,可若是有人诽谤圣上,难道朝廷就能坐视不管吗?”<br /><br />“杨大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呢?”<br /><br />他一边说着,一边向前迈了一步,眼神中透着一股倔强与执拗。<br /><br />仍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言辞更是咄咄逼人,充满了火药味。<br /><br />这番话说完,他好似还觉得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不够,紧接着又高声正色道:<br /><br />“营救百姓,固然是大事,但维护陛下的圣誉,那更是重中之重,是天大的事!”<br /><br />“此事绝不能搁置一旁,容后再议,更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br /><br />杨士奇听完,目光瞬间变得如刀般锐利,直直地盯着他。<br /><br />身为朱允熥的心腹近臣,朝中与陛下最为亲近的大臣之一,杨士奇知晓诸多机密,其中便包括“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的内幕。<br /><br />他心里十分清楚,这两项改革,皆是陛下在背后大力推动。<br /><br />但陛下也曾特意叮嘱,此事目前只能借助《大明日报》,在一旁敲敲边鼓,引导民间舆论,使其逐步发酵升温,进而形成强大的声势。<br /><br />在此之前,切不可直接公开介入。<br /><br />否则,必然会引发强烈的反对浪潮。<br /><br />甚至,将致使这项关乎国本的政策还未正式实施,便早早夭折。<br /><br />毕竟,这两项改革,真正触及到了大明的根基,牵涉到了最核心的地主豪绅阶层的切身利益。<br /><br />其影响之深远,波及范围之广泛,远非以往征收商税之类的举措所能比拟。<br /><br />尽管在此之前,朱允熥已然做了数不胜数的铺垫与准备工作。<br /><br />先是限制地主收租的比例。<br /><br />接着打出鼓励功勋豪商出海的旗号,通过买卖交易的方式,将原本由这些人掌控的大量肥沃良田收归大明朝廷所有。<br /><br />再接着又以撤藩、分封诸王海外为借口,成功将诸王名下的田地也一并收回。<br /><br />至此,天下间相当一部分田地,都已成了大明朝廷的“官田”。<br /><br />然而,朱允熥心里明白,这些还远远不够。<br /><br />在眼下的大明,真正深入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帝国每一处细微触角的,是遍布全国的乡绅地主。<br /><br />许多村庄的田地,往往集中在一两户大姓家族手中。<br /><br />这些人,虽称不上豪门巨富,只是普普通通的“乡绅”。<br /><br />但他们数量庞大,如同繁星遍布,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十分强大。<br /><br />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大明帝国的根基所在的人。<br /><br />在他们各自的地盘里,这些乡绅往往能够一呼百应,拥有着近乎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br /><br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在乡绅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朝廷的威严都远远不及他们。<br /><br />也正因如此,就连大明朝廷派往地方的流官,诸如县令之类的官员,为了维护当地统治的稳定,也只能选择与这些乡绅交好合作。<br /><br />这些乡绅,无疑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支柱。<br /><br />一旦失去他们的支持,大明的基层治理便会陷入混乱,难以正常开展。<br /><br />不仅如此,朝堂上的大臣,各级官吏,他们的家族,在自己的家乡,也大多是颇具影响力的“乡绅”。<br /><br />可以说,满朝官员尽地主,满朝官员皆乡绅!<br /><br />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恰恰要触碰到这些人的切身利益。<br /><br />可想而知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这场改革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br /><br />光是朝廷官员这一层,就没有多少人会真心支持。<br /><br />官员们全部都不支持,就算是皇帝,又能如何推进这事呢?<br /><br />谁去办这事呢?<br /><br />所以,这必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br /><br />就如同将领要带兵打仗,必须先鼓舞士气一样。<br /><br />要不然,军无战心,就会一触即溃。<br /><br />从朝廷的士大夫,勋贵武将,到地方乡绅,他们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br /><br />没有他们的支持,皇帝纵使是一意孤行,也难以成事。<br /><br />故而,朱允熥才会采取“大造声势却不动如山”的策略。<br /><br />决定先让改革的“箭矢”在空中多飞一会儿,静待时机成熟。<br /><br />待到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逐渐形成滚滚大势。<br /><br />到那时,诸多事宜,自会如瓜熟蒂落般水到渠成!<br /><br />也正因深知此中利害,杨士奇在见到御史呈递给他的那封信后,才不动声色地收了起来,只道容后再议。<br /><br />其目的便是要暂且将此事压下。<br /><br />毕竟,当下朝廷既不能惩处那写信的书生,从而扑灭这好不容易燃起的“火苗”,亦不能公然表态支持该书生的主张。<br /><br />以拖待变,实乃当下唯一可行之策。<br /><br />至于书生信中那些夸大其词的言论,若说是诽谤,倒也不为过。<br /><br />然而,相较于推行税制改革这等至关重要的国策而言,些许过激的言辞,又算得了什么呢?<br /><br />书生们总归是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寻支撑的。<br /><br />待日后有了时机,再稍加敲打一番便是了。<br /><br />只是,这番心思却绝不能宣之于口。<br /><br />否则,便等同于承认自己对诋毁圣上之言毫不在意。<br /><br />那便是对陛下的不忠。<br /><br />况且,就连陛下目前也无法为其辩解。<br /><br />只因时机尚未成熟,这项国策还无法即刻推行,陛下自然不会公开表态支持。<br /><br />思绪飞速流转之后,杨士奇再次看向眼前那咄咄逼人的御史,心中既恼怒又有些懊悔。<br /><br />自己身为朝廷的政务大臣兼左都御史,怎能与一名普通御史在此意气用事,做那口舌之争!<br /><br />即便赢了这场辩论,对自己又有何益处呢?<br /><br />反而会让这与自己为敌的御史,落下一个不畏强权,敢于公然顶撞政务大臣和左都御史的美名。<br /><br />日后即便被革职流放,也会赢得众人称赞,赞其“有胆识,乃忠贞不屈的直臣”。<br /><br />而这,恰恰是都察院里众多御史言官一生所梦寐以求的。<br /><br />自己这岂不是在给其送上由头吗?<br /><br />他毕竟年轻,虽一向性格沉稳,但自从被朱允熥提拔重用以来,可谓一路顺风顺水。<br /><br />年纪轻轻便已位居一品,权倾朝野。<br /><br />时间一长,难免便多了几分锐气,不再似初遇朱允熥时那般稳重内敛。<br /><br />但杨士奇终究非等闲之辈。<br /><br />此刻虽遭人再三顶撞,却并未被激怒,反而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br /><br />“我身为政务大臣,对朝廷的国策自然比你清楚。”<br /><br />“孰轻孰重,我心中自有分寸。”<br /><br />杨士奇的声音逐渐变得沉稳平和,不再像之前那般尖锐,反倒多了几分从容淡定。<br /><br />“陛下刚刚已降下旨意,明日将召开大朝会商讨此事。”<br /><br />“你既然自称是忠君之臣,还是好好思量一番,如何为君父排忧解难吧。”<br /><br />言罢,他便拂袖转身,头也不回地向外走去。<br /><br />大堂内,众御史目送左都御史离去,直至其身影消失不见,才纷纷将目光转回到之前那名一直与他唱反调的御史身上。<br /><br />众人的眼神各异,神色复杂。<br /><br />有人在心中暗暗钦佩此人的胆量,竟敢公然顶撞位高权重的左都御史。<br /><br />也有人觉得他这是在自寻死路。<br /><br />杨士奇是何许人也?<br /><br />那可是陛下都极为倚重的股肱之臣。<br /><br />虽说都察院里的御史各自独立,他们也并非左都御史的下属官僚。<br /><br />但仅凭杨士奇政务大臣的身份,要收拾一个小小的御史,办法还是有不少的。<br /><br />毕竟,如今朝廷的政令大多出自政务处。<br /><br />见众人都看向自己,那名御史微微挺起胸膛,霍然起身道:“都察院内,还有其他书生所写的书信,内容也大致相仿,皆是诋毁圣上的狂妄悖逆之言。”<br /><br />“待明日朝会,我定要将其当面呈于圣上。”<br /><br />他的言语间满是自信,坚信陛下看到那些书信后,定会龙颜震怒。<br /><br />毕竟,哪一位帝王能容忍下属如此诋毁自己治理下的国家呢?<br /><br />自古以来,帝王对此类事向来极为重视。<br /><br />圣上的声誉,高于一切。<br /><br />这时,人群中有一名御史像是自言自语,又似在提醒众人般,轻声说道:<br /><br />“我等虽未将书生们满是狂悖之言的书信呈于陛下,但你们切莫忘了,陛下手中还掌控着探听司、锦衣卫、检校等一众耳目。”<br /><br />“金陵城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监视。”<br /><br />“书生们上书所言之事,早已引起金陵城不少百姓的热议。”<br /><br />“我等未将书信呈上,但锦衣卫、检校以及探听司,想必早已将此事禀明陛下了。”<br /><br />此语一出,那名御史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br /><br />是啊,有人用血书给都察院,向朝廷求救,此事都察院并未上报,连执掌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杨士奇都不知晓,可陛下却竟然先知道了。<br /><br />由此也可以看出,陛下手中的特务机构的厉害。<br /><br />说是无孔不入,也一点都不为过了。<br /><br />要求朝廷改革税制的声浪,远比此事更大,寄给都察院的信都有无数封了。<br /><br />虽然御史们将这些信都压下去了,可陛下真的就不知道吗?<br /><br />绝对不会!<br /><br />然而,既然陛下早已知情,却一直未作任何反应,那陛下的态度究竟如何呢?<br /><br />不容他多想,又有一人开口道:“这血书求救之事,竟引得陛下如此重视。”<br /><br />“甚至还要为此专门召开大朝会。”<br /><br />“恐怕此事并非如此简单吧。”<br /><br />他的话音落下,众御史皆陷入了沉思。<br /><br />刚才那封圣旨的声音言犹在耳,看样子陛下的怒气不轻。<br /><br />而怒气的源头,又正是他们都察院。<br /><br />是他们压着不报,才导致皇帝动怒。<br /><br />但这般大的怒火,只怕此事还另有隐情!<br /><br />“起风了!”不知是谁轻声呢喃了一句。<br /><br />一阵风从敞开的大门外呼啸而入,吹起了桌案上的纸张。<br /><br />刹时间,纸张漫天飞舞,散落一地。<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