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p> 山海县再次开启招兵,这次招收的全部都是水师。</p><p> 想要将落羽群岛完全掌控,最起码也要五千水师才行,可山海县仅有五百水师,义和堂剩余的船队也不过一千多人,远远不够五千之数。</p><p> 当然,这次招兵是以落羽群岛上的百姓为主,山海县只是辅助罢了。</p><p> 除了招兵,岛民入户籍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县衙派遣了三十多位文吏进入了落羽群岛的各个岛屿。</p><p> 分配耕地,建立村寨,规划水师驻地、商贸岛屿等等,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p><p> 慢慢的已经有岛上的百姓来到山海县了,他们带来着很多渔产,在县城中售卖,受到了百姓的热烈的欢迎。</p><p> 别看山海县沿海,但是真没有售卖海产的,不然郑铭之前也不会去水师中索要。</p><p> 而随着岛民的到来,山海县更加热闹了。</p><p> 只是冬季已经降临,气温越来越低,县城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停工了。</p><p> “殿下,百姓购买棉花的热情终于消退了。”</p><p> 王府中,辛弃疾长长的松了一口气。</p><p> 衣食是百姓最重要的物资。</p><p> 以前山海县百姓穷苦,就算到了冬季,也不会购买棉衣。</p><p> 但是今年郑铭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放出了十几万两银子,百姓们手里有银子自然要购买一些棉衣过冬。</p><p> 可是山海县又不产棉花,只能外购。</p><p> 这几个月辛弃疾安排了十几个商队来往北边府,几乎都是采购棉花和麻布的。</p><p> 郑铭看着手中的账册,眉头微蹙。</p><p> 他的放银子大计似乎有些问题。</p><p> 的确,这几个月他放出了十几万的银子。</p><p> 可是仅仅最近半月,光麻布、棉衣这一项就收回了接近八万两,这还没算粮食等其他物资,如果算上的,差不多收回了大半。</p><p> 银子流通是好事,可是全部又流回县衙就不是好事了。</p><p> “趁着冬天清闲,你们制定以下商税吧。”</p><p> “明年开始放开百姓经商的限制,最好扶持几个大商人。”</p><p> 现在山海县所有的商队都是县衙的,没有私人商队,这对山海县来说不是好事。</p><p> “至于海商,先把与三大皇朝的航线打通再说吧。”</p><p> 郑铭说道。</p><p> “下官明白。”辛弃疾应道。</p><p> 他考虑过这件事,而且已经在物色可以扶持的目标了。</p><p> ……</p><p> 天气越来越冷。</p><p> 山海县也变得冷清了一些,百姓们都开始在家中准备过冬。</p><p> 但是海中的船队却越来越热闹。</p><p> 冬季的季风是北方船队最大的便利,北方的大金皇朝会有大量的商船南下,他们将大金的特产带到了东瀛皇朝、大周皇朝甚至更南方的国度。</p><p> 义和堂趁此大把的收取保护费,一艘商船收取一百两白银,仅仅半个月就收到了五万多两,这无本买卖把郑铭都吓了一跳。</p><p> 半月五万两,哪一年岂不是能收上百万两。</p><p> 当然帐不是这么算的,像这样的商潮每年也就两次,冬季和夏季加起来也就四五个月而已,平常时候虽有海船,但数量要少很多。</p><p> 而且今年少了虎头鲨和井上家族的竞争,义和堂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p><p> 往年,义和堂一年能收入二十万两就不错了。</p><p> 至于现在还有没有海盗?</p><p> 那就不一定了。</p><p> 交了保护费就没有海盗。</p><p> 没有交保护费,海盗随时可以有。</p><p> 当然也有头铁的商人,他们不愿意交保护费,还雇佣了不少武者。</p><p> 这样的船队只要不是背景深厚,基本都是有来无回。</p><p> 别以为义和堂只讲仁义道德,以前义和堂也没少劫掠商船。</p><p> 冬季的季风不但带来了大金皇朝的许多商船,还带走了山海县的商船。</p><p> 这次是山海县的一次尝试,仅有四艘商船,两艘去了东瀛皇朝,两艘去了南方的大周皇朝。</p><p> 仅仅只是带走了一些毛皮和草药,当然还有刚刚收获的细盐,至于其他的东西,山海县也没有。</p><p> 这次主要是为了探路罢了。</p><p> 山海县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京都之中却是一片凝重的气氛。</p><p> 朝堂上关于太子之争的局势越来越激烈。</p><p> 根基深厚的大皇子肃王郑华,军功赫赫的二皇子庆王郑旭,博学多才的三皇子宁王郑鹏,还有今年刚刚二十岁就已经是四品武者的四皇子唐王郑峰,四人为了太子之位各种阴谋诡计不断。</p><p> 整个京都都因此暗流涌动,甚至还牵扯到了一些宗门势力。</p><p> 然而作为太子之争的裁判,郑青松仿佛不知道这一切一样,每天上朝下朝,处理奏折,如往日一样。</p><p> 养心殿暖阁中。</p><p> 郑青松坐在案桌前看着一本本奏折。</p><p> “烧了吧!”</p><p> 他打开一本奏折看了一眼</p> ', ' ')('\n <p>后,丢给了卫公公。</p><p> 卫公公毫不意外的接过奏折,直接丢进旁边的火炉中。</p><p> 这几天他干的最多的活就是烧奏折。</p><p> 凡是跟太子之争有关的奏折全部送进了火炉中。</p><p> 忽然。</p><p> 郑青松看着一本奏折顿住了。</p><p> 眉头紧蹙,脸色变得有些难堪。</p><p> “这个老东西要干什么?”</p><p> 卫公公站在旁边,低眉顺眼。</p><p> 郑青松有些不喜的说道:“去,招魏尚过来。”</p><p> 卫公公猛地抬头,随后躬身缓缓退出暖阁。</p><p> 魏尚,大璃皇朝都督府做左都督,威武大将军,定国公,一位站在大璃皇朝军方巅峰的人物。</p><p> 不过魏尚今年已经七十多岁,虽然是一品武者,但是因为旧伤众多,身体还不如郑青松,连行走都困难,只能靠轮椅度日。</p><p> 但是魏尚在大璃军方威望非常高,军方很多将领都是他的门生,不是受过他的指点,就是他领导过的属下。</p><p> 而且魏尚还是定国公,大璃皇朝七大世袭公爵之一,在某些方面可以代表勋贵阶层。</p><p> 如今魏尚处于半隐退状态,除了在都督府挂职之外,几乎不干涉任何朝政。</p><p> 可是一旦他出声,就会影响整个朝局。</p><p> 没过多久,卫公公就带着魏尚回到了暖阁。</p><p> 两名小太监将魏尚推到郑青松面前。</p><p> “老臣拜见陛下!”</p><p> 魏尚漫天白发,脸色红润,精神矍铄,看起来身体似乎还不错。</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