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太祖虽未留下遗诏,但是朝中早立太子,太祖临终之前并未下令废置太子,因此这皇位本就是传于太子的,太子薨逝则传位于太孙,太孙薨则传位于太孙后人。”<br />\n此言一出,满朝皆惊。<br />\n何苒拥护的那个小昭王,不就是号称太子后人吗?<br />\n严密上前一步:“万岁,下官怀疑此人是何逆的奸细,请万岁下旨,命下官将此人及其余党收监侯审!”<br />\n皇帝正想应允,一名官员却在此时出列:“下官认为全大人所说甚有道理。”<br />\n“下官附议!”<br />\n“下官附议!”<br />\n接二连三,又有十几名官员出列,皇帝面色阴沉,柳山河目露杀意,他知道,与其说这些人针对的是皇帝,不如说是他。<br />\n自从他登上天下权势榜,他便成了众矢之的,这些人表面上对他言听计从,其实早就在等待时机,将他从高位上接下来。<br />\n第349章 第三碗狗血<br />\n临时皇宫里的大殿,远远比不上京城的金銮殿,一眼看到头。<br />\n一名锦衣卫在门外探头探脑,严密一眼便看到了。<br />\n他使个眼色,站在身边的内侍便悄悄出去,很快便又回来,走到严密身边,将藏在衣袖里的一份报纸悄悄递给他。<br />\n此时的朝堂上已是剑拔弩张,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在柳山河身上,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br />\n于是严密和内侍的小动作便落入有心人眼中。<br />\n“严指挥使,你手里拿的可是今天的报纸?”<br />\n此言一出,刚刚还在针锋相对的两拨人暂时休战,齐齐望向严密。<br />\n这份报纸是锦衣卫今天早上刚刚查获的,并非晨报,而是一份晚报。<br />\n严密自己还没来得及看呢。<br />\n他只能看向龙椅上的皇帝。<br />\n皇帝正要开口,便听全大人说道:“严指挥使,不知可否让本官看一看?”<br />\n报纸已经拿在手里了,严密难道还能当场藏起来吗?<br />\n再说,他现在不交出来,这些大臣们出了皇宫也能看到。<br />\n哪怕锦衣卫四处收缴,还是有人会抄录下来。<br />\n就连皇帝都在看手抄报,更何况这些大臣们。<br />\n严密只好把报纸交了出去。<br />\n全大人接过报纸,马上锁定了头版头条。<br />\n全大人一目十行,其他官员一看就明白了,不用问了,第三碗狗血到了。<br />\n“全大人,可否给本官一阅?”<br />\n“还有本官。”<br />\n全大人环视满朝文武,微微一笑:“全某不才,就读给诸位听听吧。”<br />\n“谢全大人,本官洗耳恭听。”<br />\n全大人清清嗓子,娓娓念来。<br />\n但凡做了官,都要讲官话,然而南北水土不同,人与人的舌头也各不相同,因此,官员们的官话也是五花八门。<br />\n有川味的,有闽味的.<br />\n然而全大人却是一枝独秀,讲的一口标准官话,而且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满朝文武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br />\n只是他刚刚读了一小段,皇帝便大喝一声:“闭嘴,不要再读了,退朝,退朝!”<br />\n满朝文武:晚了,虽然只是一小段,可我们全都能猜到后面写的是什么了。<br />\n是什么?<br />\n当然是太宗害死太祖,陷害先太子。<br />\n皇帝说要退朝,那便只能退朝。<br />\n官员们出宫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让自己的长随去买报纸,买不到报纸就买手抄报,买不到手抄报就到街上找。<br />\n而此时等在临时皇宫外面的官员们也收到了消息,有人已经拿到了第一手的手抄报!<br />\n不到一个时辰,官员们全都看到了那篇文章。<br />\n字字血声声泪,字里行间都在控诉。<br />\n狄夫人虽然早早死了,但她临终之时仍然放心不下周温的儿子。<br />\n因此,她留下一封手书,命令心腹,在周桅十五岁时,将这封手书交给他。<br />\n也就是说,太宗周桅,早在十五岁那年便已经知道自己并非太祖亲子。<br />\n但他城府极深,假装一无所知,给自己戴上一个仁厚憨直的面具,令太祖对他放松了警惕。<br />\n他一直都在暗中筹谋,并且买通太医,知道太祖身体近况,抓住机会,趁着太祖皇帝晕倒,勾结太医,让太祖无法苏醒,趁机将脏水泼在先太子身上,污陷先太子气晕太祖,并将先太子缢死,伪装成畏罪自尽。<br />\n宫内,皇帝看着龙案上的三份手抄报怔怔发呆。<br />\n这三份报纸,将周氏皇朝撕得片甲不留。<br />\n高祖戴绿帽,太祖有一个私通小叔的生母,太宗血统低贱,且还恩将仇报,谋权篡位,弑君弑储,理当鞭尸。<br />\n至于已死的高宗,以及当今天子,有无大错暂且不说,仅是这血统,就已经不配为帝了。<br />\n更何况中间还有一个血统不明的闵熳。<br />\n皇帝还不知道,前阵子好不容易才压下去的虐杀幼女事件,现在又被翻了出来。<br />\n柏彦写的那篇文章,也被抄录成手抄报,与这三篇皇室家丑一起,传遍江南各地。<br />\n皇帝忽然有一种大势已去的无力之感,何苒的大军眼看就要打到徐州了,本应同仇敌忾的朝堂,现在却是风声鹤唳,剑指君王。<br />\n不应该是这样的,不应该啊!<br />\n皇帝想到他在青州的那些年,虽然谈不上卧薪尝胆,可也是励精图治,他给自己营造出清正亲民的好名声,他令青州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他聚集了足能媲美国库的财宝,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众人口中他都是一位贤王。<br />\n他一直都在静候时机,他从未踏错半步,他选择最好的时机走出青州,走向京城。<br />\n晋王大军压境,关键时刻,是他力挽狂澜,稳定朝堂,从北到南,保住皇室基业。<br />\n明明这一切,他做得可圈可点,无可指摘。<br />\n明明,他要对付的只是闵熳。<br />\n他也如愿以偿,夺走了闵熳座下的龙椅,天下权势榜,他是名符其实的第一人。<br />\n明明一切都对他有利,明明他居高临下,一直处于不败之势。<br />\n明明接下来,是他一呼百应,万众一心,抗击何苒,收复失地,文治武功,成就不世之功。<br />\n明明,就应该是这样的<br />\n一股腥甜涌上喉头,皇帝哇的一声吐出一口鲜血。<br />\n夏公公吓了一跳,一边用帕子给他擦拭,一边让阿宝去请太医。<br />\n皇帝摆摆手:“不用传太医,朕无恙。”<br />\n这个时候,万万不能传出皇帝抱恙的消息。<br />\n“去,传柳山河,朕有事与他相商。”<br />\n柳山河根本没走,内阁就设在临时皇宫内。<br />\n柳山河虽是首辅,但内阁却不是他的一言堂。<br />\n或许在两个月前,其他几位阁老也还只是唯唯诺诺,可是现在,内阁却已经分成了两派。<br />\n一派以他为首,而另一派的代表人物,便是今天在朝堂上大出风头的全大人。<br />\n此时还留在皇宫之中的,不仅有内阁的人,还有宗室和勋贵。<br />\n延安伯手里的短刀,便拍在了柳山河的书案上:“柳首辅,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这里装模作样,快说说吧,这皇位的事,该怎么办?”<br />\n延安伯话音刚落,柳山河一系的人便高声喝斥:“延安伯,你好大的胆子,竟然带刀入宫,你想做甚?”<br />\n延安伯轻蔑一笑,伸手一抽,众人吓得后退几步,柳山河的身子也颤了颤,生怕这个混不吝大刀一挥便血溅当场。<br />\n可是延安伯抽出来的却只是一个刀柄而已。<br />\n延安伯举着那个刀柄,对众人说道:“哪条律法规定,不能带刀柄进宫了?”<br />\n众人<br />\n好人会带空刀鞘进宫?<br />\n不过,危险解除,众人悄悄松了口气。<br />\n柳山河沉声说道:“延安伯,本官知晓你与惊鸿楼有所关联”<br />\n没等柳山河把话说完,延安伯便是一口浓痰吐在柳山河的书案上。<br />\n众人<br />\n延安伯冷笑:“姓柳的,你说老子和惊鸿楼有关联,什么关联?还能比你给何苒送军费的关联大?你若是在京城,何苒一准儿给你封个爵,没有你送银子,何苒哪有钱打仗啊,各位,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br />\n几个和延安伯称兄道弟的勋贵哈哈大笑:“柳首辅,我们都替你觉得亏,你辛辛苦苦贪墨了这么多年,到头来全都为他们做了嫁衣裳,银子全都进了何苒的腰包,我要是你,一准儿会找块豆腐撞死。”<br />\n柳山河最不愿意提起的,就是柳家被何苒抄没的那些家财。<br />\n当然,柳家的家财与皇帝损失的那些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但也足能令柳家家宅不宁了,柳家的那些亲戚,直到现在还以此为由来找他打秋风。<br />\n柳山河虽然权倾朝野,可他毕竟是文官。<br />\n历来在朝堂之中,勋贵与文官便是两个不同的圈子。<br />\n现在的勋贵,都是太祖封的,他们的祖上都是跟随太祖打过天下的。<br />\n本朝至今也不过五六十年,名将风流还没有雨打风吹去,如延安伯这样的勋贵,从龙之功还在。\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