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朱元璋的狂喜,光复山河!
('\n\t大明都城,应天!<br /><br />厚重的城墙在日光下投射出威严的影子,城门口百姓们排着队,有序地进进出出,交谈声、脚步声交织成一片。<br /><br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节奏紧凑而有力。<br /><br />踏踏。<br /><br />踏踏踏<br /><br />……<br /><br />只见一个手持令旗的急报兵,身子前倾,紧紧伏在马背上,正向着都城疾驰而来。<br /><br />这个急报兵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喜色,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胸前的衣衫。<br /><br />“辽东捷报!”<br /><br />“大捷!”<br /><br />“辽东大捷……”<br /><br />随着逐渐靠近城门,看到城外排队的百姓,急报兵扯着嗓子,激动地大喊起来。<br /><br />那声音中饱含着兴奋与自豪,在空气中回荡。<br /><br />显然!<br /><br />这种大捷的捷报无需遮掩,宣扬出来,正可振奋人心。<br /><br />“你们听到没有,辽东大捷!”<br /><br />一位老者瞪大了眼睛,满脸惊喜,扯着身旁的人说道。<br /><br />“定然是辽东取得了大胜果了!”<br /><br />一个年轻后生挥舞着手臂,满脸通红,声音中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br /><br />“我怀疑不仅仅是大胜果,或许辽东已经被成功光复了!”<br /><br />一位书生模样的人,眼中闪烁着光芒,语气中充满了期待。<br /><br />“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我华夏汉家的疆域,当初鞑子肆掠中原,我汉家中原沦陷,皇上开国大明后,将鞑子赶走了,一统了中原,如今辽东也收了回来,皇上真乃天命之子,天定的皇者,重振我华夏汉家的皇者。”人群中一位长者,捋着胡须,感慨万千地说道。<br /><br />“没错!”<br /><br />“大明千秋万世!”<br /><br />“丢失数百载之久的辽东,终于归来了。”<br /><br />“大明千秋万世,皇上万岁。”<br /><br />……<br /><br />百姓们的情绪瞬间被点燃,此起彼伏的欢呼声直冲云霄。<br /><br />一时间,整个应天城都沉浸在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之中,处处洋溢着喜悦与自豪。<br /><br />汉家荣耀,尊严!<br /><br />在这一刻展现。<br /><br />昔日丢失的尊严,似乎在这一刻归来了。<br /><br />大明皇宫内,奉天殿!<br /><br />宏伟的宫殿庄严肃穆,飞檐斗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br /><br />殿内,雕梁画栋,金砖铺地,尽显皇家的奢华与威严。<br /><br />急报兵一路畅通无阻,在高呼捷报的声音中,沿着长长的御道匆匆赶来。<br /><br />沿途所过之处,不仅百姓们投来好奇与期待的目光,就连禁卫军们也都挺直了身子,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br /><br />大殿内。<br /><br />急报兵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双手高高捧着急报,声音洪亮地大喊道:“启奏皇上!”<br /><br />“辽东大捷。”<br /><br />“请皇上过目。”<br /><br />他的额头微微沁出汗水,眼中满是激动与崇敬。<br /><br />闻言!<br /><br />朱元璋原本威严的脸上,缓缓露出了笑容,眼神中透着欣慰。<br /><br />此刻的他,已然明了这大捷的战果究竟是什么。<br /><br />“给咱呈上来。”<br /><br />朱元璋大笑一声,一抬手,声音沉稳而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威严。<br /><br />一旁侍奉的云奇,虽然年龄不小了,但仍然十分矫健,立刻快步向着殿下跑去。<br /><br />他双手恭敬地将捷报捧起,身体微微前倾,小心翼翼地呈奏给朱元璋。<br /><br />在接过捷报的那一刻,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可打开后,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br /><br />朱标的目光,第一时间落在了捷报之上,眼神中既有期待,又带着一丝紧张。<br /><br />满朝文武的目光,也都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全部汇聚过来。<br /><br />他们有的微微皱眉,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有的则面露兴奋之色,眼中闪烁着光芒。<br /><br />“辽东大捷,必是辽东光复。”<br /><br />一位大臣低声说道,脸上洋溢着十分自信的表情。<br /><br />“我大明,将本属于我汉家的疆土彻底光复了。”<br /><br />另一位大臣微微仰头,眼中满是憧憬。<br /><br />“皇上之名,必青史永存。”<br /><br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捋着胡须,感慨地说道。<br /><br />“辽东人口不少,足有五六百万,这些大多为我汉家族裔,大战结束,便是治理一环了。”<br /><br />一位身着官服的官员,神色凝重地说道。<br /><br />“以铁铉为知府,应该能够以很快的时间定下,平复。”<br /><br />一位隶属于殿阁的大臣,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br /><br />“辽东若定,接下来就是吾等文官的主场了,治理为主……”<br /><br />殿中诸多文臣的心底,各自带着思虑,低声议论着。<br /><br />“好,好,好啊!”<br /><br />当朱元璋将这捷报看完了,脸上露出了极为开怀的喜色,一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在大殿内回荡。<br /><br />“诸卿。”<br /><br />朱元璋举起手中的捷报,大笑着道:“辽东。”<br /><br />“要彻底光复了。”<br /><br />“咱大明将吾汉家丢失了数百载的故土,拿回来了。”<br /><br />朱元璋的眼神中透着霸气还有一种帝王的自豪,声音中都充满了威严,霸气侧漏。<br /><br />不等群臣开口恭贺,朱元璋一挥手,将手中捷报对着云奇一递,大声道:“宣读。”<br /><br />“给咱大声的宣读出来。”<br /><br />“让诸卿都知道辽东大捷战果。”<br /><br />朱元璋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br /><br />云奇捧着捷报,面朝奉天朝堂之上的大臣,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绪,然后大声宣读道:“臣冯胜,上奏皇上!”<br /><br />“今。”<br /><br />“自铁岭一战之后,辽东诸战事皆已定下,吾大明征伐辽东大军全力合围,包围辽阳。”<br /><br />云奇的声音清脆响亮,在大殿内清晰地回荡。<br /><br />“兵临城下聚合之后。”<br /><br />“臣下令兵分四路,进攻辽阳四城门。”<br /><br />“大战启。”<br /><br />“大宁边军指挥同知朱应率先攻破辽阳北门,杀入城中!”<br /><br />云奇一边宣读,一边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仿佛在重现那激烈的战斗场景。<br /><br />“经过半日时间鏖战冲杀,辽阳其余三门也皆被我军攻破。”<br /><br />“朱应将军悍勇无敌,杀入辽阳城太尉府,与纳哈出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展开决战。”<br /><br />“亲斩北元太尉纳哈出,全歼纳哈出麾下亲军六千五百余人。”<br /><br />听到此处,群臣们纷纷露出惊讶的神色,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微微摇头,似乎在惊叹朱应的英勇,还有这捷报的战果。<br /><br />“辽阳城内十万元军被我大明将士斩杀近三万余众,其余全部俘获。”<br /><br />“辽阳战定。”<br /><br />“一战,定乾坤。”<br /><br />“辽东全部战事一个月内可彻底平定,疆土光复。”<br /><br />“如今辽东全境收押的元军降卒超十八万,降卒如何处置,还请皇上定夺。”<br /><br />“臣冯胜,拜上!”<br /><br />云奇声音带着一种正肃,纵然声音阴柔,可仍是响彻朝堂。<br /><br />待得这声音落下,朝堂上的群臣反应各异。<br /><br />许多人面带辽东光复的喜色,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也有很多大臣带着一种震惊之色,脸上满是难以置信。<br /><br />“纳哈出竟然死了。”一位大臣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说道。<br /><br />“此人作为北元大权在握的人,一代枭雄。”<br /><br />“竟然就这样死了。”另一位大臣也是一样如此,充满感慨地说道。<br /><br />“朱应!竟又是他斩了纳哈出。”<br /><br />一位年轻的官员,眼中满是钦佩,低声说道。<br /><br />“如今听着朱应的名字,我怎么感觉没有之前那么惊讶了,似乎这纳哈出死在他的手中是顺理成章的,没有任何意外。”一位老臣捋着胡须,若有所思地说道。<br /><br />“蛮吉儿,阿礼失礼,这些北元的战将都是死在了他的手中,这纳哈出也终究没有逃过这朱应的刀下。”一位大臣微微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惊叹。<br /><br />“辽东这些北元权贵几乎都是死在了朱应的手中,太子赐予朱应这【冠军】之名,他似乎也真的当得起啊。”一位官员点头称赞道。<br /><br />“从辽东之战打响起,这朱应的名字就不断在这奉天殿内响起,这辽东之战倒是成了这朱应扬名立万之战了。”一位隶属于兵部的大臣,则是更为感慨。<br /><br />“不过也好。”<br /><br />“相比于让那些淮西悍将在辽东战场上出彩,倒还不如让这朱应出彩。”<br /><br />“倘若让那些淮西悍将完全得到了这一次平定辽东之功,那往后朝堂上,在行事上,他们只会更加的跋扈了。”一位大臣目光闪烁,透出了一种快意。<br /><br />“…………”<br /><br />听着这捷报,朝堂上的群臣低声议论不断,为这辽东光复而高兴的同时,也有再次为朱应立下大功而感慨的。<br /><br />当然,对于那些未曾取得真正大功的淮西悍将,朝堂上诸多大臣都是报以看戏的态度,甚至是幸灾乐祸,乐见其成。<br /><br />“启奏皇上。”<br /><br />“此乃纳哈出的人头。”<br /><br />“乃是大将军特命呈送。”<br /><br />这时,急报兵从背上取下了一个木盒,双手恭敬地一递。他的动作小心翼翼,脸上满是敬畏之色。<br /><br />闻声!<br /><br />朱元璋看了一眼,随意地一摆手,神色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平静地说道:“无需看了。”<br /><br />“纳哈出,也的确是一个人物。”<br /><br />“挫骨扬灰也没有必要,随便找一个地方葬了吧。”<br /><br />虽然朱元璋行事狠辣,但对于这种有些身份地位的败将,他也没有必要去泄愤什么的。<br /><br />说到底,既在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有些事情自然是无需太过了。<br /><br />“恭贺父皇。”<br /><br />朱标转过身,一脸郑重地对着朱元璋一拜,眼神中充满了崇敬与喜悦。<br /><br />“如今纳哈出已死。”<br /><br />“辽东残存元军已经不可能抵挡吾大明兵锋。”<br /><br />“辽东可以说是已经定下了。”<br /><br />“辽东之地流离于吾汉家掌控数百载之久,今被吾大明收回,父皇之名将在青史永存!!”<br /><br />朱标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大殿内回荡。<br /><br />“臣等恭贺皇上。”<br /><br />“光复辽东,必青史留名。”<br /><br />满朝文武纷纷转身,整齐划一地向着朱元璋一拜。他们的动作整齐,声音洪亮,充满了对朱元璋的敬意。<br /><br />看着这满朝的恭贺声,朱元璋则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狂喜。<br /><br />毕竟他从一个乞丐,从一个和尚登临到了如今这至高无上的位置,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生死,经历了无数杀戮,金戈铁马,杀伐无尽。<br /><br />对于民间无数的百姓而言,朱元璋就是如同圣人一样的存在,驱除鞑虏,开国大明,立中原之太平,这等功绩本就是青史留名了,可不是光复辽东能够比拟的。<br /><br />看着朝堂上的热烈。<br /><br />这时。<br /><br />朱元璋一抬手,微微向下一压,示意群臣安静,居于帝位多年,举手投足间都是透着威严。<br /><br />而朝堂上也是立刻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皇上的下一句话。<br /><br />“辽东光复之功,并不是咱的。”<br /><br />朱元璋一脸严肃,当他目光落在朱标身上时,眼神瞬间变得无比柔和。<br /><br />“而是太子的。”<br /><br />这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大殿内回荡,但是代表着特殊含义。<br /><br />此话落下。<br /><br />朝堂诸多大臣也是立刻领会了朱元璋的意思。<br /><br />他们有的微微点头,有的眼神闪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br /><br />“这一次辽东战事,从粮草辎重调度,从选定将领出征,从调集兵力!”<br /><br />朱元璋稳坐龙椅,目光则是俯瞰朝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十分严肃。<br /><br />“这一切都是太子过问,一切都是太子在亲决。”<br /><br />“咱就是一个旁观之人,无非就是配合太子批阅了一些奏折罢了。”<br /><br />朱元璋语气中带着对朱标的肯定与赞赏。<br /><br />“皇上所言极是。”<br /><br />兵部尚书唐铎立刻站出来,大声道。<br /><br />“此次平定辽东,事关政务,事关军务!太子殿下对于诸事都是亲力亲为,一一定夺,此番平复辽东之大功,当属太子殿下运筹帷幄。”<br /><br />唐铎再次说道,话里毫无掩饰对朱标的全力支持。<br /><br />“臣附议。”<br /><br />作为户部尚书的赵勉也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是当即站出来附议。<br /><br />只见赵勉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吾大明对辽东动兵这八个多月,太子殿下每日都是在东宫大殿批阅奏疏,事关辽东战事更是一一过问,一一定夺!此番辽东能够平定,太子殿下居功至伟。”赵勉的声音同样坚定,在大殿内回响。<br /><br />随着两个与辽东战事最为紧密的尚书站出来,朝堂之上的大臣哪怕反应再迟钝也是立刻明白了当今皇上的意图是什么了。<br /><br />于是所有朝臣都纷纷站了出来,一个个都是面带郑重,齐声高呼道:“平定辽东,太子殿下居功至伟!当载入史册,记太子殿下掌舵辽东战事,记载光复之功!”<br /><br />他们的声音整齐划一,响彻朝堂,似乎也代表着整个朝堂的共同意愿。<br /><br />或者说,这也是附和朱元璋圣心。<br /><br />看到这一幕,朱元璋也是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神中透着对朱标的期许。<br /><br />这正是他想要的。<br /><br />正如之前所言,他朱元璋一介微末立国大明,重塑了汉家的尊严!<br /><br />别人想要寻求的青史留名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然得到了,而且未来青史之上必有他朱元璋记录的一册,他所有的功绩都会在上记载。<br /><br />所以!<br /><br />这光复辽东的青史留名,朱元璋可以不要,他要给自己的儿子。<br /><br />让青史之上,给自己儿子也记下名字。<br /><br />他们父子都要名留青史。<br /><br />“太子。”<br /><br />朱元璋笑着对着朱标说道,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你听到了没有。”<br /><br />“辽东光复,你居功至伟。”<br /><br />“这是诸卿说的,也将是吾大明子民认同的。”<br /><br />朱元璋的声音无比温和,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同与骄傲。<br /><br />对于朱元璋来说,朱标可不仅仅是他的太子,更是他朱重八的嫡长子,亲儿子。<br /><br />也是他在这世界上,仅存一个能够说心里话的亲人了。<br /><br />“儿臣,谢父皇。”<br /><br />此刻朱标心底有着千言万语,但此刻都汇聚成了一个谢字。<br /><br />朱标微微躬身,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br /><br />他自然是明白自己父皇的苦心。虽说自己在朝堂之中,在天下之中富有仁德之名,可终究并非实打实的功绩,而且治理之功有他父皇在朝,终究是被当朝所得。<br /><br />这一次,辽东光复,必是青史留名之举。<br /><br />朱元璋能够想到的就是为自己儿子铺路,不仅仅自己儿子的处置军政的能力,更是要在贤名上,在青史上都为其铺路。<br /><br />“吕本。”<br /><br />朱元璋大声道,声音中带着威严。<br /><br />“老臣在。”<br /><br />作为礼部尚书的吕本站了出来,恭敬一拜,不过身形微微佝偻。<br /><br />“用不了多久辽东就可以平定了。”<br /><br />“等消息传回后,辽东光复之事必然是要昭告天下的。”<br /><br />“骤时有关太子的功绩,你礼部可要好好拟定一封昭告天下的旨意,让天下子民皆知辽东光复之功。”<br /><br />朱元璋一脸严肃地交代道,眼神中透着对这件事的重视。<br /><br />吕本当即一拜,声音坚定地说道:“老臣定不辱皇命。”<br /><br />显然这一个差事,吕本也清楚知道其背后的根本,如果不办好,那就是罪责了。<br /><br />“恩。”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br /><br />可见,他对这辽东光复之功,青史留名给朱标是极为重视的。<br /><br />“父皇。”<br /><br />朱标躬身一拜,十分严肃地启奏道:“如今辽东即将彻底光复,出征辽东的诸位将军也理当论功行赏。”<br /><br />“特别是朱应。”<br /><br />“不论是铁岭之功,还是此番辽阳斩纳哈出,皆是功不可没,理当重赏。”<br /><br />话音落下。<br /><br />朝堂群臣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朱元璋。<br /><br />显然。<br /><br />辽东将定。<br /><br />有关于战将的封赏也要落实了。<br /><br />特别是那些自京畿之地外派的诸多淮西将领们,他们的封赏在他们回来后肯定是要落实的。<br /><br />“的确。”<br /><br />“朱应之功,理当重赏。”<br /><br />“不仅仅是朱应。”<br /><br />“此番在辽东战场上,所有有功将士都应该依功而赏。”<br /><br />“特别是大宁边军。”<br /><br />“他们作战英勇,也让咱看到了边军的战力。”<br /><br />朱元璋当即笑着点头,对于这封赏有功之臣,自然是不会有任何反对。<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