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第87章|危机浮现<br /><br />“这就像一群中世纪的武装农夫去围攻几名骑士。”一名伊凡罗斯参谋感慨道。<br /><br />当伊凡罗斯坦克部队的指挥效率劣势另一种奇妙的办法得到解决后,帝德装甲兵引以为傲的灵活战术就显得有些小丑了。<br /><br />战术预备队的迂回攻击没有奏效。<br /><br />不多时,瓦尔兰德部队撤退了。<br /><br />丰收的麦田之间布满了坦克残骸,多数坦克还在熊熊燃烧。<br /><br />斜阳西沉,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一百多股浓烟在半空中逐渐汇聚到一块儿升腾入云,昭示着一场激烈的坦克对决落下帷幕。<br /><br />帝德第24装甲军奋勇作战,在一个下午的鏖战中拼光了三分之二的坦克,战果却寥寥无几。第4装甲师几乎失去了战斗力,惊人的交换比让朗格曼少将几欲自尽。<br /><br />罗兹这座大城市同时也是第二道战略防线的核心筑垒地域之一,第24装甲军虽然装甲部队损失惨重,但摩托化步兵部队仍旧健全,于是加入守军序列,协同第201要塞师防守罗兹。<br /><br />坚守第一道战略防线的第9集团军因此陷入彻底的绝境——南北皆被敌人包抄,正面又在遭受不断强攻,残破的防线岌岌可危,第12步兵军连续五次求援。<br /><br />赖歇瑙上将意识到再这样下去整个集团军都会被分割包围,他只能下令各军各师放弃各自的阵地,收缩阵地,集中起来坚守一段还算完整的防线。<br /><br />撤退是不可能撤退的,这种情况下撤退就会被穷追猛打,大概率会狼狈得溃不成军。<br /><br />装甲部队的反扑无果而终,在战术上或许只是一场惨败,但在战役层面来看衍生后果更加糟糕。<br /><br />纵观全局,战略态势正在不经意间恶化。<br /><br />欧战时期,伊凡罗斯军队装备低劣但数量庞大,被戏称为灰色牲口,但有趣的是其国家机器的动员效率却相当不错,每当遭受损失都能很填补。<br /><br />现在,伊凡罗斯帝国仍然保持着这个优良传统。<br /><br />每一分每一秒,本土各地的征召师和国民射击兵旅的动员进度都在增加。<br /><br />数以百万计的预备役士兵乘坐火车源源不断的赶到集结地报道,个别部队甚至已经开始临战训练。<br /><br />具体到战术来说,一些不起眼的条令其实能够造成深远影响。<br /><br />根据帝国战争委员会的行政命令,独立坦克旅应在战时配属加强给步兵师或步兵军。<br /><br />并且,至关重要的是这道命令的附注——坦克指挥官有权利拒绝步兵指挥官不合理的安排。<br /><br />历史上却截然相反,苏军坦克部队竟然要听从步兵部队的指挥,等于是让外行指挥内行,直到大战中期苏军才修改了这一荒谬的规矩。<br /><br />伊凡罗斯陆军独立坦克旅的编制为:<br /><br />>旅部<br /><br />>旅部连<br /><br />——侦察排<br /><br />——通信排<br /><br />——运输排<br /><br />>坦克营×<br /><br />——战列坦克连(10辆T-35多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炮塔坦克)<br /><br />——巡洋坦克连(13辆T-34坦克)<br /><br />——驱逐坦克连(13辆BT-7坦克)<br /><br />>防空连(9辆四联装7.62毫米马克西姆重机枪卡车)<br /><br />>技术保障连<br /><br />总体上,一个齐装满员的独立坦克旅大约有1300人和108辆各型坦克。<br /><br />受限于国力,伊凡罗斯只来得及制造差不多600辆T-34早期型,不列颠方面帮忙代工了250辆。<br /><br />这不足千辆的新型巡洋坦克被妥善的集中运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坦克部队的战斗力因为它们而得到了质的飞跃。<br /><br />伊凡罗斯总参谋部将它们视作重创瓦尔兰德的铁拳,它们也不负众望的给帝德装甲兵带去了无尽的恐慌。<br /><br />米哈伊尔-科什金天马行空的杰作在战场上锋芒毕露。<br /><br />一场危机因它而蔓延,一种精神象征因它而诞生。<br /><br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双方继续大开大合的对弈。<br /><br />面对横冲直撞的坦克集群和无穷无尽的步兵集群,瓦尔兰德第二道战略防线在多路进攻下土崩瓦解,只有一些坚固筑垒地域被包围着负隅顽抗。<br /><br />伊凡罗斯百万大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推进至瓦尔塔河一线,兵锋直指泊林。<br /><br />□<br /><br />□<br /><br />□<br /><br />九月上旬的一系列重大变故让全世界为之震惊。<br /><br />伊凡罗斯浩瀚军威之下,布达佩斯萦绕着一种忧心忡忡的氛围,就好像天快要塌下来了似的。<br /><br />参谋们的脸上已经好多天没有看见过笑意了,雪花般飘来的情报全都是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br /><br />装甲部队的威力得到了充分验证,反坦克一跃成为最重要的紧迫需求。<br /><br />“……还是低估了战车的威力,就目前已经知道的消息,德制三十七公厘战防炮对伊凡罗斯的新型战车屁用没有,五〇炮(坦克炮)也不顶用,这可难搞哦。”<br /><br />军事技术顾问团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近百名军官和专家都齐聚一堂,一名上校正在大大咧咧的讲述着。<br /><br />“这么来看,毛子的新战车装甲挺厚实啊,重量怕是要奔着三十多吨去了?”<br /><br />“应该不会超过三十吨,他们工兵条令一直是三十吨级浮桥,这个标准近两年也没变。”<br /><br />“不到三十吨的话,正面防护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赶快准备个报告回去,新战防炮的项目指标肯定要改了。”<br /><br />“驻泊林大使馆那边的武官,今早发来的电报里边说新战车的形状很特别,不是方正的,有点像削平了的金字塔,前后左右都是斜面。”<br /><br />“毛子这是在造军舰吗?倾斜装甲用在战车上?”<br /><br />商克对大家的谈论没什么兴趣,暂时不想插话。<br /><br />这帮人都很机智,三两下已经大致推理出了T-34的关键——重量25~30吨,防护之精髓在于倾斜装甲。<br /><br />商克饶有兴致地听大家交流,这种抽丝剥茧的推理非常有趣。<br /><br />倾斜装甲布局早就在战列舰和巡洋舰上用烂了,并不稀奇,可大量应用在坦克上还是头一回,米哈伊尔-科什金是这一路线的开创者。<br /><br />“咱们这有海军的人嘛?穹甲的抗弹经验式是啥?”<br /><br />“不知道的话就先用三角函数算个大概呗。”<br /><br />不多时,大家简单琢磨出了一个估算值——帝俄新型战车装甲厚度可能40毫米,装甲倾斜50~55度放置,等效60~70毫米,保险起见,再乘以1.5倍。<br /><br />“战防炮指标要加一大截了,按弹道极限来看,最少要五公斤弹丸,七百米每秒的着速才能行。”一名火炮技术专家踌躇着说。<br /><br />“啊?这个指标搞出来的战防炮重量要一吨半了吧?”<br /><br />“对。”<br /><br />商克注意到,身旁的粟继一下子皱起眉头——这意味着战术灵活性严重下降,须知当今流行的小口径反坦克炮普遍才三四百公斤,几个人就能推着转移阵地。<br /><br />甲弹对抗的竞赛……开始了。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