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老李问苍天
('\n\t“你看看,你说的是人话吗?”<br /><br />朱元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你那么大只手,人家朱允炆哪抢得过你的?”<br /><br />朱允炆很是赞同的点头。<br /><br />朱棣则是委屈巴巴的,自己只不过手大一点,嘴也大一点,这也有错了?<br /><br />要怪,就怪俺大侄儿吃东西慢里斯条的,男子汉哪那么斯文呢。<br /><br />眼看朱棣又要挨骂,朱标连忙起来打圆场。<br /><br />“爹,今日家宴,这些美味属实是我们从未品尝过的,要不您给说说的,这些都是什么好东西呢?”<br /><br />此话一出,众人也是将目光放到了朱元璋身上,他们也好奇,今儿家宴到底吃的是个啥。<br /><br />马皇后也好奇道:“对啊重八,你也给我们说道说道,这些个好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br /><br />还是咱标儿好啊,又懂事,又会说话,朱元璋点了点头,夹起一块薯片道:<br /><br />“此物名为土豆,一年两熟,而且非常适合种植。”<br /><br />说着,将薯片夹进嘴里吃掉,又拿起一个红薯。<br /><br />“这个呢,叫做红薯,和土豆一样,也非常容易种植,而且一年四熟。”<br /><br />“土豆一年两熟,即农户能收两次,红薯一年四熟,那么农户便能收四次了,爹,照此说来,以后,咱大明百姓便不用害怕饥荒了!”<br /><br />朱标有些激动道。<br /><br />朱元璋摇摇头,“不止于此,是大明百姓,以后都能吃上饱饭了!”<br /><br />见众人不解,朱元璋微微一笑,视线环过众人,然后缓缓开口:<br /><br />“土豆,亩产四千斤,红薯,亩产五千斤!”<br /><br />此言一出,尽是满堂皆惊,除了几个孙子辈外,他们听不懂皇爷爷在说什么。<br /><br />朱棣手中的炸薯条直接掉在了桌上,然后他下意识般又给捡了起来塞进嘴里。<br /><br />朱标倒是还算冷静,不过手中的筷子掉了也是浑然不觉。<br /><br />“爹,您说的,是真的?”<br /><br />“那是自然,奇人所赠之物,那还能有假?”<br /><br />朱元璋正色道:“或许是奇人看到了大明连遭天灾,百姓饥寒交迫食不果腹,便赐下如此神奇的粮种,拯救天下苍生。”<br /><br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br /><br />朱标激动道:“此乃大明之福,百姓之福啊!”<br /><br />此时朱棣突然说道:“既然如此,那这土豆红薯的,可以用作军粮啊,烹饪方便,只要烤熟了便行,味道还不错,而且还垫肚子。”<br /><br />说着,他忍不住打了个饱嗝,全是红薯土豆味。<br /><br />“粮食多了的话,卫所官军就不用整天种田,多出来的时间就能操练了,而且朝廷还能养更多的兵啦。”<br /><br />朱元璋有些惊讶的看着朱棣,没想到这混小子整天在演武场瞎混,还是有点脑子的呀。<br /><br />猛地一拍朱棣的肩膀,“好小子,看来你在演武场混了那么久,也不是没一点用的嘛。”<br /><br />朱棣呵呵傻乐了起来,难得朱元璋称赞他,这可把他高兴坏了。<br /><br />“爹,你看,四弟也不是一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无是处的嘛。”朱标乐呵呵的开着玩笑。<br /><br />“哈哈哈哈”<br /><br />众人发出了愉悦的笑声。<br /><br />天色渐晚,家宴结束后,众人逐渐散去,朱元璋也回到内殿寝宫,准备给李晗回信了。<br /><br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连日来萦绕在心头的阴霾也一扫而空,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土豆和红薯为啥不多留点,那味道确实令人难忘。<br /><br />只能再等三个月,待土豆和红薯丰收后,再大饱口福了。<br /><br />摊开信纸,朱元璋下笔写道:<br /><br />“老李,最近大明接连灾难,不是洞庭洪涝,便是甘州大旱,百姓食不果腹,是你悲天悯人,赐下那土豆和红薯,解救我大明百姓于水火之中。<br /><br />否则,咱都被礼部鸿胪寺那群夫子给烦死了,说什么不施仁政,是老天在谴责咱呢。<br /><br />还嚷嚷着让咱解散锦衣卫,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br /><br />这老天和锦衣卫有啥关系?<br /><br />以咱看呀,这些家伙就是心中有鬼,怕给锦衣卫给查了出来。<br /><br />更气愤的是,督察院的御史们,还让咱下罪己诏,这不是瞎起哄么。<br /><br />这群家伙就是闲的!<br /><br />幸好老李你及时送过来的土豆和红薯,帮了咱的大忙了。<br /><br />从今往后,大明将不再出现饥荒,这份恩情,咱老朱永远也还不完呀。<br /><br />虽然咱俩之间的情谊,说谢有些俗套,不过咱老朱还是得说一句,咱代表大明百姓,向你表示感谢了。<br /><br />只是咱老朱心里有个疑问,为何自大明开国以来,洪涝干旱接连不断,到如今洪武十五年,大规模洪涝已经不下十次,大旱更是接踵而至。<br /><br />莫非,咱大明真的犯了老天的忌讳?<br /><br />这些年来,还没过过几天安生日子的。<br /><br />但自开创大明以来,咱一直兢兢业业的,未怠证,也未暴政,自问咱老朱也并非昏庸之辈呀。<br /><br />老李你是神人,要不帮咱问问老天,看老天是个啥意思呗。”<br /><br />写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笑了起来,刚开始通信时,他就称老李上仙上仙的,或许人家真有那个问苍天的本事吧。<br /><br />“关于徐达他们三个对于针发枪的用法,咱和老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现阶段,针发枪和子弹才刚刚开始生产,想要大规模列装,还得等些时日。<br /><br />因此汤和的建议,确实是最合适着手于眼前军队建设的。<br /><br />不过对于你提到的狙击小组,咱着实兴趣十足,千里之外取敌将之首级,确实令人神往。<br /><br />虽千里做不到,但有了针发枪,百步穿杨还是没问题的。<br /><br />因此,这狙击的战术,能否再详细讲解一番?”<br /><br />将信写好后,送啥子礼物朱元璋又犯了难。<br /><br />对了,老李喜欢画,那自然也会喜欢书法的。<br /><br />近日,二子朱樉送了自己一幅《兰亭集序》的摹本,乃隋唐时楷书大家褚遂良的临摹之作。<br /><br />历朝历代,《兰亭集序》的摹本众多,但褚遂良的摹写,不光形似且神更似,以神似并重而著称。<br /><br />而且《兰亭集序》,不就是王羲之和友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时,豪情大发而随手泼墨而成么。<br /><br />用此书贴来表达二人之间如高山流水般的友情,再合适不过了。<br /><br />只不过可惜没有《兰亭集序》的真本,据传真本被唐太宗李世民给一同带入昭陵了。<br /><br />而后,昭陵被梁朝节度使温韬挖掘盗取,听说《兰亭集序》也被他一并盗出。<br /><br />至此,再无人见过其真迹。<br /><br />还真是憾事一桩呀。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