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朝华也没料到事情会这样发展,她察觉出不对,但又不知哪里出了差错。<br />\n画舫已经驶到了湖心,除了舫上派人坐小舟去问,根本没办法偷偷派人下船去报信。<br />\n朝华脸色微微发白,昭阳公主看了朝华一眼,雪白指尖依旧在拨弄着念珠,但她像是找到了什么有趣的事,竟笑起来:“起来罢,大家坐着等。”<br />\n“鼓乐呢?奏起来。”<br />\n……<br />\n端阳大节,万松书院中的本地学子都回家过节去了,留下的都是家在外地的学生。<br />\n膳堂今日裹了两种粽子,每个学生一人发两只。<br />\n徐年提溜着粽子道:“这哪够吃,咱们还不如普济堂的孤老,听说余知府给每个孤老发四只粽子,三十文钱呢!”<br />\n楚六没回家去,但他家里早早就送了精美的粽子食盒来。<br />\n还给楚六的学舍门口挂上了菖蒲艾草,给学舍窗户贴上红纸剪的吉祥葫芦,臊得楚六满面通红,气急败坏将下人们赶走。<br />\n吃的他留下了,掀开食盒,往徐年身前一推:“徐兄,吃罢。”<br />\n一只只裹得指长,除了蜜枣红豆的,荤的也有好几种。楚六脾胃弱些,粘米之物吃上两只足够了,还不是学里发的那种大粽,得是家里包的小粽。<br />\n徐年乐了:“这个放久了容易坏,我来替你吃,吃完替你改经义。”<br />\n两人分食着粽子,看见沈聿闭目背书,徐年剥着粽子叶,舌头刮着粽叶上粘着的米粒问:“他看到哪一篇了?”<br />\n沈聿要考明法科,要背的典籍极多,他连大节也只歇半日。<br />\n楚六也剥食一只,他用筷子叉着蜜枣粽,先把甜枣咬了,答徐年道:“这几日在背《断狱》,后两日看《名例》。”<br />\n沈聿不藏私,计划日程表就在墙上贴着呢,不论是谁进来瞧一眼就知道他学到哪儿了。<br />\n徐年“啧啧”两声,一口一只肉粽子。<br />\n宋直学突然出现在门边,叫沈聿的名字:“你随我来一下。”<br />\n端阳是大节,书院从上到下都放假,要不然膳堂也不会给学生们发冷粽子,怎么这会儿宋直学来了?<br />\n沈聿掸掸衣袍,走到门边,冲宋直学施一礼:“宋直学,找学生有何事?”<br />\n他刚走到门边,就见学舍边的松林内站着几个华服男子,为首的那个瞧着年纪已经不轻了,但白面无须,颇有些古怪。<br />\n宋直学道:“那位大人,要问你话。”宋直学脸上神色似是有话要说,但被那几人看着,他不好张口,只叮嘱沈聿,“问你什么,你可千万仔细答话。”<br />\n沈聿径直走过去,对为首那人颔首施礼:“这位大人,所来何事?”<br />\n那人脸上神色倨傲,上下打量沈聿几眼:“你就是沈聿?”<br />\n他一开口,沈聿大概确认了这人的身份,心中虽奇,依旧温言答话:“正是在下。”<br />\n“你与容家姑娘可有婚约?”<br />\n沈聿面上神色不变,心里却已经转过数念,他稍缓一缓:“不知大人为何有此一问?”<br />\n那人脸上不耐烦起来,眉头一皱,骄横顿生:“是我家主人要问,是也不是?”<br />\n能让内监称呼主人,又特意来问婚事……<br />\n沈聿抬眉,一口应下:“是。”<br />\n“当真?”<br />\n“当真。”沈聿面色和煦,对这内监愈加客气有加,“容世叔点头,韩山长保媒。”<br />\n他不知道为何会有个内监来问话,也不知朝华如今何在,心中焦急。<br />\n但脸上作出刚想起来的样子,对那个太监道:“对了,大人若是不信,我那里有山长写就的婚书一张。”<br />\n是他请韩山长保婚之后,韩山长写的。<br />\n本想等到省闱之后奉去容家,没想到这会儿能派上用场。<br />\n那个太监取了婚书就要走,沈聿当然不肯答应:“这是婚书,岂能这样交给大人带走。”<br />\n太监想了想:“成罢,你跟了我去,不上船就成。”<br />\n……<br />\n舫上道音又奏过一轮,朝华颈间汗意涔涔。<br />\n要是沈聿实话实说,言明他们只是彼此有意,还未真的议婚又该怎么办好?<br />\n容老夫人与楚氏都如坐针毡,要是被公主戳穿谎言,以公主的性子,朝华……<br />\n面前玻璃盏内盛着的冰酥微微化开,令舒永秀俱都紧绷着心神,不知这泼天祸事会不会落在自家。<br />\n就在此时,那个内监回来了。<br />\n“如何?”昭阳公主问。<br />\n“确是已有婚约,还有婚书一张。”说着内监呈上婚书,“是韩山平写的。”韩山平便是万松书院的山长,许多南省出身的官员都曾他的学生。<br />\n容老太太不敢松懈,笑道:“沈家儿郎是韩山长的得意门生,他专请了韩山长为他保大媒。”<br />\n这一句也是说明为何沈聿清贫,容家还肯点头结亲。<br />\n容家书香世宦,书香在前。<br />\n所有人都想,这回总无归可指谪了。<br />\n谁料昭阳公主目光在婚书上一转,又定在朝华身上:“他要是死了,你不就没有婚约了?”<br />\n舱中杯盏碎裂,没人想到她身着道袍,竟能说出这种话来。<br />\n朝华骤然抬头,眼中终于流露出惊惶神色。<br />\n谁知昭阳公主又道:“可惜啊,他就算现在死了,你也配不上我儿了。”<br />\n说完,她竟站起身来,扔下众人,转身往内室去了。<br />\n座中无人敢动,连音乐也不敢停,枯坐许久,才有道姑们引众人离开画舫。<br />\n所有人都还在为那句话心惊,人人都想“谁说殷氏是疯子?昭阳公主才是疯子!”,可谁也不敢说出口。<br />\n容老太太强撑着精神登小舟离开画舫,朝华后背衣衫尽湿,木然跟在妹妹们身后。<br />\n方才奉茶的老坤道,突然在此时上前,对朝华说:“主人让我传一句话。”<br />\n朝华凛然,她已经感觉到了,这位观主摆弄人如同拨弄她腕间念珠,越是发出轻脆声响,她就越是高兴。<br />\n朝华打定主意,不论对方再说什么,她都要淡然受之。<br />\n老坤道不甚在意朝华的神色,只是轻声重复:“容夫人不信神佛,为何要给儿媳妇请僧道驱邪呢?”<br />\n朝华怔住,在她怔忡之际,湖上传来个声音“容姑娘”。<br />\n沈聿扶着船蓬,隔水而来,目光灼然望向她。<br />\n第67章 喜糖<br />\n华枝春/怀愫<br />\n各家女眷们离舫下船, 人人都好似打过一场硬仗。<br />\n年老的精神萎顿,年少的花容黯淡, 如逢大赦般坐车归家,都盼着这位贵人能早些离杭回京。<br />\n楚家一行人等在岸边。<br />\n楚老夫人还待与容老夫人说些什么,容老夫人拄着雕花木杖,截断她的话头:“等到我们朝朝摆喜酒那日,你们可都要赏光观礼。”<br />\n楚老夫人并不觉得自家不厚道,当年京城那些旧事,小辈们不知道, 容老夫人总是知道的。<br />\n眼看容老夫人并不说破方才舟上的事, 她笑道:“恭喜朝朝觅得佳婿。”<br />\n当时都已经预备认下, 可容朝华她自己选了别人, 这可不能怪楚家不扛事。<br />\n楚老夫人还看了眼自己的女儿:“朝朝是我看着长大的姑娘, 与我的亲孙女儿也不差什么, 如今得了佳婿, 我可得给她添几抬嫁妆。”<br />\n楚氏扶着婆母,目光与母亲一触,又看向两位嫂嫂。<br />\n程氏与楚老夫人一样面上含笑, 杨氏的脸上却已经露出“幸好如此”的表情。<br />\n楚氏看了眼母亲, 此时找补, 又有何用。<br />\n两家牵连深, 容老夫人就替朝华收下了几抬嫁妆的“赔礼”:“这一回累得我胳膊也抬不起来了, 咱们过些日子再聚。”<br />\n楚家人坐上马车回府, 杨氏终于吐出口气儿来, 抚着心口对楚老夫人说:“好了好了, 这下可算好了。”儿子再也不用心心念念着容朝华了。<br />\n程氏也放下心中大石,她还真怕老太太认下这个孙媳妇。<br />\n楚老夫人看了眼二儿媳妇, 恨铁不成钢:“住口!”<br />\n杨氏突然被婆母喝斥,心里颇有些委屈,闭口不言,只是脸上的喜色怎么也掩不住。<br />\n她本来还因失了朝华心中难受,今天看到朝华那番应对更觉得可惜,但听到公主看中了容朝华。<br />\n谁出这个头谁就是在跟公主抢人,虽不是正经的儿媳妇,到底怕惹祸上身,小六避开祸事,怎么不算一桩好事?<br />\n程氏瞥了这妯娌一眼,也不想搭理杨氏。<br />\n马车中楚老太太眉头深锁,程氏在低头思量,就只有杨氏一人在瞎开心。<br />\n楚氏望了眼楚家远去的马车,对容老夫人道:“娘,沈家儿郎也在。”<br />\n容老太太紧紧攥了攥儿媳妇的手:“请他一道回府。”<br />\n今天就把事情定下来!<br />\n楚氏立时点头:“我明白,家里的东西都是齐全的,已经吩咐了人去请三弟了。”家中正在给令舒备嫁,各色礼盒都是现成的。<br />\n沈家家中已经无人,那就把女方的谢媒礼抬到韩山长家去,请韩夫人替学生走婚仪。<br />\n此时天色还早,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只要动作快些,今天尽可办完。<br />\n容老太太此时对沈聿万分满意:“把他叫到我车上,你与朝华同车。”想了想添上一句,“也不必追问什么,告诉她,她今日应对得很好,别的事叫她不用忧心。”<br />\n小儿女们私下里做了什么,容老太太不打算追究了。<br />\n既已在公主面前过了明路,多说无益,办正事要紧。<br />\n那张婚书一出,昭阳公主只当朝华已经定了亲,哪怕沈聿死了,一个定过亲的姑娘也不配给她的儿子当妾室,朝华总是安全的。\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