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ziyunshux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n\t刘颖教授也是专门研究古诗词文化,她一开始就觉得李白的这首诗不简单。她也能隐约的感觉出来,这首送别诗和其他送别诗的不同之处。<br />\n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品味出这么多的东西。尤其是这首诗背后所蕴藏的那些人生态度,刘颖教授更是没有想到。<br />\n但现在听曹老教授这么一说,刘颖教授就豁然开朗了,她便又补充了几句。<br />\n说真的,他们这些人虽然同为古文协会的成员,但每个人的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br />\n所以,当曹老教授和刘颖教授抛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大伙一时之间还是有些转不过这个弯来。<br />\n在他们看来,诗仙,就应该是诗词写的最好的!<br />\n冯老教授和刘颖虽然也是这个意思,但和大伙原有的想法,还是有些冲突的。<br />\n见众人这个反应,曹老教授也没有太过放在心上,只是温和的笑了笑,“后边还有,咱们继续读吧。一首诗,其实也看不出什么。不妨多读几首,也许就明白了。”<br />\n李文正主席也点头,“确实确实,这后边还有呢,咱们也不急这么早下结论。我是相信叶老师的,他既然敢写诗仙,就一定能写好。”<br />\n“对对对,咱们这么早讨论干嘛啊?继续往后读。”冯家华也连忙说道。<br />\n众人一想,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br />\n是不是诗仙,那是一首诗就能决定的吗?谁能凭借一首诗,就把诗仙这个称号给立起来?<br />\n很快,大伙就把第二个节选的故事看完了。<br />\n在最后边,见到了一首诗。<br />\n名字叫——《将进酒》!<br />\n第331章 到底什么叫诗仙?<br />\n这第二个节选的内容,其实总结起来也比较简单。<br />\n叶落在书中写的是,天宝三年,凭借才华应邀入朝为官的李白,因与当时官场格格不入的放浪行为,最终惹恼了唐玄宗,最终被赐金放还。<br />\n而关于这些剧情,叶落并没有做太多的介绍。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的事情,在这一节选中,更像是一个前情提要。他接下来的重点,则是放在了天宝十一年的时候。<br />\n这一年,距离李白离开京城已经有八年之久了。但是,在这一段时间内,李白因为被排挤出京的事情,一直比较郁闷。因此,为了排解心中的压抑之感,他就又踏上了环游祖国山河的旅程。<br />\n也许是山河的壮美,让他暂时忘掉了这些烦恼。但是,每当他饮酒之后,官场的失意就又席卷而来。<br />\n这一年,李白与好友岑勋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br />\n此时,推杯换盏之间,李白便又想起了往日那失败的仕途,便借着酒劲写下了这首《将进酒》,来抒发满腔的不平之气。<br />\n“《将进酒》?”<br />\n当看见这首诗名字的时候,李文正主席稍稍一愣,他甚至把“qiang”都错读成了“jiang”。当然,这倒也不能怪他,毕竟李白的这首诗,用的是一古乐府诗的题目。就如《清平乐》这个词牌名一样,在蓝星的历史上,是没出现过的。<br />\n不过,作为古典文学方面的大家,接受和理解能力都是顶级的。<br />\n当他看见这首诗正文之后,他就立马明白了过来。<br />\n“这是古乐府诗。”<br />\n会议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低头仔细的看着,李文正主席也只是悄无声息的在自己心里嘀咕着。<br />\n“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r />\n“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br />\n连着两个“君不见”,直接看的李文正主席倒吸凉气。<br />\n如果说之前的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李文正主席在读完之后,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好。但是,对于他来说,《送孟浩然》那首诗也仅仅是“好”而已。这种好,他在刘禹锡身上感受到过,在白居易身上也见过。可以说,在他的眼里,李白似乎和其他的诗人也没什么区别。<br />\n但是,此时此刻,仅仅是这两个“君不见”,就扭转了李文正主席对李白的看法!<br />\n这真的是人能写出来的?这人到底有着怎样的想象力啊?<br />\n仅仅是这两句,李文正主席似乎感受到了李白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br />\n这两组排比长句,好似带着天风海雨一般,像他扑面而来。那奔腾的黄河之水,好似从天而降,又一入大海而不回。如此壮阔雄浑的景象,绝不是凡人肉眼所见,而是诗人“自道所得”。比之常见的歌咏黄河壮美的诗句,高出了不知多少个层次!<br />\n紧接着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极度的夸张,让李文正大受震撼。<br />\n这等气魄,这等想象,他好似真的看到了一丝“诗仙”的不同寻常之处!<br />\n当然,这两句的开篇,从内容上来看,可谓是悲感至极,但却不露纤弱,完全像是巨人般的伤感,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br />\n将伤感,写成这种感觉的,李文正真是头一次见。<br />\n不仅仅是他,在场的其他人,也完全被这个开篇给震住了。<br />\n他们惊愕的看着手中的a4纸,似乎想说什么,却又怕打破了此时会议室中的这份宁静。<br />\n无奈,众人只好继续忍着心中的千言万语,压抑着激动,继续看下去。<br />\n“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br />\n“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br />\n读到这里的时候,李文正忽然眼眶一红。不知道为什么,他竟然激动的浑身发抖,嘴里一个劲的叨唠着这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br />\n当然,其他人的表现要比他强一些。但内心的激荡,却是相同的。<br />\n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br />\n这一句,可谓是直击心灵!<br />\n好似让所有人,对自己人生的未来,都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br />\n这一刻,大伙都难免在脑海中回想起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br />\n曾经,谁没有一腔热血,满腹抱负?<br />\n也许,那时候的感觉,便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吧。<br />\n可惜,时光荏苒,岁月不再。曾经的雄心壮志,也随着时间东流入海。<br />\n但此时此刻,在读到李白的这句诗之后,众人都感觉自己的胸膛中,好似又充满了热血。好似自己的眼前,又浮现出了那年少时充满雄心壮志的自己。<br />\n是啊,天生我才必有用!<br />\n哪怕此时岁月蹉跎,可那又有什么呢?终有“千金散尽还复来”之时!<br />\n这一句诗,好似对命运的怒吼!又像是对自身才华的无限自信!<br />\n给众人带来的震撼,实在是太深了。<br />\n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写出这般豪迈自信的惊人之句?<br />\n此时此刻,一位放浪形骸、举着酒杯,对天狂饮,放声高歌的李白形象,悄然无声的出现在了所有人的脑海当中。<br />\n这,就是李白吗?<br />\n这,就是诗仙么?<br />\n他们不懂。<br />\n或者说,此时他们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br />\n可能隐隐约约的有些懂了吧,但那种感觉,又像是手指间的清风一样,似乎伸手便能抓住,但手中又总是空无一物。<br />\n难以言喻。<br />\n复杂至极。<br />\n几乎是过了好一会儿,李文正才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继续往下看下去。<br />\n“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br />\n“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br />\n李文正一直在心中默默的朗诵,读到这里的时候,他心中的声音都不由自主的激昂了几分。脑子里更是下意识的出现了一幅画面:李白豪气万千的举着酒杯,呼唤着他的朋友们,满饮此杯。<br />\n怀才不遇?<br />\n仕途不顺?<br />\n此时此刻,李文正完全看不见李白的身上有这样的情绪。他看见的,是一个豪情万丈、是一个永不服输、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璀璨明星!<br />\n“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br />\n此时此刻,李白好似已经忘记了自己在写诗。就像是在和友人正常的交谈一样,诉说着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br />\n高官厚禄,金钱名利,又有什么用处呢?我只想一直沉醉在酒中!<br />\n似乎,这是李白内心的追求。<br />\n兴许是怕有人笑他胸无大志,还以为自己的这套理论,找到了很好的依据。<br />\n“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br />\n圣贤?<br />\n圣贤又能如何?谁又能清史留名呢?<br />\n李文正在脑海中,似乎见到了那个满腔愤怒的李白。他能理解李白,此时的话,应该是他愤而说之的吧?<br />\n但是,接下来李白又进一步举例:<br />\n“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br />\n读到这里的时候,李文正稍微愣了一下。<br />\n陈王是谁?<br />\n他知道,叶落写书的时候,惯用一些不存在的典故。说白了,就是他自己虚构的,以便为他之后的书,留下一些伏笔。<br />\n这个“陈王”,也是如此吗?<br />\n但很快,李文正就想起来了。<br />\n陈王,曹植!<br />\n是了,这个陈王不就是《三国演义》当中提到过的那个曹植吗?<br />\n他还记得,曹植在《名都篇》中,写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佳句。<br />\n此时李白化用此句,瞬间便让李文正将李白和曹植这两个人物联系到了一起。<br />\n但此时他也没多想,而是继续看下去。\n  ', ' ')
言情女生相关阅读More+

[武周] 问鼎

千里江风

[综漫] 今天又在柯学片场复活了

听涧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