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火器的消耗占了大头,特别是新式火药,工艺制作繁杂,价格高昂。“<br />\n“下官也不知道打仗这么费钱啊,只是前线不断的催促要火药,下官也只能拨钱让兵部使劲生产啊。”<br />\n“幸好皇上给单独拨了五百万两用于军费,不然户部早就难以为继了。”<br />\n以往大明的火器威力不行,火药粗制滥造是主要原因。现在朝廷开始重视质量,加大了提纯的标准,不可避免的火药的制作价格翻了数倍。<br />\n李适又看向唐永安,满怀期待的说道,<br />\n“你的消息肯定是好消息吧?”<br />\n唐永安顿时也哭丧着脸,弱弱得说道,<br />\n“最近钱印多了,有通货膨胀的迹象。还有夏收朝廷用于收购粮食积压了大量的钱,现在都还没有收回来,大明银行现在很危险啊。”<br />\n李适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本官走的时候,朝廷有钱有粮,大明一片欣欣向荣。这才出去晃悠了两个月回来,朝廷就快揭不开锅了?<br />\n看来这仗打着打着就把国家打没了,还真是事实啊。<br />\n李适浑身一颤,只好再次看向宋应升,<br />\n“我们还是来研究旱灾的情况吧,去年不是组织了兴修水利,开挖深井,难道没有效果?”<br />\n宋应升说道,<br />\n“还好有这些举措,不然今年有些地方秋收肯定颗粒无收。”<br />\n“不过一月滴雨未下,大河水位线下降严重,农户只能用水车或者水桶等装水灌溉,效率太低,杯水车薪罢了。”<br />\n李适又说道,<br />\n“要是以往遇到旱灾,朝廷将做如何处理。”<br />\n宋应升说道,<br />\n“向上天祈雨。”<br />\n李适顿时不想说话了,要是秋税大打折扣,估计军饷都发不下去。<br />\n而且目前这架势还不能随便印钱,要是把经济给搞崩溃了,大明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恢复过来。<br />\n李适深吸一口气,目前自己接手大明才不过区区一年,已经有了如此的成绩很好了。<br />\n常言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千万不能着急,现在要稳住。<br />\n目前看来还是要抢救一下秋收,只见李适说道,<br />\n“抗击旱灾,人人有责,虽然天灾无情,但是人定胜天。目前水是有的,但是光靠百姓一担一担的挑,效率低下,但是效果肯定是有的。”<br />\n“不过这挑水灌溉也是目前唯一的办法,向地方州县下达命令,全力组织水车,挑水等灌溉农田,要不分昼夜的灌溉。”<br />\n“不要担心把百姓给累着了,不要担心这是暴政苛政,就算是逼迫也要让他们把全部精力用于灌溉,即使是往地里灌溉一碗水。”<br />\n“那也能让庄稼多一点的收成,现在累着逼着总比歉收饿肚子好吧。”<br />\n“还有便是向重灾区派出士兵帮忙挑水,也要把这个旱灾给本官打压下去。”<br />\n宋应升顿时一愣,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办法。实际上古代组织效力低下,若是有强有力,有威望的人站出来组织,效果肯定会很好。<br />\n只是大部分时间没有这种人罢了。<br />\n李适又说道,<br />\n“目前朝廷的主要任务是抗击旱灾,宋应升你作为户部左侍郎主管大明的农业,此事由你来牵头。”<br />\n“本官给你绝对的权力,朝廷的一切官员衙门你皆可调动,要是有人拖延直接可下狱治罪。”<br />\n“一定要把旱灾给本官给压制住,记住人定胜天,粮食高于一切。”<br />\n宋应升顿时被震撼到了,终于知道为什么李大人崛起后,短短一年时间大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r />\n这李大人不仅干实事,还魄力十足,虽然有的时候行事不择手段,但是效率真的高啊。<br />\n大明现在的办事效率直线提升,关键朝廷还权力集中,力能使到一点。如此情况只要不自己作死,大明中兴就在眼前。<br />\n自己原本不过是一地方知府,弟弟宋应星也不过是一小小知州,双双被李大人提拔重用,信任有加。<br />\n最为重要还都是干的利国利民的国家大事,如此人生夫复何求。<br />\n宋应星当即眼眶微红,<br />\n“下官定不负李相重托,若是秋收出了差池,下官以死谢罪。”<br />\n李适满意的点点头,这宋应升还是不错的,能力一般般,但是胜在能认真干事,对大明绝对忠心。历史上大明灭亡,宋应升服毒殉国。<br />\n“只要尽心用事,就算出了差池又何妨,你可是本官的心腹。”<br />\n宋应升当即泪崩,告退而去。<br />\n只是心里默默发誓,这次本官必须全力以赴,不辜负李相的重托,不辜负朝廷的重望。<br />\n第380章 薅藩王羊毛<br />\n宋应升走后,李适对熊汝霖说道,<br />\n“锦州前线的官兵马上就要回京了,一应赏赐抚恤可不能落下。”<br />\n熊汝霖只得说道,<br />\n“李相,可是真没有钱啦,目前还有两百万两的缺额,要是等到九月秋收后肯定就不怎么差钱了。”<br />\n李适又看向唐永安,唐永安赶忙说道,<br />\n“李相,这钱可真的印不得了啊,万一纸币贬值,银行遭到挤兑,大明银行肯定要崩盘,后果不堪设想。”<br />\n李适砸吧砸吧着嘴巴,不悦的说道<br />\n“本官是要你印钱?本官是要你开动你的脑子想着怎么去合法的搞点钱?”<br />\n唐永安顿时开动小脑袋,这搞钱的办法可多了,<br />\n“要不找商人借点钱或者让他们捐献一点。”<br />\n李适摇摇头,现在商业刚刚开始繁荣,就对商人下手,有点竭泽而渔的感觉。还打击商人的积极性,不到关键时刻不能对他们下手。<br />\n唐永安又说道,<br />\n“那向士绅借钱,他们可不缺钱,发行点债券强制让他们购买。”<br />\n李适还是摇摇头,今年这土地征税三策可把士绅的根给刨了,现在安抚还来不及,再对他们下手,实在有点过分了哈。<br />\n唐永安又说道,<br />\n“那就只能在百官身上想办法了,听说今年的官员一个个吃回扣吃得盆满钵满的,肥得很。”<br />\n李适还是摇摇头,现在这官员还是很听话的,朝廷也好不容易达到“众志成城”。要是再去割他们的肉,不得离心离德。<br />\n再说马上就要上马考成法,现在还不宜对官员逼迫太甚。<br />\n“你们说我大明的哪个群体比较好欺负,又有钱,还不影响朝廷各方面的发展。”<br />\n熊汝霖和唐永安顿时震惊,这不就是藩王群体吗。不过这土地征税先是拿藩王开刀,留下区区一千顷的免税田,就已经让人感到不忍。<br />\n后来孙传庭出兵河南可是找的陕甘一带的藩王借粮,还有范景文重建大军,可是找的山东,河南黄河北岸的藩王提供的粮草。<br />\n看李大人这架势,还有朝廷这苦逼的状态,这还粮肯定不知道排到什么时候去了。<br />\n看李大人这意思还是要在藩王身上割肉,什么时候这大明不可一世的藩王,变成了李大人移动的钱包,真是恐怖如斯啊。<br />\n熊汝霖只是好心的提醒道,<br />\n“李相,这藩王毕竟都是朱家人,和皇上是亲戚。要是把他们得罪惨了,即使当今皇上不怪罪李大人,下一任皇上就不知道。。。”<br />\n李适摆摆手,<br />\n“和本官有什么关系,就算去找藩王借钱,也是你们两个去,他们怪得到本官头上?”<br />\n熊汝霖和唐永安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李大人的脑回路居然如此新奇,谁不知道是你干得。<br />\n只见李适又说道,<br />\n“你们两个不管用什么办法,尽快找藩王筹集五百万两。”<br />\n两人顿时哭丧着脸,熊汝霖还是说道,<br />\n“藩王真的能拿出五百万两?”<br />\n李适撇撇嘴,<br />\n“不是还有几百个郡王吗,即使在北方也有三五百个各种王,一人出个几万两不就有了吗?”<br />\n下来后,熊汝霖和唐永安两人碰面商议找藩王借钱。<br />\n只见熊汝霖说道,<br />\n“唐局长,这借钱的事你熟悉,这次你牵头?”<br />\n唐永安已经给李适背了太多的锅了,但是现在依旧活蹦乱跳,风生水起。<br />\n“熊大人,谁牵头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将李相的任务给完成。我们身上李相的烙印太深,李相一旦有事我们是逃不掉的。”<br />\n“所以我们现在还是来商量如何尽快把钱给搞到手吧。”<br />\n熊汝霖只好点点头,自己原本可是混清流的,怎么越来越往奸臣方向发展啊,这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r />\n“唐局长言之有理,我们既要将钱给搞到手,还不能有损李相的威名,要不发行债券让藩王购买。”<br />\n唐永安摇摇头,<br />\n“这债券可是要还的,你看李相的意思肯定是不想还。”<br />\n熊汝霖再次震惊,为什么本官没有看出来?<br />\n“那这个就有点考人了,唐局长可有思路。”<br />\n只见唐永安淡淡一笑,<br />\n“本官正好想出了一个思路,熊大人帮本官参考一下。”<br />\n“我们先给藩王们下达一个存款的政策,让他们按照约定的数额将钱存进大明银行,然后将这笔存款转换为三年定期存款。”<br />\n“再把这定期存款转成投资,随便搞个生意,将这笔钱给亏完,然后这钱就完全到达了我们的手里。”\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