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宋知言正专注地记着笔记。<br />\n他记笔记的很时候最是忙碌,因为他不仅要将蒋闻殊的所有话都记下,还要同一时间,在笔记本上对蒋闻殊所提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归纳与标注。<br />\n这一切需要非常强大的专注力和反应力。<br />\n所以其实,说宋知言毫无反应也不正确。<br />\n宋知言还是听到后排有人说出正确答案的,毕竟这也算是课堂中的一环。<br />\n但比起宋若白所说出的那个自己也知道的正确答案。<br />\n宋知言在意的点,其实更多在蒋闻殊的那句“回答正确”上。<br />\n也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对蒋闻殊有特殊滤镜在,这句“回答正确”越听越觉得好听。<br />\n蒋闻殊的声音偏冷,音调低。<br />\n又因为宋知言的座位在最前排离蒋闻殊距离最近的缘故,那声音仿佛就在他的耳畔边上响起,像听得他耳根酥酥麻麻的。<br />\n是以,宋知言此时此刻心中所纠结的想法只有一个——<br />\n“难道我要因为发型的缘故一直不说话,然后把所有发言的机会都让给其他人吗?”<br />\n想到蒋闻殊的称赞因为这个原因莫名其妙落在了别人的头上。<br />\n宋知言立刻觉得不爽起来。<br />\n第55章 笔记<br />\n不爽的情绪逐渐升华, 变成了一种好胜心。<br />\n经过一番不算长时间的纠结。<br />\n宋知言很快决定,他也要举手回答问题!<br />\n哪怕顶着这样的发型,哪怕顶着这张略显幼稚的脸, 也绝不能让蒋闻殊的称赞继续落在旁人头上。<br />\n宋知言这样想着, 课桌下, 他暗自攥了攥掌心。<br />\n但宋知言恐怕要失望了……<br />\n蒋闻殊其实并不是那种非常喜欢和学生互动的教学风格。<br />\n他素来有自己的上课节奏和教学思路, 哪怕是教学高一物理, 仍然如此。<br />\n方才叫宋若白起来答题,其实只是一个意外。<br />\n蒋闻殊其实并没有想请人回答的。<br />\n可宋若白在教室后, 将手臂高高举起,让人忽视也难。<br />\n作为老师, 蒋闻殊无法拒绝学生的主动。<br />\n是以, 他才叫起了宋若白。<br />\n但虽然叫了宋若白回答问题,蒋闻殊却并没有喊出他的姓名。说是蒋闻殊故意也罢, 蒋闻殊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直觉使然。<br />\n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流程中,意外再也没有发生。 <br>\n\t\t\t', '\t')('\n却不成想反倒让宋知言失望了。<br />\n不过对这件事宋知言倒也没纠结太久, 因为即便是没有了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 蒋闻殊仍然是靠着自己严谨科学的课堂, 深深地吸引了宋知言的注意力。<br />\n随着时间的流逝。<br />\n宋知言手边的笔记本越来越密密麻麻。<br />\n而也是这时,宋知言才意识到, 自己从前对蒋闻殊的看法有多么浅薄。<br />\n从前, 他只知道蒋闻殊是顶级科研大佬,是国宝级天才。<br />\n是十六岁被各大高校争抢的人类智商制高点。<br />\n然而因为时间有限, 又因为专业不互通的缘故,宋知言其实并没有时间过多的阅读蒋闻殊的论文与专著。<br />\n当然也是因为一看论文的标题是有关于弦理论黑洞熵减什么的。<br />\n宋知言就莫名感到头痛不已。<br />\n但今天蒋闻殊开始接地气儿了, 课堂上的内容是宋知言高一就学过的物理知识。<br />\n一下子,蒋闻殊和普通物理老师的差距就显现了出来。<br />\n其实,也不是说宋知言从前的物理老师不优秀。<br />\n宋知言所在的高中是当地非常著名的高中,物理老师是拥有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毕业于专业的师范大学,怎么可能不优秀!<br />\n然而,对宋知言来说。<br />\n拿浇水来比喻。<br />\n都说教书育人,教书也就像浇树一样。<br />\n从前的物理老师上课,像是拿了个大水管子用水泵从知识库里抽水,抽完水后轰隆轰隆,把水全部倒在了宋知言的身上。<br />\n作为一个小树苗。<br />\n宋知言其实并不是不想完全吸收。<br />\n但高中时间紧张,周考,月考,高考。<br />\n每一年都是最关键的一年,每一次考试都是“分水岭”!<br />\n宋知言怎么来得及吸收?<br />\n他也就只能先靠着记忆力,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刻在脑子里,最后再转化在做题上。<br />\n是的,你没看错。<br />\n所有一切都将转化为做题,得分。<br />\n当然,讲题也是如此。<br />\n物理老师的讲题风格突出一个,不管你懂不懂,但你这分儿要拿到。<br />\n甚至为了得到正确答案,一些堪称“歪门左道”的做题思路也被推崇。<br />\n宋知言甚至到现在还记得物理老师当年在课堂上的一句话,当时是一位女同学举手发言,表示自己对老师方才讲的内容不怎么理解。 <br>\n\t\t\t', '\t')('\n然而那位人到中年操着一口方言的物理老师眼看马上就要下课,便只随便挥了挥手——<br />\n“你别管理不理解,记住公式,做题的时候套它就行!这公式真要有那么好理解,我不成爱因斯坦了?”<br />\n物理老师幽默的表达瞬间让课堂笑成了一片。<br />\n女同学也笑了。<br />\n这件事就被这么悄无声息的揭过去,但不知为何,宋知言却一直记着那一天。<br />\n当然,后面有关于那道公式的题目。<br />\n不管是当年问问题的女同学也好,还是宋知言,还是当年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做对了。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