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复杂,上下制衡,可见一斑。”<br />\n“那么老师觉得,是学春秋还是礼记,能让我读懂长安之所需呢?”<br />\n……<br />\n刘仁轨面色未变,心中却已涌起了惊涛骇浪。<br />\n这个学生,恐怕不能随便教了。<br />\n他此刻才知道,陛下和皇后都说的“见到安定公主后就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br />\n第34章<br />\n但在自藏经塔一步步往下爬的时候, 刘仁轨还是免不了出声问道:“公主将这番话毫不避讳地告知于我,所图为何呢?”<br />\n她确实是个平生罕见的天才人物,让人甚至有些担心到底能不能教好她。<br />\n就像是一块在年幼之时就已会思考的璞玉, 不是一般的难能可贵。<br />\n可问题来了,她图什么呢?<br />\n她是公主而非皇子啊。<br />\n李清月在其中一步台阶上停了下来,正因这上下台阶的错位, 恰好处在俯瞰对方的视角。<br />\n当刘仁轨抬头回望之时,因后方塔外光线照入, 让这位小公主的脸处在了逆光的状态里,有些看不清对方的神情。<br />\n倒是能听到她此刻的答话, “老师应当不知道近来宫中一事。”<br />\n“我兄长同样也算年少聪慧, 比我大上一岁有余,自元月起,便由阿耶选定的老师教习文书。兄长在通读论语诗经之余, 也有专人为其将过往史书以故事形式讲授于他。”<br />\n“六月之时,正好讲到楚子商臣之事。”<br />\n刘仁轨都问她是学礼记还是春秋了, 当然不会不知道小公主所说的“楚子商臣”是什么事情。<br />\n这一段说的是,楚成王原本准备立商臣为太子, 后来又改换了主意想要立王子职为太子。<br />\n商臣听闻此流言又核实后,在下属的谋划下决定弑君篡位,也就是后来的楚穆王。<br />\n若将春秋之中的故事以这等方式讲述给孩童听,是听得懂的。<br />\n但只怕这其中还出了些问题。<br />\n果然刘仁轨随即又听到李清月说道:“我兄长闻听这故事后便说,这弑父篡位之事令人不忍听闻, 为何圣人修春秋, 却要将其修编其中?”<br />\n刘仁轨答道:“这自然是因为善恶刊载书中俱有其道理, 善者持褒奖之意,以勉励后人, 恶行昭彰于世,以向后人警戒。”<br />\n李清月道:“我也是这样以为的,若不知史书兴替,不能明正得失,但我兄长却觉得,既为此等残忍之事,何能口述耳闻!”<br />\n“以致郭瑜先生说,太子是天性仁善,孝顺父母,难以置信这世间居然会有人为权力所诱,到了弑君杀父的地步,往后便先只同他讲礼记,等到他的想法有所改变后再改也不迟。”1<br />\n“可世间诸事,哪里是不看不听,就能真当其不存在的呢?”<br />\n刘仁轨面色不由多出了几分肃然。<br />\n公主所说是没错的,她虽然年幼得有些过分,但显然因其阅读誊抄的文书足够,已有了一番自己对世道的认知。<br />\n太子这话便说得着实幼稚了些。 <br>\n\t\t\t', '\t')('\n以他这年龄,倒也能说得通,或许过两年就不是这个想法了,可总归是让人觉得,这等“天性”过于柔和乖顺了。<br />\n又听李清月说道:“那么老师觉得,我可否承担起这个劝谏或者敦促太子的职责?”<br />\n刘仁轨顿时了然。<br />\n可以,当然可以!<br />\n女子插手政务从旁劝谏敦促的情况并不少见。<br />\n汉代之时有太后摄政临朝,以朕自称,其中还有和熹太后邓绥这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贤才,挽汉室于数十年天灾之中。<br />\n魏晋南北朝之间则有北魏文明太后这等纵横捭阖、杀伐果决之辈。<br />\n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先帝的长孙皇后、还有那位上呈《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徐贤妃,均在政务之中有所见地,从旁辅佐。<br />\n不只是皇后太后,公主之中便有平阳昭公主这样的巾帼女将,为父兄基业助力。<br />\n倘若太子仁善有余威严不足,偏偏这位比太子还年幼的公主窥见了这种征兆,她是否应当竭力去做出一点改变呢?<br />\n可她到底还是年岁尚小,太子也还没在性情上有所定论,寻一良师让自己通晓事理才是正道。<br />\n日后真出了岔子,她再来力挽狂澜也不迟。<br />\n甚至比起皇后太后摄政,由公主相助于兄长,还要更加安全一些。<br />\n刘仁轨想到这里,心中有些困惑已不复存在了,至多就是再为太子李弘感到几分担忧。<br />\n哎……这脾性也不知像谁啊。<br />\n陛下虽在仍是晋王之时颇有仁善孝悌之名,但外敌环伺,他还是能以雷厉风行之态还击的。<br />\n就如发起西域用兵之事,陛下便做得很好。<br />\n太子那一番话,却像是走了个极端。<br />\n也不知道这情况能否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改变。<br />\n大唐如今,多少还是有些内忧外患的,需要的其实是一位足够有眼力和魄力的君王统领局面。<br />\n太过仁善了未必就好。<br />\n好在,李治这位陛下也还没到三十岁呢,倒是并不急于将太子给培养出来。<br />\n他朝着李清月回道:“既如此,我知晓公主之意了。”<br />\n这份神异之处,既是事出有因,他也不必非要禀告于陛下。<br />\n至于眼下嘛——<br />\n刘仁轨转身挪步:“先回宫吧,今日讲课就不继续下去了。”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