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p> 王适安把玩着崔衍昭刚才送出去的金错刀。</p><p> 在大臣们都出去后,殿外突然出现兵戈交接的声音,接着就是喧闹的人声。</p><p> 王适安反了。</p><p> 崔衍昭对此一点也不意外,发生在京师的军队动向,他知道得清清楚楚,还特意嘱咐了宫中禁军摆烂,不要影响王适安的人进宫。</p><p> 但是他有一点不明白,王适安应该看得出他禅位的意图,怎么还要多此一举地造反?</p><p> 崔衍昭左思右想,明白了原因。</p><p> 王适安是被他的诬陷给气反了。</p><p> 崔衍昭心想以后一定要改掉嘴快的毛病,然后又想起来他应该是没以后了。</p><p> 唉。</p><p> 崔衍昭道:皇后,我已经想起来了,崔析就是我的孩子。</p><p> 这句话显然并不能起到弥补的作用。</p><p> 王适安只是冷笑:呵。</p><p> 崔衍昭急着赶进度,从袖中取出三份禅位诏书。</p><p> 崔衍昭:皇后事成之后,便将这三份禅位诏示人,必不影响皇后之德。</p><p> 没有外人在,崔衍昭直接拿着诏书走到王适安身旁,把它们放在王适安身前漆案上。</p><p> 王适安看到诏书内容,之前那淡薄敷衍的微笑消失,转而流露出一瞬的诧异。</p><p> 崔衍昭:这三份诏书我早就写好了。我早就说过,我愿意把这万里江山让给皇后。</p><p> 王适安默然。</p><p> 该说的都说完了,崔衍昭视线移往殿外,发现场面依然混乱。</p><p> 崔衍昭又收回视线,对王适安道:皇后可能不信,但我对那夜的确印象不深,之前一直以为是梦而已。</p><p> 说着说着,他又发现一个盲点。</p><p> 因为知道自己以后就没时间思考了,崔衍昭于是直接问:我与皇后那时并不相熟,甚至才发生龃龉,皇后为何</p><p> 崔衍昭不好意思说完,但他知道王适安能懂。</p><p> 王适安沉默片刻后抬眸问他:阿昭是在明知故问?</p><p> 王适安这么一说,崔衍昭不由想起了张思传过的野史,大为震惊,难道我真的强迫了皇后?</p><p> 这段没印象啊。不过当时本来就不清醒,没印象也正常。</p><p> 他怎么能那么出息?</p><p> 这么说他冤枉张思了?</p><p> 王适安要被崔衍昭的反应气笑了,他拉住崔衍昭衣襟,在崔衍昭被拽得俯身时,狠狠在崔衍昭唇上咬了一口。</p><p> 王适安:那夜是阿昭在诱惑我。</p><p> 崔衍昭觉得这个说法听起来怪怪的。</p><p> 但王适安那天是清醒的,应该要客观一些。</p><p> 他得做了多不好的事啊,才会被王适安这么说。</p><p> 崔衍昭越想越尴尬,决定放弃思考,转入正题。</p><p> 崔衍昭神色一肃:我今天让位并不是没有条件,你今后一定要善待太后与崔析,否则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的!</p><p> 王适安反应平淡:哦。</p><p> 崔衍昭:?</p><p> 哦是几个意思?</p><p> 在崔衍昭揣摩的时候,王适安忽然抓住崔衍昭手腕,目光紧盯着他。</p><p> 王适安语气沉沉,阿昭切勿负我。</p><p> 崔衍昭觉得这应该是他的词。</p><p> 王适安说罢,起身走出殿外。</p><p> 此刻满朝文武被王适安所掌的军队包围,俱是慌乱无比。</p><p> 王适安一身气势压迫感极强,刚出来就让让噪杂的声音顿时停止。</p><p> 王适安危险的目光扫过群臣:今后朝廷政令,尽由孤出。从者站左侧,不从者站右侧。</p><p> 话落,没有人动。</p><p> 王适安示意军士们举起手中弓箭,密密麻麻的箭头闪烁着冰冷的寒芒,令人在夏日犹感如坠冰窟。</p><p> 一刻钟后,若诸公还是不能决断,就休怪孤动手了。</p><p> 因为有着明晃晃的威胁,大臣们很快站好了位置。</p><p> 王适安扫一眼站左侧的大臣,对朝廷怀有异心,带下去!</p><p> !</p><p> 不光是大臣们,就连王适安下属的军士都很震惊。</p><p> 什么,随王竟然不是来造反的?</p><p> 王适安的亲信此时更是陷入了迷茫,主公之前根本不是这么说的啊。</p><p> 崔衍昭在殿内能听见外面的声音。</p><p> 因为担心影响王适安发挥,他就没有跟出去,而是边听边发呆。</p><p> 然后他听到了刚才那一句。</p><p> 崔衍昭不想明白,但还是一下就明白了王适安出去前撂下的那句话的意思。</p><p> 原来王适安放弃造反了。</p><p> 怎么会有人造反只造一半啊?这要怎么收场?</p><p> 崔衍昭想来想去,走出太极殿。</p><p> 见到崔衍昭,所有原本不知所措的人都知道要干什么了,那就是拜见陛下。</p><p> 不过拜见完之后,他们又回到了混乱状态。</p><p> 崔衍昭理解他们,因为现在的情况就是很混乱。</p><p> 崔衍昭重复了一遍刚才王适安的意思:把这些心怀异志之辈交</p> ', ' ')('\n <p>付廷尉。</p><p> 因为崔衍昭和王适安都下令了,本来迷茫的军士终于找到方向,开始抓人。</p><p> 崔衍昭解释:皇后知晓朝中人心不稳,故与朕有此谋划。今后还望诸公戮力同心,勿生他念。</p><p> 没有被抓走的大臣们纷纷拜伏,臣等遵命。</p><p> 他们暗暗松了一口气。没想到陛下竟会突然给他们做局,以后在朝中一定要小心谨慎。</p><p> 军士们也松了一口气。他们本还以为自己是反贼,现在知道原来是陛下认可的正规军,不用每天做心理斗争了。</p><p> 心情比较复杂的就是王适安的亲信。</p><p> 他们比谁都清楚自己在谋反,也做好了事败伏诛的心理准备,但现在忽然得到陛下承认,意味着今天谋反的事情不会再被追究责任。</p><p> 陛下就连对他们都如此宽厚。</p><p> 封王大典和小插曲都结束后,众人各回各家,崔衍昭转身回太极东殿。</p><p> 王适安跟了进来。</p><p> 崔衍昭看着王适安,心情十分复杂。</p><p> 经过今天的插曲,他已经明白了,王适安正常情况下不会想登基,除非再出一次像他说崔析不是他孩子这样的当面挑衅。</p><p> 而且有了今天这一出,王适安以后再想造反,所有人还需要先怀疑一遍王适安是不是在钓鱼,无疑增加了造反难度。</p><p> 崔衍昭从穿越到现在最强烈的念头就是让位,现在一下失去了主线任务,心里空落落的。</p><p> 皇后,崔衍昭终究还是想出了折中的办法,今后你我同朝听政,共决政事吧。</p><p> -----------------------</p><p> 作者有话说:晋恭帝的故事:</p><p> 《宋书≈iddot;卷二≈iddot;本纪第二》:王奉表陈让,晋帝已逊琅邪王第,表不获通。</p><p> 《晋书≈iddot;卷十≈iddot;帝纪第十》: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裕使后兄叔度请后,有间,兵人逾垣而入,弑帝于内房。</p><p> 进化论</p><p> 两天后, 崔衍昭召集大臣们商量二圣临朝的事。</p><p> 有很多大臣不同意。</p><p> 其中王清情绪十分激动:陛下才是大越之主,怎能由皇后弄权?</p><p> 崔衍昭意外地看了一眼王清,他没想到王清能这么激动。</p><p> 其他大臣跟着他看向王清。</p><p> 成为全场焦点的王清倍感压力。</p><p> 固然得到陛下关注是好事, 但发生在这样讨论着敏感话题的场合, 他不由便怀疑起自己刚才是否言语失当。</p><p> 在王清思考的时候, 崔衍昭也露出深思的神情。</p><p> 大臣们知道陛下是要做出决断了,纷纷安静下来。</p><p> 崔衍昭思考完毕,问道:卿等激烈反对,可想过皇后得知后会做何反应?</p><p> 他是真的好奇大臣们知不知道后果。</p><p> 怎么会有人天天沉迷作死呢?</p><p> 包括王清在内的大臣们:!</p><p> 听到崔衍昭这句问话, 他们首先便想到是王适安在现场。</p><p> 众人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向殿门。</p><p> 殿门紧闭着,并没有他们想象里站在门口一边拔刀一边冷笑的王适安。</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