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p> 陛下和皇后的感情果然深厚。</p><p> 想到这里,谢云织莫名有一瞬恍惚,本犹豫着是否禀告的事情脱口而出,中领军</p><p> 崔衍昭本来打算走的,听到还有表弟的事,遂停了下来,目光落谢云织身上。</p><p> 谢云织:中领军他</p><p> 她顶着崔衍昭目光,心里觉得自己失言。但话已出口,停下来不说又不可能。</p><p> 中领军前日拜访家父,谈及之事与皇后有关。臣担心伤及陛下与中领军兄弟之谊,故踌躇未表。陛下恕罪!</p><p> 其实她犹豫的原因还有一个,她觉得以陛下和皇后的情谊,别说中领军与父亲联合,就算再联合百人,千人,也无撼动的可能。</p><p> 这件事在她看来可说可不说,就是觉得不说的话有些对不起陛下。</p><p> 但现在已无需踌躇了,因为她已经说了。</p><p> 听到谢云织的话,崔衍昭恍然大悟。</p><p> 谢珉刚回京就继续上书告王适安的状,他以为是固定节目,原来还有表弟的原因。</p><p> 这样下去情况不会发展成亲情爱情二选一吧?</p><p> 不对,以王适安事事都要掌握主动权的性格,大约会把另一个选项干掉。</p><p> 崔衍昭心情复杂,爱卿何罪之有?朕倒要谢谢爱卿告知。</p><p> 原来他要处理的不只是婆媳关系。</p><p> 崔衍昭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而陷入沉思。</p><p> 太极东殿中,虞堪之假装专注地盯着错金香炉中升起的烟雾,久久不敢说话。</p><p> 崔衍昭看着虞堪之沉默的样子,幽幽叹道:我以为你与谢卿他们不一样。</p><p> 虞堪之低下头。这次的角度看不全烟雾运行轨迹,他于是专注地看香炉。</p><p> 这炉可真炉啊。</p><p> 崔衍昭:你有事明明可以向我直言,却要背着我与谢卿他们联合。</p><p> 什么?联合!</p><p> 虞堪之听到了敏感话题。</p><p> 他本来还在看香炉,闻言赶紧抬头道:表,陛下,臣没有不臣之心!</p><p> 崔衍昭愣了一下,而后反应过来朝臣勾连在古代已经能看成谋反前兆了。</p><p> 这是不能碰的话题。</p><p> 崔衍昭觉得自己这样说实在是太伤虞堪之了。</p><p> 兄弟一场,说话这么重不合适。</p><p> 崔衍昭开始思考换角度开口。</p><p> 不过虞堪之像是被攻破了防御,也不沉默了,急切地道:臣那样做,其实是为促使陛下和皇后重归于好!</p><p> 崔衍昭:?</p><p> 为了让他和王适安重归于好,于是破坏他和王适安的关系?</p><p> 这合理吗?</p><p> 不对,他和王适安本来就很好啊。</p><p> 这个理由真是一眼假。</p><p> 崔衍昭决定和干了坏事还不说实话的虞堪之友尽,但电光石火间又替虞堪之想到了一个完美的逻辑</p><p> 因为他和王适安关系很好,所以虞堪之要先破坏他和王适安的关系,才能促使他和王适安重归于好。</p><p> 是符合逻辑了,但不符合现实的道德。</p><p> 想到这里,崔衍昭微微起身,诧异地问虞堪之:表弟,你是不是在写小说?</p><p> 小说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庄子≈iddot;杂篇≈iddot;外物》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不过这时指的只是琐碎的言语。及至后汉,班固在《汉书≈iddot;艺文志》中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提到小说经小说家通过各种渠道采集而成。</p><p> 到了魏晋时期,许多名士加入写小说的行列,出现了《笑林》、《博物志》、《搜神记》等诸多作品。</p><p> 所以虞堪之偷偷写小说也很正常。</p><p> 虞堪之只想着赶紧澄清自己,并未回应崔衍昭这一句提问,而是把自己从姨母那里得知姨母破坏了表哥表嫂关系,决定剑走偏锋利用谢珉激起表哥的逆反心理,让表哥更爱表嫂的心路历程说了一遍。</p><p> 把一切交代完,他紧张地看向崔衍昭。</p><p> 从表哥的态度上,他已经意识到他冒犯到了表哥,但他希望表哥听完他的心路历程后能稍微理解他一点,至少不要太生气。</p><p> 他本意也不是为了让表哥生气。</p><p> 崔衍昭深深地凝视虞堪之,道:这样吗?那你很适合写小说了。</p><p> 可以和谢启坐一桌。</p><p> 虞堪之不解其意:表哥?</p><p> 崔衍昭:我与皇后很好,你不用操心。</p><p> 说完就示意虞堪之离开。</p><p> 虞堪之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被放过了,心里颇过意不去,准备主动请罚。</p><p> 正要开口的时候,他察觉有人进来。</p><p> 表哥的宫侍怎么不通传啊?</p><p> 虞堪之纳闷地抬头,看到来的是王适安。</p><p> 是王适安,那没事了。</p><p> 想到自己鼓动人说王适安坏话的事,虞堪之不想面对王适安,但门只有一扇,而且王适安进来后就关上了,他不可能无声无息跑出去。</p> ', ' ')('\n <p> 虞堪之于是转回头继续盯香炉。</p><p> 王适安对虞堪之视若无睹,信步走至崔衍昭身旁坐下,把一条装着信纸的绢袋递给崔衍昭,道:我方才得到消息,燕国与夏国联合,欲自寿阳犯界。</p><p> 崔衍昭从带中取出信纸,大致扫了一眼后,转头看向王适安,你要走吗?</p><p> 提到打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王适安。</p><p> 崔衍昭有些不舍。</p><p> 他可以和王适安一起去,但是不能不考虑崔析。带崔析吧,战场对崔析这样一个半岁都没有的小宝宝太过危险;不带吧,把崔析单独留在建康同样很危险。</p><p> 想来想去,他只能留在建康陪崔析。</p><p> 王适安:濡须口的将士方经训练,派遣他们顺流而上支援边境便足够了。</p><p> 他对崔衍昭分析:燕夏龃龉已深,不可能诚心合作。若他们真心攻打江南,夏不会允燕借道寿阳,燕也不会借道夏国。不然若取得战果,又当如何分配?我看他们南下不过顺便,真实目的在于探对方虚实。</p><p> 崔衍昭觉得王适安说得有道理,但他倾向求稳,所以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以防万一,用不用再调人?</p><p> 陛下!</p><p> 本来坐一边假装不存在的虞堪之突然离席跪地。</p><p> 臣愿带队前往濡须口,与当地将士一同作战。</p><p> 为表哥解忧,就当是弥补他这次的错误了。</p><p> 崔衍昭望向王适安。</p><p> 王适安不以为意:多一人少一人并不影响大局,此事由陛下决断。</p><p> 崔衍昭于是对虞堪之道:战场危机四伏,注意安全。</p><p> 表哥虞堪之没想到在他做了错事后,表哥还是这么温柔,心里十分感动。</p><p> 崔衍昭也觉得虞堪之真是懂事的好弟弟。</p><p> 兄弟俩深情对视。</p><p> 王适安:呵。</p><p> 崔衍昭收回目光,表弟既已决定,就早些启程吧。</p><p> 虞堪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多余。</p><p> 虞堪之离开后,崔衍昭准备招呼王适安一起去看崔析。</p><p> 王适安先他一步开口,目光灼灼,笑意促狭,阿昭说与我很好,很好又是多好?</p><p> -----------------------</p><p> 作者有话说:点击《汉书≈iddot;艺文志》可看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的东汉史学家班固锐评诸子十家。</p><p> 夸夸</p><p> 战争没日没夜地持续了数天。</p><p> 这天正午, 日光正盛,投在战船上的流影不住晃动。</p><p> 虞堪之背靠舵楼站立,手里紧紧握着长槊, 专注盯着前方厮杀的情况。</p><p> 此番燕夏联军的领兵将领名叫郭先, 曾跟随贺兰绪四处征战, 战绩不菲,备受重用。</p><p> 在土生土长的北方将领中,郭先算是擅长水战的,因而能和他周旋许多天。</p><p> 不过战斗到现在, 郭先一方已呈明显的不利态势,眼看着这场战争就要结束了。</p><p> 越是临近收尾,虞堪之精神越发紧绷,生怕在最后时刻出现变故。</p><p> 他观看着状况,兀然站直身躯, 举槊指向前方, 大喊道:勾住他们的船,别让他们逃了!</p><p> 敌军是往襄阳方向而逃,如果放任他们逃回去养精蓄锐,战事又会拖延许久,伤亡亦会增加。</p><p> 虞堪之话落,一枚枚沉重的铁钩落向郭先一方的战船, 并牢牢钉在木质的船舷上。铁钩尾部均联系着同样沉重的铁索。</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