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p> 崔衍昭揣测过卫衍的思维,如果他不给谢珉加一点修饰,卫衍听说有使节来后,反应极可能是不留情面地赶走。</p><p> 虽然夏国的那场婚礼不一定还能办下去,但参加婚礼的使团人数都已固定,他这时派人过去,夏国那边也只会觉得是在捣乱。</p><p> 但如果谢珉特别优秀就不一定了,毕竟夏国为了留下缘空,都敢推翻传统给缘空一个和尚举办婚礼。</p><p> 夏国很在乎人才。</p><p> 崔衍昭对成稿很满意,让张思照着成稿给谢珉做宣传。</p><p> 送走了张思,崔衍昭第一次正式搞计谋的兴奋心情终于有所平静。</p><p> 心情平静下来,他不经意想起刚才一直忽略了的一点:</p><p> 张思给谢珉写的夸夸小作文读起来也太像传记了,比起传记也就少了最后一句人生收尾语。</p><p> 这样写会不会太伤谢珉了?</p><p> 比起形式上的小瑕疵,还是内容更重要吧。</p><p> 谢珉应该不介意的。</p><p> 想通这点,崔衍昭又释然了。</p><p> 释然的崔衍昭回含章殿陪伴崔析。</p><p> 这时崔析已经被宫人喂饱了,眼睛半睁半闭,一副非常困但又强打精神的样子。</p><p> 崔衍昭看崔析维持清醒维持得很艰难,手动给崔析合上眼。</p><p> 又不是要高考,强撑个什么啊?</p><p> 把崔析眼睛合上,崔衍昭取出回来路上折的迎春花枝,开始编花环。</p><p> 嫩黄的小花点缀枝条间,生机勃勃。</p><p> 编好了一个花环,崔衍昭准备悄悄给崔析戴上,然而视线一扫过去,就发现本来困得不行的崔析正全神贯注地盯着他。</p><p> 崔衍昭:</p><p> 崔衍昭觉得崔析真是太不懂得珍惜了,在这个无论睡多久都理直气壮的时光里,竟然浪费睡觉的时间盯他编花环。</p><p> 沉默地对视了片刻,崔析忽然开始手舞足蹈。</p><p> 崔析:阿耶!</p><p> 崔衍昭觉得自己拿这个刚出生的小宝宝真没办法。</p><p> 他把崔析抱进怀里,接着腾出手将花环戴在崔析头顶。</p><p> 崔析趴在怀里后,不哭不闹,渐渐睡着了。</p><p> 崔衍昭心想,崔析长大后应该挺文静的。</p><p> 邺宫仍沉浸在冷肃的氛围中。</p><p> 失去最爱的孙儿后,陆玉光整日闷闷不乐。而卫衍是一个孝顺的皇帝,陆玉光不开心,他就不开心;他不开心,所有人都不能开心。</p><p> 卫衍这天再次去见陆玉光,试图安慰失去孙子的陆玉光,但还是没得到笑脸。</p><p> 失败而出的卫衍并没回前殿处理公务,而是站在慈训殿附近一角,目光阴阴地注视着绽放的腊梅。</p><p> 少顷,卫湘也从慈训殿出来了。</p><p> 他垂头丧气,完全失去了平时开朗的模样。</p><p> 卫衍见到他这副表情,就知道他也是被赶出来的。</p><p>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1卫湘十分悲愤。</p><p> 母亲竟然让他滚!</p><p> 他本以为自己能力挽狂澜,让母亲心情舒缓,没想到母亲对他也是那样无情。</p><p> 他和二兄也是母亲的孩子,却连大兄的一个庶子都比不过!</p><p> 卫湘悲愤地对卫衍诉说:我向母亲提议,将侄儿葬在玄武湖底,日后母亲若是想念,随时可饮湖水以慰死别之痛。母亲竟然不许!</p><p> 卫衍神情未变。</p><p> 卫湘的提议是那样体贴周到,听着卫湘诉说,他本感到了一丝威胁,但听到母亲的反应,那不明的忌惮便又消失了。</p><p> 原来母亲并不是针对自己,只是如今悲痛至极,听不进去任何主意而已。</p><p> 至于母亲对大兄的偏爱,他早已经习惯,做不出和卫湘一样的悲愤模样。</p><p> 卫衍没心情听卫湘诉苦,说起了正事,江南又派出使臣来我大夏,如今应已在路上。</p><p> 卫湘疑惑:他们已派过使团,怎么还有?</p><p> 卫衍也不理解怎么再次来人,虽然他是夏国的皇帝,但他十分明白,夏国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其实是很危险的地方。</p><p> 等对方到了夏国就命人将其赶走,他们夏国也不是想来就能来的。</p><p> -----------------------</p><p> 作者有话说:儿前抱我颈,问母何所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p><p> 蔡琰(蔡文姬)《悲愤诗》</p><p> 描写战乱中母亲被迫抛弃孩子的情景。</p><p> 挟殿下以令国公</p><p> 春寒时候, 连日细雨。</p><p> 崔衍昭抱着全副武装的崔析在长廊内看雨。</p><p> 说是长廊,其实设有坐席与桌案,十分宽敞, 除了没有门窗, 和大堂都没太大区别。</p><p> 崔衍昭在思考这些天萦绕他心里的一个问题。</p><p> 直到开始照顾崔析, 他才意识到王适安平时和他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以至于现在带娃基本都是他在负责。</p><p> 简直像崔析是他</p> ', ' ')('\n <p>生的一样。</p><p> 虽然是不是的也没区别。</p><p> 崔析望着雨幕,目不转睛。他对雨天很好奇,一大早磨着崔衍昭把他抱了出来。</p><p> 出檐很大, 雨滴无法飘进来,只需当心寒气侵袭。</p><p> 崔衍昭将崔析身上衣服紧了紧,琢磨起王适安的想法。</p><p> 他这些天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崔析是王适安的孩子,却和他更加亲密。</p><p> 按照他看历史剧的经验, 等王适安上位后, 肯定会怀疑和他亲密的崔析要为他复仇,后续好一点是亲子关系疏远,差一点就是王适安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p><p> 想到后续发展,崔衍昭实在不能平静。</p><p> 这就是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太残酷了。</p><p> 但其实没有必要,就算王适安不把孩子押在他这里, 他也不会阻止王适安进步的。</p><p> 和王适安提一下养娃的问题吧。</p><p> 崔衍昭低头看一眼专注望着雨幕, 对未来困境毫不知情的崔析,同情之心油然而生。</p><p> 才出生就成了质子, 好可怜。</p><p> 崔析出生后一直在宫里住,崔衍昭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照顾崔析上,也就没去过王适安的国公府。</p><p> 这次为了王适安和崔析的亲子关系, 他决定速去速回。</p><p> 虽然王适安每天处理完事务都会回到建康宫,但做事都需要一鼓作气,等王适安回来,他恐怕很难找到现在的感觉,也更难说服王适安了。</p><p> 崔衍昭行动得很快,就是他又一次发现他来的不是时候。</p><p> 他刚抱着崔析从马车下来,王适安一派的官员就刚好三三两两从府门走出。</p><p> 崔衍昭很想当没看见,但那群官员并不配合,见到他后虽然惊愕,还是纷纷上前行礼。</p><p> 崔衍昭:</p><p> 崔衍昭淡淡地扫一眼大臣们,从他们下意识分开的道路中走过。</p><p> 若是在其他时间,他会回应一下大臣们,但现在任何停顿都可能影响他和王适安讨论正事的状态。</p><p> 他把这辈子所有不开心的事回忆了一遍才勉强蓄满怒气值,绝对不能浪费在其他人身上。</p><p> 随着崔衍昭身影从视线中消失,官员们彼此对视,心情都有点说不出的沉重。</p><p> 陛下走得是那么快,神态是那么冷。</p><p> 今天之前,陛下从未有过这般兴师问罪的态度,看样子还是冲国公而来。</p><p> 但仔细想想,这并不出乎意料,国公已极人臣之贵,仅差一步就是万人之上,势必为陛下所不容。</p><p> 陛下与国公刀锋相见的这一天终于来了。</p><p> 今天之后,他们就要当反贼了。</p><p> 众人心情沉重的时候也感到茫然,陛下撕破脸的时机也太突然了,他们一时都想不出要做什么。</p><p> 这时,鲍检照忽然站出来,我去调兵包围建康宫。</p><p> 他看着冷淡沉默,其实想得比所有人都多。</p><p> 因为他是陛下推荐给国公的,出身和其他人不一样,别人都在想该怎么办的时候,他在想选陛下还是选国公的严肃政治站位问题。</p><p> 最后他决定选陛下。</p><p> 因为是陛下先发现的他。</p><p> 虽然陛下推荐了他后就不闻不问,但他觉得他应该是陛下塞到国公这里的卧底。</p><p> 他要赶紧去宫里报信,发挥身为卧底的作用。</p><p> 鲍检照一直很努力,属于少说话多干事的典型。众人从没怀疑鲍检照身在曹营心在汉,此刻也只觉得鲍检照很有行动力,纷纷点头。</p><p> 慢!一直沉默不言的左寓忽然发话。</p><p> 他跟随王适安最久,也最得王适安信任,一开口,众人都看过去。</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