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p> 卫衍冷冷地笑了一声。</p><p> 众人都把心思全然投在了江南,而他最在意的依然是贺兰绪。</p><p> 难道贺兰绪注定是他们一家的克星吗?</p><p> 他总要赢贺兰绪一次,才能证明他才能不逊色于他的父兄,甚至强过他们。</p><p> 寿阳的守军人数尚不足三千,王适安前来寿阳,也只带了五百府兵。对比起五万夏军来说,人数捉襟见肘。</p><p> 参军中有相当一部分劝他暂且放弃收回钟离,只要把夏军拒在寿阳东面的梁城之外就可。</p><p> 至于钟离旁边的马头城,沦陷已是可以预见的事。</p><p> 王适安有一搭没一搭听着这些人争执,目光始终停在布防图上。</p><p> 大将军,下臣把左寓兴冲冲地走进室内。</p><p> 刚一进来,他就发现室内还有许多人,争吵得不可开交。</p><p> 短暂听了几句,左寓神情下意识一敛:大将军可是要出兵了?</p><p> 王适安视线从布防图上离开,抬起头,并未回答,而是问道:士继,让你留守建康,怎么来了这里?</p><p> 左寓:是陛下</p><p> 没说完,就被神态骤然危险的王适安打断:陛下不许你留在建康?</p><p> 王适安本来还勉强算平静的心情笼上一层阴霾。</p><p> 留左寓在建康,本身就是为了掌握建康的情况,不至于一无所知,发生变动也好随时应对。</p><p> 崔衍昭又将左寓调离建康,显然在针对他。</p><p> 在他临行前还百般体贴,他一走不仅找起了别人,还要针对他的亲信。</p><p> 真是薄情的好陛下。</p><p> 王适安按下心里的怒火,平静道:既然来了,就坐吧。</p><p> 左寓:?</p><p> 这,这不对吧?</p><p> 怎么就不许留建康了?他官职也没变啊。</p><p> 左寓呆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不是是陛下昨夜强硬要求见大将军,臣便把陛下带来了。</p><p> 王适安呆住:</p><p> 左寓一边回忆昨晚的风波,一边描述:陛下昨夜闹着要见大将军,闹得很大,满朝文武都拦不住。</p><p> 陛下是为了证明大将军的忠心才坚持要来,这个他就先不讲了,等大将军见到陛下,从陛下那里自己问,更有助于陛下和大将军感情发展。</p><p> 等左寓描述完,在座其他人也呆住了:</p><p> 听上去陛下和他们大将军处得还不错。君臣情深是挺好的,就是左寓这一段话总感觉不对劲。</p><p> 王适安弯起嘴角,顾及到在场人多,又使劲压下:他闹着要见我?</p><p> 左寓很感慨:是啊。当时很多人拦着不让,但陛下就是不听。下臣第一次见陛下这样坚决。</p><p> 陛下为了见大将军,一定把毕生的勇气都用出来了吧。</p><p> 王适安站起身,本来被沉郁笼罩的眉眼重新恢复了意气风发,英姿勃勃:带我去见陛下!</p><p> 作者有话说:</p><p> ----------------------</p><p> 语言的艺术,嘿嘿。</p><p> 慰劳</p><p> 崔衍昭在车里缓了一会,还是感觉头有点晕,干脆走了出来。</p><p> 外间阳光明媚,把不适都驱散了不少。</p><p> 左寓是把车驾进了州牧府,现在停在一处宽阔平坦的地面上。</p><p> 早上的太阳并不十分热,崔衍昭决定多晒一会儿。</p><p> 陛下!</p><p> 崔衍昭再次听见左寓的声音。左寓声音兴冲冲的,好像在期待着什么。</p><p> 崔衍昭心里忽然有了些不甚美妙的预感。</p><p> 果然</p><p> 陛下亲临寿阳,臣惶恐。说是惶恐,但完全听不出来,反而有种遮掩不住的愉悦。</p><p> 崔衍昭:</p><p> 左寓小步疾走到崔衍昭身旁,道:大将军听闻陛下亲临,不敢耽搁就过来了。</p><p> 多耽搁耽搁也挺好的,崔衍昭默默想,他其实不是特别想见到王适安。</p><p> 但事到临头,总是要面对的。</p><p> 转过身,正看到王适安目光灼灼地看着他。</p><p> 崔衍昭:朕来得突然,想必打扰了大将军议事。如今前线危急,大将军还是快回去吧,以免耽误军机。</p><p> 王适安像是就等着他这句话,不加迟疑地询问道:陛下一同前去,如何?</p><p> 崔衍昭被王适安有如实质的目光看着,实在不好意思拒绝:好吧。</p><p> 参与商议的人基本都是第一次见到崔衍昭。</p><p> 他们中有人隐隐察觉王适安的最终目的,因此也对当今陛下不太放在心上。</p><p> 毕竟早晚都要被取代的。</p><p> 只是陛下容貌之盛,竟似令满堂生辉。</p><p> 一时之间,满座寂静。</p><p> 王适安一指自己的席位,对崔衍昭道:请陛下上座。</p><p> 崔衍昭默默入席。</p><p> 紧接着,王适安跪坐在他右侧,和他离得很近,举动间都能挨到彼此的衣裳。</p><p> 崔衍昭:他就知道。</p><p> 不过现在众目睽睽下,王适安顶天也只</p> ', ' ')('\n <p>能做到这个地步。</p><p> 左寓也坐好了。</p><p> 众人都知道左寓是王适安最倚重的亲信,自发地便把前方的位子让了一个出来,供左寓就坐。</p><p> 崔衍昭等了一会,还是没人说话。</p><p> 崔衍昭微笑:大将军,不用顾虑朕,还请开始议事。</p><p> 王适安他们议事,他当木头人,各司其职。</p><p> 议事的房间很快再度热闹起来。</p><p> 谯茂是迎风而倒之徒,大将军还需防备他向夏军献城投降。</p><p> 谯茂就是梁城太守。</p><p> 王适安底气十足地道:此事我已有准备,昨夜钟离失陷,就已经着刘虚念去梁城了。</p><p> 刘虚念是在左寓留守建康后,接替他的行军司马。</p><p> 王适安说着完,侧头看了一眼崔衍昭。</p><p> 崔衍昭正襟危坐,眼眸眨也不眨,美貌的脸上神色肃然,看上去听得很认真。</p><p> 除此之外,再没了。</p><p> 王适安:</p><p> 他未雨绸缪,难道还当不起一句赞美吗?</p><p> 罢了,也可能是崔衍昭根本不懂这些安排意味着什么,毕竟没读过书,也没上过战场。</p><p> 王适安有些烦躁地转回头。</p><p> 王适安和众人议事,崔衍昭安静坐着,全程一言不发,努力把存在感降到最低。</p><p> 听到一半,他发现凡是左寓回答的问题,这些人基本都不再争议了。</p><p> 但除了左寓之外,这些人好像谁也不服谁,而且不像那些世家明面上还保持风度,这些人上头了是不介意人身攻击的。</p><p> 崔衍昭默默地想,如果王适安还不注意这一点,这些人的内讧愈演愈烈,早晚会死几个。</p><p> 卫衍那头,为了不与贺兰绪交锋,众人极力想扩大南下的战果。</p><p> 殿下,寿阳虽然有王适安驻守,但也不是无懈可击。只要修筑堤坝,引淮水来灌寿阳,王适安谋略再强,又怎么抵得过大水之力?</p><p> 此话一出,众人纷纷附和,都觉得绝妙无比。</p><p> 打不过难道还不能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吗?</p><p> 卫衍:修筑堤坝,岂是一日之功?</p><p> 殿下可速回邺城,留臣等于此地征人修坝。</p><p> 是啊是啊。许多人附和道。</p><p> 被反反复复劝了几遍,卫衍有些心动了。</p><p> 他虽然更放不下西面的燕国,但不代表真对南方毫无想法。西取燕国之后,他还是要南下统一全国。</p><p> 卫衍行动力极高地召来随行的水工。</p><p> 听完卫衍的修筑堤坝的想法,水工面露难色。</p><p> 水工:殿下,下臣以前测验过,淮水中的沙土漂轻,不能支持筑坝。若是强行筑坝,或许不等我们引水,它便自己崩溃,反而会殃及我等。</p><p> 卫衍:下去吧。</p><p> 水工退下。</p><p> 卫衍:这种馊主意,以后不要再出了。</p><p> 大臣们纷纷松了一口气。</p><p> 但紧接着就听见卫衍语气阴冷地对刚才带头出主意的大臣道:站出来。</p><p> 出主意的大臣瑟瑟发抖地站出来。</p><p> 本来是想邀功,想不到成了催命符。</p><p> 卫衍拿起搁在桌上的长剑。</p><p> 他用带鞘的长剑重重击向大臣,每一下都伴随一声哀嚎。</p><p> 二十下过后,卫衍才走到桌后,把剑扔在桌上。</p><p> 哐当声响,所有人都是心里一凉。</p><p> 卫衍卫宁虽是汉人,但早已彻底融入鲜卑风气,并不讲汉人礼重士族那套,责打大臣是正常之事。</p><p> 可是虽然知道是正常的,他们也不想挨打。看到别人挨打,心里也颇觉恐惧。</p><p> 卫衍抬头,看见这些大臣都还呆在原地,有些疑惑:你们还不将大行台带下去,难道是想让孤来医治他吗?</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