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就是不知若处罚了令舅夫妻,二老会如何作想,可会与你生分?”<br />\n槛儿停下步子,语气有些低落。<br />\n“外祖父母明理,但舅舅是他们的儿子,我也不确定他们会不会与我生分。<br />\n他们为我拖垮了身子,按理我该顾及他们,可我也不想自己曾经的苦白吃。<br />\n我为他们着想便要放弃自己,袒护舅舅舅母便是帮着他们欺负从前的我。”<br />\n“殿下,我不想一味地委屈自己。”<br />\n“我想替自己申冤……”<br />\n说她自私也好,说她无情也罢。<br />\n幼年时期自她记事以来,似乎便一直在懂事在体贴,在顾及别人的感受。<br />\n她想外祖父外祖母喜欢她,也想舅舅舅母能喜欢她,她不想被赶走。<br />\n所以她什么活都抢着干,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懂事,体贴家里每个人。<br />\n偏舅舅舅母不喜欢她叫外祖父外祖母叫得太亲热,不喜欢她太勤快。<br />\n于是她便不敢那么频繁地喊阿爷阿奶了,也不敢抢着干活儿了。<br />\n可她不干,舅母又嫌她吃白饭。<br />\n村子里也有人说她懒了,说她这样下去可不行,没人会喜欢懒丫头。<br />\n槛儿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br />\n她时刻察言观色,做每一件事之前都战战兢兢地要考虑很多很多。<br />\n可就算是这样,她也还是被卖了。<br />\n等去了董家,情况变本加厉。<br />\n似乎不管她怎么做怎么顾及别人,他们都不满意,最终只是委屈了自己。<br />\n而她在董家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委屈,归根究底源于她的舅舅舅母。<br />\n上辈子没机会替自己申冤。<br />\n这辈子董家夫妻虽说已经受了刑,可她和舅舅舅母之间的恩怨却没有结束。<br />\n她做不到以德报怨。<br />\n骆峋见她低垂着眼。<br />\n长长的睫毛因烛光的映照在眼下投下小片阴影,似乎每一根都在诉说着委屈。<br />\n也确实该委屈。<br />\n骆峋单手抱着曜哥儿上前半步,抬起另一只手摸了摸槛儿的发髻。<br />\n曜哥儿有样学样。<br />\n伸出小胖手摸娘的发髻,“凉表哭。” <br>\n\t\t\t', '\t')('\n槛儿本来心情有些低落,被儿子这么一安慰她差点没绷住笑出来。<br />\n“娘没哭呢。”<br />\n她握着小家伙暖乎乎的手,笑着道。<br />\n骆峋瞥眼小崽子,又睨了眼槛儿头上被自己摸过的地方,薄唇微微抿了抿。<br />\n槛儿母子俩没注意到。<br />\n不多时,曜哥儿被奶娘抱走了。<br />\n“略卖期亲卑幼当杖一百,徒三年。”<br />\n太子爷走进一处设了暖炉,三面皆有棉缎帘遮挡的亭内落座,淡然道。<br />\n“你舅舅二人对你下蒙汗药,符合刑律‘凡设方略而略卖良人者当绞、斩’条例,依律当处死刑无疑。”<br />\n槛儿端起铺了毡毯织锦缎桌帷的石桌上煮着的茶水,替太子斟了一杯。<br />\n听他继续道:“不过,此二人虽罪大恶极,然终究为你血缘亲属。<br />\n且他们来京不久,又是时隔多年重逢。<br />\n上来便取其二人性命,处以极刑必将于你名声有碍,于曜哥儿也不好。”<br />\n槛儿:“您的意思是法外施恩?”<br />\n骆峋颔首。<br />\n“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令舅可充军中苦役夫卒,使其筑城墙采石料,令妗发配官营浣衣局服苦役。”<br />\n“一年可往来一次家书,你以为如何?”<br />\n槛儿觉得可以。<br />\n到底存着血缘关系,她不想包庇舅舅舅母,但也不愿见二老白发人送黑发人。<br />\n“好。”<br />\n槛儿沉思了会儿,点头道。<br />\n“又得劳殿下费心了。”<br />\n骆峋端起茶喝了一口。<br />\n白色的热雾在他清冷俊美的眉眼前氤氲袅袅,衬得其那张脸愈发出尘,一股浓浓的不食人间烟火之感。<br />\n骆峋掀起眼帘,透过茶水的热气看她,“往后不必事事与孤客气。”<br />\n槛儿粲然一笑。<br />\n偏了偏身子抱住他的胳膊。<br />\n靠着他半是玩笑地撒娇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怎好对您失礼呢。”<br />\n骆峋放下茶杯,侧首睨她。<br />\n心里则想她对他失礼的次数还少? <br>\n\t\t\t', '\t')('\n两人不甚亲近时她便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他又是挽胳膊,又是言语无状。<br />\n动辄在未经他允许的情况下对他动手动脚,之后更是骑到了他身上。<br />\n如今倒跟他讲起规矩了。<br />\n不过……<br />\n骆峋顺势抬手揽着她的肩头,“只你与孤一道,可免去那些规矩。”<br />\n比起繁文缛节,他更喜她中秋那晚被他逼得急了,对他“你啊你”的。<br />\n槛儿仰头,笑得眸中波光盈盈的。<br />\n骆峋低头。<br />\n薄唇在其娇艳的眉宇间印下一个吻。<br />\n第259章 (合章)年关,“太子妃说想见见殿下……”<br />\n撇开丧良心的舅舅舅母不提,宋良娣竟不是孤女,是有其他娘家人的!<br />\n人还就在京城!<br />\n据说昨儿宋良娣的外祖母跟大姨,经太子特许进宫陪了宋良娣一整天!<br />\n随着沈老太母女俩昨日进出东宫,又过了一个晚上,整个东宫后院都知道了宋良娣有娘家人这件事了。<br />\n甚至消息传到了后宫。<br />\n一些听说过宋良娣身世的人都不禁纳闷起来,宋良娣是被她舅舅舅母给卖了的这件事他们已经知道了。<br />\n可说起来那宋良娣是以孤女身份进的宫吧,身契不是都签的死契?<br />\n怎么又有别的娘家人了?<br />\n既然有家人,那为什么宋良娣早年是以孤女的身份入宫签了死契?<br />\n话又说回来。<br />\n当年内务府采选宫女的人,怎么没查出宋良娣的舅舅舅母以及其他家人?<br />\n大伙儿不知实情。<br />\n自然不知道当年采选宫人的人除了去鸭嘴屯核实过槛儿的身份,其实是跑了一趟宿松县大山坳子乡的。<br />\n只不过那人遇上了跟槛儿一样的情况。<br />\n便是听村里人说槛儿的外祖父母没了,她大姨在那些人口中一会儿嫁了这个地方,一会儿嫁了那个地方。<br />\n县衙新建了人员册籍,但不少人的都没补上,很多事情自然便查不到。<br />\n再者说,每年采选的宫人那么多。<br />\n内务府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派人全国各地到处跑。<br />\n反正据鸭嘴屯和大山坳子乡的人的证词,能证明宋槛儿是良家女即可。<br />\n也因此,内务府的册籍上是按着槛儿所述记录的,之后也没人再管这事。 <br>\n\t\t\t', '\t')('\n当然,这些事其他人暂时无从得知。<br />\n以至于宋良娣有娘家人这事看似不是什么大事,却在东宫后院和后宫的宫人之间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浪。<br />\n消息自然而然传到各个主子耳中。<br />\n就如槛儿之前在马车上考虑到的那样,后宫妃嫔之中不少人都在猜是不是太子在为他那宠妾造势。<br />\n刻意弄的这一出,以此来抬高他那妾的出身,亦或是有更深一步的打算。<br />\n举凡是东宫的事,历来都会被无限放大。<br />\n于是有人趁请安之际到裴皇后跟前探听虚实,总想着抓太子的把柄。<br />\n裴皇后提前从儿子那儿得知了槛儿家的情况,对槛儿倒是又多了几分心疼。<br />\n沈老太母女能进宫,也是她事先点了头的。<br />\n面对某些人的试探,裴皇后懒得解释,直接让她们自个儿下去查,又撂下一句“查出问题算你们本事”。<br />\n显然,这是在表示她早洞悉了某些人的小心思,也是她一贯的行事风格。<br />\n被戳穿心思的人当场脸红一阵青一阵。<br />\n之后有的讪讪打消了念头,有的则真动用手里的人脉开始各种调查。<br />\n郑明芷在东宫闹出流言的那次便担心过一次,担心照太子会色令智昏。<br />\n有朝一日把那姓宋的扶正。<br />\n也因此当她听霜月说宋良娣的娘家人进了宫,其人就在京城等等消息时。<br />\n郑明芷不安到了极点。<br />\n奈何她行动不便,手中又没有权,想让人调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br />\n这愈发让她陷入了焦躁中。<br />\n伴随着这种焦躁,一个月过去了。<br />\n这期间宫里众人没有持续把注意力放在宋良娣的娘家人身上。<br />\n毕竟宫里这么多贵人主子呢。<br />\n大伙儿要做的事多着呢,哪有心思一连个把月只顾盯着东宫的侧妃呢。<br />\n但这中间却是时不时便会有一些零碎消息,在宫人之间传来传去。<br />\n如同毛毛雨,一会儿下一点一会儿下点,下着下着哪儿哪儿都打湿了。<br />\n譬如宋家具体有哪些人。<br />\n宋良娣和她外祖父母、大姨是怎么错过的,宋良娣为什么进宫当了宫女。<br />\n卖了宋良娣的舅舅舅母又如何。<br />\n等等。<br />\n其中有的消息是有些妃嫔想方设法查出来的,有的则是各处有路子的掌事太监、嬷嬷打听出来的。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