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信王世子骆晔看看自家六叔,又朝女眷席望了一眼,放在膝上的手收成拳。<br />\n女眷们则循声看去。<br />\n发现说话之人竟是莹贵人。<br />\n莹贵人是元隆三年入的宫,生育了七公主,本来刚开始她被晋了嫔位的。<br />\n但她有点傲气,又容易急躁,总会在一些莫名的地方展现她莫名的正义感。<br />\n于是前些年被人当枪使惹恼了元隆帝,被降成贵人,之后就再没有宠了。<br />\n不过因着孕育了七公主的关系,每回的家宴她倒还是有资格参加。<br />\n只大抵那回吃了教训,莹贵人这些年性子收敛了不少,却是没料到这回竟是她先出了这个头。<br />\n除了七公主,其他人不约而同看向槛儿所在的位置。<br />\n这样的家宴自然是分桌而食。<br />\n槛儿作为东宫女眷代表虽品级比不得亲王妃,席位却是在一众皇子正侧妃及公主们的首列第一个位置。<br />\n且东宫只她一个女眷。<br />\n就衬得她格外显眼,于是眨个眼的功夫,槛儿便成了众所瞩目之存在。<br />\n槛儿假作局促了一瞬,似是没想到会有人突然提起这件事,但很快就镇定下来看向了上首处的帝后。<br />\n看你能装到什么时候!<br />\n魏嫔暗嗤。<br />\n跟着扬声道:“莹贵人说得在理,关乎天家血脉国本稳固万不可等闲视之,正好今日众宗亲都在。<br />\n陛下不若下令彻查此事以堵住悠悠众口,也免得事情不澄清,今后再度被人扯出来又传出什么新的流言。”<br />\n“这位娘娘说得甚是。”<br />\n男席那边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一位老郡王站起了身对元隆帝道。<br />\n“前日里事态初发,事情真相如何一时半会儿也未可知,眼下已过去两日不知此事调查进展得如何。<br />\n为社稷计,为皇室清誉计,此事还是尽快解决为好,另若太子殿下与宋良娣能当众澄清自是再好不过。”<br />\n有一位郡王站出来,早先去找过元隆帝的另两位老亲王也出来说了话。<br />\n女眷这边宁妃等人趁机浑水摸鱼,口口声声为了江山社稷,眼中却无不或多或少暗藏着看好戏的意味。<br />\n裴皇后安抚地看了槛儿一眼,遂环视一众妃嫔,不显地冷笑了声。<br />\n元隆帝转动着扳指,等底下一众人说不下去了他才神色难辨地开了口。<br />\n“事关皇家血脉与颜面确实轻忽不得,朕也想尽快弄清事情真相,看究竟是谁在暗中捣鬼辱我皇室清誉。”<br />\n说到最后,他往魏嫔所在的方向风轻云淡地扫了一眼。<br />\n离得远,魏嫔看不清皇帝的眼神,但她的背脊下意识蹿起一股寒意。<br />\n被她强行给压下来了。 <br>\n\t\t\t', '\t')('\n旋即就听元隆帝继续道:“然兹事体大却无根无据,捕风捉影之事单太子与宋良娣站出来澄清意义也不大。<br />\n不若诸位叔伯婶娘以及朕的爱妃们具体说说,哪些事当太子与宋良娣澄清,他二人又该如何令人信服。”<br />\n“亦或者,在座的诸位能拿出确切的证据证实宫外传言为虚或是为实。<br />\n如此太子与宋良娣也才好为洗清自身污名而辩驳,反之若太子当真如传言那般不能为皇室繁衍子嗣……”<br />\n元隆帝顿了顿。<br />\n凌厉的凤目环视殿中一周,将底下一众人脸上的神色变化尽收眼底。<br />\n浑厚的声音一字一顿。<br />\n“朕即日,便下旨废储!”<br />\n好家伙。<br />\n这话就仿佛一记惊雷,又如同往一锅烧得热滚滚的油锅里泼下大盆水。<br />\n炸得在场之人的心神俱颤!<br />\n今天才解禁的信王好险没憋住眼里的笑,荣王看着太子面露骇然担忧。<br />\n慎王捏碎的酒杯碎片扎进掌心里也浑然不觉,宣王的表情与荣王如出一辙。<br />\n减重成功瘦了两圈的简王差点没一口把偷喝的酒喷出来,骆晔双目圆睁。<br />\n其他年纪稍微小些的皇子皇孙们或震惊或茫然或呆滞,总归脸色极为精彩。<br />\n女眷这边同样如此。<br />\n除了荣王妃、慎王妃和宣王妃以及顾侧妃,其他人眼中皆异光闪个不停。<br />\n天上的星子怕是都没她们的眼神能闪。<br />\n各王府的郡主及没满七岁的小郎们的席位就设在女眷旁边的位置。<br />\n孩子们闻言不由纷纷看向了他们上首处的摇车里,正抱着哺瓶曜哥儿。<br />\n唯独魏嫔,她的反应尤为不一样。<br />\n他是故意的。<br />\n元隆帝是故意的!<br />\n前天晚上这男人说了,让她有什么手段尽可使出来,不必费心思找理由借口。<br />\n什么理由借口?<br />\n当然是在合适的时机拿出坐实太子不能人道,证明那孽种非太子亲生的人证物证的,顺理成章的理由跟借口!<br />\n没错。<br />\n魏嫔事先准备了很多借口来引出人证物证,就怕过于刻意暴露了自己。<br />\n毕竟这里是皇宫,没有足够的理由她准备的那些人证根本到不了御前。<br />\n可现在元隆帝却主动提出了让他们尽可拿出证据,他就是故意的! <br>\n\t\t\t', '\t')('\n故意挑衅她,激怒她,就好比是在跟她说:开始吧,朕看你能闹出个什么幺蛾子。<br />\n她之于他,便像是在看一个跳梁小丑!<br />\n如此,她若真照之前准备的理由引出那些人证,才更显得她落了下风!<br />\n魏嫔的脸青了红,红了青。<br />\n明明已经下定了决心,胸腔里却还是控制不住地蹿起一阵熊熊怒火。<br />\n于是,眼见在场之人一时半会儿似都拿不出什么章程时,魏嫔说话了。<br />\n“请陛下容禀。”<br />\n殿中为之安静。<br />\n魏嫔直视元隆帝所在的方向,高声道:“东宫之事关乎国本江山,妾身虽为后宅妇人却心系社稷苍生!<br />\n故而妾身斗胆僭越,于前日听闻流言后便命人找寻证据以正东宫清誉。<br />\n好巧不巧,竟真让妾身找到了。”<br />\n“现今能证实宋良娣曾给一傻子做过童养媳的相关人证就在京中,妾身恳请陛下传他们入宫上殿。”<br />\n“宋良娣贞洁与否,一问便知!”<br />\n第223章 二两银子买槛儿!“皇帝老爷万万岁……”<br />\n很显然,魏嫔豁出去了。<br />\n她一个嫔位的后宫妇人,娘家又已败落,哪来的那么大本事能在短短两天里就在宫外找到了人证?<br />\n这不就是明晃晃地在告诉大家,东宫的那些个流言里少不了她的手笔吗?<br />\n再结合睿王现今还被幽禁着,魏嫔此举简直就是把自己直接给架在了火上。<br />\n众人的表情顿时复杂起来。<br />\n魏嫔却是不想管那么多了。<br />\n横竖他瞧不上她,横竖他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再装下去也没意思。<br />\n既然如此,那就不演了直接摊开了说吧。<br />\n反正这口恶气她出定了!<br />\n元隆帝察觉到了魏嫔的意图,笑了。<br />\n“就依魏嫔所言,传证人。”<br />\n陈月娥活了一辈子,做梦都没想过自己居然能进皇宫这样儿富贵的地方,去见皇帝老爷这样的大人物!<br />\n她现在感觉就像是踩在棉花上。<br />\n整个人都轻飘飘的。<br />\n其实这种感觉她最开始在今年二月底的时候就体会过一次了。<br />\n当时秋穗娘跑去她做活儿的地方找她,说是有人向他们打听槛儿的消息。 <br>\n\t\t\t', '\t')('\n给了十两的银锭子。<br />\n娘耶,打听个消息就值十两银子。<br />\n啥家境啊。<br />\n她不吃不喝洗一年盘子也挣不到十两啊,于是陈月娥当即盘子都不洗了。<br />\n跟掌柜的请了假就往家跑。<br />\n本来还想着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莫不是秋穗娘这小娘皮诓她的。<br />\n结果没想到那人竟真为了打听宋槛儿的消息给了她十两银锭子!<br />\n陈月娥当时捧着银子手都在抖。<br />\n宋槛儿她熟啊!<br />\n那不就是十年前她花了足足二两银子,给她家儿子买的个童养媳吗?!<br />\n嗐!<br />\n说起这事儿陈月娥早先也是悔得肠子都青了,那时候他们家住村子里。<br />\n说来也是赶巧。<br />\n那天她跟她婆婆去镇子上赶集。<br />\n回去的路上碰到一对年轻夫妻抱着个女娃,在打听附近哪家有买丫头片子的。<br />\n说他们是逃难来的,路上行李啥的被人给抢了,家里两个老的病得不轻。<br />\n下头几个小的又好几张嘴。<br />\n这一路的日子委实撑不下去了,不得已只能卖个丫头片子给二老找郎中。<br />\n刚巧那段时间陈月娥在寻思着给儿子买个童养媳,见状就跟那对夫妻说上了。<br />\n丫头片子生得真真是好,唇红齿白的,一张小脸儿嫩得跟水豆腐似的。<br />\n陈月娥可还从没见过哪个丫头片子这么好看呢,就是名字不太好。<br />\n槛儿,坎儿。<br />\n谁家给孩子取这么个名儿啊,宋槛儿,这不就把晦气往人家家里送吗?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