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就你们方才那番言论,本宫治你们个诬告皇族,离间天家骨肉的罪都够了!”<br />\n“魏嫔你再多一句嘴试试。”<br />\n魏嫔不敢试,其他人更不敢,齐齐起身离开座位行至屋中间行礼谢罪。<br />\n裴皇后:“关心光嘴上说说算什么,都回去抄经为陛下祈福,陛下什么时候好了你们什么时候就不用抄了。”<br />\n说完,头也不回地进了内室。<br />\n留下一众人面面相觑,最后各怀心思地走了。<br />\n确定人都走了,裴皇后才长长叹出口气。<br />\n这段日子为了元隆帝的病她也是操心不少,眼下出了个可能将其治好的人。<br />\n裴皇后自然也抱着一丝希望。<br />\n但……<br />\n“太子的胆子未免太大,一个进了太医院连病都没怎么正式看过的医吏。<br />\n他自己都对其不甚了解就敢向陛下举荐,也不事先与我商量再行事。”<br />\n冯嬷嬷替她捏着肩。<br />\n笑道:“殿下也是关心陛下,岭南虽地偏多瘴,但换个角度想,能在那边做大夫没点真本事还真是不行。<br />\n那位秦医吏若真能治好陛下,殿下早一日举荐,陛下就能少受一日的罪,您也不用再愁得夜里睡不着了。”<br />\n“再者说殿下也大了,以后需得他自己做决定的事还多着呢,您若事事都操心,哪操心得过来呢。”<br />\n裴皇后笑了一声。<br />\n“理是这么个理儿,但为人父母的……罢,现在说这些也没用,还不如盼着那医吏真有妙手回春之能。”<br />\n至于这件事与小良娣有没有关系,不论好坏,等最后结果出来就知道了。<br />\n虽说知道今天后宫不会太平,可槛儿没寻借口让小福子去东宫外面打探消息。<br />\n事实上也不需要特意去外面跑一趟。<br />\n后宅里每天都有去内务府办事的人,后宫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都能带回来。<br />\n小福子还是听别人向他打听,那位秦医吏是不是真治好了瑛姑姑的病。<br />\n才得知他们主子竟然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地跟陛下的病扯上了关系!<br />\n小伙子受惊不小。<br />\n一路踩着风火轮到了槛儿跟前。<br />\n把后宫妃嫔对宋良娣的怀疑,以及要求皇后娘娘召宋良娣去问话,最后被娘娘轰走的事一股脑儿说了。<br />\n完了战战兢兢地问:“主子,咱没事儿吧?”<br />\n喜雨一巴掌拍他后脑勺上,“什么有事儿没事儿,会不会说话?晦气不晦气?”<br />\n话虽如此。 <br>\n\t\t\t', '\t')('\n寒酥、跳珠以及她其实心里也挺没底的。<br />\n三月里瑛姑姑眩晕的老毛病发作,之后一直在吃药调理,找那位秦医吏看病的事瑛姑姑也没瞒着他们。<br />\n包括这期间瑛姑姑的病情具体怎么样,住在后罩房的宫人都清楚。<br />\n昨儿白天瑛姑姑还当着他们的面跟主子说,她现在身子感觉如何如何好。<br />\n喜雨几个当家常听了,也替姑姑高兴。<br />\n结果就一个晚上的功夫,那位秦医吏居然就被太子举荐到陛下跟前去了!<br />\n这种情况,便是他们也会猜这件事会不会跟自家良娣主子有关啊。<br />\n秦医吏的事,槛儿连瑛姑姑都没说太明白,自然更不会跟跳珠他们说。<br />\n且适当地保持紧张感,也是做戏的一环节。<br />\n因此听了小福子的话槛儿没像以前那样安他们的心,神情凝重地沉默了会儿。<br />\n她才道:“能让陛下留下,说明秦医吏医术确实不差,但结果如何就不是我们能议论的了,先等着吧。<br />\n不管外面的人怎么议论,我们院里的人出去了万不能参与口舌纷争,若不然传出去没事也变成有事了。”<br />\n跳珠等人明白了,这就下去敲打其他人。<br />\n.<br />\n元隆帝先按秦守淳的托颅复位法治了三天。<br />\n期间仰头、扭头、翻身时引起的眩晕状态逐渐减轻,三日后完全消失。<br />\n元隆帝下令。<br />\n特晋秦守淳为太医,参与之后的治疗,其有任何意见御医们皆不得忽视。<br />\n为此,其他御医当然有不满。<br />\n想暗中整秦守淳的人也不止一个,但有锦衣卫全程盯着,倒是没出什么事。<br />\n秦守淳自己也争气。<br />\n他在太医院被排挤了十多年,却是心情坚韧,并没有因此而唯唯诺诺。<br />\n非但敢做敢言,还心细如发,通世故而不世故,这一点和莫院判很相似。<br />\n也因此,早先御医为求稳妥而用的温吞疗法,秦守淳只采用了一半。<br />\n元隆帝按他的法子昼服理髓汤夜用安髓散,又过三日,彻底不呕不吐。<br />\n第七日,能下榻加以五禽戏辅助治疗。<br />\n第十五日,晚上的那顿药停了,元隆帝能与大臣议政,耳风症亦未再复发。<br />\n第二十日,元隆帝行走跑跳自如。<br />\n第二十五日,所有病症完全消失。<br />\n第203章 太子道槛儿引荐实情,你打算如何赏宋氏? <br>\n\t\t\t', '\t')('\n此时正是六月二十五,刚立秋,照往年惯例,只差五天就该是万寿节的。<br />\n然而因着元隆帝的病是五月初发的,期间有半个多月直接站立无能。<br />\n所以即便那时候礼部和鸿胪寺就在筹备万寿节了,元隆帝也下旨停办了。<br />\n事实证明他这旨下得正好。<br />\n因为据秦守淳所言,耳风症与虚邪中络证齐发就算治好了也需得时间静养。<br />\n而眼下离万寿节只有五天,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足以用来病后保养。<br />\n所以今年的万寿节是注定办不了的,群臣及藩王、番邦使节们上贺表即可。<br />\n宫里当天晚上只办一场小型家宴,如此既省事又避免了人多吵到皇帝。<br />\n而随着元隆帝的病情好转至痊愈,前朝后宫也一改之前的低迷气氛。<br />\n宫人们当差的劲头堪比过年,各宫的贵人主子们出门在外脸上也敢带笑了。<br />\n众人似乎全然忘了,当初他们是如何反对秦医吏给元隆帝治病的。<br />\n全然忘了是怎么猜忌东宫宋良娣的了。<br />\n当然有的也不是忘了。<br />\n而是他们仍打从心底瞧不上秦守淳,认为他能治好元隆帝不过是凑巧。<br />\n说难听些就是瞎猫撞上死耗子。<br />\n如此,即便秦守淳和槛儿有关联,他们也只会觉得槛儿这次也是撞了大运。<br />\n相应的这些人也不会为之前曾猜忌槛儿,而觉得愧疚或是尴尬什么的。<br />\n不过不管外人怎么想。<br />\n骆峋始终没忘秦守淳是槛儿从三月中旬就开始布局,引荐给他的。<br />\n所以,六月二十五傍晚。<br />\n等已从太医晋升为御医的秦守淳为元隆帝诊完平安脉,跟其他两位御医走了。<br />\n骆峋仍留在乾元殿。<br />\n他这一个月经常陪元隆帝用晚膳,夜里也常常守到很晚才回东宫。<br />\n乾元殿的宫人便以为太子殿下今晚也只是单纯要留下陪陛下用晚膳。<br />\n于是很快,一桌既适合养病的皇帝用,又适合陪同的太子爷用的膳就摆好了。<br />\n膳罢,太子仍没有要走的意思。<br />\n随皇帝去了书房。<br />\n宫人们便又熟稔地为父子俩奉上茶,再自觉退出去,立在外头当柱子。<br />\n元隆帝随手扔给儿子几本奏折,骆峋拿到临窗的罗汉床上的小几上去看。<br />\n约莫过了半个时辰。 <br>\n\t\t\t', '\t')('\n元隆帝搁下笔起身活动筋骨,顺便道:“朕没事了,用不着你再过来陪用膳。<br />\n这阵子你也累得不轻,放你三天假,好好歇一阵吧,回去陪陪曜哥儿。”<br />\n“说起来,小东西快半岁了吧?”<br />\n骆峋:“差二十天半岁。”<br />\n元隆帝想到壮实可爱的孙子,脸上露出笑来,“有一阵子没见了,也不知小家伙怎么样了,可是又胖了。”<br />\n骆峋对答如流:“前日称重二十斤三两,身长三尺二厘。”<br />\n元隆帝:“……”<br />\n元隆帝有那么一点儿意味深长道:“不错,你这个爹当得比朕这个老子称职。”<br />\n骆峋:“父皇当初日理万机。”<br />\n元隆帝做了个让他打住的手势,“回吧,万寿节那晚把曜哥儿带来我瞧瞧。”<br />\n骆峋没动。<br />\n有那么点儿欲言又止的意思。<br />\n这倒稀奇了。<br />\n元隆帝挑了一下眉,好整以暇地睨着他。<br />\n也没说话,就这么睨着。<br />\n骆峋与父皇对视,遂撩袍而跪,沉声道:“儿臣有罪,请父皇降罪。”<br />\n元隆帝:“何罪之有?”<br />\n骆峋垂首道:“儿臣荐秦守淳时曾言,是自己无意间听儿臣妾宋氏与其奴仆交谈。<br />\n得知秦守淳此人,故生出试探对方,举荐对方为父皇治疾之意,实则不然。”<br />\n“儿臣未曾听宋氏主仆交谈,会得知秦守淳,实乃宋氏见其治愈了其忠仆旧疾,猜测此人或有些本事。<br />\n盼陛下早日病愈,宋氏斗胆向儿臣提起此人,方有儿臣连夜试探秦守淳一事,儿臣欺君犯上请父皇降罪。”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