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静,静到魏徵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显然这一番奏对,震撼了朝堂上下所有人。<br />\n直到那一句“此事容后再议”从李世民的口中说出,此事才急急忙忙地翻了篇。<br />\n宋朝。<br />\n赵匡胤心里苦:<br />\n这明女郎,说唐朝就说唐朝,扯什么柴荣、符太后,这是那些百姓们能听的吗?<br />\n平心而论,他香孩儿待柴宗训够好了,既封郑王,又赐丹书铁券的。<br />\n天幕能不能说一说后来事啊?<br />\n明朝。<br />\n别看朱元璋是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坚定拥护者,但他其实挺欣赏武则天的。<br />\n正是因为欣赏、了解,他才严苛地防备着那些女人,包括老马。<br />\n他当然是爱老马的,年少的情谊,战场的并肩,生儿育女的辛苦,以及她审时度势的退让,交织成他们之间的爱。<br />\n老马若是死在他前头,他一定会悲痛欲绝,再没有哪个皇帝能对发妻这么好了。<br />\n但若是自己死在前头,那他一定会带她一起走。<br />\n标儿不需要一个聪慧的太后。<br />\n第10章 绮错婉媚,上官婉儿 承乾软弱偏执,青……<br />\n“上官婉儿,也是一位奇女子,她与李唐的两位公主都纠缠不休。”<br />\n“其一是她的好闺蜜太平公主,其二是她曾四次反对立为‘皇太女’的安乐公主,这两位公主的事迹也都很传奇,在此就不赘述了。”<br />\n“我们还是说回到婉儿,她的身世还是蛮具有戏剧性的。”<br />\n“大家都知道,李治是一款有名的黑莲花,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扮猪吃老虎。”<br />\n“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就是被这演技忽悠得不行,再加上常年身居高位,终究是被权力迷了眼。”<br />\n“但李治好歹是李世民手把手教出来的继承人。他在舅舅手下忍辱负重,借废王立武一事一举翻盘,不仅打击了关陇贵族,还集中了皇权。”<br />\n“唐史中为了抹黑武则天常有前后矛盾之语,而且将政治手腕一流的唐高宗写成了一个软弱无能、受人钳制的小绵羊,实在是一大遗憾。”<br />\n“李治也有李唐的遗传病风疾。这病发作时疼痛难耐,李治在不得已之下,只能让武则天帮忙处理政务。”<br />\n“而触摸到权力的阿武也失去了往日的谨慎,两人间常有矛盾发生。”<br />\n“但人家小夫妻吵架,你上官仪搁这又唱又跳的干啥?”<br />\n“李治估计也就是想敲打一下飘了的老婆,所以起草废后诏书时根本不屛退左右,得知消息的阿武也立刻赶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表忠心。”<br />\n“夫妻和好如初,废后一事便甩锅给上官仪了。”<br />\n“上官仪就是上官婉儿的祖父。”<br />\n“祖父和父亲被武则天所杀,自己也因此罚没入掖庭,本是个复仇小说的开头,但架不住咱们阿武知人善任。”<br />\n“在上官婉儿十四岁那年,尚为天后的武则天听闻其聪达敏识,才华无比,随即考教一番,果不其然,援笔立成,皆如宿构。” <br>\n\t\t\t', '\t')('\n“惜才的阿武下令免其奴婢身份,掌管内宮诏令。待阿武称帝后,更是参决表奏,手握军国大权。”<br />\n“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应当就是在这时结下了少年人之间的深情厚谊。”<br />\n“但这并不是上官婉儿仕途的最高点。”<br />\n“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他,他是武则天的三儿子,安乐公主李裹儿的爹。”<br />\n“武皇当年毫不手软地流放儿子全家时,他老婆韦氏在途中生产,贵为皇女的婴儿出生后连一块裹身的布都没有,于是被起名为李裹儿。”<br />\n“总而言之,唐中宗复辟后,之前和他一起吃苦受累、相依为命的老婆孩子都水涨船高。”<br />\n“此时的上官婉儿深受唐中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宠信,专掌起草诏令。”<br />\n“中宗一朝,当朝大臣所作致诗文均被君主交由上官婉儿品鉴,并加以评定,在其政治地位的影响下,她“绮错婉媚”的诗风引领了上流社会的创作方向。”<br />\n“一时间,君臣相得,文坛兴盛,一片欣欣向荣。”<br />\n“但李裹儿就是那个意外。”<br />\n“韦皇后的亲儿子已经死于武皇的铁血之下,女儿对皇位的勃勃野心唤醒了韦后心中对权力的渴望,这些年吃过的苦,不都是因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吗?”<br />\n“是让庶子继位,还是为她的女儿博上一把?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br />\n“人都是有私心的。”<br />\n“韦皇后的私心是为女儿谋求‘皇太女’之位,而随着太平公主日益势大,上官婉儿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感情倾向。”<br />\n“安乐公主可以,为什么太平公主不可以?”<br />\n“她们的同盟破裂了。”<br />\n“但她们的结局都是惨烈的,因为下一个人物,就这样粉墨登场了。”<br />\n“上官婉儿、韦皇后、安乐公主,乃至太平公主,都死在了这个人的手下。”<br />\n“李唐的下一个篇章已经拉开了序幕。”<br />\n秦汉依旧吃瓜,经历了女帝的洗礼,上官婉儿的事迹看上去也没有那么骇人了。<br />\n倒是这两位公主听上去都很有意思,可惜明女郎不愿意多讲。<br />\n而宋明则有些好奇:史书上记载,上官婉儿是因太平公主在中宗朝权势极盛才与其交好,并未提及二人年少时有旧谊,明女郎又是如何知晓的呢?<br />\n唐朝。<br />\n提前知道未来,就一定会变得更好吗?<br />\n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br />\n如何处理武则天尚且没有定论,尚在襁褓中的李治又成为了新的焦点。<br />\n所有人的目光都若有若无般地投向了立政殿。<br />\n那是一个聪明的皇子,一个天幕盖章过的继承人。<br />\n李世民对嫡长子的看重那是有目共睹的,众人想象不出,是什么缘由,让陛下放弃了李承乾,越过了李泰,选择了幼子继位。<br />\n李世民自己也想不明白。 <br>\n\t\t\t', '\t')('\n纵使承乾天资愚钝,但一向勤勉,嫡长子的身份让他的储君之位格外稳固。<br />\n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不得不去亲自教导雉奴来做他的继承人呢?<br />\n他不期然地回想起了两年前,血染玄武门的那一夜,他杀兄屠弟,登上了至高之位。<br />\n如今,这一幕竟要在他的孩子中重演了吗?<br />\n不,或许他选择了雉奴,正是为了不让旧事重现。<br />\n另一位洞若观火的,是长孙皇后。<br />\n她了解她的丈夫,也了解她的儿子们。<br />\n但她宁可不那么了解......<br />\n承乾、青雀和雉奴,竟已经到了不能共存的地步吗?<br />\n确实如此,李承乾得知父皇选择了李治时,第一反应竟是——果然如此。<br />\n是了,不是李泰也会是李治。青雀、雉奴,他们才是一家人。<br />\n父皇一直不满意自己这个继承人,若不是自己占了这个嫡长子之位,若不是父皇被礼法所迫,他本就不配当这个太子。<br />\n那一瞬间,屈辱愤恨、自厌自弃的情绪溢满了他的心头。<br />\n李泰竟比兄长更先一步反应过来:<br />\n那个小不点,有朝一日竟会站到自己头上吗?<br />\n他迅速地掩盖住了自己的敌意,正如同平日里故意和太子争夺宠爱一般自然。<br />\n但阴暗的心思像附骨之疽一样缠绕着他:<br />\n阿耶阿娘就是偏心,给李承乾太子之位,又让李治继承皇位,那他呢?<br />\n根本没有人真正在乎他!<br />\n不管是历史上在压抑中爆发走向死亡的李承乾,还是心狠手辣编织杀子传弟谎言的李泰,如今都只有八九岁罢了,还都只是孩子呢。<br />\n但皇权之下,他们过早地成熟、争夺、扭曲......<br />\n长孙无忌早已跪下请罪,正如刚刚的妹妹一般。<br />\n李世民摆摆手,让他起来了。<br />\n他连未来篡权夺位的武氏都尚未处置,更何况只是当权臣还被收拾了的长孙无忌。<br />\n武则天......雉奴......承乾......还有青雀......<br />\n李世民没有扭头去寻求皇后的意见,这样问一位母亲,也太残忍了。<br />\n他也许该在私下里问问那些谋臣的看法?<br />\n算了,又何必让他们搅和进这种不管怎么回答都落不着好的事情里面。<br />\n“优柔寡断,反倒害了他们。”长孙皇后冰凉的手握住了他的手,“二哥,早做决断吧。”<br />\n妻子清凌凌的目光就这样看向自己,李世民的灵魂仿佛飞出了身体,冷漠地审视着他的三个儿子:“承乾软弱偏执,青雀巧言令色,选雉奴吧。” <br>\n\t\t\t', '\t')('\n帝后的低语没人听见,暗流涌动的朝堂似乎也随着二人落下的清泪平静下来。<br />\n第11章 长安陷落,天子出逃 宠幸奸佞、任人唯……<br />\n“唐玄宗,李隆基。”<br />\n“他缔造了开元盛世,又亲手毁掉,是大名鼎鼎的‘粉和黑都希望他早点死’。”<br />\n“他和儿媳妇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传唱至今,让人不禁感叹一位优秀诗人的洗白能力。”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