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尉却是不管他们的生意经,只琢磨着这次该从叶四郎这里兜点什么回去,可惜他左看右看,桌上吃食都被人吃得精光,就差有人把盘子都舔了去。<br />\n吃不了兜着走成为奢望,高校尉抱希望于原材料上,便厚着脸皮开口:“四郎哪里弄得这种食物?真真是不错,大家兄弟一场,茍富贵勿相忘啊!”<br />\n两位指挥使没想到自己的台词竟然被人抢了,只把汪汪泪眼抛向叶四郎,“叶副尉的姐妹就是我俩的姐妹,叶副尉的兄弟就是我俩的兄弟,好弟弟,兄弟一场……”<br />\n叶西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搓搓胳膊,只好道:“我这里的真不多,今天做完吃食还剩了些,你们带回去分分罢,日后……日后若是再得了,定然少不了大家的。”<br />\n至于这个日后是多远的日后,就要看商家的船队给不给力了。<br />\n不过即便商家船队空手而归,他们也有办法让红薯出现得名正言顺,只是麻烦些就是了。<br />\n因此叶西对此其实并不怎么关心。<br />\n不过等到八月份,船队返航,商家还是传来了好消息。<br />\n他们真的找到了红薯,并且带回了数量不少的番薯苗和块茎。<br />\n第103章<br />\n在很多出海者眼里, 今年都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丰收年。<br />\n有了望远镜和指南针,他们能避开许多暗礁冰川,即使是海雾笼罩的天气里, 他们也不会再迷失方向, 航海途中仿佛再没有能叫他们惧怕的灾难。<br />\n他们不再瞻前顾后,畏手畏脚,他们得以走得更远, 去往更加富饶的土地, 带回更加丰富的物产。<br />\n这一切的改变, 都给他们的航海生涯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也叫叶西这个人名深深烙印在了他们心底。<br />\n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的景州, 在大量船只纷纷返航的八月, 因为望远镜和指南针这两样东西而再次沸腾了起来。<br />\n如果说在出海之前,他们还对这两样东西将信将疑,但在亲身试验过后, 他们就彻底放下了疑虑,并深深觉得它们值得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赞美之词, 怎么夸都不为过。<br />\n码头上, 无数在此次航行中满载而归的船队呼喝欢呼, 热火朝天的搬运着船上的大宗货物, 吹嘘着一路的见闻, 也夸赞着望远镜和指南针的神奇妙用, 更对叶西这名制造者敬畏称赞。<br />\n一片欢天喜地中, 归来的商家船队却一反常态, 他们将船上的货物用麻袋包裹, 小心翼翼搬上一辆辆马车, 低调地离开了。<br />\n但他们的心头却满载火热,没有人知道,他们发现了最珍贵的秘宝,足以改变世界。<br />\n叶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船造所监工。<br />\n上一年船造所无功无过,平安度过了演练,今年新的船造工作已经开始展开了,裘双那天说的船壳结构让叶西很上心,吃喝一番过后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br />\n船造所中所有人都唯他是命,再加上造船用木材不足的问题摆在那里,他提出这种鱼鳞式结构后,便有人立即响应,而在裘双把初筛数据拿出来后,众人发现这种结构的可行性很高,就更加积极起来。<br />\n裘双也因此越来越被看重,不会有人再觉得他没有实力,是靠走后门进来的了。<br />\n抽干了水的船坞中,一群人围在只建了一个船底的沙船前忙碌着,叶西也带着裘双四处转着,和其余两名老师傅一样,解答一些工匠们的问题,裘双记录笔记的动作也就没有停下来过。<br />\n他现在需要记的东西越来越多,已经不用木板和炭笔了,而是学着他的小师傅,将纸裁成巴掌大的方形,用针线定在一起,然后学着小师傅自制了“铅笔”,能一口气用很久而不用担心缺墨问题。<br />\n这种笔只需要用纸一层层将特制的细铅裹起来,用时要将层迭缠绕的纸向上一层层撕开,露出细铅来就可,方便又干净,已经成了军器坊里人手一支的稀罕物。<br />\n一开始,大家用毛笔习惯了,很少人能像叶西那样,用一种奇怪的握姿就能将铅笔灵活应用,所以都是将铅笔制得很短,让他们可以像捏着炭笔那样写字,只是后来发现不好掌握力度,写出来的字也歪歪扭扭的不好看,才试着克服习惯去适应新的握笔方式。<br />\n等锻炼出来后,就很得意了,恨不得吃饭睡觉都要抱着本子和铅笔,看见个新奇的东西就想记录一下,工作的时候更是随心随遇,一边听着老师傅讲解,一边还能飞速地将笔记一字不落的记下,等回去以后复习翻看。<br />\n甚至军营里也有人稀罕这种笔,想要跟他们换。<br />\n也就是这时候,军营里过来的人给他递了消息,说季观察使来了,统帅大人喊他回去。 <br>\n\t\t\t', '\t')('\n叶西心跳快了一瞬,“有说是什么事吗?”<br />\n来人只是个传话的,闻言摇摇头,但见叶西期待的样子,又努力想了想,不确定道:“属下走的时候,好像听到季大人和统帅在说什么海船……”<br />\n叶西一下就确定了,一定是商家的船队回来了!<br />\n他连忙去工作室将身上的工作服脱了,整理了下有些乱的头发,这才出了船造所,往宋峤的住处赶去。<br />\n到了主院,商海楼也在,一副努力压抑着激动的样子。<br />\n叶西深呼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东西找到了?”<br />\n“找到了!已经带回来了,没叫他们进城,东西都放到了郊外。”商海楼看着叶西,等着他拿主意。<br />\n按理说这里身份最贵重的人应该是宋峤才对,最不济也有季彦,但此时几人都不约而同地看向叶西,等着他回话。<br />\n这种作物,毕竟是叶西发现的。<br />\n叶西看了眼宋峤,终于决定道:“我有处园子就在城郊,让人把东西拉过去,尽快种上!”<br />\n只是他手头没多少人手,腾不出空来,好在有宋峤和季彦。<br />\n季彦道:“这次出海的人都信得过,叫他们帮着你做,速度也能快一些。”这也是在表态,他不会沾手这件事。<br />\n宋峤也道:“我会派一些人过去,不用担心。”<br />\n叶西点头,宋峤手里的那些人跟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这样说,就是明确要用皇家的身份来为他保驾护航了。<br />\n不过即使如此,叶西还是亲自去盯着,花了近十天的时间,终于将所有的番薯秧苗都移栽到了园中,如今已经是八月份,这些番薯很可能过不了冬,到时候只能想办法弄去温室。<br />\n至于那些番薯,叶西则一个也没动,这是要献给朝廷的。<br />\n历时一年多,亲自培育外加海外交易,这些番薯的数量总算不那么可怜了,送到京都,至少足够分到能决定它们命运的那波人手里,这就足够了。<br />\n只是它们还需要一点契机,一点可以让世人的眼光落到它们身上的契机。<br />\n叶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打探外面的消息上。<br />\n与此同时,宣明帝的寝宫,紫恒殿。<br />\n殿中灯火通明,安静得能听到衣物的摩挲和折子被翻动的声音。<br />\n侍候在殿中的侍从将冰盆又换了一盆,高座上的帝王依旧在翻阅着奏折,威严的眉宇间透着隐隐的忧虑。<br />\n侍从小心伺候着,连脚步声都不敢发出。<br />\n宣明帝锁起的眉头却没有放平,泱泱大国,土地广阔,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地方,因为天降之灾而闹饥荒,或是洪涝、或是干旱、或是地动……<br />\n虽然尚未出现大灾,然而身为一国之君,看到这些心情总不会好到哪里去。<br />\n第二日上朝的时候,朝上议论的也是奏折上的话题,山北三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虽未闹出什么人命,百姓如今的日子也是不好过,朝廷必须要开仓放粮。<br />\n而后免不了要说一说该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br />\n山北地处北部内陆,气候本就干燥,地旱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即使北楚如今的粮食作物改良不少,每过那么两三年,山北几个州的饥荒还是要闹一闹,再这样下去,人口只会流失得更多。<br />\n但说归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却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办到的。<br />\n就在满朝文武都一筹莫展时,一则消息从封州城雪花般传入了京都。 <br>\n\t\t\t', '\t')('\n前往南域归来的船只中,有人带回来了一种新的作物。<br />\n据说产量大,口感佳,适应力极强,蔓叶根茎皆可被食用,被称作是地瓜。<br />\n宣明帝闻知,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去查问,看这种作物的存在是不是真的。<br />\n十日后,使者归来,风尘仆仆,却顾不得整理仪容,进宫求见皇上,亲手从匣中捧出一臂粗之物,“启禀陛下,传闻……是真的。”<br />\n宣明帝拿起那名为地瓜的食物仔细观看,如藕节一般的根茎外皮泛红,光滑如萝菔,看上去并无特殊之处。<br />\n等询问过具体产量,饶是一朝天子,也忍不住吃了一惊,失态地又问了一句:“此话当真?”<br />\n使者深深低头,并未回答皇上的这个问题,也深知皇上并不需要他的回答。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