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姬柔柔笑笑,拍着公子晣的手。<br />\n“你能明白这个,就是好的。”<br />\n公子晣依偎在雪姬身边。<br />\n“母君——我害母君也被君父厌弃,君父日后都不会来看望母君了吗?”<br />\n“不——”<br />\n雪姬笑笑,欣喜的用另一只手摸了摸小腹。<br />\n“陛下不会不来的。”<br />\n“为何?”<br />\n“我又将为你添个妹妹。”<br />\n公子晣自然不解。<br />\n“为何旁的夫人都想要生男,唯独母君盼着生女呢。”<br />\n“皆因你君父喜欢公主。”<br />\n公主——皇帝喜欢公主。因为皇帝认为,公主不会对皇位造成威胁。<br />\n她从前不觉得这件事是什么好事,直到最近,她发觉先帝的女儿都曾嫁给王氏、蒙氏为妻妾,她这才领悟到,她可以拿她的女儿为她的儿子铺路。<br />\n等到时候,她将她膝下的两位公主择与朝中权贵,到时候,晣儿身后就会有人支持了。<br />\n晣知道怀孕十月方生人的辛苦,体贴道:<br />\n“臣知道母亲一心讨好君父,都是为了臣的未来。只是臣唯恐让母君失望。毕竟,君父今日名言要我记住自己的庶子身份。既然命已生来就注定,那儿臣又何必去争呢。”<br />\n今日皇帝话说的太过难听,公子晣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庶子身份。<br />\n只是,雪姬对此却不以为然。<br />\n“我的孩儿,不要急于给自己的人生下定论。许多年前,我以为我就要老死在齐国王宫。谁能料到,如今会身在天下之主的榻侧呢。”<br />\n“我如今让你潜心学习,也是为了让你在遇到机遇前做好准备。要知道,没有本事,就算遇见机会也无法把握。”<br />\n“嫡也好,庶也罢,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事。真正致命的是,明知自己不如人,却不去努力,这样的人,纵使是机会落到他前面,他也抓不住。”<br />\n晣听了,似懂非懂的连连点头。<br />\n“好了,你且命人收拾收拾,这就去太学吧。这太学之中,云集天下名士,若你有不懂的,一定要虚心请教诸位博士。只是,你日后切记要学会一件事。”<br />\n“什么事?”<br />\n“忍耐。今日之事,皆因你心直口快而起,我且不罚你;但是下一次,你若是再直言,可就不要怪母亲心狠了。”<br />\n公子晣见他母亲一脸严肃,也怕被打手,当即恭恭敬敬作揖。<br />\n“晣儿谨记母亲教诲。”<br />\n……<br />\n……<br />\n……<br />\n三日后。<br />\n太学——<br />\n大秦帝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中,思想不一的问题尤为突出,而这个任务最终被皇帝交派给了张苍。<br />\n在这件大事上付出努力的人,注定是功载千秋的人。<br />\n一时间,无数曾经是荀卿门下的徒弟纷纷前往了太学,以求能得太学祭酒张苍的庇佑。<br />\n这座设有上千个学室、规模宏大的太学,已经涌入了无数名流。<br />\n博士们皆头发花白、胡须冉长像是山羊的胡子一样,柔顺的垂下来,这饱读诗书的气质,自然与旁人不同,一派仙风道骨之相。<br />\n这些名流,云集在堂中,三五成群的论列。吵吵嚷嚷的,比那喜鹊和乌鸦加起来都要烦人。<br />\n室内喧哗,外人看了倒觉得热闹。<br />\n这七十二博士,多半为儒生,其他也都是精通一门学术的人才,从前只为待诏,有些人十几年了都没被先皇帝召见过一次。<br />\n现在到了要用他们的时候,他们自然乐不可支。<br />\n待锺声响起。<br />\n“祭酒到,众博士入列。”<br />\n众博士一个个闭上口,而后恭恭敬敬的排成六列,作揖行礼。<br />\n七十二博士,这能全部塞在一处大室内,可见这大室面积极大。<br />\n油光发亮的地板上,烛火和铜器耀眼的光芒交相辉映。<br />\n这些儒生的胡须一个个软趴趴的耷拉下来,眼睛里闪着柔和的光。<br />\n公子曜和公子晣两兄弟却躲在柱子后面,数着这一颗颗头顶光秃秃的白脑袋。<br />\n兄弟两个小声在彼此的耳边嘀咕着。<br />\n晣觉得奇怪:<br />\n“我看并未有七十二个博士,不过五十四人,怎么能说是七十二博士呢。”<br />\n曜对曰:<br />\n“七十二博士是为总称,只是表示博士众多罢了,并不是具体的数字。就像朝中的九卿,只是以九卿为称呼,但是朝中为上卿的人,却多达二十余人。有些人年纪大了,不方便上朝,还有些人身负要职,但是却在咸阳城外为事。所以前来参加朝会的上卿,有时十余人,有时却连九人也不到。但是统称为九卿。”<br />\n晣听了,不住的点着小脑袋。<br />\n待礼毕,张苍坐在上座,对着诸博士道:<br />\n“诸位大多都侍奉过先帝,昔日仅仅为待诏,如今诸位都被充入太学,以为教授,是为替皇帝陛下教导诸生,以为我秦国培养官吏。”<br />\n“陛下的诏令已经出示,张榜于市中三日,想必诸位也都知道了。陛下决定将这儒家之学立为我秦国治国之术,此为儒家之幸。”<br />\n周青臣带头曰:<br />\n“臣等谢皇帝陛下。”<br />\n其余诸儒也纷纷作揖拜谢,伏生亦在其列。<br />\n只是范增环视了半圈,却不见这淳于越。<br />\n陛下的担心果然是有道理的。<br />\n身为陛下的师傅,今日这样重要的场合,他竟然没有来。<br />\n想想之前闹的又是绝食又是辞官的。<br />\n范增自然感觉头皮发麻,这位老先生可不好对付。<br />\n张苍捋着短须,眯着眼,一脸肃穆。<br />\n“济苍生、安社稷,乃皇帝陛下对我等儒生的期望。而之所以罢黜乡间之学,自然也是为了文教大一统。”<br />\n“但是今日在朝的诸位博士,不仅仅只有儒家,还有名家、纵横家、道家、阴阳家。十教九流,都在朝中备矣。”<br />\n“但陛下以为,这十派,都不可不存续。故皆并入儒学,是故日后这儒学,将要纳入诸子之术。儒学之下,设兵法、辩合、观象、算术等学。”<br />\n“儒学既然为治国之纲领,然法不可废除,是故凡罪按律而断,却也循儒教而定,可乎?”<br />\n众卿对曰:<br />\n“善。”<br />\n……<br />\n……<br />\n……<br />\n范增黑着脸走了出来,他必须得在今日这个时候当场去问个清楚,这淳于越到底是怎么想的。<br />\n身为皇帝陛下的师傅,在朝为官的博士仆射,他居然在今日这个最重要的日子里缺席。<br />\n只是范增一出来,两个少年公子也跟着溜了出来。<br />\n在两位公子的眼中,范增这人贼好玩。会相面,会望气。<br />\n不止皇帝喜欢他,宫中的几位夫人也喜欢他,因为他可以帮助这些女子们预测腹中胎儿是男是女。<br />\n(这种情况有些混乱,但很这个时候很正常。)<br />\n“范增——你站住。”<br />\n公子曜忽的从范增的背后跳出来,而后站定双手叉腰,大喝一声,将其拦下。<br />\n范增一听到这声音,心知自己今日是躲不过这位活祖宗了。<br />\n范增转过身来,一脸讨好的看着长公子。<br />\n“长公子,有何吩咐?”<br />\n“你不在尚书台值班,来这里做什么?”<br />\n“启禀长公子,臣下日后要在太学为事。”<br />\n公子曜可不喜欢太学这地方,大的离谱,而且大室小室千篇一律,而且里面全部都是竹简、帛书、还有纸书。<br />\n曜颇为无奈的叹了口气。<br />\n想来范增以后在这里面,也很不开心吧。<br />\n自从他搬入王宫身边的亲友熟识一个个全部都走远了。<br />\n他的大马‘池武’则去了边地,至今连个音信都回来。<br />\n“那你为何离开啊?”<br />\n曜以为,范增也是不喜欢他的新职位。<br />\n“臣另有要事,要去请见一个人。”<br />\n曜闻言,顿时心生失望。<br />\n“退下吧。”<br />\n范增小心翼翼的作揖告退。<br />\n“唯。”<br />\n公子曜颓丧的坐在栏杆边上。<br />\n晣问:<br />\n“兄长为何唉声叹气的?”<br />\n“你我自幼一同长大,我今日也不瞒你了。我母君向君父请诏,于春祭大典上正式册封我为太子。”<br />\n晣听了,只是道:<br />\n“臣恭喜太子。”<br />\n公子曜闻言,只是沉默,不再多言。<br />\n“我想一个人待会儿。”<br />\n晣听了,微微错愕,但还是恭恭敬敬的作揖随后离开。<br />\n曜其实想说,我并不想太过年轻就背负这些,这册封太子的大典,完全可以晚些再行,等到他加冠之日。<br />\n怎么,她母亲和舅父们就对此事那么急切呢,他只觉得他的肩膀上已经压了一座大山。<br />\n曜倒在廊道边上,随后就闭目养神去了。<br />\n在二世还为太子的时候,曜就被告知他这一生都将是为天下而活着。<br />\n天下——<br />\n呵呵——<br />\n公子晣离开了曜,但是却又偷偷溜回了太学大室。<br />\n范增离开了曜,也没走几步,便遇到了气势汹汹前来的淳于越。<br />\n“淳于仆射,臣正欲去寻仆射呢。”<br />\n淳于越一脸肃穆,<br />\n“有劳张助教。老夫今日来迟了。”<br />\n范增不动声色。<br />\n“仆射来了便好。快请进吧,廷议已经开始了。”<br />\n两人入内,淳于越的姗姗来迟引的大室内起了一阵骚乱。<br />\n淳于越在众目睽睽之下,坐在了首列。<br />\n周青臣见到这一幕,眼皮微微翻动。<br />\n这个老匹夫,瞧他气势汹汹的模样,今日怕是前来闹事的。<br />\n他仗着是当今陛下的师傅,皇帝陛下礼遇他,所以便把自己太当回事了。<br />\n皇帝陛下钦定的廷议都敢迟到。<br />\n张苍坐在最上,年纪却是最轻。这年轻人做事,总是不靠谱。<br />\n对于淳于越来说,当今陛下最是爱犯这种毛病。<br />\n怎么能不循礼制带头服丧,反而忙着登基呢;怎么能不行仁义,而大肆屠杀呢;怎么能将儒家之学的内核替换成法家呢!<br />\n最后一件事,淳于越实在是忍不了了。<br />\n但是他今日来,可不是来给人找麻烦的。<br />\n“祭酒——我来迟了,还望勿怪。”<br />\n“不敢不敢。”<br />\n张苍彬彬有礼的回揖。<br />\n“仆射快入座吧。”<br />\n待坐定,淳于越悠悠开口。<br />\n“且不知祭酒今日召集我等,是为何事?”<br />\n“将百家之术,融汇于儒学。当年吕相专权为政,命府中门客编纂《春秋》一书。如今我亦然奉陛下之命,要重新编订一套书,以为太学培养人才之用。这书中自然是集百家之精华,冲入儒学。”<br />\n淳于越知道,这只是一个谎言。<br />\n皇帝只是想用儒家包住法家,以保护法家之术这块破铜烂铁。<br />\n淳于越今日既然来了,那就是要为儒家出头。<br />\n“先帝和陛下皆喜好韩非之学,欲以充入儒学。故臣有一惑,唯望祭酒为臣解答。”<br />\n此言一出,堂中法家之士已然不悦。<br />\n他们之所以保持缄默到这个时候,是因为直到现在,皇帝陛下都对法家没有采取过什么实质性的打击动作。<br />\n但是淳于越,谁人都知道他是什么心思,他想要辅佐皇帝恢复周礼。<br />\n但是这怎么可能呢。<br />\n他一出口,诸臣便觉得他是在攻讦法家之术。<br />\n“韩非子曾在《五蠹》一文中说: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br />\n“韩非子以为,若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忠君。诸公以为可乎?夫孝义不行,何以尽忠?”<br />\n“倘若如今天下有人因为行孝道犯了法,那是要以儒家之礼义去决定罪犯的生死,还是以法律直接判定此人是死罪呢。”<br />\n这个问题自然将张苍问住了。<br />\n不是他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他不能替皇帝陛下做回答。<br />\n“那仆射以为如何呢?”<br />\n淳于越捋捋胡须,气定神闲的开始问道:<br />\n“秦法定有连坐之罪。今父杀人,其子匿之,其子当连坐乎?若要供出其父,子岂能忍心?”<br />\n公子晣听到了这个问题,立刻代入了自己。<br />\n“还真的是两难啊。”<br />\n年纪轻轻的公子晣直接在大室内发出了自己的感慨。<br />\n这感慨,和淳于越的问题一样,都被快马轻车迅速地带入了王宫。<br />\n扶苏看着这奏议,自然皱眉。<br />\n“召廷尉前来。”<br />\n(这个确定儒家的过程,其实有些复杂,因为他直接牵扯到秦国当时的法律。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天下每一个人都影响很大,和社会安定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我不能跳过的啦。<br />\n而且盛世的建立,一定是在一个安定的社会的基础上。法律是保证这安定的制度基础哦。)<br />\n(下一章给大家介绍春秋决狱是怎么来的,儒家真的是一剂帮助秦国得天下人心的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