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潍水之战,韩信击龙且……<br /><br />一阵思虑过后,朱由检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br /><br />在他看来,这一战的关键无非四点。<br /><br />其一,组织度。<br /><br />佯败之术,对军队的纪律和组织能力要求极高。<br /><br />稍有不慎,佯败就会演变成真败。<br /><br />一支训练有素、令行禁止的军队,才能在混乱的战场上收放自如。<br /><br />如李愬雪夜入蔡州,听起来浪漫无比,但背后却是强到爆炸的组织度。<br /><br />“大风雪,旌旗裂,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br /><br />换做如今的大明卫所,甚至辽东精锐,要执行这样九死无生的战术指令,恐怕早就原地溃散了。<br /><br />其二,可行性。<br /><br />用沙袋在潍水上游筑坝,是否真能积蓄起足够的水量?<br /><br />仅凭人力一个个搬开沙袋,能否瞬间形成摧枯拉朽的冲击力?<br /><br />战场的选择,季节的考量,天气的变化,是否会导致意外情况发生?<br /><br />想必韩信在定下计策后,肯定提前派人做过充分的调查、演练,才选定潍水作为最终战场。<br /><br />其三,战果扩大。<br /><br />大水隔断敌军,固然能制造出局部的兵力优势,但也意味着放弃了全歼敌军的机会。<br /><br />若想将战果最大化,就必须提前在对岸部署骑兵部队。<br /><br />这样敌军溃败之时,才能进行追击和包抄,将击溃战升级为歼灭战。<br /><br />其四,风险预案。<br /><br />兵法云,未虑胜,先虑败。<br /><br />万一龙且不上当怎么办?<br /><br />万一水势太小,未能有效分割敌军怎么办?<br /><br />这些意外情况,都必须有相应的预案。<br /><br />比如,准备接应的预备队,提前构筑撤退路线上的营寨堡垒,与过河部队约定好变数方案等等……<br /><br />朱由检在心中将这四点反复推敲,自觉已无疏漏,这才胸有成竹地翻开了那篇被誉为“绝世好文”的答卷。<br /><br />初看此文,朱由检的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欣赏的微笑。<br /><br />好文章!<br /><br />武状元文质,显然深谙兵法之道,且逻辑清晰,层层递进。<br /><br />开篇,文质便提出了“奇正相生”的核心论点。<br /><br />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于“虚实”与“奇正”的变化。<br /><br />善于料敌者,常击虚避实。<br /><br />善于胜敌者,在因正设奇。<br /><br />紧接着,文章以韩信、光武、周瑜、李愬等数个经典战例,深入剖析了奇谋的本质。<br /><br />——正是知彼知己,洞察敌情。<br /><br />无论是韩信的囊沙堵水,还是周瑜的火烧赤壁,其成功的根本,都在于对敌人心理、形势的精准把握,而非单纯的兵行险着。<br /><br />看到这里,朱由检不禁略微惊叹。<br /><br />这古人确实能耐,他自己的答案太过关注实操,反而没有这个开篇立意高深了。<br /><br />然而,当他继续往下读,脸上的笑容却渐渐收敛,眉头也随之蹙起。<br /><br />文章在论述完奇谋之后,笔锋一转,开始对“奇”进行分级。<br /><br />文质认为,韩信、周瑜等人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的奇谋,终究只靠精密的计算来取胜。<br /><br />这不过是“智之奇”罢了。<br /><br />比这更高一筹的,是“德之奇”。<br /><br />他以郭子仪单骑退回纥为例,认为郭子仪的成功,不仅仅是智谋的作用。<br /><br />更是他平素忠义素著,威望深孚人心,是以德服人,这才是更高明的奇。<br /><br />而最顶级的奇,则是“神之奇”。<br /><br />如王霸在滹沱河边,以河冰已合的谎言稳定军心,而河水竟然真的冻结。<br /><br />文质认为,这已经是天人感应,非人力所能及,近乎于神了。<br /><br />朱由检此刻的感觉如同吞了苍蝇一般。<br /><br />神TM的神之奇!<br /><br />这和用黄金三章把他骗进来,然后就开始水文的小说有什么区别!<br /><br />他皱着眉头继续往下看,直到文章的末尾,文质的目的终于图穷匕见。<br /><br />文质在文章结尾,开始大谈当今朝局。<br /><br />他认为,我大明在上天庇佑下,中兴稳固,威震四海。<br /><br />府部藩臬纲纪联络,边疆堡垒屯戍严明,已经是一个完美的棋盘正局。<br /><br />在这种情况下,敌人根本没有可乘之机,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奇谋”了。<br /><br />朱由检心中无语,你说的是这个时空的嘉靖朝吗?<br /><br />最后,文质表明心迹,说自己最崇拜的是郭子仪,希望自己能像郭子仪一样,以“德”行事,心怀忠义,为国建功。<br /><br />“啪!”<br /><br />朱由检终于忍无可忍,将手中的试卷重重地拍在了御案上。<br /><br />朱由检冷笑一声,这哪里是什么兵家策论,分明不过是一篇文采稍弱的进士文章而已。<br /><br />通篇都是天人感应、道德感化、天命所归,听起来玄之又玄,实则虚无缥缈。<br /><br />他铁青着脸,又翻开了第二题。<br /><br />第二题的题目,在朱由检看来设置得更有价值,也更难回答。<br /><br />古之戎车、舟师,沿及千年,其利安在?<br /><br />后世车船之制不一,孰利孰弊?<br /><br />请结合李陵浚稽山之战,牛车为营,终被匈奴铁骑所破;曹操赤壁之役,铁索连舟,终遭祝融之灾。<br /><br />论我朝用车战以御虏,用海战以防倭,二策是否可行?<br /><br />好!<br /><br />这才是真正的军国要务,直指大明当时的军事困境。<br /><br />但要答好这题,非得有踏踏实实的边地海疆实战经验才行,他反正是答不上来。<br /><br />却不知这位状元公又打算怎么回答?<br /><br />朱由检快速扫过第二份答案<br /><br />果然,这位状元公的答案,却又是一碗陈年老汤,换汤不换药。<br /><br />对于车阵和舟师的利弊,不过蜻蜓点水。<br /><br />转而又开始高谈阔论——器有利钝,存乎其人;法有优劣,惟在得人。故知圣王之应天下,惟其时,惟其人而已。<br /><br />朱由检只觉胸中一股郁气直冲脑门。<br /><br />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说来说去,不过是为自己的无知开脱而已!<br /><br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刀,扫过殿下那三位噤若寒蝉的武学教习。<br /><br />……<br /><br />看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着眼前这三人的瞬间,他就明白了!<br /><br />为何这等空谈误国的文章,竟能得到翰林考官们的一致推崇?<br /><br />因为评判的,是那些不通兵事、好为虚言的文官!<br /><br />因为教授的,是这些皓首穷经、寻章摘句的酸儒!<br /><br />他们自己就不懂军事,不懂战争的血与火。<br /><br />他们所能欣赏的,也只有这种附庸风雅、阳春白雪的锦绣文章!<br /><br />名为选将,实为选文!<br /><br />名为考武,实为考德!<br /><br />器不称其名,则必有伪!<br /><br />名不副其实,则必有殃!<br /><br />如此取士,与纸上谈兵的赵括何异?<br /><br />大明朝,就是用这等标准,来选拔为国戍边的将帅吗?<br /><br />可笑!<br /><br />可悲!<br /><br />可叹!<br /><br />这哪里是在选拔将才,分明是在培养一群赵括!<br /><br />这与八股取士,何其相似尔!<br /><br />用一套固定的模板,选出一群“聪明人”,然后让这群聪明人,用德行和操守去治理整个国家。<br /><br />而现在,大明的军队中,居然也是以此标准来筛选的吗?<br /><br />朱由检只觉一阵荒谬。<br /><br />他无力地挥了挥手,示意三人退下。<br /><br />那三位教习正因刚刚朱由检无由来的暴怒瑟瑟发抖。<br /><br />见状如蒙大赦,齐齐行礼,缓缓退出殿外。<br /><br />殿内,顿时只剩下朱由检与徐应元。<br /><br />徐应元小心翼翼上前一步,低声道:<br /><br />“陛下,殿外还有三百余粗通文墨的伍长,不知接下来该如何安排?“<br /><br />朱由检这才想起还有这件事。<br /><br />他闭目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仿佛要将胸中的郁结之气一并排尽。<br /><br />这些腐儒,是指望不上了。<br /><br />武之不兴,自文轻之。<br /><br />这腐朽到骨子里的武学,不推倒重来,看来是无药可救。<br /><br />他之前出于谨慎不愿做蒋光头,但现在看起来,纵使光头千般愚蠢,开学校总是不蠢的。<br /><br />当他重新睁开眼睛时,眼中的失望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刺骨的冷静与决然。<br /><br />他看着徐应元,一字一句地说道:<br /><br />“你去传旨。“<br /><br />“在大殿之中,给朕摆三百张桌子。”<br /><br />“朕,要亲自给他们出题,考上一考!”<br /><br />【本章史料】<br /><br />1.史料太长了,我把这位嘉靖三十二年武状元的文章,用AI翻译成了白话(我感觉阅读难度不算高)。<br /><br />2.现在我将他放到作品相关里,标题叫《武状元文质策问答卷》,大概4000字,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篇文章确实文采飞扬,放今天妥妥是满分作文。但里面又确实什么东西都没说,全是大道理。<br /><br />3.不感兴趣也无妨,信我就行了,这奇葩年代的武状元真是这么选的——6啊我大明。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