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创刊仓颉
('\n\t这些,李明远轻声说,是我们最宝贵的节点。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全球最核心的战略动向。而且,必要时<br /><br />他没有说完,但张部长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必要时,这些系统可能成为影响甚至干扰这些国家运行的关键点。<br /><br />老李,张部长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这种力量...太可怕了。我们真的能控制得了吗?<br /><br />李明远转过身,看着张部长的眼睛: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盘古守护者必须是经过最严格筛选的精英。我们握有改变世界格局的力量,必须小心使用。<br /><br />他走回屏幕前,看着那些代表着全球信息节点的闪烁光点:我们的目标不是控制世界,而是改变游戏规则。让龙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占据应有的位置。<br /><br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实验室内,数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日夜不停地努力破解龙芯技术的奥秘。政府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语言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并肩工作,试图理解中文编程系统的逻辑结构。<br /><br />星条国的普罗米修斯计划已经升级为国家最高优先级项目,北极熊国的红星计划同样投入了大量资源。各国都意识到,摆脱对龙芯技术的依赖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紧迫任务。<br /><br />然而,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中文的结构逻辑与西方语言截然不同,加上龙国人自创的技术术语和编程范式,让这项工作难如登天。最乐观的估计也认为,至少需要五到十年时间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br /><br />而在这段时间里,龙国将利用维修服务带来的巨额外汇收入和战略资源交换,进一步加速自身的技术发展。据情报显示,蓬莱基地已经开始了量子计算机的早期研究,同时在高超音速飞行平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br /><br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追赶赛,而起点的差距已经大到令人窒息。<br /><br />蓬莱基地,深夜。<br /><br />李明远独自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实时数据流动。他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深知自己正在改写历史,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br /><br />他调出一个特殊的界面,显示的是各国龙芯系统的深层访问记录。这些记录绝不会出现在任何公开报告中,甚至连盘古守护者团队的大多数成员都不知道其存在。<br /><br />这是整个系统最核心的秘密——每一台龙芯设备都内置了一个隐蔽的后门,允许蓬莱基地的核心系统在必要时远程访问和控制。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或监控,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战略保障。<br /><br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李明远轻声自语,关闭了这个秘密界面,现在,是时候开始下一阶段了。<br /><br />他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翻开一页新的空白,写下了一个标题:盘古之眼——这将是下一代全球信息监控和分析系统的代号,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建立在已经部署的龙芯网络基础上,能够整合和处理来自全球各地的海量数据,为龙国的战略决策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优势。<br /><br />而这一切,都在各国情报机构的无数双眼睛严密监视下,悄然进行着。他们看到的只是表面——技术团队的工作、设备的维护、系统的升级。没人知道,在这些看似普通的技术活动背后,一个覆盖全球的信息帝国正在形成。<br /><br />……<br /><br />蓬莱基地,最高机密会议厅,凌晨三点十七分。<br /><br />窗外的风雨交加,大自然的怒吼与室内人声形成奇妙的交响。灯火通明的圆形会议桌前,十几位龙国高层决策者与科技精英的面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凝重。李明远刚刚汇报完盘古之眼全球信息监控系统的最新进展,按理说会议应该结束了,但他却站在原地没动,似乎还有话要说。<br /><br />张部长率先察觉到异常,他认识李明远太久了,每次这家伙眼中闪过那种特殊光芒时,准没好事。果不其然,李明远清了清嗓子:<br /><br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散会前,我还有一个新的战略提案。<br /><br />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紧绷起来。大家本以为这次会议已经够刺激的了——盘古之眼本身就是个震撼世界的大手笔,现在李明远又要整什么幺蛾子?<br /><br />我建议,由龙国牵头创办一本全球顶级的科学期刊,名为《仓颉》。李明远平静地说道,语气就像在讨论今天的饭菜一样自然。<br /><br />这话一出,会议室内先是一片死寂,随后爆发出一阵哗然。<br /><br />什么?办科学期刊?工业部的吴部长愣了一下,一时没反应过来,我们现在的重点不是巩固龙芯技术和扩大盘古之网吗?<br /><br />李总工,我们是国防科工委,不是出版社。军方代表王将军皱起眉头,语气中带着不满,创办什么科学期刊,有这闲工夫,不如多造几台龙芯-III,多培训几支盘古守护者团队。<br /><br />科学院的陈院士也连连摇头:李总工,恕我直言,学术期刊这条路太难走了。西方已经建立了根深蒂固的期刊体系,《自然》《科学》这些顶级期刊有上百年历史,学术界都认这些洋码子。我们贸然创办新刊物,怕是没人会理睬。<br /><br />李明远似乎早预料到这些反应,脸上波澜不惊,只是静静地听着大家发言。<br /><br />你们看,军工委的技术专家刘教授插话道,西方那些顶级期刊,几乎所有主编和审稿人都是西方学者,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你们也知道——轻视、排斥甚至敌视。我们投过去的论文,即使水平再高,也经常被故意刁难或者拖延发表。但这是现实,我们只能接受。<br /><br />没错,另一位科学家附和道,我们在某些领域确实取得了突破,但在大多数基础科学领域,国际学术界仍然视我们为落后者。咱们办的期刊,人家根本不会来投稿,更不会引用。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