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因为黄霖这一时期带的研究生李某某也是个跳过高考考研的。<br /><br />但是水平稀烂,别说和陈尚君、易中天这种比了,连正常大学新生水平都不一定比得上。<br /><br />这在历史上是闹过笑话的。<br /><br />章培横立刻瞪眼:“怎么?背后说我坏话?我那是为你们好!当年黄霖的笔记被我批得最狠,现在不照样成了文论权威?”<br /><br />这位也是个知趣的,岔话题是专业的。<br /><br />黄霖推了推眼镜,难得开了句玩笑:“章师兄的红笔比辣椒还辣,每次作业本发下来,红的比黑的多。”<br /><br />黄霖其实也是个妙人,毕竟研究《金瓶梅》的大师要是没有点东西是做不下去这个研究的。<br /><br />但是也别想歪,《金瓶梅》的文学性和现实性确实是很高,其实里面有碍观瞻的也就3000字,但这3000字也成了不读文学的“文人们”最大的乐子。<br /><br />62年教员这么点评的这本书:“《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淫秽,主要是它只暴露,只写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br /><br />还不信?<br /><br />再引用《金瓶梅》序言中的一段话:<br /><br />余尝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br /><br />你是菩萨还是禽兽?<br /><br />朱邦薇捂着嘴笑:“小师弟可得做好心理准备,章师兄改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br /><br />许成军心里腹诽,脸上却笑着:“严师出高徒,我求之不得。”<br /><br />说话间,饭菜陆续端上桌:一盘红烧肉油光锃亮,一碗雪里蕻炒毛豆翠绿诱人,还有盘清蒸鱼,冒着热气,香气瞬间填满了整个屋子。<br /><br />朱东润拿起酒瓶,给每个人倒了点黄酒:“今天简单吃点,算是为成军践行,也欢迎他正式加入师门。”<br /><br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菜可真不简单,这年头,有鱼有肉还有酒,什么生活不用多说了。<br /><br />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br /><br />朱东润刚一大口下去,朱邦薇赶忙把他的杯子撤走。<br /><br />“今天只能喝这么些!”<br /><br />“再来点嘛!”<br /><br />“肯定不行!你别想!”<br /><br />“哎哟,薇薇怎么回事!今天给成军践行,也是师徒小聚,该喝该喝!”<br /><br />说着忙给许成军使眼色,直勾勾的盯着酒瓶子。<br /><br />许成军给了个爱莫能助的眼神,只当自己看不见。<br /><br />朱老最后还是无奈的摇摇头,笑道:“人家上阵师徒兵,我这倒好,一桌上了四个学生,没一个替我说话的!”<br /><br />没人搭理。<br /><br />朱老无能怒目!<br /><br />众人无视。<br /><br />章培横夹了块红烧肉给许成军:“多吃点,这年头也就在老师这能多吃几块。下次回来,得给我们带点你们那特产,我们当师兄的也沾沾光。”<br /><br />这是提点。<br /><br />“没问题!”许成军扒着米饭,“师兄师姐要是不嫌弃,我多带点。”<br /><br />黄霖突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然问:“你的论文打算往哪个方向深化?传统文论现代转化这块,其实还有很多可挖的。”<br /><br />“正想请教师兄。”许成军放下筷子,“我想结合改革题材,看看传统‘比兴’手法怎么融入现实写作。”<br /><br />陈尚君点头:“这个方向好,我最近整理唐代方志,发现里面有不少农谚,说不定能给你当素材。”<br /><br />朱邦薇笑着说:“小师弟这是要文武双全啊,既写小说又做学问,以后可得多带带我们这些师姐师兄。”<br /><br />“师姐说笑了。”许成军老脸一红,“我还得向你们多学习。”<br /><br />跟别人面前装逼行,这几位面前他还得练。<br /><br />朱东润看着眼前的热闹,嘴角一直带着笑,这时才开口:“成军,回家好好陪家人,开学回来,咱们师门一起做个课题,把传统文论这块吃透。”<br /><br />“好!”许成军重重点头。<br /><br />窗外的阳光透过梧桐叶洒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暖融融的。<br /><br />酒杯再次碰响,夹杂着笑声和讨论声,旧书的墨香混着饭菜香,成了许成军记忆里最温暖的践行宴之一。<br /><br />他看着眼前的老师和师兄师姐,突然觉得,复旦的日子,一定会很热闹。<br /><br />章培横突然一拍桌子:“对了!下次回来带点凤阳花鼓的谱子,我最近研究民间文学,正缺这个!”<br /><br />“师兄您这是赶鸭子上架啊!”许成军哭笑不得,“我哪会这个?”<br /><br />“不会就学嘛。”章培横挑眉,“咱们做学问的,就得啥都懂点。”<br /><br />众人又笑起来,笑声飘出窗外,惊飞了树上的麻雀。<br /><br />“对了,小师弟最近的新作《试衣镜》可是很火啊!”<br /><br />“可不,骂的人多,夸得人也不少,连吴正平那老家伙都下场了,真不要脸。”<br /><br />不用想,这肯定是师姐朱邦薇说的。<br /><br />这话说完,每个人脸上都若有所思。<br /><br />章培横笑道:“我给师弟师妹留个作业吧,开学之前交一篇《试衣镜》的文学评论,各自找报纸发表,实在发不出的,刊在复旦的内刊!”<br /><br />嚯,这是实实在在的袒护了。<br /><br />欺负宗门圣子是吧,知道我们传统艺能是什么么!<br /><br />打了小的,来一群老的。<br /><br />朱老为啥不说话?<br /><br />老人家还因为没喝上第二杯黄酒生闷气呢!<br /><br />外界对《试衣镜》的评价和讨论,不会随着这一顿饭而消失,反而因为更多作家、学者的下场,让这一次文学讨论愈演愈烈。<br /><br />为什么《试衣镜》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br /><br />一方面是1979年的中国文坛,虽已启动思想解放,但文学评价体系仍深深植根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土壤。这一范式以“反映论”为核心,强调文学需“客观再现集体生活”“服务于社会功利”,要求叙事清晰、主题明确、人物符合“阶级属性”,排斥主观化、象征化、心理化的表达。<br /><br />另一方面是1930年代鲁迅、戴望舒等对西方现代派的借鉴,如象征主义诗歌、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试衣镜》的出现正好像是这一复苏的“试水者”。<br /><br />因此这一争议其本质是《试衣镜》悄然植入的现代派文学基因,触碰了这一体系的“合法性”边界。<br /><br />同时《试衣镜》也向文坛抛下一个摆在所有作者和文学研究者前面一个问题:文学是否可以不服务于“意义传递”,而专注于“表达本身”?<br /><br />这一问题,正是先锋文学的核心命题。<br /><br />从文学发展脉络看,现代派文学与先锋文学的共同精神内核是“文学主体性”的觉醒:前者强调“人的主体性”,后者强调“文学的主体性”。<br /><br />这也是许成军故意而为之,这篇作品带着“现代派文学”和“先锋派文学”的影子,虽然微弱,但足以给未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微小的贡献。<br /><br />当然,现代和先锋全然不等于西化。<br /><br />8月,安徽省作协副主席陈邓科在《文艺报》上发表了对《试衣镜》的评论。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