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复旦学报什么地位呢?<br /><br />学界风向标!<br /><br />1979年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特殊历史转折期的中国学界,是当之无愧的文科复兴旗舰刊物。<br /><br />作为复旦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复旦学报》与《北京大学学报》在1979年已奠定“南北双雄”的格局。<br /><br />北乔峰,南<br /><br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每年6期,逢双月出版,复刊后即采用双月刊形式并保持至今。<br /><br />巧的是,如果顺利8月就能见刊。<br /><br />学还没上,先在顶刊发文章!<br /><br />什么水平?<br /><br />许成军猛地抬头。<br /><br />“别以为是便宜。”章培横看穿了他的心思,“头版文章要接受全国学界挑刺,文献错一个标点,都会被钉在耻辱柱上。”<br /><br />“肯定做好检查的,章师兄!”<br /><br />这时候态度包好啊!<br /><br />主要是这甜枣太甜了!<br /><br />章培横嘴角扯了扯,你特么顺杆子就上的能力谁学的。<br /><br />朱冬润从笔筒里抽出支钢笔,在论文封面写下一行小字:“文须有据,论必己出。”<br /><br />笔尖在“己出”二字上加重了三分。<br /><br />“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是块硬骨头。”<br /><br />老人的目光依然柔和,“我们这代人啃不动了,得靠你们这些新芽。但新芽要是扎不进文献的土里,风一吹就倒。”<br /><br />说着把钢笔别在了论文上,直接递给了许成军。<br /><br />“这支笔送你,写文章先学真诚。”<br /><br />许成军瞄了眼那笔,就觉得有些不一般。<br /><br />后来,许成军还是从陈尚君那知道了这支笔的来历。<br /><br />1947年,朱冬润在无锡国学专修馆任教时,用半年薪水托学生从上海旧货市场淘得这支1930年代产的派克51型钢笔。<br /><br />笔身虽无雕花,却在金属笔帽上刻着细小的“慎”字——那是他治学的座右铭。<br /><br />当年他用这支笔撰写《张居正大传》的初稿,在战乱中辗转沪宁两地,笔杆被炮火震出细微裂痕,却始终未断墨。<br /><br />也知道了朱冬润送笔想告诉的心思:<br /><br />笔耕不辍,生生不息。<br /><br />这时的许成军还不知道这支钢笔背后的分量和故事。<br /><br />但是看朱冬润郑重的神情和章培横不自然的表情,也知道了这支笔不一般。<br /><br />于是,他自然是推辞不受。<br /><br />“老师,您能收我做学生已经是我的福分了,何德何能.”<br /><br />“收下吧。”朱老目光里含着鼓励。<br /><br />“收下吧,成军,别让老师一番用心付诸东流。“<br /><br />章培横起身拍了拍许成军肩膀,眼神里带着些鼓励。<br /><br />他对许成军的感情比较复杂。<br /><br />一开始的轻视,面试时的惊叹,现在的<br /><br />现在的师弟<br /><br />他也不得不感慨老师是能慧眼识珠的。<br /><br />“这几天每天晚上七点到我办公室。”章培横补充道,语气坚定,“我陪你逐字改,改不完就一起熬夜。”<br /><br />许成军愕然。<br /><br />你这么闲的么?<br /><br />“三天后交不出合格的稿子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破格读研的事就作废,老老实实从本科读起。”章培横走到门口时突然回头,“我回去把这次面试内容整理一下,传统文论和文化自信的部分对现在文学界有提振人心的作用,我先征得你的同意,回头可能需要你补充内容。”<br /><br />那自无不可啊!<br /><br />也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家伙。<br /><br />第二天中午。<br /><br />许成军走在复旦大学教职工宿舍里。<br /><br />昨天朱老给他了地址,叫他今天中午来家里吃饭。<br /><br />这片宿舍前身是抗战胜利后接收的日军营房及日伪闸北自来水厂职员宿舍。<br /><br />这些宿舍有着独特的命名体系,被称为“三村四庄”。<br /><br />即庐山村、徐汇村、嘉陵村、德庄、筑庄、淞庄和渝庄。<br /><br />后来,校外的“三村四庄”改名为复旦大学第X宿舍。<br /><br />像“淞庄”是为纪念复旦大学创校之地吴淞口炮台湾而命名,其内多为日式二层楼建筑,最初作为学生宿舍,后来成为教职工宿舍。<br /><br />条件更好的是第九宿舍,又称玖园,这里竹木茂密、环境宜人。<br /><br />有三幢独立小别墅曾分别住过陈望道、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等知名教授。<br /><br />不过朱老并不住在这。<br /><br />不是不够格。<br /><br />是朱老以“妻儿不在身侧,孤家寡人,何必浪费”的理由婉拒了学校的美意。<br /><br />朱老的家在日式二层小楼里的一间。<br /><br />到了门口,许成军深吸一口气轻轻扣门。<br /><br />“咚咚~”<br /><br />朱老开门见是许成军,连忙侧身招呼:“成军来啦,快进来,刚从食堂打了壶热水,正好泡新茶。”<br /><br />房门打开,许成军忙递上今天一早买的礼物。<br /><br />“给老师添麻烦了。”<br /><br />“添什么麻烦!你看你,叫你来就叫你来,带什么东西!”<br /><br />那能不带东西上门嘛,礼多人不怪嘛。<br /><br />“以前拜师都需要束脩,我这啥也不要,还白吃您饭,怎么也得带点东西吧!”<br /><br />说着还做了点怪模样。<br /><br />老小孩老小孩,有时候你跟上了岁数的老人太客气反而觉得你生分。<br /><br />朱老被他逗的直乐,银白的发丝在日光下多了些光泽。<br /><br />拉着许成军的胳膊就往屋里走。<br /><br />走进房里,全屋都萦绕着淡淡的墨香与旧书的温润气息。<br /><br />要知道在朱老文艺批评家、传记文学作家等名称后还有个书法家的称号。<br /><br />朱老家中一进来就是通铺式的客堂兼书房,木质地板被岁月磨得发亮,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吱呀声。<br /><br />迎门靠墙处立着整面书墙。<br /><br />深褐色的木质书架从地面顶到天花板,格子里整齐码放着线装古籍与精装著作,<br /><br />客厅里的旧餐桌上,青瓷茶壶正冒着热气。<br /><br />旁边摆着一碟刚切好的酱鸭,油亮的鸭皮裹着琥珀色的卤汁,旁边是一小碗雪里蕻炒毛豆,翠绿的豆子在灯光下闪着油光。<br /><br />“本来想和你喝点茶聊聊天,但是师傅送鸭子送的早,索性我们先吃饭。”<br /><br />许成军笑着点头。<br /><br />“食堂师傅说今天的是本地鸭,特意留了半只。”<br /><br />朱老往许成军面前的白瓷碗里夹了块鸭腿,“你尝尝,轻轻一抿就能脱骨。”<br /><br />说着又突然想起什么。<br /><br />转身从厨房端来两碗阳春面,细白的面条卧在清汤里,撒着翠绿的葱花,酱油的咸香混着面香漫开来。<br /><br />许成军挑了一筷子,连忙竖起了大拇指。<br /><br />“老师这手艺是真的太好了!”<br /><br />“好就常来!”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