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在这个年代最支离破碎的虚无感就是:<br /><br />我的作品要进“新人三十家诗作初辑”了?<br /><br />什么?<br /><br />就特么挺出名那个?<br /><br />许成军整个中午都有些不真实!<br /><br />他的《时间》也要跟那些历史上的名篇同台竞技了!——<br /><br />从第一天写下《谷仓》两个字时。<br /><br />他就想好了。<br /><br />要在这个中国文学史最后的名家辈出的年代。<br /><br />向“鲁郭茅巴老曹魏”讲创作理想。<br /><br />与王蒙、汪曾祺、刘心武、蒋子龙等在创作上“打擂台”。<br /><br />他有领先时代40年的视野、先知先觉的文学创作思路、20年文字打磨。<br /><br />谁怕谁?<br /><br />老子开卷考试考不过?<br /><br />至于什么“穿越不文抄等于白穿越”。<br /><br />许成军都特么无力吐槽。<br /><br />你看过名篇代表你写的出来?你有人家的创作背景?你有人家的笔力?你脑子能隔着两个世界记住几万字?<br /><br />你真以为全世界围着你转啊?<br /><br />别逗了<br /><br />讲点逻辑!<br /><br />——<br /><br />中午林秀雅跟他打招呼,想要叫他聊聊诗歌创作的思路。<br /><br />他都恍然未闻。<br /><br />还沉着呢!<br /><br />在1979年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的节点。<br /><br />刘祖慈策划的“新人三十家诗作初辑”确实是一道惊雷。<br /><br />可以说不仅是一次单纯的文学事件,更是1970年代末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缩影。<br /><br />正如顾城在1983年回忆时所说:“如果没有《安徽文学》的这次突围,我们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久。”<br /><br />——<br /><br />时间显然不给许成军太多“懵逼”的机会。<br /><br />下午,改稿会继续开着,但是换了个话题。<br /><br />周明续了第三遍茶,苏中敲了敲烟斗:“上午说透了具体的稿子,下午聊聊虚的。这文坛的河,接下来要往哪条道流?”<br /><br />许成军指尖转着钢笔。<br /><br />他知道这是真正的考验。<br /><br />谈具体作品靠细节,谈文学走向靠视野,而他恰好有比别人更宽的视野。<br /><br />不过在今天这个场合,显然没他大放厥词的份。<br /><br />怎么问,他就怎么答咯!<br /><br />“我先抛块石头。”<br /><br />公刘把烟蒂摁灭在缸里。<br /><br />“可文学总不能一直哭吧?哭完了该干啥?”<br /><br />刘先平翻开笔记本,纸页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创作提纲:“我最近写农村题材,总卡在‘集体’和‘个人’的坎上。写集体主义吧,显得假;写个人诉求吧,又怕触线。这尺度怎么捏?”<br /><br />“今天的主角是成军同志,就让成军同志先聊聊吧。”<br /><br />周明笑着对许成军点点头。<br /><br />今天他话虽然少,但是能看得出最欣赏许成军的就是他。<br /><br />许成军也没想到他的发言机会来的这么快。<br /><br />但是显然许知青不准备放过这个机会。<br /><br />和大佬们讲文学理想诶!<br /><br />怕啥!<br /><br />不行就喷!<br /><br />前世他中文系辩论队主力三辩!<br /><br />“刘老师,您觉不觉得,现在的文学像刚解冻的河,冰块还没化透,水流已经想拐弯了?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br /><br />他往前倾了倾身,目光扫过在座的前辈。<br /><br />“疼了总得喊出声。但喊完之后,得往深了走:不是说‘谁害了我’,而是说‘我该怎么活’。”<br /><br />苏中挑眉,觉得有趣,让烟斗在掌心转了半圈:“哦?怎么个‘深了走’?”<br /><br />“往人性深处走。”<br /><br />许成军的钢笔在纸上划出清脆的响,掷地有声。<br /><br />“比如写农村干部,别只写他刻板,要写他夜里对着账本叹气。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这才是活人的样子。”<br /><br />他抬眼看向公刘,“就像公刘老师写《哎,大森林》时,不就是让愤怒里裹着对人性的盼头吗?”<br /><br />公刘一怔,哈哈直笑:“你这年轻人说话有意思,这话倒也在点子上了!我最近改诗,总觉得缺口气,没想到被你这20岁的年轻人点醒了。”<br /><br />“光有锋芒不够,得有温度托着。”<br /><br />这一时期的公刘正经历了文学创作的沉寂期,<br /><br />从早期的热情歌颂转向对历史、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br /><br />读过《公刘诗选》的许成军。<br /><br />还能不知道他想啥?<br /><br />狂笑.jpg!<br /><br />刘祖慈突然笑了:“小许说到‘拐弯’,我倒想起个事。”<br /><br />“最近收到些青年作者的稿子,不写运动,不写集体,就写姑娘窗前的月光、母亲补的袜子。有人说这是‘小资情调’,小许,你怎么看?”<br /><br />“这不是小资,是文学要回家了。”<br /><br />许成军沉吟了几秒,开始大放厥词:<br /><br />“前几年文学总扛着大旗,写家国,写主义,忘了人首先是‘吃饭、睡觉、想心事’的个体。”<br /><br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写‘这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这一类人’的标签。就像河水流着流着,总会分支出无数小溪,灌溉每块具体的田。”<br /><br />钱念孙推了推眼镜,钢笔在笔记本上疾走:“你是说,文学要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br /><br />“不是转向,是互补。”<br /><br />许成军摇摇头。<br /><br />“就像河再宽,也离不了小溪的汇入”<br /><br />“以后的文学史会记着:1979年不仅有控诉的惊雷,还有屋檐下的雨滴。惊雷醒世,雨滴润心,缺了哪个都不成气候。”<br /><br />这其实本来也是文学的发展趋势。<br /><br />刘祖慈眼里一亮,“好一个‘惊雷醒世,雨滴润心’,你小子天生就是个当作家的料!”<br /><br />“我倒觉得,这‘雨滴’怕是会冲垮堤坝。”<br /><br />苏中突然摇摇头,语气沉了沉。<br /><br />“文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玩意儿。你写‘母亲补袜子’,谁来写工厂的烟囱、田野的拖拉机?年轻人容易钻进个人的小悲欢,忘了文学该当号角。”<br /><br />他敲了敲桌面,枣木烟斗发出闷响,“1958年我们写《淮河新歌》,字里行间都是‘集体向前’的劲,现在倒好,一个个要往‘伤痕’里钻,伤痕多了,不成泥沼了?”<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说的挺好,但是有人不惯着他。<br /><br />公刘嗤笑一声,蓝框眼镜滑到鼻尖:“苏老这话说得糙了。泥沼里才长得出好庄稼!”<br /><br />“屈原写‘哀民生之多艰’,不也是从个人的‘伤痕’里扒拉出家国的疼?倒是苏老您,现在写评论总惦记‘号角’,当心成了吹鼓手。”<br /><br />“你这是抬杠!”<br /><br />苏中脸一沉,“我是说文学得有筋骨,不能净写些风花雪月!”<br /><br />“风花雪月里才有真骨头!”<br /><br />公刘猛地站起来。<br /><br />“我写《沉思》时,‘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这骨头,不比你喊口号硬?”<br /><br />周明赶紧打圆场:“都少说两句。小许,你接着说,十年后的文学,你觉得会怎么发展?”<br /><br />许成军等两人气头稍缓:“我认为各位老师说的其实都在理,文学本就是海纳百川,我谈谈我的浅见。”<br /><br />“十年后,会有人嫌‘写实’不够劲,开始在形式上变花样,用打乱的时间线,用没头没尾的对话,甚至故意让人看不懂,整体会分两个方向。”<br /><br />“一头会往细里钻。就说眼下分地,往后会有人盯着地头那根界桩写。”<br /><br />“张家媳妇觉得界桩歪了半尺,李家老汉蹲在边上抽了袋烟,末了从怀里摸出块红薯,一人一半分着吃。”<br /><br />“不写‘分地多重要’,就写那红薯皮谁先扔的、谁悄悄把自己那半掰了块大的给对方。这些碎末子堆起来,比喊多少句‘改革好’都扎实。”<br /><br />他抬眼扫过众人,声音带着笃定。<br /><br />“另一头会往宽里走。就像有人进了城,看见工厂门口贴的招工启事,会写谁揣着娘连夜纳的新布鞋、谁兜里藏着攒了半年的粮票、谁在人群里数着手指头等消息。”<br /><br />“字里可能不提‘政策变了’,但那布鞋上的针脚、粮票上的折痕,全是实打实的变化。”<br /><br />“至于写法,怕是也要变着花样来。”<br /><br />许成军笑了笑,“现在写事儿,多是‘鸡叫了—下地了—收工了’这么顺顺当当的。往后可能会倒着写,先写收工时裤脚的泥,再倒回早上出门时娘往兜里塞的炒黄豆。”<br /><br />“也可能几个人的事儿掺着写,东家的犁碰了西家的筐,顺带扯出三年前借过的半袋麦种。看着乱,实则把人心底的弯弯绕绕全抖搂出来了。”<br /><br />他转向苏中,语气里带着点后生晚辈的恳切:“但苏老师说的‘筋骨’丢不了。这根扎得深,任啥风都刮不倒。”<br /><br />苏中捏着烟斗的手指松了松,却没再说话,显然有了几分认可。<br /><br />钱念孙突然合上笔记本:“我补充一句。小许说的‘个体叙事’,得警惕变成‘精致的利己’。”<br /><br />“19世纪俄国文学写个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哪个不是从个体里见时代?若只写‘窗前月光’,忘了月光照过的土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地,那就是舍本逐末。”<br /><br />刘祖慈在中间调和:“依我看,这就像种麦子,既得有扎根土地的实,也得有迎风扬花的活。小许这颗种子,既有泥土气,又带着点新苗的劲,咱们别用老框框套死了。”<br /><br />周明跟着点头,“现在的知青能写东西的,像小许这样的太少了,无论是作品,还是视野,都远不像个20岁的年轻人。”<br /><br />“到是给我几个老家伙好好上了节文学课!”<br /><br />“我定个调子,《谷仓》9月头版刊发,希望各位小许的前辈都给捧个场。”<br /><br />——<br /><br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br /><br />周明、刘祖慈、公刘对于许成军的作品、视野表现出藏不住的赞赏。<br /><br />其他人虽然有些不认同的地方,但是也只局限于文学上的讨论。<br /><br />大部分人要了许成军的地址,说有事会后面写信联系。<br /><br />要许成军说,这个时代的人、农民、作家,都淳朴的让人生不出坏心思。<br /><br />从今天这场会议来讲。<br /><br />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包含了安徽文艺界的菁华。<br /><br />许成军哪怕视野再浅显,也能听得出这些人藏不住的对于文学发展的热忱。<br /><br />虽有私心,但是公心难藏。<br /><br />夕阳把会议室染成金红色时,许成军抱着一摞前辈们送的书往外走。<br /><br />苏中在身后喊住他,语气缓和了些:“下个月青年创作会,你来。准备篇稿子,别光说漂亮话,得拿出能扎进肉里的例子。”<br /><br />也是性情。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