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两人往后堂走。<br /><br />“王参军此言何意?”林川故作困惑道。<br /><br />王显没想到林川把球踢了回来,干笑两声:“呃……瞧我这嘴,不过是玩笑话罢了,林指挥使莫要多心。”<br /><br />林川哈哈笑道:“原来是玩笑,懂了懂了!”<br /><br />说罢,他不动声色地扭头,朝身后的胡大勇递了个眼色。<br /><br />胡大勇立刻心领神会,转身退了出去。<br /><br />片刻后,两人走进后堂。<br /><br />堂内只摆着一张八仙桌、四把木椅,陈设简单却干净。<br /><br />侍女提着铜壶刚要倒茶,门外就传来“呼哧呼哧”的喘气声。<br /><br />胡大勇抱着一个黑檀木箱子走了进来,“咣当”一声将箱子重重放在地上。<br /><br />林川指着箱子,对王显笑道:“王参军一路从太州赶来,辛苦得很。这点东西不成敬意。”<br /><br />王显盯着那只箱子,瞬间有些懵了。<br /><br />他来的目的,是要替王爷试探林川,所以他准备了很多旁敲侧击的言语。<br /><br />可唯独没料到,对方会上来就直接送银子。<br /><br />单听这落地的声响,箱子里少说也有七八百两,甚至可能有千两。<br /><br />“这、这、这……”<br /><br />王显一时有些手足无措。<br /><br />说实话,他对林川本人并没有什么仇和怨。<br /><br />先前在王府议事时说的那些顾虑,也不过是尽幕僚本分,提醒王爷防患未然。<br /><br />职责所在罢了。<br /><br />要真说有点什么,那就是眼红。<br /><br />毕竟林川一个年轻人,不到一年的时间蹿到了卫指挥使,还接连得王爷厚赏,说不眼红是假的。<br /><br />可现在,形势陡然变化。<br /><br />林川,啊不,林大人,竟然送如此厚重的馈赠!!!<br /><br />“林、林大人,这、这可使不得啊!”<br /><br />王显慌忙站起身,结巴道,“属下是奉王爷之命来送赏的,怎敢再收您的礼?万万不可,万万不可!”<br /><br />说到底,他不过是在王府里混了数年的寻常参军。<br /><br />而林川是手握近万兵权的卫所主官,论职级、论实权,都远在他之上。<br /><br />这礼他虽然动心,却实在不敢接。<br /><br />林川端起刚倒好的热茶,递到他面前:“王参军这话就见外了。你我同为王爷效力,说起来也是自家兄弟。我在外带兵征战,得了王爷不少赏赐,这点银子不过是份心意。您在王府替王爷操劳,文书、传信、协调各营,比我们在前线更费心,这一千两银子,您拿着,我也安心不是?日后你我同心同德,为王爷同守北疆。”<br /><br />“哎呀林大人,你瞧这事儿办的……哎呀,哎呀……既如此,那属下只好却之不恭了!”<br /><br />林川和胡大勇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br /><br />镇北王府里的二十多个参军幕僚。<br /><br />其中真正能在王爷面前说上话的,不过五六人。<br /><br />王显便是其中之一。<br /><br />这人没什么大本事,却最擅长察言观色,平日里围着王爷转,专挑王爷爱听的话说。<br /><br />此人爱财如命,府里但凡有油水的差事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都抢着去做。<br /><br />这些消息,全是那个叫福子的小厮透露的。<br /><br />林川第一次去镇北王府见王爷时,便是福子引的路。<br /><br />那小厮不过十五六岁,却机灵得很,说话做事格外周到。<br /><br />后来有一次林川闲聊时问起他的家世。得知他老家就在太州城郊的李家庄,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母亲常年咳嗽,福子就想攒些钱给家里翻修老屋,把母亲的病治好。<br /><br />林川当时没多说什么,回去后便让人悄悄去了李家庄,给福子家翻修了漏雨的老屋,换上了结实的木梁和新瓦,又请了郎中给福子母亲治病,留下足够的药材和银子。<br /><br />福子得知消息后,当场就红了眼。<br /><br />他虽只是王府里的小厮,却也明白“无功不受禄”的道理。<br /><br />林大人这般厚待,显然是想从他这里打听些王府的情况。他心思聪慧,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能报答林大人的,也只有这点便利。从那以后,但凡王府里有什么动静,他都会借着出府采办的机会,悄悄告诉铁林酒楼的人。<br /><br />也正因如此,林川才敢笃定王显不会拒绝这一千两银子。<br /><br />而之所以在他身上砸下重金,也并非仅仅因为他是个王府参军。<br /><br />王显还有另一个身份——<br /><br />王府世子的心腹。<br /><br />说来也是有趣,镇北王膝下共有三子,却个个心思不同,明里暗里的较量从未停歇。<br /><br />世子赵景渊是嫡长子,按祖制礼法,本是铁板钉钉的继承人。<br /><br />可他自小偏爱文墨书画,对行军布阵、地方政务毫无兴趣,甚至连王府的幕僚议事都懒得参与,每日只在书房与文人墨客吟诗作对。<br /><br />镇北王虽依规矩将他立为世子,却从未真正放权,只让他分管王府在太州周边的田庄产业。<br /><br />赵景渊自己也清楚父亲的不满,便想着靠拉拢幕府僚属、结交地方将领来弥补短板。王显就是他早年安插在幕府的眼线,不仅替他打探父亲的心思,还暗中替他联络各方势力,为将来继位攒下人脉根基。<br /><br />二公子赵景岚则与大哥截然相反。<br /><br />他是玥儿的父亲,自幼就跟着镇北王在军营长大,骑马射箭、排兵布阵样样精通,性子刚猛果决,颇有乃父之风。前些年他跟着镇北军征战,笼络了黑石卫、虎贲卫等一众军中悍将,在北疆将士里声望极高。<br /><br />他向来不认同“嫡长继承”那套规矩,常在军中放言“乱世当以能者居之”,明里暗里与赵景渊较劲。赵景渊拉拢幕僚,他就拼命扩充军中人脉;赵景渊靠田庄攒银子,他就借着练兵的由头打造军械、增编兵力,处处彰显自己的治军方略,摆明了要与大哥争夺继承权。<br /><br />最小的三公子赵景瑜,年纪比两位兄长小十多岁,却最是心思深沉。<br /><br />他既不像赵景渊那般沉溺文墨,也不似赵景岚那般热衷军务,反而将心思全放在了朝堂关系上。靠着母亲娘家是京城兵部侍郎的势力,他常年与京中官员暗通款曲,又与大哥、二哥两头交好,看似置身事外,实则坐山观虎斗。<br /><br />这三子的明争暗斗,镇北王当然心知肚明,抱着制衡的心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br /><br />一来,他年过六十,确实需要观察哪个儿子更有能力接掌北疆这副重担。<br /><br />二来,三子相互牵制,也能避免任何一方势力过大,威胁到他眼下的掌控权。<br /><br />只是如此一来,终究还是让整个镇北军体系乃至北疆官场都卷入了这场暗流。<br /><br />官员幕僚们纷纷偷偷选边站队,连各卫将领也在暗中权衡,谁都想提前押对宝,为将来铺好路。<br /><br />不过林川拉拢王显,倒不是为了掺合什么继承权之争。<br /><br />恰恰相反,他要的是……<br /><br />干掉镇北王。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