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兵!”<br />\n将近四更天,明军终于陆续退下,这一波出战的明军几乎都累垮了。<br />\n这时战场经验已经颇为丰富的切迪,望着明军撤退时的从容,知道明军还没有出全力,而他已经连女人都派上去了。<br />\n他脸色铁青,心中浮现出绝望无力之感。<br />\n后方,二十里连营中。<br />\n大战停歇,尸横遍野,一个中年文士模样的人,摇头晃脑道:“今晚才破是题,正经文章,或许明天才会开始!”<br />\n他穿着华贵,一看便知是非常之人,非富即贵<br />\n一句话说完,中年文士身旁数十个青年,为了这个仗打的值不值而吵闹起来。<br />\n“太惨烈了。”<br />\n“值吗?”<br />\n如今的大明政治开明,而且一般来说并不防民之口,只要不是瞎喷胡闹的,大可以畅所欲言。<br />\n各地除了观风使,还有各种报刊,供百姓往上头写东西,这样的风气、设置,让大明的政治前所未有的清明,不知道有多少贪官污吏就是这样被揪了出来,同时也震慑住了许多潜在的贪腐。<br />\n不过,任何东西都是双刃剑,随着民众风气开放而来的,是各种杂音。<br />\n马城的态度是听之,认之,一概不理,他相信大明人的智慧,更相信大明人骨子里的淳朴善良。<br />\n些许杂音只当是耳旁风。<br />\n如今明智已开,大明的路由大明人自己走,难不成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还能走歪了不成?<br />\n就算是走歪了,民族的底蕴也会慢慢回归正途。<br />\n当然了,若是有人造谣生事,中伤大臣,那可是要吃牢饭的,绝不能出现崇祯朝那种清流当道,指鹿为马的风气。<br />\n“难道,咱们现在还需要打仗吗?”<br />\n中年文士身旁,后生们吵的脸红脖子粗:“这仗,花了多少钱?”<br />\n如今大明的体制是财政分离,马城只管军,不管钱,他的军费都是南北两大总理衙门筹措而来的。<br />\n如今久攻不下,两大总理衙门里也颇有怨言,花钱花的太厉害了。<br />\n“须知,国虽大,好战必亡。”<br />\n中年文士微微一笑,得咧,终于等到这句话了。<br />\n这些后生都是他家族的晚辈,惯坏了,于是他便带出来见见世面,受受教育,果不其然,他这些后辈自幼娇惯,惯坏了,惯坏了呀。<br />\n不只是他家这些后生,这锦绣大明,远在万里之外的江南人,对于明军还不肯放弃对外扩张……显得忧心忡忡。<br />\n读书人的老毛病又犯了。<br />\n虽说西域有点叛乱,可毕竟已经可以走得通,并不影响通商,只要花点钱贿赂当地部族首领便可。<br />\n而贿赂的代价,又可以转嫁入商品之中,尤其是奢侈品,价钱高了也仍然是不愁销路的,只要确保商道安全就可。<br />\n但如果要打仗,那事情可就难说了。<br />\n如果明军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并实现全面的清明统治,那对商人来说当然是一个天堂一般的时代,然而那个有些遥远,与其寄望于那个,还不如省点力气,少死点人。<br />\n对中小商人也就罢了,对于一些大商家来说,混乱与割据,其实也是他们得以谋取暴利的有利环境。<br />\n在这种情况下,马城还要对外用兵,不仅外部受到了阻力,而且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br />\n去年西征的时候,大明的农场主,士人,商人各个阶级却都是拥护的,因为谁都晓得叛军对大明的威胁。<br />\n但现在西部的边患已经解决,商路已经畅通无阻,明军耗费无数财力,民力进入这贫瘠的中亚,在许多人看来实在属于不必要。<br />\n尤其是在这个繁华的季节,大小商贩都害怕战争,如今中亚久攻不克,反对的声音更是大了起来。<br />\n因为战乱,过去两年商人们已经承受了相当长时间的不景气,他们急需一个稳定的环境,来赚回过去两年亏掉的钱。<br />\n因此坊间到衙门,到处都潜藏着反对战争的声音。整体来说,反对战争的声音还是比较克制,大家都还不敢直接否定马城,只是以请愿的方式,希望殿下能够反省。<br />\n明军如今虽然强盛,但是西域诸部也不是好惹的。<br />\n“三叔,你得劝一劝殿下。”<br />\n“我?”<br />\n中年文士哈哈一笑,摸了摸鼻子,别有深意道。<br />\n“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br />\n他迈着四方步,不紧不慢的走了出去,扔下了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br />\n瞧着他有些不悦,那群后生不敢再多嘴。<br />\n中年文士轻道:“来人,拿我的帖子,去求见殿下。”<br />\n华贵的烫金帖子亮了出来,上书几个秀逸的字迹。<br />\n“大明南京总理衙门,方。”<br />\n城外,帅营。<br />\n“谁?”<br />\n马城看了看帖子,忙道:“方大人来了?”<br />\n亲兵忙道:“是,在外头候着呢。”<br />\n马城忙起身道:“请,财神爷来了呀。”<br />\n“哈哈,哈哈哈!”<br />\n老兄弟重逢,不胜欢喜。<br />\n“请,快请。”<br />\n将方世鸿迎入帅账,免不了一顿寒暄。<br />\n“上茶。”<br />\n寒暄过后,马城笑道:“方大人跑来这前线苦寒之地,该不是……来催债的吧?”<br />\n为了打这场仗,他欠了南京总理衙门好些钱,发了不少战争债券。<br />\n“哈哈。”<br />\n方世鸿翻了个白眼:“你还的起?”<br />\n马城打了个哈哈,糊弄过去:“方大人说笑了,这地方没什么油水可捞,欠着,欠着吧。”<br />\n这都是玩笑话,他辽王殿下要借钱打仗,哪个敢不给?<br />\n方世鸿也不在意,军费这玩意嘛,鼎盛时期的大明帝国还出的起,再打几十年也问题不大。<br />\n马城端起一盏热茶,笑道:“全靠方大人了。”<br />\n方世鸿严肃起来,沉吟道:“我料到这个仗再打下去,必定会有人加以反对,方某自然和殿下保持一致。”<br />\n马城微微一笑:“好,好。”<br />\n他这辈子最大的收获,就是身旁有这些大明朝的精英,理解他,支持他,还是无条件的支持。<br />\n大家伙都将他当做大明这艘巨舰的掌舵人。<br />\n瞧着方世鸿不紧不慢,马城奇道:“你来我这里,不是公干?”<br />\n方世鸿笑了笑:“是公干,也是私事,我来是为了家中那些……不争气的后辈。”<br />\n马城笑了笑,不再多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