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谭碧辨出于锦铭的声音,落下门栓,两肩紧缩着开门。<br />\n刚打开一道缝,寒风带雪涌入,一拂一拂地刮过脚背。<br />\n“快进来!”说着,她猛得拉开房门。<br />\n于锦铭闻声,尽可能侧着臃肿的身体,挤进屋。<br />\n前脚迈进,后脚谭碧便用肩膀顶上房门。<br />\n她闩好门,望向于锦铭。<br />\n男人裹着一件厚实的呢大衣,胸前两排纽扣,腰带勒得很紧,下身套着黑色直筒裤,裤脚塞进皮靴,也很紧。头戴羊羔毛的护耳冬帽,积满雪。他摘下帽子,随手放到一旁矮脚桌,然后牙齿咬住皮手套,扯下来。满头满脸的雪,进屋遇热融化,湿淋淋的。<br />\n他用力抹了把脸。<br />\n“于少,您这是有什么天大的事,这么着急?”谭碧拧着眉头苦笑。“下雪天还跑来。”<br />\n“来送东西,”于锦铭笑着往怀里掏。摸索许久,他取出一个深色纸袋,上头盖着大红印章。“常君的档案,送到了。”<br />\n谭碧接过,刚看两行,便警觉地抬头,眼神飞刀似的掷向窗门。屋外唯有飞雪,斜斜地刮。她不放心,惴惴地走过去,贴紧窗玻璃朝外头瞧了眼,确认没有尾随者的痕迹,方才转回身。<br />\n“这东西……你从哪里来的?”谭碧低语。<br />\n“汉爷的四弟,是东北大学校长,也是……那边的人。”于锦铭垂眸,轻声答。“他母亲是大帅的四夫人,皇姑屯爆炸后,搬去天津居住。我父亲那时曾暗中接济过他们。先前路过沈阳,我私下去拜见过他,托他帮忙,向那边打听一下常君。”讲到这里,他复杂地笑一声,话音更低地道。“当然,最主要也不是为了拿资料。”<br />\n“你千万小心。”谭碧干涩道。“现在这气氛,我都能感觉出不对。”<br />\n“放心,我有数。”他依旧是微笑。<br />\n谭碧叹气,拿着文件袋,引他往炕头去。两人进到里屋,炕上垫着一层棉花褥子,一层格子被单,再往上立一张小桌。谭碧这才想起桌上还放着苏青瑶的信。她三步做两步,赶到桌边抽走信纸,塞进火炕旁的木柜。<br />\n尽管她动作很快,但于锦铭还是瞧见了邮戳,香港寄来的。<br />\n之前也陆续有香港的信寄来。外来信件要过军部,所以于锦铭知道。这样频繁地来往,说明寄信人与谭碧相当亲近,再加上她那慌张的模样,显然是怕被他瞧见——想想,也只有那个人了。<br />\n于锦铭瞥了眼谭碧,没说话。<br />\n谭碧自然也觉察出于锦铭目光中的异样。<br />\n她颇不自然地清清嗓子,问他冷不冷,灶台里温着一壶淡酒,还有点小菜,可以边吃边聊。于锦铭知道她是有意调和气氛,点头说好。谭碧放了文件袋,去拿酒菜。于锦铭则解开皮带,脱了大衣,斜坐在炕头。里头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毛衣,粗毛线织的,显得人很壮实。<br />\n少顷,谭碧端着托盘回来。木托盘上摆着一壶白酒,四样小菜:花生米、盐水毛豆、血肠、豆腐丝,两个酒杯实在放不下,夹在指缝。于锦铭见了,慌忙从她手里接过托盘,放到矮桌。谭碧左右一边各放一个酒盏,又搬上酒壶与菜碗,撤走了托盘。<br />\n雪默默下。<br />\n重新落座,两人各在一边。<br />\n谭碧打开文件袋,问:“你看过了?”<br />\n“嗯。”于锦铭应着,为彼此斟酒。<br />\n谭碧颔首,仔细看起文件。这里头有他手写的自传,入党申请,以及一份他当年在中共特科的上级,一位姓李的先生口述记录的说明。<br />\n贺常君,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十岁随父母搬迁至奉天,就读奉天省立第一中学——他跟于锦铭就是在这里相识。所以他本名叫贺常君并不假,也假不了,但也确有另一个名字,钱子佩。<br />\n这个名字常在行动中,作代号使用。<br />\n谭碧心门一震。<br />\n她回忆起曾经的那个夜晚,他来找她,在她耳边说:“我叫子佩,钱是我母亲的姓氏……”蒙尘的话音涌现,一句一句逆流而上,往上,有一句是“离开上海,往西走,以后可能不回来了……”。西,是哪个西?江西、湖南根据地的西,还是西天的西?谭碧的眼睛陡然酸楚了。心狠的男人。<br />\n“谭姐。”<br />\n谭碧抬头,一两滴泪随之滑落。<br />\n她连忙别过头擦脸。<br />\n于锦铭适时从裤兜里取出烟盒,向她倾倒。谭碧抽抽鼻子,去橱柜拿来烟灰缸,摆在两人之间,然后伸手过去,很老练地拾出一支,叼在嘴里。于锦铭又递了打火机。等她点上火,他自己也敲出一支香烟,点燃,深吸进去。<br />\n呼气,烟雾弥漫。<br />\n“常君应当是赴日学医的时候,加入共产党的。”于锦铭道。“民国……二十年,皇姑屯事件爆发,我退学回来,报考中央航校,他留在日本完成学业。后来我毕业,又适逢九一八事变,本打算直接入伍,为国效力。不想被父兄阻拦。他们说,希望我先娶妻生子,为于家留后。我傻傻的信了……其实不是,不是的,”他又吸一口烟。“撤离东北是汉爷和委员长一致的决定,那时参军,不过是将枪口对准同胞,他们是为了保护我才……”<br />\n“于少,你也别太——”谭碧正要宽慰。<br />\n于锦铭却阻止了她。<br />\n他摇头,继续往下说:“我去到上海,租住在公共租界。后来有一天,门铃响了,我开门,竟然是常君。他说他在上海行医,手头有些拮据,问我能否合租。他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我自然是爽快答应,让他搬来,用不着出什么房费。现在想,我到上海,他是从哪得来的消息呢?”说罢,兀自笑了。<br />\n谭碧看着他笑吟吟的模样,问:“于少……你怨他吗?”<br />\n“怨什么?”<br />\n“要不是因为他,你也不会……”<br />\n他们命运的改变,都源于贺常君被陈道之设局抓捕的那一晚。<br />\n于锦铭默了下,继而以肯定的语气道:“怨什么。”他抬起胳膊,夹着香烟的手去拿酒杯,一口闷下。喉结上下一移,接着说。“我在那之前,就知道他是中共的特务,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我朋友。”讲着,他肩头朝上耸了耸,长吁一口热气。“我只怨我太没用,徒有报国的热忱,却没有报国的智慧,没能及时送走常君,也没能把她给……反倒害了她。”眉头紧皱着,悲哀的笑。<br />\n“是,许多事,也没有办法。”谭碧垂眸,想:若非当初她劝说瑶瑶放手去试一试,若非她发请柬邀贺常君来赴陈道之鸿门宴……可惜,这些若非太早,早到已模糊不堪。谭碧咀嚼着舌根的苦意,轻声道:“何况他是自己选择了死。就算你说要送他走,他也不会答应。”<br />\n于锦铭不言,举起描金鸡的酒杯,默默啜饮。<br />\n谭碧手肘撑在矮桌,吸烟。<br />\n待到看完文件,她将资料袋放到一边,夹花生米吃。于锦铭为她添酒。酒壶越来越轻,他掀开盖子瞧了眼,然后全倒入自己的酒杯,一口喝干,起身去灶台添满。<br />\n转回来,于锦铭放了酒壶,问:“谭姐,我可以脱鞋吗?”<br />\n“脱吧,还问我。你们北方人不都这样?”谭碧无奈道。“而且你我认识多少年了。”<br />\n于锦铭也随着她笑笑。<br />\n他脱下皮靴,一脚踩在炕上,另一只盘在腿下。<br />\n热酒氤氲的薄雾里,气氛逐渐放松下来。<br />\n两人聊起别后的景况。<br />\n谭碧告诉于锦铭,那件事后,陈道之一流抛弃了她,好在杜先生那边还愿意收留。她退居幕后,在百乐门做起领班,攒了不少钱。后来抗战爆发,她跟一个姘头逃难去香港,没想到香港也沦陷,她只得返回上海,隐姓埋名几年,直到汪伪政府上台,才敢出来活动。<br />\n“你呢?被调去什么晋陕区空军部队后?”谭碧问。<br />\n“开飞机,打仗。”于锦铭头朝后仰,眼睛微眯着,看唇间喷出的烟雾,声音也疲倦了。“从前没上战场,总幻想着当英雄,轰轰烈烈。但真打了这么多年,才发现……无非是等待。等着命令下达,等着飞机升空,等着吃饭、睡觉,等着死。”<br />\n说话间,烟蒂迫近,快烧着手指。<br />\n他灭了火,又去取第二支。<br />\n“西安事变爆发不久,我被调到飞行四队,给高以民队长作副队,驻扎在杭州。高队是我在航校的教员,人很年轻,也很器重我,就像我的老大哥。”于锦铭擎着香烟,接着说。“后来日军进攻上海,我驾驶飞机迎战,不慎坠机,幸得百姓相助,才奔逃到南京跟大部队汇合。可有什么用呢,去南京……南京,也没守住。”他点去烟灰,神情淡漠,打过太多仗,人早就麻木,叙述从前那些生生死死,简直像在别人的故事。“只得再往后撤,一路撤到武汉,驻扎下来。”<br />\n提到武汉,谭碧暗自警惕起来。<br />\n苏青瑶曾与她说过在武汉遇到于锦铭的事。<br />\n然而他并没有提这件事。<br />\n“武汉会战打了四个多月,三次大空战,牺牲了无数弟兄,其中就包括高队。”于锦铭说。“随后,我接替他的职位,成为了四队的队长。”<br />\n“所以你的腿和……”谭碧食指在面颊前晃了一下。<br />\n他笑笑,腮颊上指长的疤痕凹进去,粗看还以为是一个天生的酒窝。<br />\n“坠机,”于锦铭淡然答,“再受老天爷眷顾也会有失宠的那天——也不是什么大事,命还在。”<br />\n是时,谭碧指缝间的香烟将要燃尽。她左手食指与中指捏住后半截,将猩红的火星对准烟灰缸底,来回搓揉。烟丝与玻璃摩挲,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啃咬着硬纸板的老鼠。于锦铭拿过烟盒,问她还要不要再来一支。谭碧婉拒,执起酒杯,喝干了。<br />\n于锦铭改为盘腿坐,一手摁在冰冷的足踝。<br />\n有如老僧入定,就这般默了半晌,他重新续上话头,对谭碧讲:“高队阵亡,他的妻子、我的师娘,按理说领完抚恤金就该离开。但高队父母双亡,而师娘为了嫁给他,早跟家人闹掰,多年未有联系。外头兵荒马乱的,她又带着一个女儿,能去哪里?而我们这支队伍失去了队长,也需要一个主心骨。于是我劝说师娘留下,承诺会替高队照顾她们母女一生。”他垂下脸,目光偎着玻璃烟灰缸里白灰,似要在灰烬里勾勒出那个夜晚。<br />\n那个晚上……酷热的夏夜。<br />\n他狂奔到家属楼,敲响房门。砰砰砰,砰砰砰……房间里没开灯,沉闷的暗影里,浮出一双哭肿了的眼睛。他被请进屋,落座,再没有明亮的瓷器与甘甜的热茶。取而代之的是一盏油腻的陶杯里倒了半杯的凉水。于锦铭弯腰,陈恳地将自己的打算与她说了。这本是值得高兴的事。她有人供养、照顾,队员们也需要一个可靠的长姐,在后方照顾妻儿,作为支援。<br />\n然而她嗓音沙哑地对他说:“锦铭,有件事,我一直没能和你说,我该和你说的。”<br />\n“什么事?”<br />\n漆黑的屋舍内,女人端坐,目光闪烁。<br />\n“那位苏小姐,是被我赶走的……中统的陈处长告诉你高队,说她勾引你,让你和他通奸……你高队觉得她不正经,留在军部迟早会害了你,就让我……请走了她。”<br />\n窗外呼呼一阵响,寒风卷着雪片横着刮过。<br />\n漫天的雪,完全是阴的。<br />\n于锦铭转头瞧了眼震动的窗门,举杯饮酒,又深深地吸几下烟。<br />\n他手肘撑在桌面,笔直竖在那儿。香烟被举得很高,悬在眼角,顶端的火光正发抖,染红了眼圈,应是有了几分醉意。<br />\n谭碧静静看着,五味杂陈。<br />\n“想不到,你居然就这样结婚了。”她说。<br />\n“没,没有的事。”于锦铭解释。“她还是我师娘,我负责供养她,她帮着我洗衣做饭之类……我是很敬重她的。”<br />\n“不过时间一久,我看他们的女儿,确是跟看亲生女儿没什么两样了。”他补充。<br />\n谭碧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br />\n她拿起筷子,就这血肠与豆腐丝,又吃几口酒,而后咽了咽嗓子,试探地问:“不考虑找一个?”<br />\n她问得相当郑重,于锦铭却似听了玩笑话一般,笑得胸膛震颤。<br />\n“谁要我?年老色衰,残花败柳。”他怪腔怪调地揶揄自己。<br />\n“算了吧,于少。”谭碧噗嗤笑了。“哪怕你和爱慕你的小姑娘直说,自己曾经勾引过他人的妻,她也只会觉得你是年轻不懂事,为爱痴狂,反而要更爱你哩!”她伸直手臂,指头在桌面敲两下。“你看,戏文里,王宝钏得知薛平贵娶西凉公主前,薛平贵还得反过来问问王宝钏的贞洁。”<br />\n于锦铭没有否认。<br />\n抗战后的空军是天之骄子,爱慕他们的女人恐能叫这四方的屋舍毫无立足之处。<br />\n然而这爱也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爱,不过是年轻人一厢情愿地在追逐幻梦。<br />\n烟头毕剥灼烧,灰烬飘零,落在他的长裤。<br />\n于锦铭随手掸掉,依然是说:“实话,我现在已经不考虑这些,老了,真的老了。”<br />\n谭碧本想反驳,说你要是算老,我就是老上加老。的确,掰指头算岁数,她只比徐志怀小。可当她的视线落到他的面目,见灰白的雪光反射到屋内,映在他的面颊,半边明、半边暗,明暗的交界将骨骼描摹得异常明晰,像在乡下狭小的石板平房里,陈放了一块顶到天花板的太湖石。她一惊,觑起眼细看,看见他鼻翼至唇角的法令纹,圆弧似的一道弯钩,嘴唇也变得有点扁。<br />\n他说得不假。<br />\n老了,真的老了。<br />\n激荡的青春期早已过去,那些呐喊、批判、斗争……时代的浪潮将他们改造成了近乎两样的人,人生的境遇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