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呐,睁大你被钱腐蚀了的两个金贵眼珠子看看好吧,这陈琬就是个芝麻馅儿的黑汤圆儿好吧!黑得都淌水出来了!”】<br />
陈琬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似乎是在怀念自己的青葱岁月:<br />
“如陛下所言,那年中举三百二十一人,臣的名次,正好是在最末的,第三百二十一。”<br />
“当年科考,竞争激烈,能得中进士,已是实属不易。”<br />
“臣的名次虽然最末,但放榜那日,臣却是开心非常。”<br />
“那夜由臣提议,由状元卢有仪号召,岳蓉,岳探花请酒,陈婉等人从旁协助,我们灌醉了监生,在国子监闹着痛喝了一场,其中以我为祸首,被教授拎着扫帚追了四五间课室才罢休。”<br />
满是沟壑皱纹的脸上带着诚挚的笑容。<br />
“这么多年下来,那追打我的教授不在了,同臣醉酒的人也不在了……”<br />
“陈婉逝世前曾于菜市口痛骂我,”陈琬一顿,“哦,陛下当时才三岁,只怕什么都不记得了。”<br />
“她骂臣背信弃义,说臣初心尽遭狗彘吞食。”<br />
“其实,臣从未忘记过入仕的初心。”<br />
陈琬抬起头,目光坦然地迎上苏拂苓的视线:<br />
“臣知晓陛下恨臣。”<br />
“恨臣拿出了岳蓉贪污的罪证,恨臣操纵棋局引得先帝逼杀你母妃,恨臣这个清流魁首。”<br />
“臣始终记得陛下七岁那年,面对先帝随口询问出的,若是陛下为百姓,是选贪官做知县,还是选清官做知县的回答。”<br />
“三殿下选了清官,陛下选了贪官。”<br />
“陛下说,如若甲乙两座县城毗邻而居,沿河安室,朝廷要修桥通渠,乙县丞清正,便会实事求是,甲县丞贪墨,便会极力争取。”<br />
“毕竟,鱼肉百姓再多,肉小又风险大,可朝廷的水利工事银钱,则要阔气得多。”<br />
“而对于甲县城的百姓来说,县丞再贪也要顾忌脑袋,怎么也得修出桥通上渠,比起乙县城无桥无渠,偷工减料后的桥渠,也是极大的便利。”<br />
“当时臣就在想,陛下当真是个通透的明白人,有朝一日,必成大患。”<br />
苏拂苓不解:“难道不是必成大器吗?”<br />
“非也,”讲得有些口渴了,陈琬抿了口茶,“彼时臣已身在清流,陛下为柳家血脉,于清流而言,大器自然就是大患。”<br />
放下茶盏,陈琬兴致盎然:<br />
“当年先帝豪奢,国库财政本就吃紧,又遇上了南水北涝的灾荒年,饥民遍野。”<br />
“都说是岳家贪墨了赈灾粮,其实是,也不是。”<br />
“岳家的确贪了钱财,但却不是赈灾粮。”<br />
“当时我就在户部,清清楚楚的知道,不需要贪,根本就没有粮,就算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赈灾,也得死一半的人。”<br />
“没办法,不够就是不够,从哪儿调都不够,也没有办法凭空变出粮食来。”<br />
“可是我们又没有办法告诉百姓,朝廷没有粮食,不然民心就会乱,百姓就会反,那个时候,大夏才是真的亡了。”<br />
粮食是个萝卜,吊在已经崩溃边缘的百姓前边,勉强维持着她们的理智。<br />
可事实上,如果粮食真的足够,哪儿还需要她们东奔西跑去找粮,早就一车一车精准运到灾区了。<br />
这一桩事苏拂苓亲自参与,也非常清楚其中桩桩件件的利弊,但是她仍然有一个疑问:<br />
“相国,老师,我和苏寻真,谁对谁错?”<br />
先帝为了安抚民心,分别给了她和苏寻真两份赈灾粮,去往两座饥荒严重的城市。<br />
但她们都很清楚,粮不够,远远不够。<br />
苏寻真或许天真,但皇后帮她做了决定,先是散布苏寻真发放赈灾粮城郡的谣言,让饥民们先在几座城流浪一圈,再是借着暴雨炸毁苏寻真路上的官道,拖延赈灾的时间。<br />
一来二去,晚到一月近两月,不知死了多少人。<br />
死了,便没有那么多灾民了。<br />
赈灾粮便够了。<br />
且能够扛下来的,皆是些身体极好的,吃上赈灾粮活下来后,也是极好的劳力。<br />
况且延误是天灾,谁都无法埋怨。<br />
而苏拂苓,则是掺假。<br />
赈灾粮长途运输,都是相对有分量的,高质量的粮的确不够,那就往里面加其他杂七杂八的,只要能吃就都混进去,甚至不能吃的泥啊土啊也可以混进去。<br />
一份赈灾粮填出三四份来,虽然不好吃,虽然没有足够的养分,但能活下来。<br />
活得不太好,但能活下来。<br />
“从前陛下也问过臣这个问题,”陈琬的目光柔柔的,终于和她一派慈祥的脸有了一致,“只是当时臣无法说出心中所想。”<br />
“不能只讲对错,已经没有绝对的对错了。”<br />
“凡事都有好有坏,若是从人心的角度来讲,自然是陛下仁善,可若是从家国的角度来讲,三殿下的法子,有奇效。”<br />
“三殿下明面上是天灾,流年不利,百姓们对于天灾的接受程度已经很强了,怪不了谁。”<br />
“可陛下的粮中掺假,却是实打实百姓们能看见的。”<br />
“从人心的角度,陛下让更多人活了下来,从家国的角度,三殿下的法子过后,活下来的人,更有用。”<br />
“极贫极难过后,陛下派我彻查岳家。”<br />
查到岳家贪墨的罪证的那一刻,陈琬手都在抖,而当岳家的暗卫围了她们一行人,刀剑擦过躲闪的她,将她身后的桌椅一劈为二的时候,陈琬就明白了。<br />
她们已经彻底的站在了天平的两端,只能是你死。<br />
我活。<br />
岳家下狱后,陈琬进过一次天牢,问岳蓉为什么。<br />
岳蓉说:“时也命也。”<br />
“放过柳家,皇帝要的赈灾粮贪污,推到我头上吧。”<br />
百姓不知道真相,可灾荒里的丧亲之痛,朝廷的无能都被看在了眼里,她们需要一个交代,或者说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一个可以恨着的人。<br />
一个有权有势的贪官,就是最好的人心稳定器。<br />
不是朝廷无能,而是陛下被蒙蔽了,陛下是极好的君主,可下派的赈灾粮被贪了。<br />
亲人的死是因为这个大贪官,从前的苦是因为这个大贪官。<br />
铡刀落下的那一刻,岳家平了先帝和前先帝近四十多年的烂账。<br />
可岳蓉入仕也不过才二十多年。<br />
没关系,岳家入仕者众多啊。<br />
“从那时起,臣就知道,为臣之道,该当何如。”<br />
“国库是臣的私库,臣的私库便没有贪腐,没有争夺,没有掩人耳目,每一笔钱从何而来,要花往何处,臣都清清楚楚。”<br />
陈琬摊开手,眼中没有半点儿对于死亡来临的恐惧,全是对于自己大计将成的赞赏。<br />
蓝色的袖袍随着她的动作展开,宛如一双羽翼丰满的虚幻翅膀:<br />
“待到人头落地的那一刻,臣的私库,就成了国库!”<br />
“这便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br />
苏拂苓凝视着这位老臣,这位师长,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br />
陈琬就这么看透了她的算计,却不曾想,这一切也是陈琬的算计。<br />
用命赌江山,拿自己的鲜血为棋铺就未来的路。<br />
陈琬扎扎实实的贪墨了,真真切切的做过一些党同伐异的事情,绝不是好人,却又是个良臣纯臣。<br />
冬日的寒风刮骨,摇晃不定的烛火将两人的影子映在栅格屏风上,拉得很长很长,如同两个对峙的巨人。<br />
都说,历史是由多数人决定的。<br />
但其实在某些时候,历史是由少数人决定的。<br />
就好比此时此刻,两人的决定,将影响这个王朝的命运走向。<br />
第134章 战事一起,苏拂苓便不可能再为任何一人徇私,耽误战机战局。<br />
洗碗的时间,许易水挽起衣袖,认真地擦拭起灶台来。<br />
那上头不知道是积攒了多少年的油污和烟灰,笤帚一上去就像杵在了泥地上似得。<br />
好在许易水对此颇有耐心,笤帚扫两遍,撒上草木灰,用稻草团成球后混着草木灰揉上一遍,最后抹布过水擦一遍,基本上也就干净了。<br />
灶台露出了原本的样子,台面竟然嵌上了平整光滑的青石板,这对农家来说,已是极好的灶台了。<br />
“你那媳妇儿谁给你定的?”<br />
祖姑奶奶脸上的皱纹在昏黄的煤油灯光下,显得格外深刻。<br />
“我表姑姐的三姨娘的妹妹。”许易水胡诌道,“人已经不在了。”<br />
方才吃饭的时候,她和祖姑奶奶闲聊,套了会儿话,可巧,祖姑奶奶正好姓王。<br />
她家现在是四世同堂,马上五世了。<br />
女儿和媳妇儿住在京城边上,一开始是做点儿夏天卖冰棍儿冬天卖糖葫芦的小买卖,供养两个孙女儿上私塾。<br />
两个孙女儿,老大进了衙门当差,做了个捕快,老二继承买卖,开了个馄饨铺子,两人都结了亲,下头已经有三个曾孙女儿了,女儿和媳妇儿也只能在那儿帮衬着。
陈琬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似乎是在怀念自己的青葱岁月:<br />
“如陛下所言,那年中举三百二十一人,臣的名次,正好是在最末的,第三百二十一。”<br />
“当年科考,竞争激烈,能得中进士,已是实属不易。”<br />
“臣的名次虽然最末,但放榜那日,臣却是开心非常。”<br />
“那夜由臣提议,由状元卢有仪号召,岳蓉,岳探花请酒,陈婉等人从旁协助,我们灌醉了监生,在国子监闹着痛喝了一场,其中以我为祸首,被教授拎着扫帚追了四五间课室才罢休。”<br />
满是沟壑皱纹的脸上带着诚挚的笑容。<br />
“这么多年下来,那追打我的教授不在了,同臣醉酒的人也不在了……”<br />
“陈婉逝世前曾于菜市口痛骂我,”陈琬一顿,“哦,陛下当时才三岁,只怕什么都不记得了。”<br />
“她骂臣背信弃义,说臣初心尽遭狗彘吞食。”<br />
“其实,臣从未忘记过入仕的初心。”<br />
陈琬抬起头,目光坦然地迎上苏拂苓的视线:<br />
“臣知晓陛下恨臣。”<br />
“恨臣拿出了岳蓉贪污的罪证,恨臣操纵棋局引得先帝逼杀你母妃,恨臣这个清流魁首。”<br />
“臣始终记得陛下七岁那年,面对先帝随口询问出的,若是陛下为百姓,是选贪官做知县,还是选清官做知县的回答。”<br />
“三殿下选了清官,陛下选了贪官。”<br />
“陛下说,如若甲乙两座县城毗邻而居,沿河安室,朝廷要修桥通渠,乙县丞清正,便会实事求是,甲县丞贪墨,便会极力争取。”<br />
“毕竟,鱼肉百姓再多,肉小又风险大,可朝廷的水利工事银钱,则要阔气得多。”<br />
“而对于甲县城的百姓来说,县丞再贪也要顾忌脑袋,怎么也得修出桥通上渠,比起乙县城无桥无渠,偷工减料后的桥渠,也是极大的便利。”<br />
“当时臣就在想,陛下当真是个通透的明白人,有朝一日,必成大患。”<br />
苏拂苓不解:“难道不是必成大器吗?”<br />
“非也,”讲得有些口渴了,陈琬抿了口茶,“彼时臣已身在清流,陛下为柳家血脉,于清流而言,大器自然就是大患。”<br />
放下茶盏,陈琬兴致盎然:<br />
“当年先帝豪奢,国库财政本就吃紧,又遇上了南水北涝的灾荒年,饥民遍野。”<br />
“都说是岳家贪墨了赈灾粮,其实是,也不是。”<br />
“岳家的确贪了钱财,但却不是赈灾粮。”<br />
“当时我就在户部,清清楚楚的知道,不需要贪,根本就没有粮,就算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赈灾,也得死一半的人。”<br />
“没办法,不够就是不够,从哪儿调都不够,也没有办法凭空变出粮食来。”<br />
“可是我们又没有办法告诉百姓,朝廷没有粮食,不然民心就会乱,百姓就会反,那个时候,大夏才是真的亡了。”<br />
粮食是个萝卜,吊在已经崩溃边缘的百姓前边,勉强维持着她们的理智。<br />
可事实上,如果粮食真的足够,哪儿还需要她们东奔西跑去找粮,早就一车一车精准运到灾区了。<br />
这一桩事苏拂苓亲自参与,也非常清楚其中桩桩件件的利弊,但是她仍然有一个疑问:<br />
“相国,老师,我和苏寻真,谁对谁错?”<br />
先帝为了安抚民心,分别给了她和苏寻真两份赈灾粮,去往两座饥荒严重的城市。<br />
但她们都很清楚,粮不够,远远不够。<br />
苏寻真或许天真,但皇后帮她做了决定,先是散布苏寻真发放赈灾粮城郡的谣言,让饥民们先在几座城流浪一圈,再是借着暴雨炸毁苏寻真路上的官道,拖延赈灾的时间。<br />
一来二去,晚到一月近两月,不知死了多少人。<br />
死了,便没有那么多灾民了。<br />
赈灾粮便够了。<br />
且能够扛下来的,皆是些身体极好的,吃上赈灾粮活下来后,也是极好的劳力。<br />
况且延误是天灾,谁都无法埋怨。<br />
而苏拂苓,则是掺假。<br />
赈灾粮长途运输,都是相对有分量的,高质量的粮的确不够,那就往里面加其他杂七杂八的,只要能吃就都混进去,甚至不能吃的泥啊土啊也可以混进去。<br />
一份赈灾粮填出三四份来,虽然不好吃,虽然没有足够的养分,但能活下来。<br />
活得不太好,但能活下来。<br />
“从前陛下也问过臣这个问题,”陈琬的目光柔柔的,终于和她一派慈祥的脸有了一致,“只是当时臣无法说出心中所想。”<br />
“不能只讲对错,已经没有绝对的对错了。”<br />
“凡事都有好有坏,若是从人心的角度来讲,自然是陛下仁善,可若是从家国的角度来讲,三殿下的法子,有奇效。”<br />
“三殿下明面上是天灾,流年不利,百姓们对于天灾的接受程度已经很强了,怪不了谁。”<br />
“可陛下的粮中掺假,却是实打实百姓们能看见的。”<br />
“从人心的角度,陛下让更多人活了下来,从家国的角度,三殿下的法子过后,活下来的人,更有用。”<br />
“极贫极难过后,陛下派我彻查岳家。”<br />
查到岳家贪墨的罪证的那一刻,陈琬手都在抖,而当岳家的暗卫围了她们一行人,刀剑擦过躲闪的她,将她身后的桌椅一劈为二的时候,陈琬就明白了。<br />
她们已经彻底的站在了天平的两端,只能是你死。<br />
我活。<br />
岳家下狱后,陈琬进过一次天牢,问岳蓉为什么。<br />
岳蓉说:“时也命也。”<br />
“放过柳家,皇帝要的赈灾粮贪污,推到我头上吧。”<br />
百姓不知道真相,可灾荒里的丧亲之痛,朝廷的无能都被看在了眼里,她们需要一个交代,或者说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一个可以恨着的人。<br />
一个有权有势的贪官,就是最好的人心稳定器。<br />
不是朝廷无能,而是陛下被蒙蔽了,陛下是极好的君主,可下派的赈灾粮被贪了。<br />
亲人的死是因为这个大贪官,从前的苦是因为这个大贪官。<br />
铡刀落下的那一刻,岳家平了先帝和前先帝近四十多年的烂账。<br />
可岳蓉入仕也不过才二十多年。<br />
没关系,岳家入仕者众多啊。<br />
“从那时起,臣就知道,为臣之道,该当何如。”<br />
“国库是臣的私库,臣的私库便没有贪腐,没有争夺,没有掩人耳目,每一笔钱从何而来,要花往何处,臣都清清楚楚。”<br />
陈琬摊开手,眼中没有半点儿对于死亡来临的恐惧,全是对于自己大计将成的赞赏。<br />
蓝色的袖袍随着她的动作展开,宛如一双羽翼丰满的虚幻翅膀:<br />
“待到人头落地的那一刻,臣的私库,就成了国库!”<br />
“这便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br />
苏拂苓凝视着这位老臣,这位师长,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br />
陈琬就这么看透了她的算计,却不曾想,这一切也是陈琬的算计。<br />
用命赌江山,拿自己的鲜血为棋铺就未来的路。<br />
陈琬扎扎实实的贪墨了,真真切切的做过一些党同伐异的事情,绝不是好人,却又是个良臣纯臣。<br />
冬日的寒风刮骨,摇晃不定的烛火将两人的影子映在栅格屏风上,拉得很长很长,如同两个对峙的巨人。<br />
都说,历史是由多数人决定的。<br />
但其实在某些时候,历史是由少数人决定的。<br />
就好比此时此刻,两人的决定,将影响这个王朝的命运走向。<br />
第134章 战事一起,苏拂苓便不可能再为任何一人徇私,耽误战机战局。<br />
洗碗的时间,许易水挽起衣袖,认真地擦拭起灶台来。<br />
那上头不知道是积攒了多少年的油污和烟灰,笤帚一上去就像杵在了泥地上似得。<br />
好在许易水对此颇有耐心,笤帚扫两遍,撒上草木灰,用稻草团成球后混着草木灰揉上一遍,最后抹布过水擦一遍,基本上也就干净了。<br />
灶台露出了原本的样子,台面竟然嵌上了平整光滑的青石板,这对农家来说,已是极好的灶台了。<br />
“你那媳妇儿谁给你定的?”<br />
祖姑奶奶脸上的皱纹在昏黄的煤油灯光下,显得格外深刻。<br />
“我表姑姐的三姨娘的妹妹。”许易水胡诌道,“人已经不在了。”<br />
方才吃饭的时候,她和祖姑奶奶闲聊,套了会儿话,可巧,祖姑奶奶正好姓王。<br />
她家现在是四世同堂,马上五世了。<br />
女儿和媳妇儿住在京城边上,一开始是做点儿夏天卖冰棍儿冬天卖糖葫芦的小买卖,供养两个孙女儿上私塾。<br />
两个孙女儿,老大进了衙门当差,做了个捕快,老二继承买卖,开了个馄饨铺子,两人都结了亲,下头已经有三个曾孙女儿了,女儿和媳妇儿也只能在那儿帮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