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照她的意思,如果从安西通往关西的沥青路全衔接上,横跨整个西域的行程最少能节约一半时间。<br />
一半时间,是啥概念?<br />
对那些洋商来说,时间就是金钱。<br />
再加之各卫所驻军沿路把守,安全感拉满。<br />
不比那茫茫大海海贸强得多?<br />
镇国大将军各种规划,各种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安西建设,刻不容缓!<br />
不但要建,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br />
可整个西域算上驻军和所有移民,人口还不到三百万,靠他们完成这个大工程不知要猴年马月去了。<br />
她提议,安西都护府与各布政司合作。<br />
怎么个合作法呢?<br />
就是各布政司每派出一位,年龄在十六到三十岁的劳力(男女不限),安西都护府除了给这些劳动力正常的工钱外,每年还给该布政司八两银的派遣费。<br />
白给的。<br />
只要这些劳动力留在安西,年年都有得拿!<br />
这是雍泰朝的古人们,知晓古今都从未听过的一种合作模式。<br />
朝廷上,还为此争论了好几天。<br />
他们争论的内容,很快就传遍了商都的大街小巷。<br />
商都的百姓,震惊。<br />
大大的震惊!<br />
“朝廷吵了这么多天,到底能不能同意?”<br />
“咱也不懂这个劳务派遣是啥意思,快来个懂行的兄弟给咱解释解释。”<br />
“这个我听我那姨母家在宫里当差的表兄说,派遣的意思就是把人派去安西的干活,但去的人户籍还在家里,不迁户,不移民!”<br />
“这么说咱就明白了,但咱们这些大老爷们去搬砖也就罢了,妇人去了能做甚?男女不限,是我知道的那个意思吧?”<br />
“织布,人家安西计划要在三年内建三十个,棉布、羊毛线、丝绸织坊。<br />
我们现在穿的这些棉布衣,十匹棉布里就有八匹是关西织坊里织的。<br />
据我所知,那些织坊里的女工挣的一点不比男人少。”<br />
“那感情好啊!夫唱妇随,男的去工地搬砖,媳妇子的进织坊织布,孩子们留在祖父们跟前尽孝,你们算算这个收入可观不可观?”<br />
“还别说,这么一算是真不少!在关西搬砖一天能挣两百文!织布要也能挣这么多,夫妻一天就是四百文,一个月十二两,干满一年就是......就是一百四十四两!”<br />
“想啥美事呢,不是你这么算的,西域那地界儿一年有四五个月的冰天雪地,室外能做工的时间也就大半年吧。不知道织坊里是个啥情况!”<br />
“那也不少了,夫妻两人大半年挣上一百两!就咱这些人,没点祖传下来的手艺,在哪里能挣来这些?趁着年轻,出去干个三五年,啥啥都够了!”<br />
“唉哟,还别说,只要朝廷同意,我第一个报名去安西!我还年轻,我什么脏活累活儿能都干,我要去安西挣大钱回来娶媳妇儿......”<br />
“小兄弟,那你可<br />
得上点心咯!一旦朝廷开了这个口子,关内十五个布政司,要报名去安西的怕是得上百万!轮到你,不拼运气就得拼你家里的能耐了。”<br />
“要我说,你们也别那么着急着报名!安西刚新归,这么多人蜂拥而去,能发得出这么多的工钱吗?这还不算每年白给各布政司的八两银派遣费呢!”<br />
“人家镇国大将军既然敢开这个口子,必是有谋算的!就那些洋商把我天朝收复西域,并在沿路建城池、驿站和驰道的消息传回去,又会引来多少洋人?”<br />
“你没听说吗,去年户部的八千万两税收,关西就贡献了七成!纳税越多,证明赚的就越多!”<br />
“......”<br />
财帛动人心。<br />
天子脚下,多少百姓家庭一年的收入都不超过三十两。<br />
夫妻出去干活儿大半年就能挣到百两银的诱惑,实在太大了。<br />
那些习惯反对的言官,差点没被百姓扔的臭鸡蛋给熏死。<br />
“该死的,朝廷议事到底是怎么会传遍大街小巷的?”<br />
“大人,多半是一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促成这事,谁得益谁就最有嫌疑。”<br />
得益的,那不就是陛下么?<br />
这位陛下这些天心情很好,没有在朝会上给大伙儿摆脸色,但他明显对支持派更和颜悦色。<br />
乾武帝:“......”<br />
各地的那些个废物官员,但凡他们治理能力出众,让百姓吃得饱饭赚得了银,谁乐意跑到数千里外的安西去挣钱?<br />
八两银一年一人的派遣费,对那些短视的废物官员来说,旱涝保收,稳赚不赔。<br />
他们不乐意才怪!<br />
他们还没想明白。<br />
只要人去了安西,移民不移民的有甚关系?<br />
这些劳动力只要能坚持干上半年,今后的十几二十年都会留下安西的。<br />
比关内疆域大的西域,人口却不足关内的十分之一。<br />
想要建设好这块宝地,不去个百万人如何能行?<br />
第528章 打工圣地<br />
朝廷一松口,响应最快的就是河西走廊。<br />
这个走廊在前朝邶国建立后,设了凉州、甘州和肃州等数个卫所。<br />
每个卫所大约三千户。<br />
但前有关西七卫失守,后又有鞑靼频繁袭扰,军属们一再往内迁徙。<br />
加之喀什葛尔汗国的那次血洗,河西走廊的卫所形同虚设。<br />
也就在西征军拿下关西七卫后,荒芜的卫所才陆续有了新的驻军。<br />
随着关西移民潮的到来,河西走廊也留下了十来万躲避战争和内乱的移民。<br />
关外有关西军强悍的武力,不仅能抵御外敌还在不断扩张地盘。<br />
关内,河西走廊的卫所,日子可不要太安生了。<br />
加上高产粮种出关第一站,就是河西走廊。<br />
事实证明,相邻的土地,高产种子的适应性很强。<br />
已连续数年大丰收。<br />
河西走廊现在算上卫所驻军、军属和移民,人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五万。<br />
不少留下来的移民,却是肠子都悔青了。<br />
想当年,他们远离家乡一路逃难。<br />
九十九步都走了,却未能坚持到和平关。<br />
就隔了一个和平关。<br />
看看同期去关西的移民,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br />
不说那一户二十亩的任务地,任意垦荒的棉地和桑地。<br />
也不说那些个大尾胡羊成群,耕牛家家户户不缺。<br />
就说说关西的那些个工坊。<br />
听说关西三分之一的年轻妇人,都有一份收入可观的活计。<br />
关西,如今在他们心中是啥地界儿?<br />
简直就是妥妥的打工圣地啊!<br />
可惜他们这些人没有路引,根本出不了关。<br />
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往来的那些商贾车队。<br />
琳琅满目的关西特色商品,刺激着他们的神经。<br />
他们也想做行商,跑去关西贩货的。<br />
可他们这些年攒了啥家底?<br />
普通人家一年余下个五六两就不错了。<br />
一两成富裕的,家资也不过才百八十两银。<br />
这点家底去了关西能买到些甚?<br />
就连贩货的马车都置办不了几辆!<br />
如今,总算是让他们等着了各卫所同时发布的安西招工信息。<br />
招工好啊。<br />
去打工圣地打工,不需要掏空家底。<br />
整个河西走廊这些天都是红温状。<br />
人群聚居处,温度尤高。<br />
符合条件的。<br />
怕这个条件出个什么意外,整个家族的成员都出动了。<br />
全家跑到登记处,为其站队。<br />
不符合条件的更麻烦。<br />
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有跟着他们爹娘来的,被拒绝后使出了浑身解数耍赖。<br />
还,各有各的理。<br />
这个小子的亲娘说:<br />
“大人,您甭看我儿户籍上是十三周岁,但他是元月生人,照我们老家的说法虚岁已经十五还多,他的婚期就在今年腊月。你说说,这都能娶媳妇儿了的小子了,怎能不算是成年?”<br />
那个小子的亲爹道:<br />
“官爷,我家老二这长相,这大体格子您瞧瞧成年未成年?我们逃难那年丢了身份文牒,到了凉州卫登记的时候记错了他的出生年月......”<br />
有那性子外向的小子,拍着鼓鼓的胸膛:<br />
“我们村那些个二十出头的都不如我力气大,凭什么他们不如我能干都能报上名?我不服,我要和他们比试!”<br />
“......”<br />
半大小子,愣头青。<br />
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主打的就是一个,胡搅蛮缠。<br />
负责派遣登记的衙门小吏,急赤白脸的怒吼:<br />
“镇国大将军本就因为我们三州离安西最近,每州多给了一万个名额,咱们知府大人早就叮嘱过,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弄虚作假。<br />
你们的孩子尚未成年,身子骨还没有长成,怎能去干长时间的重体力活?安西的工程又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完的,你们就不能再等个两三年?”
一半时间,是啥概念?<br />
对那些洋商来说,时间就是金钱。<br />
再加之各卫所驻军沿路把守,安全感拉满。<br />
不比那茫茫大海海贸强得多?<br />
镇国大将军各种规划,各种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安西建设,刻不容缓!<br />
不但要建,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br />
可整个西域算上驻军和所有移民,人口还不到三百万,靠他们完成这个大工程不知要猴年马月去了。<br />
她提议,安西都护府与各布政司合作。<br />
怎么个合作法呢?<br />
就是各布政司每派出一位,年龄在十六到三十岁的劳力(男女不限),安西都护府除了给这些劳动力正常的工钱外,每年还给该布政司八两银的派遣费。<br />
白给的。<br />
只要这些劳动力留在安西,年年都有得拿!<br />
这是雍泰朝的古人们,知晓古今都从未听过的一种合作模式。<br />
朝廷上,还为此争论了好几天。<br />
他们争论的内容,很快就传遍了商都的大街小巷。<br />
商都的百姓,震惊。<br />
大大的震惊!<br />
“朝廷吵了这么多天,到底能不能同意?”<br />
“咱也不懂这个劳务派遣是啥意思,快来个懂行的兄弟给咱解释解释。”<br />
“这个我听我那姨母家在宫里当差的表兄说,派遣的意思就是把人派去安西的干活,但去的人户籍还在家里,不迁户,不移民!”<br />
“这么说咱就明白了,但咱们这些大老爷们去搬砖也就罢了,妇人去了能做甚?男女不限,是我知道的那个意思吧?”<br />
“织布,人家安西计划要在三年内建三十个,棉布、羊毛线、丝绸织坊。<br />
我们现在穿的这些棉布衣,十匹棉布里就有八匹是关西织坊里织的。<br />
据我所知,那些织坊里的女工挣的一点不比男人少。”<br />
“那感情好啊!夫唱妇随,男的去工地搬砖,媳妇子的进织坊织布,孩子们留在祖父们跟前尽孝,你们算算这个收入可观不可观?”<br />
“还别说,这么一算是真不少!在关西搬砖一天能挣两百文!织布要也能挣这么多,夫妻一天就是四百文,一个月十二两,干满一年就是......就是一百四十四两!”<br />
“想啥美事呢,不是你这么算的,西域那地界儿一年有四五个月的冰天雪地,室外能做工的时间也就大半年吧。不知道织坊里是个啥情况!”<br />
“那也不少了,夫妻两人大半年挣上一百两!就咱这些人,没点祖传下来的手艺,在哪里能挣来这些?趁着年轻,出去干个三五年,啥啥都够了!”<br />
“唉哟,还别说,只要朝廷同意,我第一个报名去安西!我还年轻,我什么脏活累活儿能都干,我要去安西挣大钱回来娶媳妇儿......”<br />
“小兄弟,那你可<br />
得上点心咯!一旦朝廷开了这个口子,关内十五个布政司,要报名去安西的怕是得上百万!轮到你,不拼运气就得拼你家里的能耐了。”<br />
“要我说,你们也别那么着急着报名!安西刚新归,这么多人蜂拥而去,能发得出这么多的工钱吗?这还不算每年白给各布政司的八两银派遣费呢!”<br />
“人家镇国大将军既然敢开这个口子,必是有谋算的!就那些洋商把我天朝收复西域,并在沿路建城池、驿站和驰道的消息传回去,又会引来多少洋人?”<br />
“你没听说吗,去年户部的八千万两税收,关西就贡献了七成!纳税越多,证明赚的就越多!”<br />
“......”<br />
财帛动人心。<br />
天子脚下,多少百姓家庭一年的收入都不超过三十两。<br />
夫妻出去干活儿大半年就能挣到百两银的诱惑,实在太大了。<br />
那些习惯反对的言官,差点没被百姓扔的臭鸡蛋给熏死。<br />
“该死的,朝廷议事到底是怎么会传遍大街小巷的?”<br />
“大人,多半是一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促成这事,谁得益谁就最有嫌疑。”<br />
得益的,那不就是陛下么?<br />
这位陛下这些天心情很好,没有在朝会上给大伙儿摆脸色,但他明显对支持派更和颜悦色。<br />
乾武帝:“......”<br />
各地的那些个废物官员,但凡他们治理能力出众,让百姓吃得饱饭赚得了银,谁乐意跑到数千里外的安西去挣钱?<br />
八两银一年一人的派遣费,对那些短视的废物官员来说,旱涝保收,稳赚不赔。<br />
他们不乐意才怪!<br />
他们还没想明白。<br />
只要人去了安西,移民不移民的有甚关系?<br />
这些劳动力只要能坚持干上半年,今后的十几二十年都会留下安西的。<br />
比关内疆域大的西域,人口却不足关内的十分之一。<br />
想要建设好这块宝地,不去个百万人如何能行?<br />
第528章 打工圣地<br />
朝廷一松口,响应最快的就是河西走廊。<br />
这个走廊在前朝邶国建立后,设了凉州、甘州和肃州等数个卫所。<br />
每个卫所大约三千户。<br />
但前有关西七卫失守,后又有鞑靼频繁袭扰,军属们一再往内迁徙。<br />
加之喀什葛尔汗国的那次血洗,河西走廊的卫所形同虚设。<br />
也就在西征军拿下关西七卫后,荒芜的卫所才陆续有了新的驻军。<br />
随着关西移民潮的到来,河西走廊也留下了十来万躲避战争和内乱的移民。<br />
关外有关西军强悍的武力,不仅能抵御外敌还在不断扩张地盘。<br />
关内,河西走廊的卫所,日子可不要太安生了。<br />
加上高产粮种出关第一站,就是河西走廊。<br />
事实证明,相邻的土地,高产种子的适应性很强。<br />
已连续数年大丰收。<br />
河西走廊现在算上卫所驻军、军属和移民,人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五万。<br />
不少留下来的移民,却是肠子都悔青了。<br />
想当年,他们远离家乡一路逃难。<br />
九十九步都走了,却未能坚持到和平关。<br />
就隔了一个和平关。<br />
看看同期去关西的移民,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br />
不说那一户二十亩的任务地,任意垦荒的棉地和桑地。<br />
也不说那些个大尾胡羊成群,耕牛家家户户不缺。<br />
就说说关西的那些个工坊。<br />
听说关西三分之一的年轻妇人,都有一份收入可观的活计。<br />
关西,如今在他们心中是啥地界儿?<br />
简直就是妥妥的打工圣地啊!<br />
可惜他们这些人没有路引,根本出不了关。<br />
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往来的那些商贾车队。<br />
琳琅满目的关西特色商品,刺激着他们的神经。<br />
他们也想做行商,跑去关西贩货的。<br />
可他们这些年攒了啥家底?<br />
普通人家一年余下个五六两就不错了。<br />
一两成富裕的,家资也不过才百八十两银。<br />
这点家底去了关西能买到些甚?<br />
就连贩货的马车都置办不了几辆!<br />
如今,总算是让他们等着了各卫所同时发布的安西招工信息。<br />
招工好啊。<br />
去打工圣地打工,不需要掏空家底。<br />
整个河西走廊这些天都是红温状。<br />
人群聚居处,温度尤高。<br />
符合条件的。<br />
怕这个条件出个什么意外,整个家族的成员都出动了。<br />
全家跑到登记处,为其站队。<br />
不符合条件的更麻烦。<br />
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有跟着他们爹娘来的,被拒绝后使出了浑身解数耍赖。<br />
还,各有各的理。<br />
这个小子的亲娘说:<br />
“大人,您甭看我儿户籍上是十三周岁,但他是元月生人,照我们老家的说法虚岁已经十五还多,他的婚期就在今年腊月。你说说,这都能娶媳妇儿了的小子了,怎能不算是成年?”<br />
那个小子的亲爹道:<br />
“官爷,我家老二这长相,这大体格子您瞧瞧成年未成年?我们逃难那年丢了身份文牒,到了凉州卫登记的时候记错了他的出生年月......”<br />
有那性子外向的小子,拍着鼓鼓的胸膛:<br />
“我们村那些个二十出头的都不如我力气大,凭什么他们不如我能干都能报上名?我不服,我要和他们比试!”<br />
“......”<br />
半大小子,愣头青。<br />
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主打的就是一个,胡搅蛮缠。<br />
负责派遣登记的衙门小吏,急赤白脸的怒吼:<br />
“镇国大将军本就因为我们三州离安西最近,每州多给了一万个名额,咱们知府大人早就叮嘱过,一定要严格把关,绝不弄虚作假。<br />
你们的孩子尚未成年,身子骨还没有长成,怎能去干长时间的重体力活?安西的工程又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完的,你们就不能再等个两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