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要公主委身才换来我的性命,我不如战死在了鹿关!她人在哪里!我这就去见她!”<br />
他年轻的脸庞涨得血红,冲动之下,转身便待离去,被李长寿喝住。<br />
“不得鲁莽!公主之事,岂容你置喙!”<br />
他强行拦下李忠节,再次严厉告诫一番过后,正要赶回城中亲自面见去问清楚,一名公主身旁的近卫到来,带来了她的口讯。<br />
“公主说,她有要事在身,需出一趟远门,归来时日不定。这边的事,便都交托给刺史了,有劳刺史费心。”<br />
李长寿惊讶不已:“公主可有说是去哪里了?”<br />
近卫道:“不曾说。”<br />
“她人呢?是谁护送的?我去相送!”<br />
“公主说,路上之事,无须刺史顾虑,更不用送。她一早已经动身了。”<br />
李忠节从吃惊中醒神回来,一言不发,转身一阵狂奔,一口气不停,如灵猿般迅速攀上附近的一座山顶,焦急地远眺寻望。<br />
曙色初溶,雾绡漫卷远峰。<br />
在远方山野的尽头处,一队人马若隐若现,如游丝引线,渐渐消隐在了微白的天色之中。<br />
傍晚,当敌军离去的消息传遍全城,笼罩在头顶数月的阴霾消散,城民奔走相告之时,李霓裳所乘的马车,已将身后的城池远远地抛下。<br />
瑟瑟伴她坐在马车之中,沉默地看着车窗两旁不断往后闪掠消失的野地,蓦然间,发觉马车慢了下来,便推开窗,朝外看了一眼,见前方是个山谷的入口。<br />
荒道口上,斜阳静静照射,显出了通往前方的一条蜿蜒窄道。<br />
周围空荡荡,连飞鸟也绝踪迹,寂静无比。<br />
孟贺利显是对这地势有些戒备,命队伍先停了下来,派人入内,先行查看一番。等待的功夫,他仰面环顾四周,锐利的目光不停地扫视着附近的山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br />
不远之外,一道山梁之后,一名青年的骑影凝定在残阳中,鸦青大氅静静垂落。<br />
他的眉峰聚敛着深深的暮影,显得脸容上的的郁懑阴影愈发浓重。<br />
他将目光停驻在前方山谷口的那一架马车影上,久久不动。<br />
在他的身后,崔忠看了眼身旁那几名面露不忿之色的部下,迟疑一番,走上去低声询问:“是否行动将人都杀了,留下公主?”<br />
孟贺利传来了天王的口信,称武节乃是天王的地盘,任何人不得染指。<br />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便终结了十万飞龙军为时数月的攻战。<br />
功败垂成。说甘心从命,怎么可能。<br />
更屈辱的,是除了少数嫡亲的高级将领之外,还不能叫其余将士知道撤退的真正原因。否则,对大军的士气和主上的威信,都将是不小的打击。<br />
“他若发兵来打,我们胜算如何?”<br />
在山梁刮过的风声里,崔重晏眯眼看着远处前方那一支停在山谷口外的队伍,反问了一句。<br />
崔忠沉默了下去。<br />
按照主上原本的计划,并不想这么快便动武节。武节可以留在最后,慢慢来,不迟。<br />
只要剿杀了陈士逊,整合完青州和江都,实力必有质的飞升,到了那时,也足以去谋划另外一件大事。<br />
一旦成功,天王纵然三头六臂,也不足惧。<br />
没有想到,青州战事竟会拖得如此之久,如同人陷入泥潭,难以拔脚——还是小看了陈士逊这个盐枭,彻底打乱主上的计划。<br />
更没有想到,区区一个武节,如今竟也能够抵住大军的攻打,迟迟未能破局,以致于给了天王掉头插手的时机。<br />
倘若不愿再忍,就此与天王公然翻脸,新的大战必定很快爆发。到了那时,河东裴家和已彻底成为死敌的陈士逊,或都可能伺机加入,瓜分地盘。<br />
那样的局面之下,即便主上的全部人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由他带出的飞龙右军,也绝无胜算。何况如今大半都是这几年新补的,虽也都是强兵悍将,但顺势可用,逆势,恐怕就难说了。<br />
崔忠不敢言明,但内心却十分清楚。<br />
回头再看,当初先去打青州,与陈士逊相争的决策,其实是个最大的错误。<br />
“走罢。”<br />
半晌,崔重晏缓缓地捏紧手掌中的马鞭,几要将鞭柄捏得扁碎。<br />
他压下心内鼓荡着的纵马冲下山梁的冲动,向着静默的身后众人道了一句,随即收目,蓦地调转马头,策马而去。<br />
孟贺利虽自信,但却不是盲目自大之人,否则,接公主这么重要的事,也不会交给他。<br />
不但这段地形适合埋设伏兵,这诡异的寂静,更是令他警觉地嗅到一缕不同寻常的危险气氛。<br />
片刻之后,派出的人陆续回来,称并无可疑。<br />
他此行带出的人手皆身经百战,经验老到,堪称精锐中的精锐。<br />
群鸟伴着风声,鸣叫着飞过谷口,陆续停歇在了附近山峦的树梢之上。<br />
确定无事之后,他引着人马,继续前行。<br />
瑟瑟也收回目光,闭合车窗,在李霓裳的膝上轻轻压了条毡毯,以抵御渐渐袭来的夜间寒气。<br />
行程虽然紧凑,但一路的接待,异常周致。李霓裳乘坐的马车,外观普通,内里的装饰却极为奢华。香木的车壁,以蜀锦贴饰,身下铺满数重的驼绒软垫。车内冰鉴与暖炉皆备,以应对这季节的午炎与夜凉。车窗是用连片的云母薄片镶嵌,关闭之后,既挡风沙,又存天光。每停一地,无论是驿居,还是露宿在外,前头必都有专人提早做好落脚的准备,褥必锦,食必精。<br />
故上路后,除因长久乘坐马车带来的倦怠,其余倒也不算难捱。<br />
大半个月后,这一日,又抵达一地,似是一处集镇。<br />
李霓裳有些昏沉,正斜靠在位置上,闭着双目,忽然,她的耳中似听到河水卷岸哗哗而过的声音,中间夹杂着远处响起的隐隐的号子之声。<br />
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之感,骤然涌上心头。<br />
她的眼睫微微动了一下。<br />
瑟瑟看她一眼,凑到窗前,推开一角,朝外看了出去。<br />
一股水腥从开启的车窗角中猛然涌入,掠过李霓裳的鬓边,钻入她五官七窍,令她周身的毛孔陡然一张。<br />
她想起了一个地方。<br />
“风陵镇到了。”耳边响起瑟瑟的轻声。<br />
越近渡口,车外便越是人声鼎沸。搬运工的号声混着茶摊的窃语:“信王在南疆以德服人,连莽山的三十六寨都献了金银铜矿,最近天天有船送到,好家伙,船吃水到底,船头船尾,全是军士在押解……"<br />
又有赤膊正聚在路边小歇的船夫议论声传来:"……听说僚子部的首领也被信王收服,将那逆首杀了,头颅割下,用石灰腌渍,昨日快马送去天王那里了。我亲眼看见,头挑得高高,就从我身旁经过!”<br />
“信王盖世之功!真英雄也!”<br />
“是啊!是啊!他应也快回来了吧……”<br />
李霓裳悄然睁开眼眸,望了眼瑟瑟。<br />
她早已关闭车窗退回,低头垂颈,在静静地为自己揉着膝腿。<br />
“你这算什么!前几日我们还拉了一条大船!你们猜,船里装的是何物?”忽然,又有几名纤工的声音响起。<br />
“好家伙!舱底竟锁着南疆深林里捕来的战象!每头都用铁甲覆盖,发出嘶鸣,震得船舱都似破裂,我们更是险些立不住脚!听说是要转往新都永昌城,好为天王的登基大典助兴。”<br />
……<br />
马车没有停顿,沿着青石码头继续前行,穿过集镇,渐渐将各种忽高忽低的杂声留在了后方。<br />
深夜,马车终于再次停下。李霓裳听到孟贺利的声音在车外响起。<br />
“到了。请公主下车。”<br />
车门开启,瑟瑟先行下车。<br />
她微微弯腰,迈出车门,抬头望向前方。<br />
当夜空下那漆黑的高耸峰影映入眼帘之时,她的身形微微一顿。<br />
和她白天的预感一样,这一趟的终点,是阔别已久的天生城。<br />
她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地方。<br />
第129章<br />
眼前的天生城, 依旧是李霓裳记忆中的旧地,山阶、马道、连片的营房,就连从前群马撞破门墙修缮后留的痕迹也依稀可辨, 并无任何改变。<br />
但这地方, 和从前确实又有所不同了。<br />
潼关已经多年无战,此地也就失去驻兵的必要,早已空置。<br />
李霓裳随孟贺利来到一处所在,一众显是提前来此的仆妇与婢女疾步迎出见礼,口称公主。<br />
李霓裳停在映透着灯色的院门之外, 迟疑了片刻, 慢慢迈步入内。<br />
早有一名仆妇为她轻轻推开屋门。<br />
满室的光辉,刹那映入眼帘。<br />
鎏金烛台上的对烛燃着明亮的火苗,映照出一幅静静垂落的销金合欢锦帐,鸳鸯锦被整齐铺卧, 上面的光泽鲜亮如初。<br />
她怎认不出来,面前的这间旧屋,便是从前天王曾经一厢情愿操办的那场婚礼的洞房。<br />
不但如此, 屋中的陈设,竟也与从前一模一样。<br />
恍惚间, 她生出一种错觉, 仿佛有人逆转了时序,将那夜之后的一千多个日夜晨昏,皆都抹平。<br />
忽然穿堂风掠过, 屋中烛火猛地一颤。<br />
一股冷意窜上心口, 李霓裳人也从怔忪里苏醒过来。<br />
“请公主入内。”<br />
服侍的人不知她为何定在了门外,小心翼翼地提醒。<br />
“公主想必乏累得很,今夜可在此休息。待到明日, 卑职再送公主去见天王。”<br />
这时,身后也传来了孟贺利的声音。<br />
李霓裳转颈,见他远远地停在院门之畔,说完向着自己行了一礼,便待离去,叫住了他:“等一下!”<br />
孟贺利止步回来。<br />
“天王不在此地吗?”她问。<br />
“是。天王已经许久不曾来过这里了。”孟贺利应道。<br />
“他在何处?”
他年轻的脸庞涨得血红,冲动之下,转身便待离去,被李长寿喝住。<br />
“不得鲁莽!公主之事,岂容你置喙!”<br />
他强行拦下李忠节,再次严厉告诫一番过后,正要赶回城中亲自面见去问清楚,一名公主身旁的近卫到来,带来了她的口讯。<br />
“公主说,她有要事在身,需出一趟远门,归来时日不定。这边的事,便都交托给刺史了,有劳刺史费心。”<br />
李长寿惊讶不已:“公主可有说是去哪里了?”<br />
近卫道:“不曾说。”<br />
“她人呢?是谁护送的?我去相送!”<br />
“公主说,路上之事,无须刺史顾虑,更不用送。她一早已经动身了。”<br />
李忠节从吃惊中醒神回来,一言不发,转身一阵狂奔,一口气不停,如灵猿般迅速攀上附近的一座山顶,焦急地远眺寻望。<br />
曙色初溶,雾绡漫卷远峰。<br />
在远方山野的尽头处,一队人马若隐若现,如游丝引线,渐渐消隐在了微白的天色之中。<br />
傍晚,当敌军离去的消息传遍全城,笼罩在头顶数月的阴霾消散,城民奔走相告之时,李霓裳所乘的马车,已将身后的城池远远地抛下。<br />
瑟瑟伴她坐在马车之中,沉默地看着车窗两旁不断往后闪掠消失的野地,蓦然间,发觉马车慢了下来,便推开窗,朝外看了一眼,见前方是个山谷的入口。<br />
荒道口上,斜阳静静照射,显出了通往前方的一条蜿蜒窄道。<br />
周围空荡荡,连飞鸟也绝踪迹,寂静无比。<br />
孟贺利显是对这地势有些戒备,命队伍先停了下来,派人入内,先行查看一番。等待的功夫,他仰面环顾四周,锐利的目光不停地扫视着附近的山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br />
不远之外,一道山梁之后,一名青年的骑影凝定在残阳中,鸦青大氅静静垂落。<br />
他的眉峰聚敛着深深的暮影,显得脸容上的的郁懑阴影愈发浓重。<br />
他将目光停驻在前方山谷口的那一架马车影上,久久不动。<br />
在他的身后,崔忠看了眼身旁那几名面露不忿之色的部下,迟疑一番,走上去低声询问:“是否行动将人都杀了,留下公主?”<br />
孟贺利传来了天王的口信,称武节乃是天王的地盘,任何人不得染指。<br />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便终结了十万飞龙军为时数月的攻战。<br />
功败垂成。说甘心从命,怎么可能。<br />
更屈辱的,是除了少数嫡亲的高级将领之外,还不能叫其余将士知道撤退的真正原因。否则,对大军的士气和主上的威信,都将是不小的打击。<br />
“他若发兵来打,我们胜算如何?”<br />
在山梁刮过的风声里,崔重晏眯眼看着远处前方那一支停在山谷口外的队伍,反问了一句。<br />
崔忠沉默了下去。<br />
按照主上原本的计划,并不想这么快便动武节。武节可以留在最后,慢慢来,不迟。<br />
只要剿杀了陈士逊,整合完青州和江都,实力必有质的飞升,到了那时,也足以去谋划另外一件大事。<br />
一旦成功,天王纵然三头六臂,也不足惧。<br />
没有想到,青州战事竟会拖得如此之久,如同人陷入泥潭,难以拔脚——还是小看了陈士逊这个盐枭,彻底打乱主上的计划。<br />
更没有想到,区区一个武节,如今竟也能够抵住大军的攻打,迟迟未能破局,以致于给了天王掉头插手的时机。<br />
倘若不愿再忍,就此与天王公然翻脸,新的大战必定很快爆发。到了那时,河东裴家和已彻底成为死敌的陈士逊,或都可能伺机加入,瓜分地盘。<br />
那样的局面之下,即便主上的全部人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由他带出的飞龙右军,也绝无胜算。何况如今大半都是这几年新补的,虽也都是强兵悍将,但顺势可用,逆势,恐怕就难说了。<br />
崔忠不敢言明,但内心却十分清楚。<br />
回头再看,当初先去打青州,与陈士逊相争的决策,其实是个最大的错误。<br />
“走罢。”<br />
半晌,崔重晏缓缓地捏紧手掌中的马鞭,几要将鞭柄捏得扁碎。<br />
他压下心内鼓荡着的纵马冲下山梁的冲动,向着静默的身后众人道了一句,随即收目,蓦地调转马头,策马而去。<br />
孟贺利虽自信,但却不是盲目自大之人,否则,接公主这么重要的事,也不会交给他。<br />
不但这段地形适合埋设伏兵,这诡异的寂静,更是令他警觉地嗅到一缕不同寻常的危险气氛。<br />
片刻之后,派出的人陆续回来,称并无可疑。<br />
他此行带出的人手皆身经百战,经验老到,堪称精锐中的精锐。<br />
群鸟伴着风声,鸣叫着飞过谷口,陆续停歇在了附近山峦的树梢之上。<br />
确定无事之后,他引着人马,继续前行。<br />
瑟瑟也收回目光,闭合车窗,在李霓裳的膝上轻轻压了条毡毯,以抵御渐渐袭来的夜间寒气。<br />
行程虽然紧凑,但一路的接待,异常周致。李霓裳乘坐的马车,外观普通,内里的装饰却极为奢华。香木的车壁,以蜀锦贴饰,身下铺满数重的驼绒软垫。车内冰鉴与暖炉皆备,以应对这季节的午炎与夜凉。车窗是用连片的云母薄片镶嵌,关闭之后,既挡风沙,又存天光。每停一地,无论是驿居,还是露宿在外,前头必都有专人提早做好落脚的准备,褥必锦,食必精。<br />
故上路后,除因长久乘坐马车带来的倦怠,其余倒也不算难捱。<br />
大半个月后,这一日,又抵达一地,似是一处集镇。<br />
李霓裳有些昏沉,正斜靠在位置上,闭着双目,忽然,她的耳中似听到河水卷岸哗哗而过的声音,中间夹杂着远处响起的隐隐的号子之声。<br />
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之感,骤然涌上心头。<br />
她的眼睫微微动了一下。<br />
瑟瑟看她一眼,凑到窗前,推开一角,朝外看了出去。<br />
一股水腥从开启的车窗角中猛然涌入,掠过李霓裳的鬓边,钻入她五官七窍,令她周身的毛孔陡然一张。<br />
她想起了一个地方。<br />
“风陵镇到了。”耳边响起瑟瑟的轻声。<br />
越近渡口,车外便越是人声鼎沸。搬运工的号声混着茶摊的窃语:“信王在南疆以德服人,连莽山的三十六寨都献了金银铜矿,最近天天有船送到,好家伙,船吃水到底,船头船尾,全是军士在押解……"<br />
又有赤膊正聚在路边小歇的船夫议论声传来:"……听说僚子部的首领也被信王收服,将那逆首杀了,头颅割下,用石灰腌渍,昨日快马送去天王那里了。我亲眼看见,头挑得高高,就从我身旁经过!”<br />
“信王盖世之功!真英雄也!”<br />
“是啊!是啊!他应也快回来了吧……”<br />
李霓裳悄然睁开眼眸,望了眼瑟瑟。<br />
她早已关闭车窗退回,低头垂颈,在静静地为自己揉着膝腿。<br />
“你这算什么!前几日我们还拉了一条大船!你们猜,船里装的是何物?”忽然,又有几名纤工的声音响起。<br />
“好家伙!舱底竟锁着南疆深林里捕来的战象!每头都用铁甲覆盖,发出嘶鸣,震得船舱都似破裂,我们更是险些立不住脚!听说是要转往新都永昌城,好为天王的登基大典助兴。”<br />
……<br />
马车没有停顿,沿着青石码头继续前行,穿过集镇,渐渐将各种忽高忽低的杂声留在了后方。<br />
深夜,马车终于再次停下。李霓裳听到孟贺利的声音在车外响起。<br />
“到了。请公主下车。”<br />
车门开启,瑟瑟先行下车。<br />
她微微弯腰,迈出车门,抬头望向前方。<br />
当夜空下那漆黑的高耸峰影映入眼帘之时,她的身形微微一顿。<br />
和她白天的预感一样,这一趟的终点,是阔别已久的天生城。<br />
她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地方。<br />
第129章<br />
眼前的天生城, 依旧是李霓裳记忆中的旧地,山阶、马道、连片的营房,就连从前群马撞破门墙修缮后留的痕迹也依稀可辨, 并无任何改变。<br />
但这地方, 和从前确实又有所不同了。<br />
潼关已经多年无战,此地也就失去驻兵的必要,早已空置。<br />
李霓裳随孟贺利来到一处所在,一众显是提前来此的仆妇与婢女疾步迎出见礼,口称公主。<br />
李霓裳停在映透着灯色的院门之外, 迟疑了片刻, 慢慢迈步入内。<br />
早有一名仆妇为她轻轻推开屋门。<br />
满室的光辉,刹那映入眼帘。<br />
鎏金烛台上的对烛燃着明亮的火苗,映照出一幅静静垂落的销金合欢锦帐,鸳鸯锦被整齐铺卧, 上面的光泽鲜亮如初。<br />
她怎认不出来,面前的这间旧屋,便是从前天王曾经一厢情愿操办的那场婚礼的洞房。<br />
不但如此, 屋中的陈设,竟也与从前一模一样。<br />
恍惚间, 她生出一种错觉, 仿佛有人逆转了时序,将那夜之后的一千多个日夜晨昏,皆都抹平。<br />
忽然穿堂风掠过, 屋中烛火猛地一颤。<br />
一股冷意窜上心口, 李霓裳人也从怔忪里苏醒过来。<br />
“请公主入内。”<br />
服侍的人不知她为何定在了门外,小心翼翼地提醒。<br />
“公主想必乏累得很,今夜可在此休息。待到明日, 卑职再送公主去见天王。”<br />
这时,身后也传来了孟贺利的声音。<br />
李霓裳转颈,见他远远地停在院门之畔,说完向着自己行了一礼,便待离去,叫住了他:“等一下!”<br />
孟贺利止步回来。<br />
“天王不在此地吗?”她问。<br />
“是。天王已经许久不曾来过这里了。”孟贺利应道。<br />
“他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