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明籍,”她的声音很轻,“我只问你一句。”<br />\n她慢慢踱到了还在跪着的姜明籍面前,“今日之事,你是否知情?”<br />\n姜明籍闭了闭眼,终是点了点头。<br />\n“好,好得很。”她忽然轻笑一声,带着几分疲惫,“我姜家百年基业,竟要在今日,因你们兄弟各怀心思而分崩离析。”<br />\n“回去吧,以后每逢十五,也不必来这静雅堂用家宴了。”<br />\n说完,姜老夫人身形一晃。<br />\n姜明籍慌忙起身去扶,伸出的手却在半空被嬷嬷拦住。<br />\n姜老夫人被身边的玉珠扶住,她有些担心,“老夫人......”<br />\n嬷嬷叹道,“三爷先回去吧,老夫人这会儿,实在经不得气了。”<br />\n姜明籍叹口气,“那我明日再来看母亲。”<br />\n踏出静雅堂,深秋的寒意扑面而来。<br />\n天色阴沉,墨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仿佛随时会落下今冬第一场雪。<br />\n他刚转过回廊,就看见沈氏披着斗篷,正站在院子口。<br />\n寒风撩起她鬓边几缕碎发,鼻尖冻得微微发红,却仍笑的温和。<br />\n“天这么冷,怎不先回我们院里?”姜明籍快步上前,握住沈氏的手,感受到她指尖的寒意,不由皱眉。<br />\n沈氏轻声道,想着老爷该出来了。”<br />\n她目光在他眉间停留片刻,“老爷不必太过伤怀,这实在是无奈之举。”<br />\n姜明籍摇摇头,与她一往同院里走去。<br />\n“我知道的,母亲慢慢也会明白过来。”他低声道,脚下踩碎一片枯叶,发出清脆的碎裂声。<br />\n沈氏只点点头,没有再说下去。<br />\n这么多年的相处,她懂得何时该说话,何时该沉默。<br />\n姜明籍的思绪飘回昨夜。<br />\n姜窈来时,姜明籍正在书房之中整理户部近日的账册。<br />\n“父亲?”姜窈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几分夜色的凉意。<br />\n姜明籍抬头,见姜窈披着件月白色斗篷立在门口。<br />\n他搁下手中的毛笔,“这么晚了,你怎么过来了?”<br />\n姜窈反手合上门扉,“我来是想同父亲商量一件事。”<br />\n“什么事?”姜明籍抬手倒了一盏暖茶,“先暖暖手。”<br />\n姜窈接过茶盏,看着满眼心疼的父亲,有些不知如何开口。<br />\n她抿了口茶,小声道,“明日家宴上,大伯父可能会提出分家,女儿想让父亲同意。” <br>\n\t\t\t', '\t')('\n“你说什么?”姜明籍猛地站起身,“这怎么能行!”<br />\n姜窈有些着急,“摄政王专权贪权,皇上早已不满。”<br />\n“可大伯父如今一门心思攀附,若是摄政王倒台,我们整个姜家怕是都要受牵连。”<br />\n姜明籍怔住,他何尝不知朝中局势诡谲?<br />\n只是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将他们兄弟二人抚养长大,如今要他同意分家,岂不是在母亲心上捅刀子?<br />\n他垂眸,“我去劝劝大哥,珍儿也是我侄女,总不能不管不顾。”<br />\n姜窈叹道,“来不及了,父亲可知大伯父回来时,那几辆马车里装的是什么?”<br />\n她本以为是大伯父没能来得及卖出去的货物,又或者是捎给家人的礼物。<br />\n但心中总有些不安,便叫夏蝉去盯着。<br />\n结果在夜里,夏蝉看见姜明和带着两个心腹小厮,暗中将那些箱子都从西角门送了出去。<br />\n那箱子看起来不大,但两个壮汉抬一个都显得吃力,额头上青筋暴起。<br />\n“轻些!磕坏了要你们的命!”姜明和低声呵斥,声音里透着罕见的紧张。<br />\n夏蝉躲在一株老梅树后,清楚的看见来接应的,是摄政王府的马车。<br />\n一个家丁脚下不稳,箱子“咚”地歪了一下。<br />\n箱盖震开一条缝隙,夏蝉借着月光,看清了里面的东西。<br />\n姜窈这才想明白,姜珍分明早就与摄政王混在一处了,可摄政王为何现在才松口,愿意把姜珍纳入府中。<br />\n她想错了。<br />\n姜明和不是因为姜珍要嫁入摄政王府才回来的。<br />\n而是因为......<br />\n他早就攀上了摄政王。<br />\n“是银子,”姜窈紧紧握住手中的杯盏,“那箱子里面装着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br />\n姜明和这些年来在外经商所赚银两不会少。<br />\n可摄政王要这么多银两做什么。<br />\n姜窈脑中蓦地闪过一个念头。<br />\n谋反?<br />\n第116章 定情信物<br />\n养兵、铸器、收买朝臣、拉拢人心。<br />\n哪一样不需要银两?<br />\n皇帝慢慢成长起来,摄政王真的甘心逐渐放权吗?<br />\n姜窈抬头,对上姜明籍有些凝重的目光,显然,他也想到了这一层。 <br>\n\t\t\t', '\t')('\n“父亲......”姜窈嗓音发紧,“若真是如此,我们与大伯父,真的不能再有所牵连了......”<br />\n姜明和攀附摄政王,一旦东窗事发,整个姜家便是谋逆的同党!<br />\n“不行!”姜明籍猛地拍案而起,案几上的账册都被震得跳了一下,“我姜家世代忠良,岂能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我这就去找大哥问个明白!”<br />\n“父亲!”姜窈一把拉住他的衣袖,“您这样去,大伯父会承认吗?他只会是您挡了他的路。”<br />\n窗外的风突然大了起来,吹得窗棂“咯吱”作响。<br />\n姜明籍颓然坐回椅子上,“难道只能袖手旁观?”<br />\n“父亲,女儿知道您重情义。”姜窈起身,跪在他面前,“可您想想,若是朝廷查下来,祖母怎么办?还有洵哥儿,他才这么小。”<br />\n姜明籍抬头,看着女儿泪光盈盈的眼睛。<br />\n“窈儿,”他的声音沙哑得不像自己,“你怎知......明日大哥会出分家?”<br />\n姜窈抬眸对上他的视线,“女儿只是想为亲近之人着想。”<br />\n姜明籍看见了女儿眼中的决绝——那不像是一个闺阁少女该有的眼神,烛火映照下,那双杏眸深处翻涌着他从未见过的暗潮。<br />\n仿佛一只被逼到悬崖边的幼鹿,明知前方是万丈深渊,却仍要纵身一跃。<br />\n是一种近乎绝望的坚毅。<br />\n“窈儿......”姜明籍喉头一动,咽下想要说出的话。<br />\n“起来吧,”他弯腰扶起姜窈,声音苍老了许多,“明日......为父知道该怎么做了。”<br />\n见姜明籍像是听进去了,姜窈这才起身。<br />\n姜明籍望着女儿与她生母有三分相像的脸,恍惚又看见当年那个温婉如水的女子,临去前眼中含着说不尽的话语。<br />\n“窈儿为何如此急切要分家?”他终是问出了口,声音沙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可是知道要发生什么?”<br />\n上次中秋宴前,姜窈将他拦住,提醒他在中秋宴上不要出头。<br />\n结果在中秋宴上,陛下当众晕倒。<br />\n他原以为是巧合,却没想到,那日中秋宴上出头的徐大人,前阵子像是得罪了什么人,被抓到了错处,下了牢狱。<br />\n姜窈的身子几不可察地僵了一瞬。<br />\n她垂下眼帘,恰好遮住了眼中的情绪。<br />\n姜窈最后也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只是问道,“父亲可知笼中鸟为何总要撞向笼子?”<br />\n她说罢,没等姜明籍回答,径自走了出去,“因为不破不立。”<br />\n......<br />\n姜明和彻底与姜老夫人撕破脸,搬出姜府那日,也并未过来同姜老夫人告别。<br />\n那日后,姜老夫人仿佛整个人都沉寂下来了。<br />\n姜窈虽目的达成,但见祖母这样心里也不好受。<br />\n姜盈婚期临近,这几日还在房中绣嫁衣,姜窈只能抽空多去陪陪祖母。 <br>\n\t\t\t', '\t')('\n一时也就忘了一件事。<br />\n等谢余年站到众人面前,她才反应过来。<br />\n怎么把这事给忘了!<br />\n他上次说了,今日亲自过来问名纳吉的!<br />\n姜窈躲在屏风后面,手里紧紧攥着帕子,心跳如鼓。<br />\n她又离屏风近了一些,从屏风的缝隙中向外望去。<br />\n谢余年今日穿了一件青绿色锦袍,唇边噙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整个人又成了温润如玉的谢家公子。<br />\n谢余年向端坐在主位的姜明籍与沈氏深深一揖,“晚辈谢余年,见过姜伯父、姜夫人。”<br />\n声音清冽,听得姜窈心头一颤。<br />\n终于有了几分两人要成婚的实感。<br />\n“贤侄不必多礼。”姜明籍笑着抬手。<br />\n沈氏忙叫丫鬟给人看茶,“你母亲近来可好?”<br />\n“府中一切安好,母亲特命晚辈前来问名纳吉。”谢余年从袖中取出一封烫金帖子,“这是晚辈的生辰八字,请伯父过目。”<br />\n“你能亲自前来,足见你的诚意,”姜国公满意地点头,转头对沈氏道,“将窈儿的庚帖取来吧。”<br />\n姜窈看着沈氏接过帖子,有些好奇。<br />\n“按照礼制,问名是六礼中的第二步,男方需送来庚帖,与女方的八字相合,若无不妥,便可进行纳吉之礼。”<br />\n姜窈被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一跳,扭头一看,阿姐不知何时站到了她身旁。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