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贾琏的建议也是出自真心,贾母不知有没有听进去,反正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指责贾琏不念兄弟、不顾家族。<br />\n这是说贾琏没有拦着薛虯骂宝玉,也没有阻止流言传播的事。<br />\n贾琏只想冷笑,老太太要是真的顾忌家族,就不该由着贾宝玉胡闹,自个儿心疼孙子,由着他拿家族和外孙女的名声胡闹,出了事便来埋怨他,这是哪门子的道理?<br />\n更何况贾琏并非没有替贾家考虑,他之所以不拦着薛虯,便是了解他的为人,那人瞧着光风霁月,轻易不会与人计较,但一旦计较起来,不让他出了胸中恶气便不会完!若不叫他在宝玉身上撒火,他便会拿着其他人撒火,贾政不就是前车之鉴吗?<br />\n至于说阻止流言?<br />\n贾琏只想问问老太太是不是在开玩笑,码头上那么多人,贾宝玉和薛虯说话都没有遮掩,听到的人不知道多少,让他怎么拦?<br />\n但贾母不知是不明白这些道理还是舍不得宝玉,总之没有听贾琏的话,还是派人去请黛玉。贾琏不愿意去,她就派赖嬷嬷去。<br />\n赖嬷嬷虽然是下人,但她跟着老太太几十年,在贾家极有体面,一般主子尚且比不上她的地位。且她这次代表的还是老太太,也算是有诚意了,并不比贾琏和王熙凤来请黛玉差。<br />\n然而赖嬷嬷来了一趟,却连林黛玉的面也没见到,只见到了薛虯。<br />\n薛虯端坐在上首,微笑着问:“贵府既来接林姑娘,想必已经把宝二爷那边处理好了?”<br />\n赖嬷嬷端着谦卑但不卑微的笑,说道:“二爷是病糊涂了,这才冒犯了姑娘,老太太叫他养着,病好之前再不许他出门,薛大爷只管放心便是。”<br />\n是的,贾宝玉听说黛玉与薛虯定了亲,又把自己给气病了,还是贾琏把人带回来的。<br />\n这也是老太太不愿意罚宝玉的原因,一来舍不得,二来只怕她心里也有些怨气,觉得薛虯和林黛玉不念旧情,做事太过分了。<br />\n虽然此事本是贾宝玉有错在先,但谁让帮亲不帮理乃是人性呢?老太太舍不得怪宝玉,便只能怪别人了。<br />\n薛虯听了这话却不买账:“宝二爷病着都这般闹腾,好了还能有别人的活路?我可不敢让林姑娘冒险,你还是回去吧。”<br />\n赖嬷嬷依旧笑着,语气却强硬起来:“虽说薛大爷与表小姐定了亲事,可你们到底还没有成亲,擅自替表小姐做主可不合适,还是让我当面与表小姐说吧。”<br />\n薛虯:“林姑娘受到惊讶有些不好,吃过药已经睡下了。你说的也不错,我不能做林姑娘的主。但我家是清清白白的人家,不可能眼看着未来儿媳名声受损,贵府宝二爷有错在先,我们实在不能放心。若是贸然让林姑娘回去,若是出了差错,不知贵府可能承担?”<br />\n赖嬷嬷:“……”<br />\n他们哪里承担得起?<br />\n赖嬷嬷无话可说,她是知道薛虯雷霆手段的,也知道他对贾家也没什么情面,到底不敢多纠缠,眼见着接不回黛玉,只能告退回去。<br />\n送走赖嬷嬷,薛虯回到后院,黛玉已经休息好了,正带着人在院子里闲逛,想着该怎么布置,知道以后能常住家中,她明显极为开怀。<br />\n见到薛虯过来,黛玉还兴致勃勃与他商量某个地方放石桌好还是秋千好。<br />\n薛虯想了想,说:“这里到了春夏繁花似锦,却没有阴凉,我看置个带顶棚的秋千,既能遮阴也能赏景。你若想再要个石桌,放在你院子里的蔷薇花架下更好。”<br />\n黛玉接受了他的建议,让下人去办了。这才问起赖嬷嬷的事。<br />\n薛虯大致说了,黛玉便有些黯然,纵然早知道外祖母疼爱宝玉胜过自己,但宝玉做了这样的事,外祖母竟然不打不罚,只想轻轻揭过,还是叫黛玉寒心伤心。<br />\n默然片刻,也只是问:“宝玉病得怎么样?”<br />\n赖嬷嬷没有说,但薛虯想知道自然可以,说道:“病得不轻,发着烧,人也不大清楚。”<br />\n跟着的下人听了便有些动容,觉得宝玉行事不妥,但对姑娘却是一片真心,如此深情,倒也可以谅解几分了。<br />\n当然只是几分,他对黛玉的伤害还是不可原谅的。<br />\n黛玉却不为所动,冷笑道:“他哪里是为了我?若真是为着我,便该替我考虑才是,如今种种,不过是为了满足他的私欲罢了。” <br>\n\t\t\t', '\t')('\n下人这才回过神来:是啊!宝二爷要真是喜欢他们姑娘,便不该这么害她才是。退一万步说,即便他是真的喜欢,但行事这般无忌,也不过是个祸害,又有什么好感动的?<br />\n薛虯看着黛玉,眼中溢出笑意。他与黛玉熟识不久,但知道她以前的经历,也算是看着她一点点成长起来,如今越来越清醒明白了。<br />\n黛玉从自己的思绪中回过神,便见薛虯含着笑意看她,脸颊微微发红,不好意思地别开脸去。<br />\n过了一会儿,她又把脸转回来,抿了抿唇,问出早就想问的那个问题:“你……你不想问问我和宝玉的事吗?”<br />\n问完之后便低下了头,心中极为忐忑。<br />\n天下男子,大约没有不介意自己的未婚妻曾与旁人有过情分的。更何况黛玉与宝玉曾内外间地同住,虽然那时候年纪还小,但也到<br />\n了七岁不同席的时候,想必薛虯也会介意吧?<br />\n到了这时候,黛玉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对外祖母的怨怼,外祖母把她和宝玉养在一处的时候,可有一丝一毫为她考虑?<br />\n纵然外祖母有撮合她与宝玉心思,可是她便那般自信,从没想过其他的可能吗?<br />\n说到底还是不够在乎罢了!<br />\n黛玉心中酸涩难言,一半为了外祖母,一半为了一会儿可能得到的答案。<br />\n然而薛虯只是笑笑:“你与宝玉有什么事?”<br />\n黛玉愣了一下,抬眼看向薛虯,薛家曾与贾家相熟,对过去的事不可能全然无知,这是什么意思?<br />\n薛虯看黛玉茫然又忐忑,没忍住伸出手,在她头上拍了拍:“你们俩不就是幼时一同受教于老太太膝下,所以比旁人相熟几分吗,有什么好介意的?”<br />\n黛玉以为薛虯不明白,抿了抿唇,刚要说个清楚,然而对上薛虯的眼神,便知道他知道此中内情,只是没有放在心上,准备好的话也咽了回去。<br />\n薛虯的确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宝玉和黛玉的所谓“情分”,就像两个小学生传纸条表好感,且黛玉如今对宝玉再无好感,过去的事实在没什么好介意的。<br />\n他说:“你以后也不要把这件事拿出来说,免得叫人听去对你不好。”<br />\n黛玉看着他,良久点了点头。<br />\n*<br />\n却说贾母叫赖嬷嬷去请黛玉不成,又得了薛虯这么一番话,便知道此事不能善了。<br />\n贾母自然也恼怒宝玉,但看着躺在床上昏睡着的孙子,那点怒气便渐渐散了,只剩下心疼。<br />\n沉默了好一会儿,终究叹了一声,沉声道:“玉儿想回家住几日也罢,便依着她罢,过些日子再接她回来。”<br />\n语气中满是不悦,显然是觉得林黛玉这么不给她脸面,长辈尊严受到了挑战。<br />\n鸳鸯心中一叹,觉得老太太越发左性了。<br />\n这件事再怎么说也是宝玉的过失,林姑娘平白受了这么大委屈,还不能有些脾气了?<br />\n再说他们的要求并不算过分,宝玉这个样子,人家的确不敢回来住,谁知道宝玉还会做出什么来?即便林姑娘身边有人守着,不会受到冒犯,但时时被人缠着也烦人不是?<br />\n再说宝玉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那样的话,若不等贾家拿出个态度便再住进来,一来她和林家都会被旁人小看,让他人觉得冒犯她不用付出代价。二来也会令人误会,觉得她果真与贾宝玉有情分,要不然怎么一点也不介意呢?<br />\n说到底林家和薛家只是为了保护林姑娘罢了,可老太太显然不这么想,一心只觉得两家是与她唱反调呢!<br />\n再这么闹下去,只怕林家真的要与她们家生疏了。鸳鸯心中担忧,但看贾母脸上压抑的怒气,到底没敢说出口。<br />\n老太太想要保护宝玉,但世事往往不能尽如人意。 <br>\n\t\t\t', '\t')('\n贾宝玉和秦钟的二三事很快传回京城,贾家本没有多大影响力,但贾宝玉本人却有些名气,当日他以一己之力坑了家中好几个姐妹,可叫广大群众看足了热闹,如今他又爆出新瓜,却是喜欢男人、孝期不轨、还试图以毁坏女子名节的方式逼人家嫁给他,幸好那姑娘的未婚夫在场,当众澄清此事,要不然那姑娘只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br />\n此事传得沸沸扬扬,所有人都骂贾宝玉无耻,骂贾家教子无方,荣国公府和贾宝玉的名声再次跌入谷底。<br />\n贾政消息再不灵通,到底也听说了这件事,迎着同僚打量、嘲讽的目光,只觉得无地自容。<br />\n下衙后便匆匆回家,把宝玉的小厮茗烟叫来细问,确认流言乃是真的,气得差点撅过去。当即就到贾宝玉房里,不顾他还生着病,就要把人拖下去用家法。被收到消息匆匆赶来的贾母和王夫人拦住了,又是一番唱念做打,一个摆出长辈架子,一个哭诉死去的长子,到底从棍棒之下保住了宝玉。<br />\n贾政扔掉棍子,不觉满心悲凉,滚下两行热泪来,怆然道:“儿孙不肖!家门无望啊!”<br />\n*<br />\n与此同时,薛虯也安置好黛玉,回到自己家中。<br />\n薛母早就叫人准备了一桌饭菜等着薛虯,二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薛母先是问起林如海和黛玉的情况。<br />\n薛虯一一说了,薛母听得喜不自禁。<br />\n她原就喜欢黛玉,唯一担心的便是黛玉变成孤女,如今林如海身体好转,又投靠了四王爷,有四王爷支持,安全更有保障不说,以后说不定还能立下大功更进一步,对薛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br />\n薛母并非势力之人,若真挑拣家世门楣,也不会在林如海病重濒死之际答允婚事,但她也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会心疼自己的孩子,希望薛虯拥有的都是最好的,林如海能好好的她自然高兴。<br />\n又问起码头上发生的事,薛虯也细细说来,薛母听了连连叹气:“原先瞧宝玉也是个好孩子,如今怎么成了这个样子?你姨妈……”<br />\n顿了顿,到底还是没有再说下去。王夫人早就叫薛母伤透了心,长姐那么有主意,想必也不需要她担心。<br />\n第二日上午,薛虯给四王爷请安的时候,四王爷也难得问起了八卦,可见这件事传播范围之广,短短一夜功夫,就连四王爷也知道了。<br />\n薛虯只能又细细说了一遍,四王爷听了冷哼一声:“歹竹难处好笋!”<br />\n贾家那一家子都不是什么好货色,教出贾宝玉这样的子孙也不奇怪。<br />\n四王爷只是因为事涉薛虯才问了一句,实则对贾家并没有什么兴趣,比起贾宝玉,他更关心林如海。<br />\n虽然薛虯一直有传信回来,但书信乃能说的到底有限,许多细节还是要薛虯当面细说。<br />\n二人就此商议一番,又说起京中情况,皇帝身体依旧没有起色,五王爷和七王爷斗得越发激烈,四王爷表面韬光养晦,暗地里悄悄发展势力,林如海送来的那份名单也给他提供了不小的帮助。<br />\n提到林如海,不免想到林黛玉,打趣道:“不是说不着急成亲吗,一到扬州就巴巴定亲,可叫我受了王妃好一顿排喧。”<br />\n薛虯才不信他,四王妃纵然爽朗,也不敢真的责备王爷。况且她的侄女又不愁嫁,哪里值当为此生气?<br />\n知道四王爷是玩笑,薛虯也跟着玩笑了几句。<br />\n四王爷想了想,说道:“日后若有机会,叫王妃见一见林家那丫头罢。”<br />\n这便是替黛玉撑腰的意思了,不管是为着薛虯还是林如海,这对黛玉都只有好处。薛虯并不推辞,拱手道谢。<br />\n四王爷又道:“不回贾家也好,我请母妃给她赐两个教养嬷嬷,如此旁人便不能挑拣了。”<br />\n这次薛虯却犹豫了,有德贵妃赐下嬷嬷是好,但宫里规矩太大,薛虯恐怕消磨了林妹妹的灵气。<br />\n想了想,他说:“多谢王爷好意,待下臣回去问一问林姑娘的意思再说吧。”<br />\n四王爷艰难地咽下一口茶,上上下下打量薛虯:“还不曾过门,你就开始惧内了?”<br />\n薛虯:“……”<br />\n第97章 皇权更替 <br>\n\t\t\t', '\t')('\n五王爷和七王爷斗争越发激烈,朝堂党派林立,乌烟瘴气。盛况一如当年的太子和二皇子,所有人都以为下一任皇帝便在他们二人之间了。<br />\n毕竟皇帝已经老了,且身体一日不<br />\n如一日,总不见得再废了五王爷和七王爷,重新搞一次平衡吧?<br />\n即便他想玩,也没有合适的皇子让他玩了。<br />\n这时候大家齐齐忽视了四王爷,并非觉得他不好——当然,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由于追缴国库欠款一事,四王爷得罪的人太多,以至于百官对他的印象不佳。<br />\n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太子和二皇子倒台后,接替他们的是五王爷和七王爷,四王爷被直接跳过了,可见皇帝并并没有把他列为储君候选人。<br />\n再加上皇帝钟爱甄贵妃多年,想在她的孩子中间挑拣下一任君主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