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p> 恰逢沐休日,沈缨到市集为弟妹买笔墨纸砚。</p><p> 她碰上王惜正在店里买颜料。</p><p> 两人几日未见,出来时便坐到隔壁茶棚喝茶。</p><p> 颜料店掌柜的儿女正在门口玩泥巴,是从河沟里挖的那种可以凝固的胶泥。</p><p> 可做各式小玩意儿,晒干后再涂上色彩,倒也有趣。</p><p> 沈缨一边看着,一边听王惜说话。</p><p> 王惜这几日又在画各式花纹图,各式花卉,一花一幅,可供贵女们刺绣或是制成衣料纹样。</p><p> 她还买了金银粉和上好的矿石粉,自己调兑色彩。</p><p> 沈缨不懂这些,只是默默地听着她讲解手中的那些东西。</p><p> 说了一会儿后,王惜喝了口茶,小声道:“邱主簿的那位外室病故了,昨日才出殡的,因为无名无分,邱夫人只寻了几个邻居便将人埋了。不过,棺材、寿衣都是订了最好的东西,你去烧纸了么?”</p><p> 沈缨摇摇头,目光仍放在那两个孩子身上。</p><p> 他们手上拿了一根细细的绳子,两手抓住绳子两端用力绷直,随后在大块胶泥上用力一压,顿时削下一块,切口极为平滑。</p><p> 沈缨目光一顿,对王惜说:“邱夫人并未告知县衙,想来也是不愿我们去的。”</p><p> 王惜点点头,叹息道:“没想到邱主簿已陷得这么深,他一死倒是无牵无挂。可怜邱夫人,日后带着三个孩子,要怎么活?邱主簿私藏的那些银两也都被官府缴了。”</p><p> “自己的两个孩子本就操心,再加一个病弱少年,哎,命也太苦了。”</p><p> 那两个小孩闹起了别扭。</p><p> 小姑娘大概是想玩笑,绷着绳子去逗那少年,而少年手上抓住一个泥人,抬手阻挡。</p><p> 好巧不巧,泥人的脖颈撞上细绳,头颅顿时掉在地上。</p><p> 沈缨起身走了过去。</p><p> 她抓着那小少年的手看了一下他手中的泥人,脖子处是道齐齐整整的断口。</p><p> 那两个孩子以为她要抢东西,连忙跑到了屋内,只剩下地上的那个泥塑的头。</p><p> “原来,如此……”沈缨神情怔怔地看着地面。</p><p> 随后她拉着王惜便往县衙跑去。</p><p> 等他们到时,门房值衙的典吏疑惑地问:“沈仵作,是有何事?”</p><p> 沈缨呼了口气,指了指验尸堂。</p><p> 她正要说去看看邱主簿的尸身,就被告知,邱夫人将尸身带走了。</p><p> “什么时候?”她急声问。</p><p> 典吏说:“辰时左右。”</p><p> “姜县令准了?”</p><p> 典吏挠了挠头说:“案子都结了,县令也没有说一直扣着邱主簿尸身啊。”</p><p> 沈缨也没与之争论,转身就往外走。</p><p> 他们租了辆马车,赶到邱家的时候大门紧闭,唯有门头挂着两盏白灯笼随风晃动。</p><p> 隔壁人家出来时正好看到她们,说邱夫人带着孩子们去了郊外,说要替邱主簿火葬。</p><p> 毕竟带着骨灰归乡,总比带着尸身回去要方便的多。</p><p> 沈缨和王惜又赶到栖凤山。</p><p> 那里用石头围了一个大圈,方圆百步左右,墙外有些干树枝,是专门给火葬的人们用的。</p><p> 周围被清理的很干净,是为了避免人们随意寻地方点火,再烧了山。</p><p> 虽隔得很远,但沈缨还是看到了石圈中的邱夫人和那三个孩子。</p><p> 沈缨停在外围。</p><p> 或许是对她有所戒备,他们姐弟三个在她出现时便挨得紧紧的。</p><p> 秦氏的那位小公子被邱安姐弟夹在中间。</p><p> 他换下了锦衣,穿着寻常质地的圆领袍子,虽神情淡淡,看着却没了先前的郁色,多了几分乖巧。</p><p> 他一手拉着长姐,一手扶着兄长手臂。</p><p> 三人看起来关系亲密,倒是令人没有想到。</p><p> 沈缨在他们身上扫了一遍,又轻轻地移开目光。</p><p> 邱夫人刚将骨灰碎骨收入罐中。</p><p> 他们几人就在旁侧看着,不悲不怒不怨,挂着一种奇怪的淡漠。</p><p> 沈缨走到近前,邱夫人抬眼望过来,似乎并不惊讶,还温和地笑了一下。</p><p> 她将手上的骨灰罐放在一旁的石案上,快步迎了过来。</p><p> “沈仵作怎么来了?本来是不想劳烦各位大人的,府衙失了官员,你们定然十分忙碌,我这家中接连有丧事,总是不太吉利。”</p><p> 沈缨也笑了笑,问:“夫人要回乡了吧?”</p><p> 邱夫人点点头,直言道:“明日,我就要带孩子们回渝州邱氏老族安葬夫君,这一走少则半年,他身负罪孽,邱家不见得愿意他入祖坟,必定要费一番周折的。”</p><p> 随后她又说:“前日,沈衙役送来的那些点心、药材、衣料,我们都用了,让你们费心了。”</p><p> 邱夫人穿着一身浅灰色的衣衫,声音柔和,语调平缓。</p><p> 她并未流露出任何哀怨不甘的神色,没有让听者感到一丝不适。</p><p> 沈缨看着她的眼睛,对于想要问询的</p> ', ' ')('\n <p>事,竟然动摇了。</p><p> 犹豫间,身后的王惜忽然说:“玉山书院明年开春后便要重开,邱夫人回来后不妨将两位公子送来听课。”</p><p> “王家多年未开堂授课,自是不比林府,请不来那么多大儒良师。好在,姜县令已修书回京,会请几位国子监退下来的博士到书院讲学,由县衙和王家共同供奉。”</p><p> 邱夫人行了一礼,笑着说:“自是求之不得,我尽早送他们回来,能念书,他们是高兴的。”</p><p> 沈缨看了眼不远处正冷冷注视着她的那几个孩子,又看向骨灰罐旁侧的那一把被烧毁的古琴。</p><p> “沧海龙吟,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紫漆,龙池、凤沼均作扁圆形,腹内纳音隆起,当池沼处复凹下呈圆底长沟状,通贯于纳音的始终。”</p><p> 她抬手临空丈量,说道:“通长三尺七寸,额宽六寸六,尾宽四寸七。以指扣琴背,音坚松有回响,按弹发音清脆,有古韵。”</p><p> 邱夫人面色平和,并未否认。</p><p> 沈缨静静地看着她的眼睛,说:“夫人出自雷氏一族,雷氏世代做琴,这一柄,应该是出自您手吧?我们在秦氏门外碰上,您才换过琴弦。”</p><p> “为何换弦?用得还是波斯的天丝?”</p><p> “换弦,自是因为弦坏。”邱夫人笑了笑,抚了抚右手中指上的伤痕:“姑娘为何这般问?”</p><p> 沈缨看着她,心中忽然涌上一股执拗。</p><p> 她说:“早在十年前,波斯的军匠在做出锁子甲后,又造出一个神秘器物,那东西可以将铁压成片甲,也能像蜘蛛一样吐出细丝,那丝细如牛毛,极为柔韧,与刀剑相触而不断。”</p><p> “波斯那边的琴师会用这丝线外再缠上天蚕丝,制成琴弦,细心保养,可用五十载不损分毫。”</p><p> 邱夫人似乎有些兴趣,微微含笑,说:“确实如此。”</p><p> “那您可知,琴弦亦可杀人。”</p><p> 沈缨向前走了两步,神色凛冽道:“凶手根本就不是那苗疆刀客。”</p><p> “也不是吴家大公子派遣,而是有人步步为营,细细算计。”</p><p> “在算好的时间,大雨滂沱的天气,让邱主簿骑马急行经过芙蓉弯道,而在那里有一根早就系好的天丝,能不动声色地割下头颅。”</p><p> “然后中毒的马将尸身甩入沟渠,头颅则被一只提前训练好的猎犬叼回邱府门前。”</p><p> 沈缨说话时一直看着邱夫人。</p><p> 却只见她目光平和,对于她的猜测毫无反应。</p><p> 沈缨心下一阵空荡,她顿了顿,才继续说:“鹿鸣宴那日,也就是林府断案那日,其实你和邱安也去了。你们曾和二少夫人在竹园密谈,她是知道一切缘由的人。”</p><p> 邱夫人眉头挑了一下,对她知道此事有些惊奇。</p><p> 但也只是惊奇了一瞬,随后便恢复平静。</p><p> “向清风阁送信的秦氏、给马下毒的徐芳,还有知道林玉泊和吴家一切勾当的林家二少夫人,再加一个你……能名正言顺掌握邱主簿行踪的,邱夫人。</p><p> “你们设了一个大局,把邱主簿置于死地,也将茶市那些勾当清除。此局极为周密,每一步都严丝合缝,怕是姜宴清刚来永昌你们就开始谋划了吧?”</p><p> 邱夫人看着她,低语道:“姑娘高看我等了。”</p><p> 沈缨并不觉得自己妄测了什么,反而越发头脑清醒,以前忽视的细节也清晰了。</p><p> “你们料定姜县令会借此时机对林家和吴家下手,而鹿鸣宴就是好时机,所以席间才多了那么多有备而来的茶商。”</p><p> “而你也知道芙蓉巷与姜宴清有交易,芙蓉巷定会将芙蓉道上的一切告知姜宴清。”</p><p> “还有那罐茶,邱主簿给我的茶,里面的东西是被你换过的。他怕是到死都不知道,送出去的是长洱茶。”</p><p> “你故意用长洱茶引出南诏茶园,让我们怀疑茶商,怀疑贸易中隐藏的黑暗,一步步挖出邱主簿的罪行。”</p><p> “你们早就选好了吴大公子这个替罪羊,而他一死,此案便成了死无对证。”</p><p> 沈缨说到最后语气中带上了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凉之色。</p><p> a href=&ot;&ot; tart=&ot;_bnk&ot; css=&ot;lkntent&ot;/a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gt;≈lt;)</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