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br />\n九天之上雷劫骤生。<br />\n然而当雷劫锁定张九阳的那一刻,却似乎陷入了某种短暂的凝滞。<br />\n明明是雷劫,却莫名给人一种愣住的感觉。<br />\n紧接着,雷云便自动消散了。<br />\n这一幕若是让其他修士见到,必然会羡慕嫉妒到发狂。<br />\n修士在六境及以后,每次破境都会引来天劫,只有度过雷劫才算是真正功成。<br />\n可这一定律在张九阳身上却失效了。<br />\n雷劫见到是张九阳,居然自己主动消散了。<br />\n仿佛不打自己人。<br />\n又或是天道认为,降下雷劫只会让张九阳受益,根本无法对其造成任何伤害,也就懒得再费这个功夫了。<br />\n总而言之,原本他要度的七境雷劫,确确实实是不见了。<br />\n其速度之快,让原本还想‘充点电’的张九阳都有些措手不及。<br />\n他摇头笑笑,感受着体内那比先前暴涨了数倍的法力,以及强大了十倍不止的元神,心中十分满意。<br />\n第七境,名为移紫府。<br />\n此境虽然对法力的提升不算多,却有两大好处。<br />\n第一是寿元大幅提升,每降服一尊五脏神,便可增寿一甲子,再加上原本的寿元,七境大能可寿至五六百年。<br />\n在这个难以长生,寿数十分有限的世界,已经堪称是仙人般的存在了。<br />\n第二个好处就是紫府元神极为强大,从而诞生出种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已有仙神气象。<br />\n比如万里之外若有人诵其名讳,七境修士都会隐隐生有感知,若是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遇险,更是会提前生出预感。<br />\n神而明之,是为大能。<br />\n就比如此刻,张九阳心中就隐隐感知到,在千里之外的东方,就有两个人说起了他的名字。<br />\n不过那两人,一个修为不弱于他,另一个则是有着浩瀚的龙气护体,都无法看透。<br />\n他收起目光,望向手掌,有心试验一下大成的五雷天心正法。<br />\n手掐五雷天罡诀。<br />\n轰隆!!!<br />\n张九阳周身突然显化出五座雷城虚影,呼吸之间,方圆百里皆电闪雷鸣。<br />\n青雷木德星君手持九节雷竹鞭,坐镇木城。<br />\n赤雷火德星君手握离地焰光旗,坐镇火城。<br />\n黄雷土德星君掌托五岳雷印,坐镇土城。 <br>\n\t\t\t', '\t')('\n白雷金德星君手执太白雷戈,坐镇金城。<br />\n黑雷水德星君执掌玄冥雷壶,坐镇水城。<br />\n五方雷将虚影以其为中心列阵,三十六重天罡雷音犹如战鼓,随时会降下神雷降魔。<br />\n张九阳隐隐能感知到五种氤氲雷炁,可随时打出。<br />\n分别是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和社雷,此乃道家五雷,各有妙用。<br />\n他并未召下,只是简单感受了一番便散了法术。<br />\n雷云一念生灭,阴云转瞬成晴。<br />\n神霄五雷法,乃是杀伐重器,不发则已,发则降妖除魔,震慑万邪,肃清寰宇,涤荡乾坤。<br />\n没有足够的理由就引五雷降世,体内雷炁的暴戾就会加重。<br />\n虽然张九阳不受这一限制,但该有的敬畏还是要有,明白大致的威力即可,想实战的话,以后有的是机会。<br />\n至此,第七境的收获已经消化完毕。<br />\n张九阳并未急着回去,而是从怀中取出一样东西。<br />\n那是一封卷轴,记录着诸葛之死的真相,深藏在诸葛墓中,封存了数百年。<br />\n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诸葛七星到底是怎么死的,或者,究竟是死还是活着。<br />\n以及这封卷轴的内容,是否能解开一些天尊身上的迷雾?<br />\n带着这些疑惑,他缓缓打开了卷轴。<br />\n“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朝历代,往往盛极而衰,月满则溢,吾曾以为,此乃天道。”<br />\n“然而,那是人祸。”<br />\n卷轴开篇的话便让张九阳精神一震,这似乎是诸葛七星的口吻。<br />\n也就是说,这里面的内容是诸葛七星亲笔写下的。<br />\n“每逢王朝鼎盛、国泰民安之时,便有一魔出世,持九节竹杖,挂传国玉玺,吞食人道气运,攫取无度,如杀鸡取卵,竭泽而渔。”<br />\n“气运流失,则龙脉不振,风雨不调,天灾频生,妖魔乱世,纵是明君在位,亦会六根失净,五浊迷心,难以治国。”<br />\n“故非世无盛世,实为天上人不欲人间立盛世。”<br />\n“然,盛世之约,言犹在耳,桃山之誓,至死方休。”<br />\n“乾陵一战,锁龙法镇压魔头,陛下陵中托孤,化作第一条龙锁,称皇室后人,能立则立,不立则废,吾可取而代之。”<br />\n“然陛下龙驭归天后,臣左目盲于魔气,右腕朽若腐木,衮衮诸公只见臣白发覆雪,焉知龙魂夜夜噬心脉?”<br />\n“建章殿议事时袖藏金针镇痛,甘露宫批红处襟前暗结血霜。”<br />\n“殚精竭虑十五载,终保山河不裂,然鬓发尽白,已非当年桃山挥斥少年。”<br />\n看到这里时,张九阳心中不禁有一丝动容。<br />\n他仿佛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丞相,不再如少年时那般疏狂放达,神情朗逸,站在地图面前佝偻着腰,举着油灯,一看便是一宿。 <br>\n\t\t\t', '\t')('\n咳嗽声彻夜不绝。<br />\n恍惚间,两个世界的诸葛身影,仿佛重合在了一处。<br />\n大乾国师,诸葛七星,年少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r />\n自三兄弟桃山结义起,便奋马扬鞭,战无不胜,自负通天之智,能开万世太平。<br />\n可连百年都不到,他就变成了如此模样。<br />\n张九阳刚刚突破第七境,要知道,第七境足以活上五六百年,可诸葛七星却连一百年都没有撑到。<br />\n死时不过七十有二。<br />\n可见这位被万民敬仰的国师,在那段时间究竟有多么难熬。<br />\n“甲子年七月望,阴符裂而三弟殒。”<br />\n“阴兵枭其首级,送残尸于帝宫。”<br />\n当看到这一段时,张九阳再次一震,岳军神竟是死于地府之手?<br />\n而且地府阴神还将其首级砍去,故意把残缺的尸身送到了皇宫?<br />\n他终于明白,为何诸葛一生唯谨慎,却会做出孤身一人闯地府的行为了。<br />\n“吾燃尽寿数,持先帝所铸九州鼎,孤身破鬼门。剑折地脉,符尽天罡,终抢回三弟半缕残魂。”<br />\n“十方鬼神惊走时,吾笑问三弟:可记桃山杏花酿?”<br />\n……<br />\n第691章 谋圣、棋圣,大夏太师<br />\n张九阳看着这段文字,心中突然有些触动。<br />\n诸葛七星拖着重伤的身躯,燃烧寿命,重回巅峰,孤身一人大闹地府,抢回了三弟的半缕残魂。<br />\n这段文字潇洒飘逸,力透纸背,似乎笔者在写的时候心潮澎湃,意气风发。<br />\n恍惚间,那位熬尽白发的老人,又有了几分少年时的模样。<br />\n同时他也明白了,为何那封太祖遗旨中,岳军神的元神还能有自我意识,原来是被诸葛七星抢回了半缕残魂。<br />\n可惜接下来的笔锋又变得沉郁顿挫,言辞更是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悲凉。<br />\n“今吾大限将至,终不能见稻浪千重、童子诵书之景,愧对先帝河清海晏之托,难铸青崖白鹿之世。”<br />\n“惟愿后来者持此残卷,继吾未竟之志,须知长安道虽遥,总有赤子接炬而行。”<br />\n“吾之一生,上不负国,下不负民,上不负兄,下不负弟,后世儿郎,莫笑吾愚忠,亦勿悲吾痴妄。”<br />\n“魂归桃山,临表涕泣,不知所言。”<br />\n“乾元四十八年秋,诸葛七星绝笔。”<br />\n至此,张九阳看完了整个卷宗,他默然良久,心中似是五味杂陈。<br />\n特别是最后那段文字,上面还依稀有着斑驳血渍,可见当时的诸葛七星,确实已经油尽灯枯。 <br>\n\t\t\t', '\t')('\n乾元四十八年秋,诸葛七星便是死在那个秋天,想来便是在写下这封绝笔后不久。<br />\n据说他去世之时,虽是深秋,然帝都满城桃花一夜盛开,甚至有人看到白鹤三绕未央宫,负残缺虎符投汉水而去。<br />\n以至于六百多年过去了,现在的百姓还是对乾元二字念念不忘,深深向往和怀念着那位鞠躬尽瘁的国师。<br />\n就好像在另一个世界,即便过去了一千多年,依然有无数人都希望丞相能赢。<br />\n片刻后,张九阳小心地将这封卷轴收起。<br />\n老实说,这封卷轴中所记录的东西,远远没有他意料中的多,很多他内心的疑惑都无法解答。<br />\n但他却觉得异常珍贵。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