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41节
('朱雄英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br />\n于是事情就此定下。<br />\n之后朱元璋和马娘娘召见了桑敬,将凤阳的事情告知。<br />\n桑敬虽然也知道很麻烦,却依然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br />\n至于插队分封,又会给予哪些好处,大家都没有明说。<br />\n有些事情说的太明白,反而显得没有人情味儿。<br />\n桑敬就问了一个问题,治到什么程度。<br />\n老朱的回答充满了杀意:“治到百姓畏惧律法为止。”<br />\n-----------------<br />\n朱雄英也没有耽搁,立即就下旨,桑敬的永义国即刻建立。<br />\n并赐下了国王印信、服饰等仪仗。<br />\n同时还将运往其他封国的物资,抽调了一批给永义国。<br />\n并且命桑敬的嫡长子即刻开赴永义国。<br />\n要知道,此时离过年也就剩下七天时间。<br />\n这是连年都不让人过了。<br />\n诸侯王们一时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桑敬怎么得罪皇帝了。<br />\n但马上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br />\n在桑敬的嫡长子出发后,朱雄英又接连下达了好几条命令。<br />\n比如,命凤阳留守回京述职。<br />\n比如,任命桑敬为钦差大臣巡视凤阳。<br />\n第555章 即刻<br />\n桑敬接到任命之后,没有做丝毫停留,出了宫门直奔码头。<br />\n乘坐上早就准备好的官船,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凤阳。<br />\n目的自然是防止凤阳的官吏们得到消息,提前销毁某些证据。<br />\n关于桑敬的任命很快就传开了,群臣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br />\n对此诸侯王们有人羡慕,这个机会咋就没轮到我呢?<br />\n危险?确实有危险,可把事情办好了收益也非常大啊。<br />\n你以为封国建立起来就完了?<br />\n五根手指还不一般短长呢,大明一百多封国能一视同仁吗?<br />\n冒点险帮皇帝背黑锅又咋了,子孙后代都能跟着受益。 <br>\n\t\t\t', '\t')('\n也有人不以为然,都已经功成名就了,何必再玩命呢?<br />\n除此之外,大家感触最大的还是皇帝惩奸除恶的决心。<br />\n连凤阳老家都要大动干戈,其它地方手段只会更加激烈。<br />\n也有部分人收到消息后脸色大变,立即派人去凤阳通风报信。<br />\n只是很显然,他们的速度是赶不上桑敬的。<br />\n这还不算完,为了表示惩奸除恶的决心,朱雄英宣布今年元日大典停办。<br />\n这个命令一出,朝堂一片死寂。<br />\n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大发了。<br />\n事实上,不少人都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皇帝正在气头上。<br />\n等气消了,锦衣卫那边再抓一些典型,事情就过去了。<br />\n而且国朝事务繁忙,皇帝哪有那么多精力操心这件事情。<br />\n等皇帝被别的事情牵绊住精力,就没空关注此事了。<br />\n总之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br />\n命令是命令,执行是执行,大家有的是办法大事化小。<br />\n但皇帝先是命桑敬为钦差大臣前往凤阳巡查,现在又把元日大典给停掉。<br />\n这代表的东西就不一样了。<br />\n说明皇帝明显没有息事宁人的打算,而是要当成眼下的首要任务来做。<br />\n这就让他们失去了斡旋的余地。<br />\n而且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底层有不少百姓作恶。<br />\n可干坏事最多的还是官宦家属,或者是和官吏有所勾结的人。<br />\n单纯的老百姓想作恶,顶多也就是在村里横行霸道。<br />\n敢出村秒秒钟就会被当典型给抓起来,然后成为官吏们的政绩。<br />\n皇帝下如此大的决心来办理此事,绝不是官吏们想要看到的。<br />\n他们开始拼命劝阻。<br />\n什么元日大典乃国之庆典,天下人都看着呢。<br />\n元日大典辞旧迎新,也有向上天祈福之意,不能随便取消。<br />\n自大明立国以来,元日大典就从未停办过,陛下不可开此先例啊。<br />\n莫说是大明,纵观历朝历代也未听说过这种事情。<br />\n面对众人的劝谏,朱雄英的态度非常坚决:<br />\n“每每想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朕就寝食难安……” <br>\n\t\t\t', '\t')('\n“天下混乱若此,朕有何颜面向苍天祈祷福泽?”<br />\n“诸卿无需再劝,朕意已决……退朝。”<br />\n说完不顾群臣挽留,甩袖离去。<br />\n老臣们看着那离去的背影,恍惚间以为是年轻时的朱元璋。<br />\n接下来大臣们开始找老朱、马娘娘、朱标,试图让他们出面劝说皇帝。<br />\n也有很多人找到了徐妙锦,想让她吹吹枕头风。<br />\n然而得到的结果都是一句话:天子一言九鼎,岂能朝令夕改。<br />\n自此他们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结果。<br />\n心中无愧的,开始着手做准备,为这次行动善后。<br />\n心中有愧的,则急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派出一批批手下去通知下面的人,想办法补救。<br />\n殊不知,他的一举一动早就被贾思义看在眼里。<br />\n没多久就变成了情报,出现在朱雄英和陈景恪面前。<br />\n-----------------<br />\n且说桑敬一路毫不停歇,在大年初二赶到了凤阳府。<br />\n在入城前,他先派人去锦衣卫衙门,与杜同礼取得联系。<br />\n然后双方同时出发,前往凤阳留守赵鼎的府邸。<br />\n赵鼎正在宴请宾客,得知钦差和锦衣卫指挥使杜同礼联合登门,他脸上无法控制的露出惊讶之色。<br />\n其余宾客也都露出震惊之色。<br />\n钦差和锦衣卫指挥使联合登门,显然不是来拜年的。<br />\n再想想大半个月前发生的事情,就什么都懂了。<br />\n赵鼎很快稳住心神,缓缓起身说道:<br />\n“大年初二钦差到来,这应该是大明第一遭吧。”<br />\n这话可没人敢接,大家都忐忑的看着他。<br />\n赵鼎已然恢复正常,说道:“诸位随我迎接钦差去吧。”<br />\n众人都默默的跟在他身后,向大门口走去。<br />\n路上有不少人想上前搭话,让他拿个主意。<br />\n然而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可不敢这么干,也只能干着急。<br />\n赵鼎走在前方,看似面容平静,实则内心里波涛汹涌。<br />\n坐到他这个位置上,自然不会那么容易束手待毙。<br />\n从大半个月前那事儿发生后,他就做了两件事情。 <br>\n\t\t\t', '\t')('\n一件是派人前往京城打探情况,游说京中的大佬出面保自己。<br />\n另一件,在凤阳销毁罪证,同时派人治理地方,抓了不少典型。<br />\n他知道,杜同礼的奏疏送到洛阳,上面肯定会派人过来。<br />\n到时候自己已经将首尾收拾干净,再把抓的典型往上一报。<br />\n同时给皇帝上一份请罪奏疏,再给圣皇写一封忏悔信,就说自己没治理好凤阳辜负圣恩云云。<br />\n再有京中的大佬帮忙说话,平稳落地是没问题的。<br />\n而且杜同礼这十来天毫无动作,也给了他一种错觉。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