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40节
('而且我为朝廷背锅而死,朝廷必须得拿出足够的好处补偿我的封国。<br />\n否则谁还敢给朝廷卖命?<br />\n至于朝廷会不会顺手把他的封国也灭掉……这是不可能的。<br />\n谁都知道他是背锅死的,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交易。<br />\n一场所有人都知道的交易。<br />\n你朝廷最后食言而肥,还将已经建成的诸侯国给灭了,其它诸侯就会感到唇亡齿寒。<br />\n到时候朝廷的宗藩体系就形同虚设了。<br />\n所以,谁接这个活儿,就立即下旨给他建封国。<br />\n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他的家眷送走,如此他才能放心的去执行任务。<br />\n当然,以上只是最坏的情况。<br />\n朱雄英不是卸磨杀驴的人,只要不是和当年的杨宪一般作死,是不会有生命之忧的。<br />\n做这些,只是为了让干活的人没有后顾之忧罢了。<br />\n朱雄英说道:“皇祖母所言甚是……只是让谁去最合适呢?”<br />\n马娘娘也没客气,直接说道:“让桑敬去吧,他的能力和人品我都信的过。”<br />\n老朱和朱雄英也都认为这个人选最为合适。<br />\n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赞叹,马娘娘才是运筹帷幄啊。<br />\n桑敬的父亲桑世杰,是老朱的创业功臣,只是在大明建立前就战死了。<br />\n后被老朱追封为永义侯。<br />\n创业的时候为了防止大将反叛,都会要求将家眷放在大后方当人质。<br />\n管理大后方的正是马娘娘。<br />\n可以说,大明的二代目基本都跟着马娘娘生活过,受过她的教导和恩惠。<br />\n桑世杰战死时,桑敬的年龄还不大,马娘娘对他格外照顾。<br />\n大明建国后他加入明军序列,又在马娘娘的安排下去了蓝玉麾下。<br />\n先后参与了平定云南、北伐辽东、消灭高句丽。<br />\n又跟随蓝玉北伐草原,一路打到了捕鱼儿海。<br />\n后来大明重启分封制,核定军功的时候,他因功被封侯。<br />\n在拟定封号的时候,他选择了‘永义’,算是继承了其父的荣誉和遗志。<br />\n可以说,桑敬就是朱家最嫡系的成员之一。<br />\n按理来说,他也是新一代军方领袖之一,不应该这么早就分封的。<br />\n只是连年征战,身上创伤百余处,让他的身体早早就垮了。 <br>\n\t\t\t', '\t')('\n只能无奈退出现役,选择了提前分封。<br />\n他幼时就跟随马娘娘学习过,读过书懂内政管理。<br />\n确定分封后,又去贵族书院接受过系统培训,知道怎么处理各种内政问题。<br />\n去凤阳走一趟,是非常合适的。<br />\n而且因为和朱家的关系,也不怕他拒绝。<br />\n确定人选之后,朱雄英就准备离开,年底了真的是很忙。<br />\n马娘娘却将他喊住,说道:“你四叔那边来信了。”<br />\n朱雄英并没有在意,只是道:“今年又不回来过年了是吧?”<br />\n马娘娘点点头,说道:“北元和不里牙惕人又不老实了,你四叔走不开。”<br />\n然后她叹息一声,道:“你四叔又提起了高煦的事情。”<br />\n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不是我不想为他封国,实在是不能开这个先例。”<br />\n马娘娘说道:“我知道,你四叔说,要让高煦放弃郡王爵位。”<br />\n“什么?”朱雄英声音都提高了几分。<br />\n这要是传出去,世人还以为他苛待宗室,把人逼的放弃了爵位。<br />\n马娘娘安抚道:“你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br />\n“他放弃郡王爵位,然后让礼部按照军功重新为他封赏……”<br />\n陈景恪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以他的功劳至少也得是个开国侯……”<br />\n“这个法子高明啊,不知是何人所出?”<br />\n朱老四自己是没这个脑子的,姚广孝去了次大陆,谁还有这个能力可以想到这样的法子?<br />\n莫非朱棣手下还有这样的高人?<br />\n朱雄英却没心情关注这个,他冷笑道:<br />\n“真是好算计啊,可他就没有想过,如果没有郡王的身份,他有机会立这么多军功吗?”<br />\n一直没说话的老朱,忽然说道:“可他就是姓朱。”<br />\n言外之意非常明显,他就是郡王,享受特权不是天经地义的吗?<br />\n之前他觉得朱高煦讨封很过分,明显破坏了朝廷的规矩。<br />\n可现在却觉得,朱雄英有些不近人情了。<br />\n朱雄英还想反驳,马娘娘抢先一步说道:<br />\n“你应该知道,攻城当围三阙一的道理。”<br />\n“如果不给守军留一线生机,他们就会拼死作战。”<br />\n“只有给他们留下一条活路,哪怕这条路再危险,他们的决心也会动摇。” <br>\n\t\t\t', '\t')('\n“道理是一样的,朱氏子孙是天潢贵胄,生而享受特权。”<br />\n“如果你不给他们留下一条上进的路,他们就会想办法破坏规则。”<br />\n“到时候再好的规矩,也会被他们弄的千疮百孔。”<br />\n“给他们留下一线机会,即便这个机会千难万难。”<br />\n“他们首先想的也不是去破坏规则,而是怪自己能力不够。”<br />\n“而且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如果后世朱姓子孙里出了大才,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br />\n一番话说的陈景恪连连点头,确实是这么个道理。<br />\n朱雄英也露出若有所思之色。<br />\n马娘娘继续说道:“不如这样,高煦的军功折半计算。”<br />\n“然后你再针对此事做出调整,后世朱家子孙想从政或者从军,须提前放弃爵位,以平民的身份参加。”<br />\n陈景恪心中一动,说道:“娘娘所言甚是,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圣皇制定的一些规则,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br />\n朱元璋眉头一挑,咋说着说着,说到我头上来了?<br />\n“你给咱说说,咱哪里的规定不合理?”<br />\n马娘娘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br />\n陈景恪说道:“就拿字辈和取名规则来说,就很不合理。”<br />\n“字辈好说,麻烦的是最后一个字必须用金木水火土为偏旁。”<br />\n“现在朱姓子孙少倒也罢了,一两百年后拥有皇室血脉的少说也有几万人。”<br />\n“这几万人要是全按照字辈规则取名,把字典翻烂了也凑不齐那么多字吧?”<br />\n“后世子孙想给自己取个符合规则的名字,就只能往生僻字上去找。”<br />\n“到时候必然会出现一大堆,老学究都读不出来的名字。”<br />\n“那场景……您就想去吧。”<br />\n老朱摸了摸胡须,不确定的道:“咱朱家子孙,真能壮大到几万人?”<br />\n陈景恪肯定的道:“几万人都是少的,您数数您有多少个儿子,多少个孙子,又有多少个重孙子。”<br />\n“就这么生一两百年,您想想得有多少个。”<br />\n老朱还真的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越算他就越高兴:<br />\n“嘿,你别说,咱家还真有可能壮大到几万人的规模。”<br />\n看着傻乐起来的老朱,陈景恪很是无语。<br />\n您是不是忘了咱现在再说什么?<br />\n“取名,取名的问题怎么解决?”<br />\n老朱这才回过神,美滋滋的道:“嗨,那就用生僻字呗,有个名儿就好。” <br>\n\t\t\t', '\t')('\n马娘娘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道:<br />\n“我看你是乐糊涂了……景恪这个意见提的好,这个问题得提前解决了。”<br />\n“嗯,字辈可以不用动,只需要把金木水火土偏旁的规矩去掉就可以了。”<br />\n老朱不乐意的道:“那可是咱费尽心思才想到的,怎么能改呢。”<br />\n马娘娘直接无视了他:“就这样吧,到时候与高煦的事情一并宣布。”<br />\n陈景恪则说道:“不如这样,没出五服的继续沿用字辈和偏旁取名规则。”<br />\n“出了五服的子孙,只需要沿用字辈规则即可。”<br />\n老朱连忙说道:“好好好,这个法子好,就这样吧。”<br />\n马娘娘也说道:“嗯,这样也好。”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