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25节
('笑过之后,朱雄英正色道:“这几年朝廷无暇他顾,吐蕃三王就让他们多活一些时日吧。”<br />\n陈景恪也颔首道:“新式火器制作困难,现在全靠能工巧匠手搓。”<br />\n“想大规模列装还需要很长时间筹备,你急也没用耐心等着吧。”<br />\n徐允恭笑道:“我知道现在不是出兵的时候,这不是怕你们忘了,给你们提个醒吗。”<br />\n陈景恪失笑道:“好嘛,原来是这个目的。”<br />\n“没想到啊,你徐老大这浓眉大眼的,也开始耍心机了。”<br />\n又聊了几句,徐允恭就离开了。<br />\n明天就要去参观武器研究院,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得连夜把安保工作安排好。<br />\n朱雄英继续接待一些重臣,对这次行动事宜做出指示。<br />\n陈景恪则去了翰林院,找到了大明周报总编辑方孝孺,将计划大致和他说了一下:<br />\n“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br />\n“宣教工作也必须要跟上,从现在开始报纸每一期都刊登一些相关文章,给大家吹吹风。”<br />\n方孝孺面露凝重之意:“这么做,打击面可就太大了啊。”<br />\n陈景恪说道:“不这么做,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平都会被拉低,后果更严重。”<br />\n“我知道。”方孝孺点点头,犹豫了一下才说道:<br />\n“我在想,明明日子变好了,为何治安反而变差了。”<br />\n陈景恪有些意外的道:“哦,你可有所获?”<br />\n方孝孺颔首道:“财帛动人心,钱财勾出了大家心中的贪欲和恶念。”<br />\n“但贪财的人时刻都有,为何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呢?”<br />\n陈景恪重新坐好,说道:“为何?”<br />\n方孝孺似乎有顾虑,并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道:<br />\n“现在我有些明白,为何前人要制定严格的人口政策,限制人口流动了。”<br />\n陈景恪哪还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反问道:<br />\n“你想被锁在一个小村子,一辈子都走不出来吗?”<br />\n方孝孺摇摇头,想要解释什么,只是还没张开嘴就被陈景恪给堵了回去:<br />\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被一辈子锁在一个小角落,凭什么要把百姓锁在那里?”<br />\n方孝孺争辩道:“可是大多数人依然只能生活在那个小圈子里,没有走出去的能力。”<br />\n“而且华夏子民重视乡土,大部分人也不想走出去。”<br />\n陈景恪眉头紧皱,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不乐?”<br />\n接着他又说道:“愿不愿意走出来,和有没有的选择,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br>\n\t\t\t', '\t')('\n“这个道理就不用我为你解释了吧?”<br />\n“而且,以你的认知,不应该受困于这么简单的问题。”<br />\n“你到底想说什么,不妨直说。”<br />\n方孝孺苦笑道:“果然瞒不住你,我最近一直在读史,在研究你所言的历史发展大趋势。”<br />\n“你的理论是正确的,然而在细节上却让我产生了迷惑。”<br />\n陈景恪心道果然如此,但凡研究过并接受了人权思想的人,都不会质疑为何放宽对百姓的管控。<br />\n相对的人身自由,本就是人权的核心部分,<br />\n方孝孺之所以东拉西扯,肯定是心有困惑,随便找了个由头想打开话匣子。<br />\n“你有什么疑惑不妨说一说,说不定我就能为你提供参考呢。”<br />\n方孝孺瞅了他一眼,说道:“我的困惑来自于你。”<br />\n陈景恪惊讶的道:“我?我怎么了?”<br />\n方孝孺说道:“纵观历史,每一次大转折,无不需要数百年的探索,才能找到合适的路。”<br />\n“而你似乎直接就站在了时代的终点,不但拿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框架,还一步到位拿出了相应的政策制度。”<br />\n陈景恪本以为他在夸自己,心中还有些嘚瑟。<br />\n但紧接着方孝孺又说道:“二十年前你横空出世,以一己之力强行干涉历史走向。”<br />\n“你在大家还未意识到新时代到来的时候,就将所有人一把拽进了时代的洪流里。”<br />\n“面对冲击,所有人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自处。”<br />\n“洛下学宫至少有七成的人,依然处在迷茫的状态。”<br />\n“为了不被淘汰,他们只能不懂装懂,强迫自己按照你划定好的路线前行。”<br />\n“很多人甚至连跟随都做不到,逐渐被边缘化。”<br />\n陈景恪说道:“没有人是永远的主角,每一次大转折也都伴随着话语权的更迭。”<br />\n“跟不上时代就注定要被淘汰。”<br />\n方孝孺说道:“我知道,但正常的大时代转折,需要数百年来探索。”<br />\n“他们就算接受能力比较慢,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br />\n“但现在,所有人都被你在一瞬间拖进了洪流,没有适应的过程。”<br />\n“他们也都是华夏的精英,就这样被淘汰,是否太不公平了?”<br />\n陈景恪笑着摇头道:“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你也说了,所有人都是被突然拽进洪流的。”<br />\n“为何有些人能快速接受,有些人就接受不了呢?”<br />\n“他们是华夏的精英,难道那些快速接受了新变化的人,就不是精英了吗?”<br />\n方孝孺解释道:“我的意思是,如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岂不是能有更多的人才可用?” <br>\n\t\t\t', '\t')('\n陈景恪反问道:“多长时间才足够?你可知,多给他们一天时间,百姓就要多受多少磨难?”<br />\n“让天下万民遭受困难为代价,成全他们一小撮人的利益,你觉得此举合乎礼仪吗?”<br />\n方孝孺解释道:“我亦知这个想法太自私,所以之前一直在反思自己。”<br />\n“但今日你所言之事,让我有了新的想法。”<br />\n“百姓又何尝不是毫无准备,就被大时代裹挟了?”<br />\n“现在日子越过越好,违法犯罪之事却越来越多,岂不正证明百姓面对新时代也迷茫了吗。”<br />\n“从大儒到普通百姓都迷茫了,是否说明你的变革太激进了?”<br />\n陈景恪失笑道:“原来如此,那你可有想过,哪次变革百姓不是被裹挟的?他们有过选择的权力吗?”<br />\n“不论肉食者拿出什么样的治国理政之法,他们都只能默默的承受。”<br />\n“上面的政策出错,他们跟着受罪。上面的政策走对了,他们也不一定就能享受到好处。”<br />\n“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啊。”<br />\n“至于你说的违法犯罪之事变多,这确实是变革引起的。”<br />\n“但哪次变革不会出现种种问题?解决就好了。”<br />\n“现在朝廷不就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br />\n“我们不能因噎废食。”<br />\n方孝孺忽然问道:“你怎么就笃定,自己的路就一定是对的?你就从未迷茫过吗?”<br />\n陈景恪心道,你这督亢地图是真长啊,这才是你真正的问题吧。<br />\n事实上,不只是方孝孺,学界很多人都有这方面的疑问。<br />\n甚至早就有人当面质问过他,凭什么认为自己是对的?<br />\n反而是当官的很少有人提出此类疑问。<br />\n倒不是当官的更高明什么的,而是他们更看重实际。<br />\n好用的,那就是好的。<br />\n学者不一样,他们要考虑的是一整套的思想逻辑,必须要问为什么。<br />\n对于这个问题,陈景恪也早就有了答案。<br />\n他看着方孝孺,一字一句的道:<br />\n“让人活的更像个人,总归是不会错的。”<br />\n方孝孺眼神不停的变换,让人活的更像人。<br />\n这句话他不是第一次听陈景恪说起,可感触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深刻过。<br />\n原来这就是你如此相信自己的原因吗。<br />\n是了,让人更像人,这不正是圣人所言的‘仁’吗。 <br>\n\t\t\t', '\t')('\n他的眼神渐渐坚定下来。<br />\n“受教了,你放心,舆论的事情交给我。”<br />\n“我会邀请名家撰写文章,做好舆论导向。”<br />\n陈景恪笑道:“如此便好。”<br />\n又聊了几句,他就起身离开了。<br />\n方孝孺起身一直送到翰林院门口才返回。<br />\n走出很远,陈景恪忽然长叹了口气。<br />\n没想到,方孝孺竟然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更遑论其他人了。<br />\n此时他有点体会到,当初那个人所遭遇的困境了。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