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ziyunshux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中策便在今年朝廷收田税时冷眼旁观商人压价囤粮,等他们如火如荼往家中运粮食的时候忽然发难,找几家大的商行罚没全部家产,”他顿了一顿:“沈大人觉得如何?”<br />\n既让农民多交了粮食,也让商人多交了银子,朝廷从二者身上皆得利。<br />\n沈持听了又问:“朱大人,还有上策吗?”<br />\n“有。”<br />\n沈持起身对他拱手道:“请朱大人赐教。”<br />\n第202章<br />\n“至于上策嘛, ”朱尧浅依一口茶,凝着沈持说道:“设常平仓。”<br />\n常平仓。<br />\n东汉的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上》中记载: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 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 名曰“常平仓”。1<br />\n“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 谷贵时减贾而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朝廷出面设常平仓——一个官方的仓廪, 当市面上米多开始跌价时就出面收购粮食, 囤积起来, 一旦米价开始涨了,就低价卖出来, 又或者丰年粮价低时买进, 防止谷贱伤农,灾年粮价高时卖出, 防止粮价太高, 百姓挨饿。<br />\n通过控制市面上投放的粮食多少, 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从而剥夺商人控制商品价格的权利。<br />\n让朝廷来控制粮价,而不是商人。而价低时买、价高时卖,还能为朝廷赚钱。<br />\n常平仓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桑弘羊所创, 之后各朝代一直到民国断断续续都有设, 再到后来, 演变成为国家粮食储备制度。<br />\n不止粮食,汉朝王莽曾在长安和洛阳等地设立司市,当市场上某种商品超过平价一钱时, 司市就要按平价出售这种商品以平物价。如果市场上五谷、布帛、丝棉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就由司市以高价收买,不让价格跌下去。到了唐朝,大臣刘晏实施了常平仓、常平盐和平衡其他商品价格的常平法,还在长安等地建立高效的物价情报网,为的是——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2,不给商人吃差价的机会,不让物价暴涨导致民生艰难。<br />\n这沈持多少知道些,记得上辈子有阵子市面上的猪肉涨得太厉害了,国家便投放冷库储备的,不紧缺了,价格就逐渐回落下去。<br />\n“嗯,”他当年在退思园读书时看过史书,记得常平仓,只是对此没有深思过,有些惭愧地说道:“叫你一提醒,我想起来了,各朝代的确是设过常平仓。”<br />\n“沈大人,每年八月份朝廷收缴田税之时,农人要售卖的粮食过多,”朱尧说道:“价格自然而然就走低了,”他又朝沈持靠近了些说道:“管子说‘夫物多则贱,寡则贵’,东西一多就买不上好价钱了,商人经商,逐利无可厚非,强行打压不是办法。”<br />\n“这一点儿我无比认同,”沈持说道:“我看本朝的商人,多数重财但也没轻了义。”<br />\n朱尧:“沈相爷说得对,每逢某地发生灾荒,在此经商的商人慷慨解囊,沈相爷听说过贞丰六年甘肃府发生旱蝗之灾吗?”<br />\n当时“边陲饥馑,流离载道”,京城商人徐长寿正好行径此地,立即“输粟五百石助赈”,使灾荒得以缓解。<br />\n“还有富商在外地挣了钱,回到家乡修桥铺路,兴办学堂,惠及当地百姓,也叫人敬重啊……”<br />\n他认为商人在朝廷买年收田税时压价收粮并不是他们的错,正常的商业行为罢了。<br />\n沈持轻抿唇淡笑:“深以为然。”<br />\n朱尧松了口气:“下官大胆混说,或许……只能是说说而已。”<br />\n“多谢朱大人,”沈持对着他作了一揖道:“为我点拨迷津。”<br />\n“不敢不敢,若能为大人所用一二,”朱尧说道:“则下官不负平生所学,感激不尽。”他又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没有别的事下官就先告辞了。”<br />\n等他走了之后,一旁许久未开口的董寻说道:“沈大人,常平仓在历朝历代的史书上都会出现一次甚至数次,屡建屡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br />\n在朱尧提出来之前,他也想过建常平仓来稳控物价。<br />\n建常平仓需要花很多银子,然而建起来之后极容易被下层官吏挪用倒卖,无法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反而白白便宜了贪官污吏,弄得朝廷焦头烂额,不得不在建起一段时间后就废掉。<br />\n建常平仓虽是上策,但难处亦有很多。 <br>\n\t\t\t', '\t')('\n说完,他额上渗出一层薄汗,想是身体不大舒服。<br />\n沈持给他倒了杯热水,沉思道:“嗯,我知道。”他顿了一顿又问:“青溪,你找大夫看了吗?”<br />\n日常不见董寻吃药,也闻不到他身上的药味。<br />\n董寻摆摆手:“吃烦了,不想吃了。”<br />\n沈持:“……”<br />\n这是有病不看生生拖着啊。<br />\n他皱了皱眉:“今日没什么事,你早些散值回去歇着吧。”<br />\n董寻整了一下手头的账册,放好:“那我先回去了。”<br />\n“嗯,”沈持说道:“回吧。”<br />\n这天散值后,沈持留在户部没走。他从家里带了一本市面上写商业的书籍来看,当朝的商业格局还挺有意思的:徽商经营当铺,遍布各地,并以此盘剥重息,积累财富。广东的粤商经营糖业、春以糖本分与甘蔗农,冬收其利。<br />\n豫州、江苏商人春放高利贷,秋天收利息。浙江商人经营丝绸、茶叶,垄断高门世家的生意。山陕商人,多爱田产和粮食,他们垦辟边疆起家,有藏粟数百万石者……<br />\n各地商人皆是同样的套路,丰年压价买入,不好的年头高价卖出,各地的物价几乎全由商人来操控。<br />\n一口气翻完半本书,户部已经没一个人了,他才拿起披风出来。<br />\n仲春之月,蛰虫咸动,嫩绿的草丛中时不时传来一两声虫鸣。沈持背着手在街边漫步,天色已晚,华灯初上,他加快脚步往家走。<br />\n走到竹节胡同口,一窈窕女子挑着琉璃风灯朝他走来,她步履敏捷,隔着老远他就知道是史玉皎,轻声唤道:“三娘。”<br />\n史玉皎一阵风那般卷到了他跟前:“你去哪儿了?”声音中满是记挂和担忧,她是出来找他的。<br />\n“随便出来走走,”沈持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一不留神天就黑了。”<br />\n他从她手里接过风灯:“晚上吃什么?”<br />\n“你想吃什么,”史玉皎说道:“下馆子吧,我请客。”<br />\n沈持:“有什么新鲜的我没吃过的吗?”<br />\n“有一道菜你肯定没吃过,”史玉皎盯着他看了一会儿,坏笑道:“我带你去,但得先说好了,不管什么,你都得吃。”<br />\n沈持:“……”<br />\n他心道:京城正规的馆子,总不能卖人肉包子吧。<br />\n再看看她脸上越发得意的笑,有点胆怯:“……三娘,贵吗?要是贵的话,就算了。”<br />\n“贵是贵,”史玉皎挑了下眉头:“可是我请得起啊。”<br />\n沈持只好硬着头皮说道:“……那走吧。”<br />\n他跟着她穿街走巷,来到京城西市的一条胡同口,右手边的一家馆子门前挂着红灯笼,里面食客拥挤,生意很是红火,正想着一定很好吃之类的,忽然抬头看见馆子门面的招牌上写着——“驴板肠”三个大字,沈持:“……”<br />\n驴肠?<br />\n他的确没吃过。<br />\n沈持微吸鼻子,觉得媳妇儿的口味有些重。但店中飘着的一股醇厚质朴的香气又实在勾人,他有些迟疑地看着史玉皎:“真的好吃吗?” <br>\n\t\t\t', '\t')('\n史玉皎轻捶了他一下:“这家的驴板肠先煮后卤,味道很鲜美。”入口又脆又香。<br />\n沈持不能扫兴,只好给她排队:“你去外面坐着,一会儿再来。”<br />\n史玉皎交待他说:“我要一大碗,放香油、醋,不要蒜泥。”<br />\n她说完从食客中挤出去,到外头逛去了。她一边逛一边往店里张望,看看沈持排到哪儿了。逛着逛着,冷不丁听见有人在闲聊:“……换下来的棉衣收好,今年冬天啊说不定买不起了。”<br />\n一人问:“怎么回事?”<br />\n那人说道:“听说去年南边的棉花遭了虫害,你不晓得,棉花生虫一连就是三年啊,今年、明年的收成也难,棉布,棉衣都要涨价……”<br />\n史玉皎听了心想:得空叫赵蟾桂两口子多囤几床棉被,棉衣,棉布,省得要用的时候花大价钱买。<br />\n正想着呢一抬头看见沈持排到头前去了,手里端着个取餐的盘子,她赶紧进店找张二人的桌子坐下。<br />\n不大一会儿,沈持端了一大碗驴板肠过来:“你的。”<br />\n史玉皎问他:“你不吃啊?”<br />\n沈持晃了晃手里的筷子:“我先尝尝,好吃了再去买。”要是接受不了那个味儿,岂不是浪费。<br />\n“你真会过日子,”史玉皎笑了笑,拿小碗拨给他一些:“对了,我刚才出去的时候听有人说去年南边的棉花欠收,棉布棉衣要涨价了。”<br />\n“咱们也囤点儿要用的吧。”<br />\n沈持:“棉花欠收的事情我听秦尚书说了,户部也正头疼着呢,如此一来,给边疆的守军采买棉衣要额外支出一大笔银子。”<br />\n还没想起来去拆哪里的东墙补这个西墙呢。<br />\n他才回京,公务堆积如山,还没顾得上这桩事情。<br />\n此刻细思,不止粮价,不止棉花……往后还会有越多越多这样的事情,设常平仓势在必行了。<br />\n史玉皎夹了一口驴板肠送到唇齿间,微麻辣微咸,香烂而不腻,她埋头大快朵颐,不再搭他的话。<br />\n沈持夹起一块驴板肠,盯着看了两眼,慢腾腾放进嘴里,轻轻咬下去——嗯,好吃……<br />\n媳妇儿靠谱。<br />\n他又去买了一碗,另外打了二两酒来,逗她:“你酒量多少,二两有吗?”<br />\n史玉皎瞧着他打来的酒,莞尔一笑:“我看着,你喝。”这点儿酒,都不够她漱口的,还问。<br />\n沈持:“……”<br />\n等他们酒足饭饱从馆子出来,他觉得眼前的景物在夜色中长了腿,来来回回晃荡个不停,他想他这是微醺,他抓着她的胳臂,话多起来:“夫人,我要干件事儿。”<br />\n设常平仓。<br />\n史玉皎笑了声:“沈持,才二两酒你就醉了?”<br />\n“没醉,”沈持脸上酡红染颊:“夫人你听我说……”说了半句,他脑中忽然又十分清明,打住了要说的话:“唉呀,这酒后劲真大。”<br />\n史玉皎低声发笑。<br />\n……<br />\n到了家里,她问他:“你方才说要干什么事来着?” <br>\n\t\t\t', '\t')('\n他滑头地笑了笑:“我忘了。”<br />\n史玉皎伸手捏着他的手腕,吸一口气凉笑:“真忘了?”<br />\n夜色澄鲜。<br />\n未做成是事情,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他不能提及,也无法倾诉。<br />\n“做成了有什么好处呢?”史玉皎问他。<br />\n沈持看着她的眼睛,语气挺正经地说道:“为朝廷革除积弊,消除隐患。为自己立功升官,光耀沈家的门楣,封妻荫子。”<br />\n其实他还想说:让天下的百姓过得轻松些。不知为何,这个念头只能隐藏在心中,却无法宣之于口,或许,他怕自己做不到吧。 <br>\n\t\t\t', '\t')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

甜蜜军婚女将军在七零被撩了

梦想一零零

徒弟,你是穿书的

一碗青青酒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