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程,很是漫长。<br />\n由神童试入手的思路,确实能缩小范围,可此次不是局限于天禧二年那一届神童试,而是前后几届都要。<br />\n再加上孩童遍布天下州县,京畿的还好确定一些,其他地方的便要单独翻出对应的州县,比如他们的孩童是回归家乡后走失,那报官必然是在地方的州县,如此一来,工作量就实在太大了。<br />\n至今十天过去了,连一个符合条件的人选都没有筛出来。<br />\n甚至于再努力十天半月,乃至数月,都不见得能找到目标。<br />\n付出,不见得能得到回报。<br />\n反倒是枯燥无味的重复,令人的耐心飞速消磨,不断涌起放弃的念头。<br />\n所以前些天众人才热热闹闹的,这两日已经明显地消极以对。<br />\n包拯并不意外,眉宇间却无丝毫动摇。<br />\n相比起公孙策的奇思,他更喜欢从案卷中寻找线索,哪怕上面记录的不见得完全正确,却与案情息息相关,一旦查清,便是朝着真相迈出坚定的一步。<br />\n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r />\n最令包拯欣慰的是,随着《洗冤集录》的普及,各地的尸格乃至案宗记载,都详细了许多,再也不是以前那般糊弄了事。<br />\n而接下来随着《宋明道详定判例》的推广,各地的律法判定又会有更加详细的参照,不再是任由主官随心所欲地下判决,百姓只能期盼着州衙内端坐的官员,能多一些怜悯之心。<br />\n看着看着,包拯也不免疲惫,正困顿地闭上眼睛,按了按眉心,脑海中想着那两部著作的问世,对于律法的裨益,百姓的福泽,将来自己又能否在此事上做出贡献,耳边突然传来一道破空声。<br />\n“嗖!”<br />\n他猛地睁开眼,就见斜对面的桌案上,斜插着一根箭矢,末端绑着一封信件。<br />\n包拯面色不变,视线立刻顺着箭矢的角度,望向射来的方向,发现一扇打开的窗户,皎洁月光正从外面洒落进来。<br />\n包拯往前几步,找准角度再看,就看到了屋外的一棵树,视线收回,落在面前的箭矢上,这才把捆绑好的信件拿出,打开后就着烛火看了起来。<br />\n刚刚看完一遍,敲门声传来,一个粗豪的嗓门响起:“官人!官人你还好么!”<br />\n包拯抬头:“我无事,进来吧!”<br />\n大门砰的一下打开,身材威猛的大汉扑了进来,正是从江南一路追随来京师的张龙:“官人,刚刚是不是有贼人出没?”<br />\n包拯道:“劳烦你们这么晚还守着,方才是有人射了一封信进来,应该就在外面西南侧的大树上。”<br />\n张龙立刻转身,朝外喊道:“去西南的大树看看!”<br />\n外面应了一声,大约半刻钟后,又一個相貌堂堂的汉子走入:“官人,外面树上确有踩踏过的痕迹,是有人刚刚在上面!”<br />\n包拯此时已经把信件看完,沉吟片刻,询问道:“你们刚刚是怎么发现,有人入内的?”<br />\n张龙赵虎对视一眼,目露羞愧:“说来惭愧,我们什么都没发现,是刚刚一块石子射过,才惊觉有贼人窥探……”<br />\n包拯道:“不一定是贼子,江湖中人不愿与官府打交道,亦会如此!”<br />\n赵虎瓮声瓮气地道:“官人与其他当官的不同,若天下皆是你这般好官,大伙儿的日子就好过了!”<br />\n包拯面孔微微一烫,好在脸色看不出来:“此人送的信件,有提点之意,但也不见得是心怀好意!你们稍候,我要将此事记录下来,给审刑院留下日录!”<br />\n“是!” <br>\n\t\t\t', '\t')('\n张龙赵虎知道这位做事向来一丝不苟,点了点头,向外退去。<br />\n待得两人脚步离开,包拯将信件缓缓取出,眉头又罕见地皱了起来。<br />\n信件的内容很简短,只有一行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br />\n末了还有留言人——“都君”!<br />\n包拯思索片刻,将信件贴身收好,然后带着两名护卫,回到租借的宅子里睡觉。<br />\n第二天起来,依旧是到审刑院埋首案牍,在浩瀚的案卷里渺茫地搜寻着嫌疑者的踪迹。<br />\n这份平静直到第五日才被打破。<br />\n公孙策约了狄进和包拯匆匆相见,到了面前就将信件取出:“我昨日刚出御史台,就收到这封信件!”<br />\n狄进接过看了,面色凝重起来:“‘都君’?”<br />\n这个人是“组织”最年轻的称号者,据记载,十二岁入“组织”,十三岁称“人使”,成为称号的备选者,十四岁为“都君”,十五岁杀光了所有与之相关的联络者,屠戮据点“大名”,焚毁“记册”,从此不见踪迹。<br />\n宝神奴起初还信誓旦旦地说,这个“组织”的最大叛徒,就是姐姐狄湘灵,狄进由此产生担心,万一狄湘灵真的是“都君”,那么报复迟早要来,不如先下手为强。<br />\n事后回想,宝神奴的目的也不出意外,就是借刀杀人。<br />\n他自己被抓,知道再无希望对抗,便把“组织”兜出来,再将狄进最在乎的亲人,与那个不死不休的叛徒联系上,为的就是双方拼个你死我活。<br />\n而现在确实如此,“司命”被抓,“司伐”已死,“组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br />\n只是狄进安然无恙的结果,恐怕慰藉不了宝神奴的亡魂,棺材板都要动一动。<br />\n哦对了,他没能安葬在棺材里。<br />\n那倒是不必担心了。<br />\n但“都君”的身份,始终是一个谜。<br />\n这个叛徒屠戮“组织”的据点后,从此失踪,但怪异的是,“司命”和“司伐”不让手下追杀,准确的说,当时中原这边只有“司伐”在,这位并未下达追杀令,反倒让专门锄奸的“锦夜”不用关注,以致于“锦夜”至今耿耿于怀。<br />\n狄进当然也好奇过“都君”到底是谁。<br />\n不过天下之大,这位若真是一走了之,从此隐姓埋名,或者干脆去了中原之外的地方,那确实无处可寻……<br />\n没想到现在,“都君”现身了。<br />\n“是真的‘都君’,还是假托其名?”<br />\n正在思索之际,就见包拯从腰间取出叠得平平整整的信件,摊了开来:“四天前的晚上,有人也射了这封书信,到审刑院中!”<br />\n“信中所言,一模一样!”<br />\n公孙策拿过扫了一眼,就沉声道:“这个传信者,无论是不是‘都君’,都发现朝廷正在做的事情,便想借我们的手,彻底剿灭‘组织’?”<br />\n说到这里,他又奇道:“可既然如此,信中为什么是一个哑谜呢?如果他知道‘司灵’是谁,可以直接告知啊,这般遮掩,又是为何?”<br />\n狄进则看向包拯:“希仁,四天前这封信就送达了,伱为何没有理会?”<br />\n包拯道:“藏头露尾,毋须理会,若是心怀坦荡,真心相帮,寄信人会现身!”<br />\n“说得好!” <br>\n\t\t\t', '\t')('\n狄进颔首:“然而这封信先是递给审刑院的希仁,希仁未曾回应,寄信人又递到了御史台的明远手中,这就说明此人至少不胸怀坦荡,不愿或不敢现身,只想让我们知晓信中的消息!”<br />\n公孙策晃了晃信件:“现在的问题是,信中所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到底指的是什么?‘司灵’就在我们身边?”<br />\n包拯沉声道:“我只信案卷,不作无谓的揣测。”<br />\n公孙策无奈:“可案卷记录不全啊,尤其是多年前,许多地方衙门都是敷衍了事,就算当时记下了,这些年说不定都有遗失,若是有更进一步的线索,不妨一试!”<br />\n“案卷遗失?”<br />\n狄进目光陡然一动:“开封府衙、审刑院、御史台,还有刑部和大理寺,这些地方接触案卷的年轻官吏,有没有符合我们搜寻条件的?”<br />\n“是了!”<br />\n公孙策面色立变,拍案而起:“如果‘司灵’正在其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自己的案卷抽走,那我们就是查得再细致,也无济于事!”<br />\n“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莫非就是此意?”<br />\n第五百九十六章 近在眼前<br />\n开封府衙。<br />\n在差役的秩序维护下,百姓排成长队,依次入内。<br />\n脸上已经没有最初的忐忑与怀疑,而是激动和期盼。<br />\n对于诉讼制度的改变,不经过府吏的传递,可以直达正堂,吏胥自然有怨恨,这是断了不少人的财路。<br />\n而且这种良性的改变,会让继任的权知开封府事也一并遵循,没有人敢违逆民意开倒车,重新让吏胥阶层得利。<br />\n此前从中大捞油水的,当然愤恨不已,却敢怒不敢言。<br />\n在地方上,吏有时候敢联手架空官,让不服气的官员要么做个摆设,要么灰溜溜地滚蛋。<br />\n但京师不同。<br />\n这里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在衙门里当差,多少人抢破了头,胥吏对上阳奉阴违的情况都大幅度减少,如果敢公然对抗,第二天就滚蛋,甚至碰上郑戬那种强势霸道的大府,直接下狱,获罪流放。<br />\n所以现在府衙的诉讼制度改变,他们只能认了,并想着从别处再寻油水。<br />\n相比起来,官员也忙碌了许多。<br />\n以前府吏将那些穷苦百姓的诉状给挡下,官员看不到,治下就是一片太平。<br />\n如今诉状递上,不仅是京师的,连京畿各县都有百姓闻讯赶来,一日至少要看上百份诉状。<br />\n尤其是谢松和叶及之两位推官,这几天忙得是焦头烂额。<br />\n谢松年纪大了,久坐不禁有些腰酸背痛,眼见今日受理的诉状差不多数了,便让府吏出去,挥退了排在左厅的队列,然后起身活动起来。<br />\n走着走着,便到了另一侧的厅房,远远就见叶及之面前正站着四个吏员,依次吩咐,时不时地还低头批复手中的诉状,交予他们分别执行,倒是井井有条。<br />\n观察片刻后,谢松上前唤道:“仁守!”<br />\n叶及之侧头,这才发现他,起身以表字称呼:“朋柏兄!”<br />\n“你啊你啊!还是不听劝告!”<br />\n谢松打量着这位年轻同僚脸上浓浓的疲惫,将他拉到旁边,低声道:“大府不是说了么?诉讼改制后,也不可一味受理百姓所托,是要循序渐进,避免过犹不及!” <br>\n\t\t\t', '\t')('\n叶及之露出愧色:“外面还有那么多人,能多看一份诉状,是一份吧!”<br />\n“唉!你这般心善,只怕不会落得好啊!”<br />\n谢松轻轻摇头,叹了口气。<br />\n比如不久前赵允让丢了孩子,也让这位去寻找,虽说区区推官不敢得罪宗室,但老练的官员还是能够推脱的,叶及之却连连外出,奔忙搜寻,有时候一整天都看不到人。<br />\n凡事不是出力越多,就越有好结果,仕途更是如此,幸亏他们碰到了一个有担当的上官,把那件麻烦事接了过去,不然两個宗室子真要回不来,或是遭遇了什么惨事,叶及之势必受到牵连!<br />\n不过谢松转念一想,叶及之这般表现,且不说大府狄进看在眼中,即便是判官庞籍也是极为欣赏的。<br />\n这位如今又恰好碰上府衙改制,赢得民心,这一任推官之后,仕途必然一片大好,以他的年纪,可谓前途无量。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