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他这样说,那便是想过,嬴政与他道:“既然昏庸,此次回邯郸,将军怕是也不能脱罪。”<br />\n李牧瞧他一眼,月色下点破这个话里有话的年轻人的心思,道:“小友既然来此,或是未有想过让老夫回邯郸。”<br />\n嬴政微微愣了一下。<br />\n还真是瞒不过他。<br />\n也不等他说些什么,李牧继续道:“此间押送老夫的侍卫,除去小友的人,怕是已然昏去了吧?”<br />\n一个是羁押嫌犯,另一个是深夜到访的神秘来客,只是在押送队伍中有熟识之人,怎么都不该放任他这样闯入。<br />\n可到现在为止,却未有一人前来问他二人为何在此相谈,超乎寻常的寂静宣示着一切。<br />\n方才交谈过后并未有引起骚动,想来也是他的人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他到来。<br />\n话说完,他也不去看嬴政,像是有着笃信的答案,还是静看着前方。<br />\n李牧对他的安排这样了解,倒有些看透他所有计划的架势。<br />\n嬴政心念百转,面上神情却未变,只是也不藏话了,直言道:“只不过想为将军寻出路。”<br />\n“出路?”李牧终于转目看他,道:“去往秦国?”<br />\n他面上还是那副和善笑意,语间回了身,邀嬴政在堂前落座,他道:“听闻邯郸来了一位秦国的客卿,若未猜错,就是小友?”<br />\n嬴政颔首。<br />\n李牧继而道:“此刻邀老夫去往秦国,怕是小友从未有离秦之心啊。”<br />\n这话一出,只换得对方笑而不语的神情。<br />\n双方都不觉有什么话能瞒过对方,既然不答,那便为默认。<br />\n李牧得到答案,问他道:“为何要以身涉险?”<br />\n潜入赵国可不比出使,如若所做之事曝露,大有可能永远留在赵国。<br />\n嬴政自然不会说是为他的天下,道:“自然是有值得我这般做的人。”<br />\n李牧猜了个准,道:“秦王?”<br />\n嬴政还是回他以轻笑。<br />\n果然。<br />\n李牧一副了然的模样:“除去他,老夫也想不出来第二者。”<br />\n他平日听到的秦王名声可不好,但比之他,此次赵王深信诬告更让他失望,不免道:“能得小友这般信任,想来是一位好君王。”<br />\n嬴政轻挑了眉头,替秦政收下这番夸耀,道:“确为好君王,将军既知,何不来秦?”<br />\n李牧也不正面答,而是道:“换做小友,终一生为赵国守边,会选择辜负将士与百姓所信,或是在日后手上沾染他们的亡魂?”<br />\n嬴政默然不语。<br />\n他并不想去做这种互换,他当下想知晓的只有他的选择。<br />\n这个回答,他怕是不会愿意。 <br>\n\t\t\t', '\t')('\n也不等他回答,李牧道:“况且,老夫若走,左车怕是不能在赵国久待,小友的计划怕是不能继续施展。”<br />\n连李左车这一环都知晓,若不是嬴政从未将自己所想告知过他人,当下他都要怀疑是否有人泄密。<br />\n看他微微皱了眉头,李牧窥破了他所想,道:“想知道老夫为何会知晓这样多?”<br />\n嬴政颔首,诚心道:“将军心思缜密。”<br />\n李牧却道:“不,是小友手段高明。”<br />\n高明到他也是近来才在诸多碎片中拼凑出真相。<br />\n当初在边关,他虽查到过些许怪异,但并未有全然追查到底。<br />\n他想从中看出匈奴人到底有什么样的花样,于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他并未根除匈奴人与军中人的一些交易。<br />\n本以为这是匈奴计策的一环,却未曾想到,这背后是远在秦国的客卿之布局。<br />\n状告从邯郸城传来之日,他才恍悟了这其中异样,他一向将目光放在军防上,不曾想到头来等来的不是匈奴人的进攻,而是问罪他的诉状。<br />\n事发到现今,他一面接受朝廷调查,同时也在调查这背后的真相,终于是将目光锁定在了这来赵不久的崇苏身上。<br />\n许多蛛丝马迹随即牵出,可惜的是,他并未有证据去证明是他所为。<br />\n更为遗憾的是,等他明白这一切时,关押他的人已然到了边关,无人会听他的辩解,他也未有时间去布局反击。<br />\n其中见解,也就只能留到此时,留到真正做了这一切的人面前去言道。<br />\n他静静与嬴政说着这些,最后道:“左车曾与我寄信,说近来总有人与他说日后的路。”<br />\n也是此一点,他意识到此人的布局并不只在眼下,他与嬴政道:“小友谋的是天下局。”<br />\n身在局中,却在事发的一刻串联起了所有真相。<br />\n若不是赵王不信任,朝堂亦有他的敌对势力,同盟势力在此时又要避去勾连的嫌疑,但凡有一点可以利用,他未必会坐在此处,这样被动。<br />\n嬴政默然听完,语句间尽然是诚心,道:“将军屈于赵国实为埋没,若是将军愿意,大可假死,同我归秦。”<br />\n而此处则会被伪造成失火,真相也就无人会知晓。<br />\n李牧怎么听不出他一番惜才之心,但其间种种,又怎么会轻易一言间化解,他叹道:“假死赴秦,在幕后躲藏几年,眼看赵国覆亡,恕老夫做不到如此绝情。”<br />\n相谈良久,李牧为这终局下了结论,道:“我们终会为敌,既然如此,小友会是如何?”<br />\n嬴政的眸子沉了沉,自知多说无益。<br />\n既是如此,他也不会过多让步。<br />\n他默然拿起桌案上的酒壶,为李牧面前的酒盏添酒。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