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凡是写景的,看这就对了
('\n\t“李白接连遭遇挫折后,回到蜀地,潜心修行了一段时间。<br /><br />然后李白决定,大丈夫生于世,岂能被束缚于蜀地之一隅?<br /><br />既然成都、渝州都不能满足他入仕的愿望,那就去往更广阔的天地,去到——<br /><br />那全天下的中心,<br /><br />长安!<br /><br />对于李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父亲李客虽然不舍,却也表达了支持。<br /><br />儿子啊,父亲虽然无能,不能在仕途上对你起到什么帮助,平生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这区区万贯家财。<br /><br />将来要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回来当个蜀地首富,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道路。<br /><br />在李白临行前,李客带着家中小妹李月圆,给辞亲远游的李白送上了‘亿点’盘缠,并赠上了美好的祝福。<br /><br />只是,此时无论是李白还是李客、李月圆,都不曾想到,这一次离别,竟成了永别!<br /><br />李白此生再也没能和父亲妹妹见面。<br /><br />人生路长,无意间的一次小小告别,却成永别。<br /><br />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当下的最好缘由吧?”<br /><br />啊?<br /><br />永别?<br /><br />这时候的李白才20岁出头吧?<br /><br />怎么一次外出游历,就成为了和亲人的永别呢?<br /><br />听众们一时之间颇为接受不了,要说外出游历,增长见识,基本是唐朝年轻人的基操了。<br /><br />王维、杜甫都干过类似的事,哪怕是后来的苏轼,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四处奔波,留下了无数经典文章。<br /><br />也没见他们因为游历奔波就和亲人永别啊。<br /><br />本来看见李白要出山,要去更广阔的世界游历,还心里兴奋,感觉即将要见证无数神作诞生的听众们,忽然就沉默了。<br /><br />李白……貌似还挺惨的。<br /><br />设身处地地代入思考,就如同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兴冲冲地坐上火车,迈向那未知而又广阔的天地。<br /><br />突然有一天,回想起来,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自己背着行囊,走入车站。<br /><br />蓦然回首,只记得父母妹妹在身后朝自己挥手告别的动作。<br /><br />他们的脸,似乎被那天强烈的阳光所照耀,哪怕自己极力回想,却也只窥见模糊的光晕,记不起父母妹妹脸上的具体表情。<br /><br />不,甚至连他们的相貌,都已经变得记忆模糊了。<br /><br />原来……<br /><br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啊!<br /><br />谁又能想到,那一天,竟是一场永别呢?<br /><br />想到此情此景,无数听众心里就堵得慌。<br /><br />和他们的满腹愁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顾知书口中的李白。<br /><br />对未来一无所知的他,此刻不知有多么兴奋,多么快乐,像一只出笼的鸟儿,欢快极了。<br /><br />哪怕最后一眼转头回望故乡,他心里涌起的也只是豪情万丈。<br /><br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br /><br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br /><br />就这样,李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白告别了故乡,踏上了求官的旅程。<br /><br />他乘船去往嘉州,船只途经峨眉山下,峨眉山月的清光倒映在海平面上,被他揽入了心中。<br /><br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br /><br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br /><br />诸君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象征着李白在经历了成都和渝州的两次求官失败后,又进步了。<br /><br />他的文字不再追求极尽的锦绣华丽,而是颇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br /><br />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br /><br />你写PPT一页里出现五个地名试试?<br /><br />何况李白还是写诗!拢共才二十八个字的绝句!<br /><br />但有多少人在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注意到,几乎有一半的文字,都是地名呢?<br /><br />而且一般来说,地名出现得多了,占据近一半的篇幅,往往会意味着‘死’的东西太多,会让人感觉到呆板、枯燥。<br /><br />毕竟地名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千百年不变,当然流动不起来。<br /><br />然而,李白这首诗,却是极静之中,带着栩栩如生的动!<br /><br />船是动的,江水是动的,月亮随着船儿也是动的,人的思绪惆怅更是流动的。<br /><br />这就是李白的高明之处,在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br /><br />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不着痕迹,自然入妙,展现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天赋。<br /><br />这玩意就跟王维的‘诗中有画’一样,属于特殊加点,专属技能,一般人是学不来的。<br /><br />李白一路经渝州、夔州下三峡,入楚地,过荆门,在巫山小住。<br /><br />此时已是开元十四年春,他登临巫山,远眺层云,看雪照空谷,悲风呜鸣,当巴山寒猿传来悲啼时,他终于开始想家了。<br /><br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br /><br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br /><br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r /><br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br /><br />请听诗词赏析题,问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br /><br />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br /><br />这个随字不仅描绘了山脉的走向和趋势,还赋予了画面强烈的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壮观的画卷在你眼前缓缓展开。<br /><br />尽字则精准地表达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br /><br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r /><br />作者内心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br /><br />总结:只要领悟了李白这首《渡荆门送别》,以后但凡是写景的诗词鉴赏,你按照这个模板去套用,基本分数低不了……”<br /><br />无数大一新生痛心疾首,好你个顾知书,要是早些出道说李白,我们的高考语文分数保不齐还能往上涨好几分呢。<br /><br />别小看这几分的差距,放眼全省全国,那可能就是前进上千名的关键!<br /><br />无数家长立即行动了起来,凡是家里有初中生高中生的,作业可以熬夜做,现在,统统先把节目给我听起来!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