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少年王守仁
('\n\t“乐瑶,你知道成化八年,即1472年,是哪个朝代吗?”<br /><br />“你别太小看人了,你说前面那个年号,我可能还不清楚,后面公元历都出了,有点历史常识都知道是明朝啦!”<br /><br />“没错,一个明朝乃至整个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就在这个时期出生了,在浙地的余姚地界。”<br /><br />“等等,知书你先让我猜一猜,这个未来的大人物,在当时一定是出身贫寒吧?我看书里都是这样写的,在农田里出生,小时候就要替家里下地种田,上山砍柴,下海捞鱼,甚至还未成年就要一手拉扯几个弟弟妹妹艰难长大。”<br /><br />“你看的是什么书?”<br /><br />“你管我。”<br /><br />“好吧,我们今晚的主角,有点不同,他家族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富到流油,但你还真不能说他家就是没有底蕴的暴发户,我说一个他们家族的祖先名字你们就知道了,他叫王羲之。”<br /><br />“啊?你是说张子青、曹秋冰、季皋等几位教授在书法交流会上提及过的那篇《兰亭集序》的作者?”<br /><br />“没错。”<br /><br />嚯!<br /><br />这次不是普通的听众粉丝先激动,而是群里的那几个大佬,不淡定了。<br /><br />此事还要追溯到一个月前,一场同样在京城举办,但没有顾知书参与的集会。<br /><br />是一场圈子里规格很高的书法交流会。<br /><br />张子青、曹秋冰、季皋都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那场会议。<br /><br />在会上,张子青当场写了一篇《兰亭集序》,让所有与会者惊为天人。<br /><br />张子青直言,这是顾知书深夜宇宙里,一个名为“王羲之”的书法大家所写作品。<br /><br />而且他还透露出了一个让人惊愕的信息——<br /><br />在顾知书的深夜宇宙里,这篇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书法领域的顶上明珠,属于瑰宝中的瑰宝。<br /><br />但目前为止,无论是他张子青,还是北大的其他一众教授,以行书写出来的文章,都达不到顾知书的预期。<br /><br />你要说哪里不达标吧,顾知书承认他也说不出来。<br /><br />总之就是没那味!<br /><br />这可把几个大佬给愁坏了。<br /><br />但他们又清楚,这还真不能怪顾知书,说得模棱两可。<br /><br />毕竟书法这种东西,本身就是这样,讲究一个整体的美感,一个“韵味”。<br /><br />这种美感上的东西,属实是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出来,比如这个字的横撇长一些,那个字的点勾锋利一点等等,没用!<br /><br />神韵这种东西,不是你调整具体的字迹,就能呈现出来的。<br /><br />所以后世是名家真迹,还是后人临摹之作,在顶级的专家眼中,有时候真是一眼就能认出。<br /><br />就凭两个字——<br /><br />感觉!<br /><br />有了感觉,再去从诸如笔触、纸张、印章、颜色等角度来展开分析,不过是为了给旁观者一个“科学”的说服依据罢了。<br /><br />但有时候真正的鉴定过程,就是不科学的,凭“美感”二字即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可下判断。<br /><br />几个教授好长时间内都在纠结这个问题,到底《兰亭集序》的真迹,是长何等模样?哪怕只能窥见七八分的风采,也是人生一大雅事啊!<br /><br />可顾知书自己也写不出他见过的《兰亭集序》真迹,最多只能在张子青等人写出来的文章基础上,去进行点评。<br /><br />最初得到的评价是只有二三分像,后来慢慢涨分涨到了有五六分像,再往后就涨不动了。<br /><br />虽然张子青等人在书法领域,没有投入太大的心思精力,只当是日常工作之余的调剂品,但也毕竟写了几十年的毛笔字。<br /><br />自己费尽心思写出来的文字,被年轻人点评只有真迹的一半水平,内心多少也是有点不服气的。<br /><br />于是几位聚一起商量,在征得顾知书的同意后,就把文章拿到了书法交流会上。<br /><br />看看那些专门沉浸行书门道的书法大家,能不能把这篇文章,写出足够的韵味!<br /><br />于是众多网友们通过这个契机,第一次认识了“王羲之”这个名字。<br /><br />并且在交流会上,一众大佬专家眉头紧锁,小心翼翼的模样,让无数网友们看了直呼惊奇,了解事情经过后,对《兰亭集序》这篇“天下第一行书”的名头,也记在了心里。<br /><br />没想到居然在本期的《故事人生》之中,再次梦幻联动。<br /><br />的确,顾知书这么一说,大家就能理解了。<br /><br />祖上出过王羲之这种顶级书法家的家族,的确不是普通的暴发户能比拟的,所谓的家学渊源,就体现在此。<br /><br />别说是古代那种社会环境,你提及祖上有这么一号人物,大家都对你肃然起敬。<br /><br />就算是现代社会,你要说出自己家族出个一位一等功的英雄,大家也会对你刮目相看。<br /><br />觉得这人家风不错,能处!<br /><br />这就是真正的祖上蒙荫,福泽子孙了。<br /><br />“好了,知书,你铺垫了那么多,总该告诉我们,这位天选之子的名字了吧?”<br /><br />“他叫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br /><br />“那你快给我们说说这位阳明先生的事迹。”<br /><br />“没问题,你刚才说王守仁是天选之子,还真没说错,他不仅出身名门,而且在这一代,还祖坟冒青烟,撞上大运了!<br /><br />在王守仁十岁那年,他爹王华考中了当年的状元,于是举家从余姚搬到了京城,王守仁也就因此能接触到当时全国最顶级的名师。<br /><br />他从十岁就开始读四书五经,天资聪颖,往往能够举一反三,让先生们都大为惊讶。<br /><br />但很快,就有老先生发现了不对劲。<br /><br />因为这孩子虽然聪慧好学,却也是个坐不住的主,还有些不太文雅的业余爱好,比如舞枪弄棍,学习兵发啥的。<br /><br />在当时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武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你说你一个状元家的儿子,又聪明伶俐,将来前途注定不可限量,怎么就喜欢上了‘偏门’的东西呢?<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而且这位年少的王守仁,奇怪的地方还不仅于此。<br /><br />他还很喜欢思考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他写下这样一首诗——<br /><br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br /><br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br /><br />虽然是一首艺术造诣相当低的打油诗,但里面蕴含的味道,可真不小。<br /><br />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br /><br />亲眼所见的东西是不是会欺骗自己?<br /><br />小小一首打油诗,却昭示了年仅十二岁的王守仁,就已经觉醒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思维模式。<br /><br />后世人们常常将这种模式,称之为——<br /><br />辩证法!”<br /><br />“哇!”陈乐瑶发出一声惊叹。<br /><br />无数听众和她的反应一样,嘴巴张开老大。<br /><br />光听前面的还不觉得有什么,但“辩证法”三个字一出来,瞬间就给人一种高上大的感觉了。<br /><br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几乎是刻在每一个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人心中,几乎不会磨灭的信条。<br /><br />然而,一名十二岁的少年,就已经无师自通,掌握了辩证法的思维模式?<br /><br />用小说里常见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br /><br />“此子将来不可限量!”<br /><br />是个人才胚子!<br /><br />“哇,好厉害,十二岁的孩子就这么聪明,如果好好培养,将来肯定是国家栋梁之材吧?”<br /><br />“没错,王守仁他爹王华也是这么想的。”<br /><br />“然后呢?”<br /><br />“然后他爹就带着十几岁的孩子,出关外长见识了,他觉得,以自家孩子的天赋,趁早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有意义。”<br /><br />“所以我们年轻人王守仁同学,一定在这趟旅程之中,受益匪浅吧?”<br /><br />陈乐瑶这捧哏的角色,听得很多人都忍俊不禁。<br /><br />姐姐,你好歹演一下吧,这一听就是在背文稿啊!<br /><br />不过,由于陈乐瑶这文稿背得清丽脱俗,加上她声音好听,官网上的照片也是长得甜美,倒是让人觉得十分亲切可爱。<br /><br />最烦就是那些在综艺上喜欢画蛇添足,各种炫耀自己“学识不凡”的嘉宾,经常喧宾夺主,听他们说话都让人觉得聒噪。<br /><br />反而是像陈乐瑶这种,安分守己,不抢戏,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捧哏角色的行为,如今在听众面前最为讨喜。<br /><br />好感度+1+1+1+1……<br /><br />而且你还真别说,今晚顾知书采用的新形式,很是有趣,比起往日的单人播音,多了几分生动。<br /><br />结合主角王守仁年少时有点跳脱的性子,倒是一下子把少年王守仁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br /><br />还不乏幽默。<br /><br />至少顾知书接下来举的这个事例,就把所有听众都逗得哈哈直乐。<br /><br />“是的,年少的王守仁,在人生之中,第一次见识到辽阔的草原和无边的大漠,他在草原上纵马驰骋,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过去种种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br /><br />于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开始在他内心萌芽。<br /><br />突然有一天,他找到老爹王华,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十分认真严肃地对他爹说道——<br /><br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帝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就愿意为国靖难,踏平鞑靼!’<br /><br />他爹惊呆了,沉默了许久,有点开始怀疑人生。<br /><br />然后他如梦方醒,十分激动,抄起了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就往王守仁的脸上招呼。<br /><br />让你小子狂!<br /><br />这一年,根据严谨的史学考据,王守仁刚满十五岁……”<br /><br />哈哈哈哈哈!!<br /><br />杜夕月和很多人一样,笑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br /><br />什么鬼!<br /><br />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竟然胆大包天,第一次出关看见草原大漠,就敢向皇帝上书,讨要十万兵马,为国出征。<br /><br />且不提这个志向有多么天真,多么不靠谱。<br /><br />但光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小锦衣玉食,享受人间繁华富贵,居然能诞生这个想法念头,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br /><br />想想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在干嘛?<br /><br />别说是为国出征,能够兴起稍微一下下为学校争光的念头,都算你志存高远,有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担当了。<br /><br />踏平鞑靼?<br /><br />不敢想哦。<br /><br />这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高呼我要核平帝国主义有什么区别?<br /><br />难怪他爹要往他身上招呼,拿书都是算手下留情了!<br /><br />而且顾知书今晚的节目效果太爆炸了,起初他说王华十分激动,大家还以为他是为了自家儿子的豪情志向感到兴奋。<br /><br />没想到下一秒的转折却是抄家伙就干。<br /><br />让人听了简直乐得不可开交。<br /><br />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了一幅“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温馨图景,真棒!<br /><br />他们已经有点喜欢上这对父子了。<br /><br />尽管顾知书是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在讲述,但也能从细节之中,窥见王华并非是顽固古板之人,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若是没有这样的父亲,即便王守仁天赋异禀,将来也可能很难成才。<br /><br />如今,聪慧的少年,通情达理的父亲,优渥的家庭条件,以及众多名师的悉心栽培。<br /><br />已经让人不由得期待,王守仁将来能成长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了。<br /><br />只是,结合今晚的主题,又不免得让人有些担心。<br /><br />如此欢快的氛围,似乎……<br /><br />和抑郁症话题,不太相干吧?<br /><br />除非——<br /><br />靠,关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不好回忆,又涌上了心头。<br /><br />你不要过来啊!!<br /><br />“所以,被教训了一顿,王守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br /><br />“当然,他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自大和狂妄。”<br /><br />“然后他和苏洵一样,闭门读书,奋发图强?”<br /><br />“不,他知道此路不通,很快就转变了志向。”<br /><br />“哦?他不想着成为一名领军的大将了?”<br /><br />“嗯,王守仁主动找到了老爹王华,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他说自己深刻认识到了上次的想法,有多么不切实际,也衷心感谢了自己父亲的谆谆教诲。”<br /><br />“不错不错,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br /><br />“他爹王华也是这么想的,宽慰地笑道——<br /><br />‘不要紧,那你说说,你现在是怎么个想法?’<br /><br />王守仁说——<br /><br />‘领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现在我有了一个全新的志向。’<br /><br />‘哦,那你新的志向是想做什么?’<br /><br />‘做圣贤!’<br /><br />这次王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沉默太久,迅速就做出了回应——<br /><br />当场给了王守仁一记响亮的耳光。<br /><br />造孽啊!<br /><br />我都生出来个什么样的儿子?<br /><br />一世英名,千年世家,就要毁在这小子的手里了!!”<br /><br />听见顾知书学王华的语气,发出痛心疾首的哀嚎,所有听众都乐开了花!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