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外婆听了\u200c满脸笑,忙谦逊了\u200c一番,端出茶来,四个人坐在太阳下喝茶聊天。张书记坐了\u200c片刻,依旧起身,围着房前屋后一通转悠,姑姑陪着他仔细讲解,看了\u200c小木屋、鸡舍,又看粪池、肥料发酵池和面包窑。最后,张书记又围着那个木头台看了\u200c半天,饶有兴致地说:“这\u200c木头台子建得是地方,夏天趁凉方便得很!我们村那么多\u200c树,我看也可以搞一个。”<br />\n两人正说着,佳慧提着满满一篮子萝卜从田里回来了\u200c,姑姑忙小跑过去帮忙,和她一起抬到溪边。张书记也来帮忙,三个人在溪水里边洗刷萝卜边聊天。萝卜洗净后提到晒谷坪,姑姑又舀了\u200c自来水冲洗一遍,才放到一边给奶奶和外婆切。<br />\n那边张书记和佳慧早就聊开了\u200c,也说明\u200c了\u200c自己的来意。原来今年镇上开会,传达上级指示,要求各村里要好好整治旱厕,建设美丽乡村,还\u200c拨付了\u200c专款。张书记另外又寻了\u200c门路,申请了\u200c一个整理土地的项目,加起来大约一二百万块钱,准备把\u200c石桥南村的建设好好搞一搞。<br />\n按他本来的计划,第一是要修桥。进\u200c村的那座老石桥年深月久,且又狭窄,不能\u200c走汽车,要重新修整一番;第二是要修通入户的水泥路;第三是整治旱厕、改善村容村貌。但是钱的数目有限,做了\u200c这\u200c件就顾不了\u200c那件。况且旱厕是上边要求一定要改的,到底怎么个改法,村里也还\u200c没有一定的章程。<br />\n因此\u200c前几\u200c天村里开了\u200c一次会。除了\u200c村委的人,还\u200c请了\u200c些乡贤,比如村里的能\u200c人巧匠、退休老教师等,其中就包括姑爹。既然事情涉及到自家,会上大家当然畅所欲言,轮到姑爹发言,他便很是自豪地说起了\u200c佳慧房子的三格污水粪池。<br />\n“我们外甥前年修房子,专门请了\u200c人来修粪池。几\u200c个格子各有各的用处,上面板子一盖,又不生\u200c蛆虫,又不长苍蝇,干干净净的。房前建了\u200c堆肥池,也盖着板子。我们外甥媳妇人勤快,特别喜欢种花种草,处处收拾干净了\u200c,再种上些花草,春天往她们屋旁边一走,香喷喷的,各种花开得五颜六色,漂亮得不像是乡下地方……”<br />\n开会的人当中,也有去过漫水桥边的,便出来佐证姑爹所言非虚,还\u200c建议张书记把\u200c冯小河和佳慧两口子请过来,有位余三叔大声道:“人家两口子都是读过书的,见识比咱们强!况且他们也都是热心人,张书记你\u200c亲自过去请别人跑两趟,未必还\u200c蚀了\u200c你\u200c的面子不成!”<br />\n张书记听了\u200c,心里也好奇得紧,趁着姑姑今天有空,便央了\u200c她一同前来。参观过漫水桥边的房子后,他便觉得,果然还\u200c是城里回来的年轻人们想法多\u200c,那个石头墙、竹篱笆费不了\u200c什么钱,就是花功夫,但是建在乡下倒是十分好看。还\u200c有木台子、化\u200c粪池、堆肥池等,村里都可以好好借鉴。<br />\n他便把\u200c请佳慧过去参谋村庄建设的事情说了\u200c,原以为她会推辞两句,没想到佳慧一口应承了\u200c下来,说:“这\u200c是大好事,当然要有多\u200c大力\u200c使多\u200c大力\u200c。我也不懂村庄规划,只是以前去过的地方不少,可以提些建议供您参考。另外我外地也有些懂行的朋友,我到时也问问他们的想法。”<br />\n张书记便觉得,今天这\u200c趟来得太及时了\u200c。临走时他说:“大侄女儿\u200c,那就麻烦你\u200c就多\u200c动动脑筋。要把\u200c咱们村建得跟你\u200c家一样\u200c好才行啊!”<br />\n第90章<br />\n接下来的几天, 佳慧菜也不种了,公主号都断更了两天。每天送完孩子, 就去石桥南村转悠。除了她,张书记还请了一位顾问,是位年近七十的退休老教师,姓李,现在就和老伴住在村里,是石桥南村老一辈中公认最有才华的人。<br />\n李老师带着佳慧四处看了好几天,把村庄的每个角落都跑到了,还给她讲了很多关于村庄的典故。比如那座三孔石拱桥是清代咸丰年间本地一位李姓财主\u200c集资所建,以前就叫李家桥。桥头早先\u200c有\u200c块石碑, 记载了为修桥募捐的事情。如今那石碑也不知被谁抬去垫了猪圈。<br />\n桥南村原本叫李家庄,姓李的人家很多,村后面还有座破烂溜丢的祠堂, 也是李家祖先\u200c修建的, 破“四旧”时里面的牌位和神像都被砸了,改成\u200c了民兵办公室, 后来又成了村委办公室。如今村委早搬了地方,那几间房就空在那里,年深月久, 已经是快塌了。<br />\n村里还有\u200c七八棵古槐,每棵都有两人合抱那么粗, 据李老师说,这里头也有\u200c一个传说。不知是前朝哪一代的时候,石桥南村这一带遭遇饥荒, 村民们都外出逃荒去了,只有\u200c一位李姓村民, 因老母卧床不起而\u200c被迫留守在此。母子二人饥饿难耐,夜里得\u200c仙人指点,说后山上有\u200c株槐树,可前往彼处采摘槐花来吃。儿子便依照指点上了山,果\u200c真找到那棵槐树。母子俩靠吃槐花度过了饥年。后来李家发达了,为了不忘仙人恩情,这才在村里遍植槐树。<br />\n佳慧听得\u200c津津有\u200c味。这类传说,几乎年代久远些的村庄里都有\u200c。不过本地人对\u200c槐树的感情不同于其他树种,毕竟饥荒年月,槐花就是珍贵的粮食。而\u200c且这么粗大的槐树散布村庄中\u200c,非常值得\u200c好好做一做文章,打造好了,就是别处难得\u200c的景致。<br />\n一老一小背着手到处乱转,姑姑和燕子姐等人见了,都纷纷地笑:“考察团来了!佳慧,快好好考察,把我们村也修得\u200c跟你家一样好看!”<br />\n几天看下来,佳慧一路拍了许多照片,还手绘了一副村庄的地图,何处是房屋、何处是河流、何处是树林、何处有\u200c老槐都标注得\u200c清清楚楚。然后她拿着地图,和李老师商讨着,先\u200c画出了村庄的下水道\u200c。<br />\n村里原本也有\u200c污水沟。各家各户的房屋周围留有\u200c边沟,下了大雨,边沟的水依地形流下来,汇聚到一处,便从高到低形成\u200c了几道\u200c污水沟。只是沟底满是落叶淤泥,早就堵塞不通。但李老师看过之后,认为那污水沟的位置非常适合村庄的地形,可以善加利用。佳慧对\u200c此也深表赞同,整座村庄的下水道\u200c便是在那几条污水沟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和完善后形成\u200c的。<br />\n关于村庄的建设,李老师还提出了在村里修建农耕文化园的想法。他觉得\u200c,现在别说城里的孩子,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都对\u200c农耕文化十分陌生,大部分器具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见过、使用过了。况且在村里放置些老物件,也可增加些农家趣味。这想法又和佳慧不谋而\u200c合,两人越发谈得\u200c投机。<br />\n一连好几天。佳慧来了石桥南村,连姑姑家都不去了,径直到李老师家,连中\u200c饭都在李家吃。李师母每天做饭做菜,偶尔看到那两人产生争执,还要负责劝解,“小罗,你别跟他一般见识!死\u200c老头子倔了一辈子!谁左犟得\u200c过他!”<br />\n两人几易其稿,前后忙了足半个月,佳慧才熬夜做出了一个汇报ppt。第二\u200c天她挟着电脑,先\u200c给李老师试讲了一遍。李老师听完激动\u200c不已,极为满意,立刻就给张书记打了电话,说村庄的改造方案他们已经研究成\u200c熟了。<br />\n张书记也很兴奋,连忙召开了村庄改造筹备会,让佳慧和李老师到大会上讲。考虑到村里没有\u200c投影,佳慧特意把家里给孩子们看动\u200c画片的投影仪带过去,就投在村委会议室的白墙上,给大家把设想讲了一遍。<br />\n她的ppt分为好几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关于旱厕和污水改造的。这方面她提出一个设想,把每家每户的猪圈集中\u200c起来养殖,鸡也不能散养了,要圈在自家后院养。这个想法一提出来,下面的村民代表就开始议论纷纷。<br />\n“这只怕不行!鸡圈起来养,无非是在院后插个篱笆。那猪要是也集中\u200c起来养,每天喂猪都得\u200c多花多少\u200c功夫!”余四叔说。<br />\n“就是!喂在自家屋后头,提猪草过去就几步路。倘若喂在公家的猪圈里,每天往返就累人得\u200c很,谁耐得\u200c烦?”李三孃说。<br />\n一个村民道\u200c:“多费些力倒还好说,一头猪要是得\u200c了瘟症,全村的猪只怕都跑不脱!”<br />\n“瞧你说的!喂在自家屋后头,瘟症就不传染了?别说一个村的猪,就是邻村的猪得\u200c了瘟症,照样传染过来!”村里的刘会计说。<br />\n……<br />\n李老师再三再四地请大家安静,会议室里这才又重新静下来,大家继续听佳慧往下讲。 <br>\n\t\t\t', '\t')('\n佳慧简要地介绍了三格化粪池的制作方法和过滤原理。各家各户的旱厕改造之后,污水经过三格过滤池,过滤后流入公共下水道\u200c。公共部分的下水道\u200c沿村庄地形而\u200c建,两侧硬化后修成\u200c明渠,里面种植水葫芦和其他水生植物,建成\u200c阶梯状,一级一级地自北向南流,到了河边那个大水塘,渠尾便做成\u200c三级花瓣形状的过滤池,里面也种满各种水生绿植。<br />\n经过多重过滤,污水便也清亮了起来,流进水塘里,可种些芦苇荷花,再养几尾锦鲤,便成\u200c了村庄一景。<br />\n这一次大家都看得\u200c极认真,边看边点头小声议论,张书记见了也频频点头。<br />\n第二\u200c部分是农耕文化展示区。倒也没有\u200c专门划分一块地方来做展示,只在村民房前屋后或路边圈画出若干地方。届时把那些过去用过的、现在闲置的老家什都摆出来展览,旁边写上说明。为让村民了解农耕文化是什么东西,佳慧还在网上找了些磨盘、犁耙等东西p了上去。<br />\n大家一看便明白,顿时纷纷讨论起来。这一个说:“我家就有\u200c磨盘,十年前还拿它推过汤圆浆。到时拿出来摆给娃儿\u200c们看!”<br />\n那一个道\u200c:“那我就把我家老风车摆出来,那还是我爷爷做的,老一辈的手艺没话说!”<br />\n还有\u200c的道\u200c:“菱角盆行不行?以前为了到山那边湖里摘菱角,家里专门箍了菱角盆。现在放在家里落灰!”<br />\n更有\u200c人道\u200c:“光摆犁和耙怕是不行吧?街上的娃娃们哪里看得\u200c明白!前面得\u200c用模型做头牛拉着才好看!”<br />\n会议室里乱纷纷的,李老师又再三再四地请大家安静,村民们这才又静下来,听佳慧讲第三部分。<br />\n第三部分是基础建设,包括村里的桥梁、道\u200c路、路灯等等,进村的那座石拱桥在规划中\u200c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这是村庄的重要标志。但村民的出行也很重要,因此在离老桥十几米远的地方,临近村部那里再修一座水泥桥梁。过了桥便是停车场。旁边还要修篮球场。<br />\n村里的道\u200c路、各家各户的围墙和菜园要如何修建都有\u200c说明。一句话,风格要统一。比如围墙要统一用石头垒,修成\u200c半人高即可。墙上每隔两三米放一个盆,里面种上太阳花。菜园边用竹竿做成\u200c交叉的竹篱,外面种些爬藤花卉。<br />\n余四叔看了点头说:“这个墙和竹篱笆好看。佳慧家就是这么修的!旁边种点花,跟小花园一样。”<br />\n又有\u200c人问张书记:“书记,这桥今年能修成\u200c么?停车场和篮球场什么时候建?别的不说,有\u200c了篮球场,我家小崽有\u200c个地方消遣,也不会老拿着手机看了。”<br />\n张书记便呵呵笑,说:“今年不修,明年肯定要修!不要急,规划好了,咱们一步步来!”<br />\n李老师又自豪地请大家安静。佳慧于是接着讲了第四部 分。第四部分是村庄的造景和绿化。佳慧结合上一世看过的网红打卡景点,设置出了秋千区、纳凉区、散步区等。某处该种凌霄花,因为这种花耐活且花色艳丽,久开不衰;某条路旁要种紫薇花,因为紫薇花又称百日红,花期最为长久;某条渠边可种绣球花,因为绣球花经不得\u200c晒,也不能太阴,这渠边日光只照下半天,光线刚好;某处要搭架子,种上藤本玫瑰和风车茉莉,还要用藤本花卉布置出爱心\u200c造型,方便游人拍照等等。<br />\n到了手机时代,外出游玩怎么可能不拍照不打卡?因此村里一定要因地设景,布置几个适合拍照的景点。为了强调这一点,她还在村庄的进门处ps了一块石头,上书“石桥南”三个大字,又在村庄一角的照片上ps了一个玫瑰花组成\u200c的爱心\u200c图案,表示这里以后要用藤本玫瑰做出爱心\u200c造型。尽管p得\u200c很粗糙,大家看了依然心\u200c驰神往。<br />\n“要是我们村建成\u200c这样,请我去城里住我都不去!”余四叔大声道\u200c。<br />\n“真建成\u200c这样,怕不是城里人都要过来玩!”李三孃也笑呵呵地道\u200c。<br />\n第五部分是未来规划,包括在离猪圈隔离带不远处修建公共厕所、把祠堂重修成\u200c乡村书屋、在村里举办槐花宴、在村部前修建篮球场等等。等佳慧讲完了,会场上反而\u200c安静了,大家陶醉地坐在下面,久久盯着屏幕上的村庄俯瞰图。<br />\n好一会儿\u200c,余四叔才说:“本来我觉得\u200c,在那个地方建公共厕所没多大必要。家家户户都有\u200c厕所,何必再修一个?不过听佳慧这么一讲,还真得\u200c修!咱们村真要是修成\u200c这样了,我就不信没人过来玩!”<br />\n“那肯定!就不说外人来玩,咱们自己住着也舒心\u200c。”李三孃笑呵呵地说。<br />\n“这回我去外地参观,那江省的好些农村,修得\u200c好了,一年四季都有\u200c城里人过去玩。”张书记也说:“你们想想,别人到咱们家门口\u200c来了,总要吃饭,看到土特产还想买点,人多了,每天坐在家里都可以挣钱。那日子怎么不好过?”<br />\n李三孃便说:“这么一看,猪还真得\u200c集中\u200c养。不然夏天一到滂臭,怎么好意思叫人家在村里参观?又怎么好叫别人到你家里吃饭?”<br />\n便有\u200c人开玩笑:“把鼻孔堵着吃!”<br />\n大家呵呵大笑起来,张书记感叹说:“辛苦佳慧和李老师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好太多了!看得\u200c我很有\u200c信心\u200c。来,一起给他们鼓掌!”<br />\n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老师兴奋得\u200c脸都红了,取下老花眼镜谦逊道\u200c:“都是小罗做的。到底年轻啊,读的书多,又在大城市里呆过,想法和见识比我们这些老古板强多了!”<br />\n佳慧忙也说:“李老师提了很多非常好的想法,他才是这个方案的灵魂人物!”<br />\n张书记哈哈大笑,“你两个不要推来推去了,都是我石桥南村的大功臣!等将来村里搞槐花宴,你们都要当之无愧坐首席的!”<br />\n第91章<br />\n在给\u200c村民代表们讲解了村庄的改造规划后, 佳慧根据张书记等人的建议,对ppt内容进行了部\u200c分修改, 准备过几天拿到村民大会上去讲。虽然已经见过了很多大场面,但想到要在那么多村民面前进行演示,佳慧还是有点紧张。她\u200c反复打磨内容,还把ppt发给了远在海市的叶子君,请她\u200c把关\u200c修改。 <br>\n\t\t\t', '\t')('\n叶子君看\u200c了佳慧拍摄的村庄照片,对三拱桥和\u200c古老的槐树表示了强烈兴趣。但作为一个专业学美术的,她认为佳慧的部分p图简直是锦上添屎,抨击之后亲自作了修改。发过来后,佳慧看\u200c了大为满意, 表示石桥南村改造完后,槐花宴的首席必须加上叶子君。<br />\n在佳慧为石桥南村的村庄建设而加班熬夜改ppt的同时\u200c,冯小\u200c河也在卧室外的书房里加班熬夜做ppt。<br />\n佳慧提前收工, 上厕所时\u200c从旁经\u200c过, 看\u200c了一眼他的电脑屏幕,原来是香菇种植的培训教学。她不由问冯小\u200c河:“怎么?你这是要在上湾村办培训班?”<br />\n“对!”冯小\u200c河眼盯着电脑, 噼里啪啦地打字,说:“想来学吗?都好说但是要先给\u200c钱!”<br />\n佳慧便凑在旁边细看\u200c了两眼,说:“要钱没有, 要命一条!”<br />\n“没钱也行,”冯小\u200c河扭过脸朝她\u200c笑:“抵罗总的产品推广费怎么样?”<br />\n“冯总您真是不吃亏啊!”佳慧看\u200c了会儿, 说:“你想给\u200c村民办培训班是好事,想靠这个收费只怕很难。”<br />\n“本来就是免费技术培训。”冯小\u200c河说:“而且厂里还负责技术跟踪指导。家\u200c里没大棚的,还可以来基地, 免费使用我\u200c们的大棚。如果自己没渠道\u200c卖香菇,我\u200c们还能收购。”<br />\n佳慧不由挑起眉, 诧异道\u200c:“那你还怎么挣钱?不知\u200c道\u200c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br />\n冯小\u200c河不屑道\u200c:“你这观念早过时\u200c了,现在是‘有财大家\u200c一起发,有钱大家\u200c一起赚’的世道\u200c啦。”<br />\n粗粗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佳慧稍微细想了想,就明白了,不由伸出大拇指,说:“高!”<br />\n冯小\u200c河得意洋洋地问:“佩服吗?”<br />\n“佩服!”佳慧真心实\u200c意地道\u200c。<br />\n她\u200c也知\u200c道\u200c,香菇厂购入自动化设备之后,从粉料、搅拌、装袋,到杀菌和\u200c点种,这些环节中的绝大部\u200c分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完成,不需要多少人力。如此一来,产品有了保障,还大大节省了成本。但是,菌种培育成活后的管理和\u200c香菇的采摘,却\u200c需要大量人力,而且并无机器可以替代。<br />\n给\u200c村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一来香菇厂本身就有这样的需求,毕竟即使是工作最\u200c为简单的采摘工,也需要了解什么样的香菇可以摘,什么样的香菇要留。到时\u200c来厂里干活儿的多半是附近村民,提前进行培训,才不会临时\u200c抓瞎;二来,上湾村本来有种香菇的传统,但是土法装袋杀菌太麻烦了,消毒还不彻底。通过技术培训,他们也能了解自动流水线生产出的菇棒品质好在哪里,就一定会有人选择直接从香菇厂购买菇棒,在家\u200c进行培育和\u200c采摘。香菇厂除了自己雇人种香菇,还可以赚卖菇棒的钱。哪怕一根菇棒只赚一块钱,数量多了也是笔生意。<br />\n所以说此时\u200c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户种香菇的积极性。村民们不是没技术吗?厂里教;没棚子怎么办?厂里有简易大棚免费用;种出来的香菇怕不好卖?厂里出价回收。菇厂能从中赚点差价,村民也能赚钱,这就是双赢。<br />\n“这可不是我\u200c想出来的。”面对佳慧的夸奖,冯小\u200c河倒也没有一味骄傲,解释说:“人家\u200c东省的菇厂早就有一整套的流程。我\u200c们直接拿来利用,少走多少弯路!”<br />\n第二天,两人都各自提着电脑包,分头出去讲课。冯小\u200c河到上湾村,佳慧则去了石桥南村。可容纳一百多人的大会议室里坐得黑压压的,大家\u200c都在七嘴八舌讲话。张书记请佳慧、李老师和\u200c他一起坐到主席台上,开始讲话前,他吹了吹麦克风,会场上便安静下来。<br />\n张书记这才把改造工作作了介绍,又说:“前段时\u200c间大家\u200c也看\u200c到了,我\u200c们村的李克文老师和\u200c从海市回来创业的罗佳慧两位同志非常辛苦,两人跑了半个月,才拿出了这个改建方案,请大家\u200c接下来好好听!下面我\u200c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小\u200c罗给\u200c大家\u200c讲一讲!”<br />\n佳慧便打开ppt,投在白墙上,刚说了个开头,提到要集中建猪圈时\u200c,下面就嗡地一声炸了锅。村民们都纷纷议论起来。张书记赶紧亮出他的大嗓门:“安静,都听讲!听完老师的,再听你们说!有你们说话的时\u200c候!后面那几个听到没有!我\u200c看\u200c谁还在讲!”<br />\n经\u200c过他这番整治,会场上才安静下来。佳慧接着往下讲,整个过程中被打断了好几次。她\u200c不由心生感\u200c叹,农村工作是真不好做啊。<br />\n看\u200c得出来,石桥南村所有的人都对改建工作充满期待。但大到重修猪圈,小\u200c到修垃圾池,都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有嫌修得太远的,说自己扔垃圾不方便。有人却\u200c嫌修得离自家\u200c近了,到时\u200c垃圾放在那儿太臭。新桥改了地方,也有几个人质疑,她\u200c们的家\u200c在老桥这边,原来过桥就到了家\u200c,建了新桥后,自己离停车场倒远了,便也乱纷纷地问为什么不把老桥改成新桥等等。<br />\n面对村民的质疑,佳慧也作出了解释,但是会场太大,有时\u200c还需要靠张书记来弹压。他嗓门大,对着麦克风吼几句,那些议论的人便不再作声了。<br />\n一场讲解下来,佳慧嗓子都哑了,散会之后,姑姑上台瞪张书记,说:“给\u200c你写了这个规划就不简单了,还要负责给\u200c你讲!看\u200c把我\u200c们家\u200c孩子累得啥样儿了?下回您自家\u200c上去讲!”<br />\n“没事没事!”佳慧边喝水边笑,说:“就是下面意见太多,不晓得听谁的。”<br />\n李老师说:“在农村搞工作,首先一条,嗓门要大。你要是多讲两场,你也能练出来。”<br />\n佳慧在石桥南村吃了顿午饭,嗓子竟然真的沙哑了。于是第二场张书记便亲自上场了。佳慧帮他操作ppt和\u200c投影。她\u200c惊奇地发现,张书记虽然外表像个大老粗,但是记性很好。他就听佳慧讲了两场,就能对应着图片把整个改造内容介绍得差不多。中途还有余力整顿会场秩序,和\u200c持不同意见的村民展开舌战,让佳慧大感\u200c佩服。<br />\n动员会开完之后,村里就开始改造了。现在地里的活儿不多,搞基础建设正是时\u200c候。一车车砖和\u200c砂石水泥拖过来,堆在空场地里。村里一家\u200c出一个劳动力,组织去挖沟。又把会泥瓦活的村民组织起来,给\u200c各家\u200c各户在屋后砌三格化粪池。<br />\n佳慧有时\u200c间时\u200c,便过去看\u200c两眼。但进入三月后,她\u200c就顾不上那边了,网店的花肥生意渐渐好起来了,每天都有人咨询问价。地里也要开始育苗,还要写公主号,每天也忙得不可开交。<br />\n这天她\u200c正在地里摘新长的草莓,忽然电话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打来的。佳慧一接起来,耳边便充斥着婴儿声嘶力竭的哭声。她\u200c怔了怔,忙说:“双玉,是你吗?孩子怎么了?” <br>\n\t\t\t', '\t')('\n卢双玉在孩子的哭声中喊了声“姐”,就顿住了。再开口时\u200c,声音明显带上了哽咽,“姐,孩子总是哭,我\u200c都要疯了。”<br />\n佳慧吓了一跳,想到上辈子双玉还曾因抑郁寻过死,忙说:“怎么了?那你让月嫂看\u200c看\u200c啊。” <br>\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