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朱允熥心中一震,恍然间竟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br /><br />他这段时间一直在思索自己登基之后该实行的国策,该做哪些事情而烦恼。<br /><br />大致的想法和蓝图,朱允熥早已烂熟于胸。<br /><br />但具体的步骤和措施,先做哪些,再做哪些,却感觉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处下手。<br /><br />在与老朱写信沟通时,他亦曾提及过此事。<br /><br />只是也不好说得太明白,免得老朱以为他是担负不起大明江山的千钧重担,为他过分担忧。<br /><br />此际听顾盼君这么一说,朱允熥突然明白过来。<br /><br />对啊!<br /><br />自己要做的,其实就是这两件事。<br /><br />只要做到有兵有钱,对外战无不胜,对内国库充盈,他想要进行改革,谁又挡得了?<br /><br />老朱不是早就提醒过吗?<br /><br />对外扩张,以此来转移内部的矛盾。<br /><br />纵观历史,只要在对外战争中能获胜,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br /><br />汉武帝最大的功绩,不就是北击匈奴吗?<br /><br />不足之处,则是将国库都打空了。<br /><br />李世民能成千古一帝,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以雷霆手段解决了北方的边患。<br /><br />而且是以极小的代价,在没有耗损大唐太多的国力的前提下。<br /><br />大明对外征战,战无不胜。<br /><br />当年李靖从阴山小道,以三千骑兵突袭突厥王庭,击溃突厥数十万大军,自此奠定了大唐初期的繁华。<br /><br />试想,若是突厥没有平定,大唐一直困于与突厥的战争中,连绵不断,若没有辉煌的战绩,那还有个屁的盛唐啊!<br /><br />宋朝就更不用说了。<br /><br />便是历史上的明朝,也是既败于财政,也败于边患。<br /><br />自己如今手握当今天下最强大的军队,又掌握着大明银行,首先该怎么做,不是很显然的事情吗?<br /><br />又何必畏手畏脚,踌躇不前?<br /><br />须知朱棣五征漠北,都没有得全功。<br /><br />可自己轻飘飘的随意一战,便平了北元。<br /><br />这对大明而言,影响是何等之大?<br /><br />要知道后世的大明,可是被北方游牧部落搞得始终难以安宁。<br /><br />到最后加征三饷,不还是为了边防吗?<br /><br />他还未登基,就已经解决了这个对大明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br /><br />只不过,打得太轻松,太容易了,以致于大家的反响没有那么激烈。<br /><br />这大概就是“善战者无赫赫战功”了。<br /><br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对外征战能不断胜利,对内的改革就不是问题。<br /><br />“朕明白了,谢谢皇后。”朱允熥心中突然升起豪情万丈,吩咐道:“摆驾御书房。”<br /><br />“即刻召在京三品以上官员,勋贵宗亲,并各部堂官,侍郎,入宫议事。”<br /><br />旁边的太监连忙领命。<br /><br />圣旨很快下达。<br /><br />官员们接旨的时候,皆是吃了一惊。<br /><br />一般而言,皇帝大婚,都会罢朝三日。<br /><br />毕竟新婚燕尔,也要多多温存一番。<br /><br />没想到,当今天子,竟如此勤政。<br /><br />很快,官员们便陆陆续续赶来,皆站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在御书房外等候。<br /><br />房内,朱允熥正在命几名翰林,草拟圣旨。<br /><br />御书房外,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br /><br />“陛下此时让我们赶来宫内,却不知究竟有何事啊?”<br /><br />“谁知道呢?不过陛下自当储君时,便锐意变革,如今登临大位,恐怕是要励精图治了吧。”<br /><br />“一朝天子一朝臣,陛下既已登基,朝中的官员,也该换一批新面孔了。”<br /><br />“这么快吗?陛下昨日才举办的登基大典啊!”<br /><br />许多人深感不安。<br /><br />新皇登基,重新调整朝廷的官员职位,这是惯例。<br /><br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br /><br />不过,大多数也会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段。<br /><br />至少会有一两个月光景。<br /><br />官员可以趁这段时间,四处活动,打探消息。<br /><br />若能谋进,自然更好。<br /><br />否则,便退而求保位。<br /><br />实在不行,平安落下,体体面面的告老还乡,那也勉强能接受。<br /><br />似今日这般,连半点风声都没有,骤然召来议事,大臣们无论是谁,心里都有几分不安。<br /><br />“让勋贵宗亲都赶来,怕不是要宣布出海令了吧?”<br /><br />有人这样猜疑道。<br /><br />出海之事,已然传了很久。<br /><br />大家估摸着也该实行了。<br /><br />“但愿是吧。”有人接言道:“只怕还有不测风云啊。”<br /><br />对于出海,朝堂上下已达到了一致。<br /><br />无人再反对。<br /><br />只不过,具体采取哪种方式,仍有不同的意见。<br /><br />但此事终究是朱允熥一言而定。<br /><br />……<br /><br />他们的猜测并没有持续多久。<br /><br />很快,朱允熥便传旨召人进入御书房。<br /><br />首先进去的是杨荣、杨士奇、姚广孝、夏原吉以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尚书王佐。<br /><br />几人见礼之后,朱允熥便道:“皇爷爷曾经有言,本朝再不设丞相之职,后世有敢言立丞相者,立斩不赦。”<br /><br />“自此之后,六部便直接向皇帝禀报。”<br /><br />“皇爷爷勤政,国家大事,从不懈怠。”<br /><br />“但自朕担任储君监国时起,便先后新成立了邮传部,法部,税务司。”<br /><br />“再加上职权极重的大明制造局,大明科学院,大明银行,大明日报等。”<br /><br />“时至今日,咱大明早已不止是六部了。”<br /><br />“朕要锐意革新,将来说不得还要新设更多的部门。”<br /><br />“这么多的部门,事务繁重,朕一人难以处理。”<br /><br />“朕决定,自即日起,设政务处,协助朕处理国家事务。”<br /><br />“凡国家政务,除军国大事外,皆由政务处处置。”<br /><br />“若有军国大事,需地方官员或各部委协调的,亦由政务处牵头。”<br /><br />“朕若有旨意,政务处依旨意而行。”<br /><br />“朕若无旨,政务处自行决断。”<br /><br />“你们几个,德才兼备,都是朕所器重之人。”<br /><br />“詹徽、王佐,你二人更是朝中的老人。”<br /><br />“首批进入政务处的人,便是你们六个了。”<br /><br />“政务大臣,总领百官,授一品衔,自即日起上任。”<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这是朱允熥首先要进行的第一项改革。<br /><br />权力从来不会出现空白。<br /><br />丞相制度持续千年,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br /><br />废了丞相,仍然有内阁。<br /><br />废了内阁,还有军机处。<br /><br />说白了,大明王朝的疆域如此之大,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计其数。<br /><br />仅凭皇帝一人,累死也处理不完。<br /><br />必须要授权让别人协助。<br /><br />他之前让通政司将收来的奏章编制成简略的报文,固然是一个办法。<br /><br />但那也只是节约他看奏章的时间。<br /><br />事情还是要人去办的。<br /><br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人去监督,去持续跟进。<br /><br />如果无人监督处理,便极有可能出现他做了批示处理,下面的人根本不办的情况。<br /><br />何况大明的工业化正在快步推进中。<br /><br />各项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br /><br />相比封建农业国家采取无为而治,能不管便尽量不管的治国之策,工业国家却是万万也行不通。<br /><br />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只会越来越深入,也会越来越复杂。<br /><br />需要处理的事务,将增加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br /><br />设置政务处,就很有必要了。<br /><br />不过,为了防止政务处的权力过大,朱允熥也早就做了限制。<br /><br />首先,就是一旦有他的圣旨,政务处便只能跪受听旨,不能自行处理。<br /><br />从这一点上说,政务处更像是清朝的军机处,而不是大明的内阁。<br /><br />只有在他没有下达圣旨的时候,政务处才能自行处置。<br /><br />其次,相较之军机处能处理这军国大事,政务处的这项权力,也被朱允熥给限制了。<br /><br />只有协调军国大事的权力。<br /><br />简而言之,就是国家进行对外战争的时候,有些事情,会需要地方官府配合,协调,这时候,政务处才能介入,重要工作也就是帮助军队处理一些地方事务。<br /><br />类似的还有征兵,安排退伍的士兵等等。<br /><br />政务处既不能指挥军队,也不能任免军队的将领。<br /><br />再加上政务处不是像丞相一样,一人独揽,而是多人共同商量决定,权力也就得了更多的制衡。<br /><br />为此,朱允熥还特意将詹徽,王佐这两位老臣也安排进了政务处。<br /><br />一则是安定朝廷老臣的心,免得他们担心新天子上任,将原来的官员都给换了,因此而无心工作。<br /><br />二来嘛,经过之前的事,朱允熥也慢慢意识,朝廷官员必须有不同的派别。<br /><br />若官员们都是一派,大家团结一心,那他这个皇帝就很容易被架空。<br /><br />詹徽,王佐在政务处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br /><br />他们与杨荣,杨士奇等人,明显不是一个派别。<br /><br />至于品阶,朱允熥倒是很大方的直接给了他们一品官职。<br /><br />既然让政务处总领百官,处置政务,那无论给他们多小的官职,他们都会成为举足轻重的朝堂大臣。<br /><br />用不着玩什么位卑而职重的游戏。<br /><br />另一方面则是,朱允熥很真切的感到,当了皇帝之后,就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和大臣们有了天然的隔阂。<br /><br />他不能再和大臣们打成一片。<br /><br />就好像是前世的班主任和学生的隔阂一样。<br /><br />学生终究是学生,老师始终是老师。<br /><br />帝王和臣子之间的隔阂,比老师和学生之间还深得多。<br /><br />这种隔阂既能维护帝王的威严,但又因为距离感的存在,让帝王难以真正深入掌控大臣。<br /><br />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必要培养几个领头的大臣。<br /><br />就好像班主任要通过培养班长和班干部,来深入了解学生一样。<br /><br />大臣之间没有臣子与帝王的隔阂,更方便商量事情。<br /><br />但又绝不能让某一个大臣成了众多大臣的“头”。<br /><br />那样的话,对皇权将是严重的威胁。<br /><br />千年以来,相权和皇权争端不断,皆是如此。<br /><br />六人闻言,皆是大吃了一惊。<br /><br />旋即都慌忙跪了下去:“臣等谢陛下天恩。”<br /><br />朱允熥点了点,道:“诸位领了政务处的差事,还望以后好生实心办事,莫负朕望。”<br /><br />“臣等必殚精竭虑,誓死报效陛下!”六人再度磕首。<br /><br />朱允熥挥了挥手,道:“都起来吧。”<br /><br />“谢陛下!”<br /><br />待六人起来后,朱允熥又道:“政务处既设,朝堂各部也皆调整了。”<br /><br />“自即日起,大明制造局入京办事,改为大明朝廷资产部,专门负责管理由朝廷出钱投资的工厂,公司。”<br /><br />“往后大型工厂,公司的主官,由朝廷资产部向吏部推荐,经吏部考核后,报政务处商议,再报请朕下旨任命。”<br /><br />“朝廷另外设立工业和制造部,负责监管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工厂,公司,并指导大明的工业发展方向。”<br /><br />“另设舆论部,监管全国的舆论导向,文化宣传等,《大明日报》由舆论部管理。”<br /><br />“大明银行,税务司,邮传部,自即日起,皆划归政务处管理。”<br /><br />……<br /><br />朱允熥宣布了一系列的调整方案。<br /><br />大明制造局变成了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大明国有资产的部门。<br /><br />时至今日,大明制造局投资工厂,公司,已经有了一大堆。<br /><br />也到了必须要变革的时候。<br /><br />而工业和制造部,则监管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工厂,公司,并给出明确的指导方展方向。<br /><br />其他的还有一系列的改革。<br /><br />让人目不睱接。<br /><br />各部门的职权,也有了调整。<br /><br />政务处的大臣,除了在一起议事办公外,还根据实际情况,每个人同时负责领着不同的部门。<br /><br />宣布完这些改革之后,朱允熥接着又道:“往后大明经济发展,各项事务将越来越多,治理亦越来越复杂。”<br /><br />“各行省分司而治,多头为政,不可持久。”<br /><br />“朕决意在各省设立巡抚,处置一省内的事务。”<br /><br />“为防其专权,各省另置一名巡按监督。”<br /><br />“你们好好议一议,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向朕荐举。”<br /><br />明初各省时没有巡抚管理的,而是由三司分治。<br /><br />即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承宣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司法。<br /><br />此前,朱允熥执政时,已经对按察使司进行了改革。<br /><br />在朝廷设置法部,各省,各府,各县亦皆分别设置相应机构。<br /><br />同时,按察使司统归刑部管理。<br /><br />但以这个时代的通讯条件,中央直辖的受限极大。<br /><br />很多事情,都是来不及禀报的。<br /><br />一来一回,耗时两三个月,边远地区甚至要三五个月。<br /><br />很多事情,若是真等上面来下令,黄花菜都凉了。<br /><br />只能由地方官处置。<br /><br />然而,自唐朝设节度使造成大祸之后,朝廷是极不愿在各行省设置主官的。<br /><br />可实际情况却又让朝廷不得不设。<br /><br />所以,明朝到了后面,仍然出现了总督和巡抚。<br /><br />清朝亦不例外。<br /><br />朱允熥很清楚这一点。<br /><br />何况,随着他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越来越深入,地方上的部门也会越设越多。<br /><br />若没有一个能总揽全局的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协调,只会导致一片混乱。<br /><br />闻言,几人皆是心中一凛。<br /><br />王佐拱手道:“陛下,在各行省设立巡抚和巡按,或许会使地方坐大,稍有不甚,即成割据之势,此事不得不防。”<br /><br />其他几人没有出言。<br /><br />但毫无疑问,大家都有这样的担扰。<br /><br />其实,他们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br /><br />所谓天高皇帝远。<br /><br />如果掌握一省大权的主官若是生出异心,无疑会给中央王朝带来极大的隐患。<br /><br />“朕心里有数。”朱允熥道:“巡抚只掌政务,不管军务。设巡按以制约巡抚。地方各级官员,任由史部考核,选任。”<br /><br />“巡抚和巡按,皆只有弹劾,举荐之责,无任命之权。”<br /><br />“如都按察使司,受刑部和地方巡抚双重管理。”<br /><br />“另外,都指挥使司不归巡抚和巡按所管,军国大事,巡抚和巡按皆不参与,一如你们政务处。”<br /><br />朱允熥心中早有成竹。<br /><br />他只打算设巡抚和巡抚,都是政务官,却不打算设总管军政的总督。<br /><br />军政大权一把抓,地方官就很容易脱离朝廷的控制。<br /><br />清朝到了后面,实际上,那些总督已经不听朝廷的号令了。<br /><br />要不然,也不会有“东南互保”这样的事情发生。<br /><br />到了后面,各省更是纷纷宣布独立。<br /><br />清朝戏剧性的一夜崩溃。<br /><br />大明可以有巡抚巡按,主管一省的政务,但不能有军政一把抓的总督。<br /><br />当然,边远地区新设的行省,比如草原上新设的行省,可以例外。<br /><br />那些地方还不是很稳,只能军政一体,往后稳定了,再分设。<br /><br />几人闻言,这才稍稍放心。<br /><br />只要巡抚和巡按不掌兵权,那便不容易形成地方割据。<br /><br />何况,各级官员还都是吏部委派。<br /><br />“既是如此,臣便放心了。”王佐退了下去。<br /><br />朱允熥又道:“另外,令都察院派出御史,轮流去地方都察,若有不法事宜,即行上奏,一经查实,严惩不贷。”<br /><br />“臣等领旨。”几人同时行礼应声。<br /><br />朱允熥挥了挥手,道:“你们先退下去吧。”<br /><br />“政务处今日便开始运作,办公地点,朕都帮你们选好了,就在宫里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br /><br />大明的皇宫,本就是前朝后宫的布局。<br /><br />前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br /><br />官员们上朝时,亦在这里进进出出。<br /><br />只不过,此前朝廷各机构都在外面办公。<br /><br />如今,朱允熥干脆让政务处到自己的身旁办公,也是为了便于掌控。<br /><br />政务处有什么不能决断的事情,立即便能向他请旨。<br /><br />反之,他对政务处的动作亦是一清二楚,必要的时候,可以随时下旨,阻止或改变政务处的决定。<br /><br />既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方便他掌控政务处。<br /><br />几人领旨谢恩,退了下去。<br /><br />太监便立即去外面,当着众臣的面,宣读了一遍设立政务处的圣旨。<br /><br />众臣接旨后,皆是一片哗然。<br /><br />大明朝堂的格局,到底是要变了。<br /><br />政务处设立,政务大臣主管朝政,往后又是一番新气象。<br /><br />就在他们以为今日之事已结束的时候,又有太监出来传旨,召魏国公徐辉祖,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定远侯王弼,舳舻侯朱寿等一众武将勋贵觐见。<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