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ziyunshux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n\t“咱与朱孙通信这么久,却忘了问他,究竟多大的年龄?”<br /><br />“他见识那么广,知识如此渊博,想来年龄应该不小了吧?”<br /><br />“不过也没关系,有志不在年高。”<br /><br />“就算年龄大一点,只要还能为朝廷出谋划策,那就没有问题。”<br /><br />“再说,年龄大,性子也更稳。”<br /><br />“那个逆孙身旁,就缺少一个年龄大,又稳重的人。”<br /><br />老朱喃喃自语地说着。<br /><br />对于朱允熥治国,他还是很满意的。<br /><br />至少有两项工作,朱允熥做得很好。<br /><br />第一,对外战争打赢了。<br /><br />大明平定了倭寇之乱,征服了倭国。<br /><br />又北上铲除了心腹之患——北元。<br /><br />在狼居胥山让草原各部落会盟,并迫使他们祭祀牺牲的中土将士,宣示了大明对草原的绝对主导权。<br /><br />大明北境未来几十年,从此可高枕无忧。<br /><br />第二,朝廷的财政非常充足,国库有钱,有粮!<br /><br />百姓总以为,只有寻常百姓才会为钱发愁。<br /><br />勋贵高官就不会了。<br /><br />至于皇帝,那更不可能。<br /><br />整个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又怎么可能为钱发愁呢?<br /><br />事实上,这个想法大错特错。<br /><br />几乎所有皇帝,都在为钱而愁。<br /><br />只不过,他们不是像寻常老百姓一样,为了自己吃饭的钱,治病的钱发愁……他们愁的是国家财政的开支。<br /><br />老朱在位几十年,从一开始的打天下,到后来的治天下,就没有一天不为银子而发愁。<br /><br />无他。<br /><br />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够用。<br /><br />永远不够用。<br /><br />最后总是东挪西借,缝缝补补的过日子。<br /><br />尤其是当朝廷要发动对外战争,远征北元的时候,为了筹措战争所需要的粮草,军费,老朱经常都愁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br /><br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br /><br />普通人眼里的战争,看到的只是前线战士的浴血奋战。<br /><br />但真正指挥战争,总领全局的人,才知道,后勤保障才是一场战争的关键。<br /><br />有充足的钱粮支持,才能真正做到进可攻,退可守。<br /><br />否则,许多仗就没法打。<br /><br />老朱难道不想彻底铲除北元的隐患吗?<br /><br />为何明明前线打了胜仗,却不乘胜继续追击,深入北境草原,永绝后患呢?<br /><br />原因无他。<br /><br />就是朝廷的财力,粮草,不支持继续打下去了。<br /><br />必须得停下来。<br /><br />再积攒几年钱粮,然后接着打。<br /><br />但是,朱允熥监国治政之后,大明朝的财政,前所未有的充沛。<br /><br />钱多得根本花不完。<br /><br />而且,这些钱还不是通过搜刮百姓,使得民不聊生而得到的。<br /><br />民间的经济状况仍欣欣向荣。<br /><br />国库的钱粮却堆积如山,连打仗都不需要特意准备钱粮。<br /><br />能做到这两条,就足以称得上是千古明君。<br /><br />在治理国家上面,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哪个帝王能做到。<br /><br />至于其他的,就算有些不足,有些老朱看不懂,或者不满的地方,那也是瑕不掩瑜。<br /><br />甚至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可以说,与前面的两条相比,都不值一提。<br /><br />更何况,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申城经济的观察,以及与朱孙的书信探讨,老朱对经济学的知识,已经文盲水平提升到了极高的层次。<br /><br />也越来越能理解朱允熥的诸多治国方针了。<br /><br />“咱离京这么久,他竟然能凭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坐稳江山,使朝野无人敢反,也委实有足够的能力,执掌大明江山了。”<br /><br />他出京的时候,原想着引诱那些反抗朱允熥的人跳出来,好将其一网打尽。<br /><br />为朱允熥登基继位,扫平最后的障碍。<br /><br />却没有想到,在朱允熥的诸般手段下,根本没有那样的人出现。<br /><br />究其原因,老朱自己分析了,也与朱孙在书信中探讨过。<br /><br />一是大明新军的恐怖战力,让潜在的反对者害怕,不敢。<br /><br />这支由朱允熥一手训练,培养出来的军队,表现出了极其惊人的战斗力。<br /><br />那些反对朱允熥的人很清楚,正面与新军对抗,绝无打赢的准备。<br /><br />唯一正式挑战的人,就是晋王朱棡了。<br /><br />但最终,朱棡主动放弃了与新军开战的想法。<br /><br />除此之外的其他人,都很清楚,与新军正面对抗,纯属自寻死路。<br /><br />正因为如此,税务司发起税务战争,激起满朝反对的时候,也没有谁去一试新军的锋芒。<br /><br />新军,是朱允熥最大的底气。<br /><br />其二则是黄子澄案以及随后建立的举报制。<br /><br />实际上,黄子澄案审而未定的时候,也是朱允熥权力最危险的时候。<br /><br />但等到后来案件尘埃落定,又利用其收满朝文武之心,危机就化解于无形了。<br /><br />举报制,密奏制的建立,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大臣的监管,朱允熥的权力,前所未有的强化。<br /><br />其三则是大明日报的舆论引导,将原本由读书人掌握的话语权,夺到了自己手中。<br /><br />这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br /><br />以往朝臣和皇帝之间的“较量”,总是离不开舆论的支持。<br /><br />那是读书人的主战场。<br /><br />即使是皇权,也往往要避免去硬碰。<br /><br />但自大明日报成立之后,舆论的主导权,就渐渐转到了朱允熥的手中。<br /><br />用朱孙的话说,舆论并不天然属于读书人,而是属于天下千千万万的百姓。<br /><br />只不过,从前读书人掌握话语权,他们就自然而然的“代表”了天下百姓。<br /><br />太孙殿下利用大明日报,发动百姓,让朝廷直接和百姓对话,而不是通过读书人从中去转述,从而剥夺他们的舆论引导权。<br /><br />第四则是大明银行成立后,带来的丰厚财力。<br /><br />无钱寸步难行。<br /><br />若是朝廷的财政上没钱,大臣们也会借此来“要挟”皇帝,分享“皇权”。<br /><br />对此,老朱是深有体会的。<br /><br />当初用胡惟庸,并能容忍他那么长的时间,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胡惟庸在当时能帮老朱当好大明这个家。<br /><br />简单点地说,就是胡惟庸能搞钱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能平衡国家的财政开支。<br /><br />基于这一点,老朱才忍他那么久。<br /><br />要不然,根本不会让胡惟庸的势力壮大到那等田地。<br /><br />但这也说明一个巨大的弊端。<br /><br />即皇帝不能在财政上依赖某个大臣,靠某个大臣去解决财政问题。<br /><br />否则,皇权就有不稳的危险。<br /><br />以上四点,是朱允熥能大权在握,稳于泰山的关键。<br /><br />朱孙在信中总结说,是枪杆子,笔杆子,制度建设和财政支持!<br /><br />四者加在一起,权力自然稳固。<br /><br />其他诸如探听司之类的,只能说稍稍起到一些辅佐作用。<br /><br />老朱对朱孙的分析十分认可。<br /><br />但在老朱看来,朱允熥仍然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自己的亲信人马还太少,威望仍然不够高。<br /><br />说到底,权力仍然来自人心。<br /><br />下面的人听你命令,你才能有权力。<br /><br />要不然,所有制度,所有技巧,阴谋,手段,都是白搭。<br /><br />身为开国之君,朝廷的勋贵将领都是老朱一手带出来的,大臣都是他提拔使用的。<br /><br />老朱自然没有亲信人马太少,威望不够的问题。<br /><br />不客气地说,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亲信,威望更不用说。<br /><br />但朱允熥不一样。<br /><br />除了姚广孝,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一手带出来的亲信,其他的人,都是敬他太孙殿下的身份。<br /><br />新军将士也许不一样。<br /><br />但新军将士的根基毕竟太浅了。<br /><br />朝廷内的很多事,也不能全靠武力解决。<br /><br />打天下和治天下毕竟不一样。<br /><br />朱允熥要江山太平,也不可能再去打一次天下。<br /><br />威望的话,则有点说不清。<br /><br />虽然天下都在传诵太孙殿下之名,看起来,他的威望是如日中天。<br /><br />但正如朱孙在信中所言,这种威望很浅,一旦发生什么重大变动,就很容易骤然改变。<br /><br />不像老皇帝的威望那般根深蒂固,深入人心。<br /><br />当然,对于一个王朝继任者来说,做到朱允熥这种程度,其实已经完全足够了。<br /><br />可老朱不放心啊。<br /><br />不得不说,朱孙说老朱这是焦虑症的表现,说得还是挺准确的。<br /><br />老朱就是对自己离世后,大明权力是不是还能稳固,非常不放心。<br /><br />自古以来,一个新建立的王朝,在开国皇帝死后,朝廷都会经历一次或者多次的动乱。<br /><br />挺过去了,那个王朝才能真正稳定下来。<br /><br />刘邦建立汉朝,刘邦死后,便有吕氏掌政,群臣诛吕,大汉的朝政动荡了很多年。<br /><br />二晋时期更不用说,王朝更迭频繁,动乱不止。<br /><br />隋二世而亡,唐在李渊建立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br /><br />实际上就是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对太子李建成,乃至皇帝李渊发起的夺权。<br /><br />宋朝则在赵匡胤死后,被其弟弟夺得了皇位……<br /><br />凡此种种,皆是前例。<br /><br />事实上,还有许多许多在历史上名声不显的短命王朝,大多数都是亡于二世。<br /><br />因为人心要经历三代人,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才能稳定。<br /><br />王朝亦是如此。<br /><br />一个新生的王朝,在其创始人死后,总是会无一例外的陷入一段危险期。<br /><br />老朱越是读史,越是不安。<br /><br />原想大开杀诫,却又被朱允熥劝住。<br /><br />眼看着朱允熥的权力越来越稳固,但老朱也发现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不行了,心中的不安并没有消失。<br /><br />他始终觉得,会不会还有什么潜在反对者,没有清理干净?<br /><br />那些勋贵,现在对朱允熥服服帖帖,可自己死了之后呢?<br /><br />还会是一样的态度呢?<br /><br />不放心啊!<br /><br />终究还是不放心。<br /><br />“咱要与那朱孙,好好商量一下,看有什么法子,帮着熥儿将大权彻底稳固。”<br /><br />虽然书信往来了这么久,但老朱并没有向朱孙透露过自己的皇帝身份,这些事,自然就不好商量。<br /><br />再者,如此绝密又重要的事情,也不能在书信里面说。<br /><br />只能等见面了再谈谈。<br /><br />自从离开申城,前来金陵,这一路上,又听到了许多新消息。<br /><br />朱允熥公布了《大明耕地减租条例》,各地开启减租,收地之风。<br /><br />晋王朱棡出海,让老朱又开始为自己儿子的安危担忧。<br /><br />随之而来的,关于朝廷要撤藩,皇室宗亲都要出海的传言,以及开放雇佣兵团等……<br /><br />事情一件连着一件。<br /><br />朱允熥的改革,仍在大刀阔斧的进行中。<br /><br />由于行走在路上,没有固定收寄地址,与朱孙的书信往来暂时中断,竟无人探讨这些事情,以及其带来的影响,让老朱好生难受。<br /><br />故而,老朱才想着先不回皇宫,先去《科学》期刊所在地。<br /><br />想来,朱孙见到自己,一定会大吃一惊吧。<br /><br />以他的才华,竟然被《科学》期刊埋没,一直不得重用。<br /><br />写的文章,虽然得到朝廷的采纳,但却被上司冒名顶替领功,这个“冤”,咱必须得帮他伸!<br /><br />逆孙是灯下黑,反贪污腐败搞那么大的风声,可自己一手创办的《科学》期刊,却发生这种事情。<br /><br />贪污别人给朝廷献计献策的“文章”,据为己有,也就是“贪污别人的功劳”,其性质之恶劣,较之贪污银子,有过之而无不及。<br /><br />老朱的心中,早已经给主管《科学》期刊的那群官员判了死刑。<br /><br />虽然他们办《科学》期刊,也算立了汗马功劳。<br /><br />但功归功,过归过。<br /><br />老朱可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br /><br />再说,《科学》期刊是自己孙子办的。<br /><br />论功劳,当然也是朱允熥的功劳最大。<br /><br />那些人不过是按他的话办事而已。<br /><br />杀了再换一批就是了。<br /><br />心中想着,老朱不禁又期待起了与朱孙见面的场景。<br /><br />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曾经的老兄弟都渐行渐远,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一个。<br /><br />这些年,也就与朱孙,通过书信往来,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br /><br />除了没有向朱孙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外,老朱将自己的困苦,都向朱孙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说了。<br /><br />甚至还告诉他,自己有一个很厉害很了不起,但又不听话的孙子。<br /><br />各诉他自己儿子死了,将来要让孙子继承家业。<br /><br />告诉他自己很不安,担心家里的管家和下人,在自己死后,不服孙子的管教。<br /><br />……<br /><br />诸如此类的情况,老朱都和朱孙讲述。<br /><br />毕竟,在老朱眼里,朱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br /><br />不仅仅懂经济,懂怎么治国,连自己孙子开创,老朱始终都弄不明白的“科学”,朱孙都做了很详细的解释。<br /><br />老朱觉得他得真是太有道理了。<br /><br />原来自己通过申城的码头工人,船舶,卸货数量,分析申城的各项经济,就是科学啊!<br /><br />这样一个人,老朱有问题,当然要向他请教了。<br /><br />而且,朱孙的回信,也从来没有让老朱失望。<br /><br />对老朱面临的状况,朱孙都做了十分细致且认真的分析。<br /><br />不过,书信往来,终究比不过当面的交谈。<br /><br />此番见到了朱孙,一定要与他畅谈三天三夜。<br /><br />还有那个逆孙,一直以为自己有识人之明。<br /><br />用杨士奇,姚广孝,夏原吉,用张辅,朱能,也算用得十分顺手。<br /><br />颇有伯乐相中千里马的得意<br /><br />那些人虽然也算不错,但又怎么比得上自己相中的这个朱孙呢。<br /><br />等自己将朱孙推荐给逆孙,他一定会大吃一惊吧。<br /><br />他恐怕到现在,还以为朱孙写的治国之策,是《科学》期刊集体讨论出来的呢。<br /><br />哈哈哈!<br /><br />老朱的嘴角边,翘起了一抹笑意。<br /><br />想到逆孙吃惊样子,他就很开心。<br /><br />姜还是老的辣!<br /><br />虽然你很厉害,可你爷爷我,更胜一筹!<br /><br />马车滚滚前行,不知不间,已到了应天府境内,金陵城已是遥遥在望。<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
玄幻魔法相关阅读More+

重生之再造传奇

暗魔师

善良的蜜蜂最新

修罗武神

娇妻在上:夜少,强势锁婚!

懒朵儿

修罗殿

笑饮血

门徒初六苏梅

佚名

重生之富可敌国

酷酷猫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