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快看,大明日报公布刑部、法部、都察院,以及各省有司衙门的邮编地址啦。”<br /><br />“大明日报社论,誓要扫清天下所有江湖帮派、山贼盗匪。”<br /><br />“侠以武犯禁,要大明无侠,人人皆侠。”<br /><br />“从今日起,人人皆可向各部写信举报,投拆,监督相关官府衙门。”<br /><br />“彻底铲除所有贪官污吏生存的土壤!”<br /><br />……<br /><br />大街,报童的叫卖声引来无数人的关注。<br /><br />不少人过去购买报纸,亦开始议论纷纷。<br /><br />“怎么回事啊?这次朝廷的动作很大啊!”<br /><br />“是啊,之前不是说剿匪吗?可现在又加入反贪污腐败了。”<br /><br />“那些江湖帮派,鸡鸣狗盗之辈,若是没有衙门里的老爷和胥吏们罩着,那也横不起来啊。眼下朝廷要铲除他们,可不就得反贪污腐败吗?”<br /><br />“也算正常吧,以往朝廷派钦差巡视地方,都会张贴告示,让有冤情的百姓都去告状,这应该和那那也差不多。”<br /><br />“还是不一样吧,写信可比去告状容易多啦。”<br /><br />“对啊,而且还可以写匿名信,不用担心被事后打击报复。”<br /><br />“你们说,到底会不会有人去写信检举呢?”<br /><br />“这还用问吗?肯定有啊!”<br /><br />“反正我是不会写信的,这年头,少管闲事。不过,你说的也不错,我不写,自然有别人写。”<br /><br />“不知道这波反贪污腐败,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br /><br />“这可不好说啊,之前的郭桓案,空印案,闹得不也挺大的吗?杀得那叫一个血流成河,可这天底下的贪官,还是和从前一样多。”<br /><br />“但我总觉得这次不一样呢,你看这报纸上面说什么‘全民监督’,若果真如此的话,没准真能让贪官大大减少呢?”<br /><br />“不一定,官官相护,写了信也要有用才好!”<br /><br />“肯定有用。现在可是太孙殿下当政,与以前不一样啦。”<br /><br />……<br /><br />百姓们有信的,有不信的,有半信半疑的。<br /><br />朝堂上,朱允熥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大动作”。<br /><br />一连七日,他连续召集百官举行朝会。<br /><br />要知道,自老朱离开,朱允熥开始执政后,对于朝会,他素来都是极少参加的。<br /><br />大部分都被取消了。<br /><br />在朱允熥看来,朝会接受参拜,虽然能通过仪式感,强化大臣对帝王的敬畏。<br /><br />但仪式太过繁琐,非常折磨人,偶尔举办一次就行了。<br /><br />天天进行朝会,反而会失去其原本的作用,使大臣也不再因此而产生敬畏。<br /><br />偶尔一次朝会,大臣会非常重视。<br /><br />天天朝会,便习惯了,不以为然了。<br /><br />真要议事,可以单独召见大臣商议,问询意见,发布命令。<br /><br />史书上总说某某皇帝多少年不上朝,却仍然大权独揽,有些人总觉得这不可思议,该皇帝权力手腕惊人。<br /><br />但实际上,朱允熥很清楚,这才是符合权力运行规则的。<br /><br />通过私下发布指示和命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令,更容易掌控大权。<br /><br />相反,若是什么事都拿到会上讨论决定,而事先没有先与人沟通好,那最高统治者,就会慢慢失去权威。<br /><br />因为在别人的眼中,你根本不能一言而定,不能自己做主,那为何还要敬畏你呢?<br /><br />什么时候举行会议讨论一件事,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权力。<br /><br />时间由你决定,你可以私下与人沟通,达成一致后,再召开会议。<br /><br />会议具体讨论什么事情,亦是如此。<br /><br />历史上,有不少皇帝不懂这个道理。<br /><br />被读书人忽悠傻了,天天上朝,勤政无比,凡事都在朝会上商量。<br /><br />朝会要商讨什么事情,都被大臣牵着鼻子走,而不是自己做好布置,只讨论早已准备好的事,任由大臣决定主题。<br /><br />凡是这样做的皇帝,最终都使得朝政沦为无休无止的党争,皇权不仅没有加强,反而被大大削弱。<br /><br />老朱虽然是一个很勤奋的帝王,也曾经天天上朝。<br /><br />但他可是极少在朝堂上与群臣商量什么事,都是直接决定,乾纲独断,而且杀伐极重。<br /><br />这正是老朱与那些庸才的区别。<br /><br />朱允熥因为自后世穿越而来,只要一对比分析,便能得出权力运作的道理。<br /><br />再加上他多少懂点心理学。<br /><br />对于哪些于帝王有用,哪些没用,哪些要适可而止,皆有着较深入的认知。<br /><br />也清楚自己该怎么做,拿捏朝会的尺寸。<br /><br />这次一反常态,连续七天举行早朝,其目的只是一个,向朝臣,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反贪污腐败,誓要肃清江湖帮派,盗贼匪寇的态度。<br /><br />这与黄子澄案不一样。<br /><br />黄子澄案太过于高压,会让所有大臣都害怕,唯恐不小心牵连到自己。<br /><br />久拖不决,便会朝野不宁,人心惶惶。<br /><br />但这次,则是纯粹的表明对此的重视。<br /><br />让大臣、让天下官员都掂量掂量,谁敢在这上面推诿敷衍、不用心办事,甚至贪污腐败的后果。<br /><br />与老朱喜欢在事后杀得人头滚滚不一样。<br /><br />朱允熥更喜欢将“丑话”说在前面。<br /><br />有了之前利用黄子澄案做的拉拢,大臣们都相信这次的风暴不是冲着自己来的。<br /><br />同时也清楚太孙殿下对此有多重视。<br /><br />很快,朝廷各部便被动员了起来,一道道的公文迅速发往地方各官府衙门。<br /><br />除此之外,朱允熥还一反常态,先后亲自前往刑部,法部,都察院,吏部……等朝廷诸部,召集该部所有大小官员训话,讲述铲除黑恶势力,江湖帮派,以及山贼盗匪的重要性。<br /><br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反贪污腐败。<br /><br />《大明日报》上,亦是每天一篇社论,以极其严厉的语气,阐述此事。<br /><br />同时,每天重复刊登都察院,刑部、法部等诸多部门的邮编地址,号召全民监督。<br /><br />在任何一个自上而下进行统治的体系里面,权力的运作,都有两条线。<br /><br />一条是明线,一条是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暗线。<br /><br />明线就是朝廷公告天下的圣旨,公文,法律法规,各部门下达的公函等等。<br /><br />这是摆在明面上的。<br /><br />还有另一条更重要的线,则是官员们私下的指示,汇报,联络。<br /><br />比如说,某省的按察使司,在收到朝廷寄来的公文之后,通常有两个选择。<br /><br />如果是小事,自然是按照公文里面要求的办。<br /><br />如果是大事,或者心中有其他疑问,再或者涉及自己的利益等等,那就会先压下。<br /><br />然后,写信给朝廷里当部堂,当阁臣的“恩师”,曾提拨自己的高官等人,问问他们的意见。<br /><br />如果他们说此事必须要办,那便照做。<br /><br />如果他们说可办可不办,那就要再好好权衡一二了。<br /><br />如果对方暗示他不能办,那朝廷的公文,多半丯成了废纸一张,扔在那里不管。<br /><br />官员会想方设法推诿拖延,或置之不理,当其不存在。<br /><br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br /><br />他总会有办法拖延,压下!<br /><br />还有时候,也可能不等他请示,他的“恩师”便先寄信来了,告诉他该办或者不该办。<br /><br />他当然会按“恩师”的指示行事。<br /><br />这便是权力运行的暗线!<br /><br />绝大多数官员,在上面都是“有人”的。<br /><br />不抱一条大腿,也不能得到提拨。<br /><br />事情该不该办,该怎么办,该办到哪一步,一方面是看朝廷的公文,但主要还是得听自己人的指示。<br /><br />双线权力运作,贯穿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br /><br />一明一暗两条线,才构成完整的权力系统。<br /><br />毕竟,朝堂里面永远有权力之争,有派系之分。<br /><br />不管多英明的帝王,谁也不可能让其消失。<br /><br />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看到很多朝廷公布的政令,可地方官员却偏偏不以为然,根本不去执行,但上面又从来不对这些官员问责追责的一个重要原因。<br /><br />因为在老百姓看不到的地方,该官员得到了上面的“指示”!<br /><br />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暗线上的官员指示,很多时候会模糊不清。<br /><br />这就需要下面的官员,有很高的智慧,能深刻领会上面的意思了。<br /><br />不过,这一点倒也不用担心。<br /><br />因为办事能力再差的官员,在这方面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br /><br />要不然,也根本不可能得到提拨重用。<br /><br />官员们的“技能点”都加在这上面呢。<br /><br />在外人看来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指示”,在官员们心里,可都跟明镜儿似的,一看就懂,一点便透。<br /><br />朱允熥很清楚这一点,才会在朝堂连续开七天的朝会,还接着亲自去各部门继续开会。<br /><br />将自己的意图摆得明明白白的。<br /><br />如此一来,朝廷里面的官员,才会分别寄信给自己的下面人,告诉他们,太孙殿下这回是动真格的,你就不要再推诿敷衍,更不要去触风头,犯逆鳞,那是给自己找麻烦,真出了事,我也保不了你。<br /><br />那些人收到信,才会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n\t真正将朝廷下发的公文重视起来。<br /><br />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大明庞大的官僚系统,真正全面动员起来。<br /><br />老朱的惩治贪腐,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可为何最终的成效,却差强人意呢?<br /><br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br /><br />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老朱更喜欢事后的杀戮,而不是事情的动员。<br /><br />在老朱看来,事前已经发布的命令,你再违反,那便杀无赦。<br /><br />可在被杀的官员看来,却觉得自己好冤,我也不知道你玩真的,我也不知道你这么重视啊!<br /><br />我后悔啊,但已经晚了。<br /><br />说白了,老朱是在用治军的方法治国,觉得什么事都要令行禁止。<br /><br />但朱允熥更清楚,即便是治军,对于重要的军令,也要反复重申。<br /><br />这便是所谓的“三令五申”。<br /><br />为什么不是下一次命令就不说了,而要三令五申呢?<br /><br />因为人性的堕性。<br /><br />不时时刻刻抓,不反复重申,使人不敢有丝毫的松解,仅靠事后的惩罚,意义是不大的。<br /><br />在老朱眼里,朝廷官员是不能有暗线权力的。<br /><br />所以他办事也遵循这一原则。<br /><br />大明朝堂上两股最强大的政治势力,淮西勋贵和浙党集团,都是老朱严厉打击的对象。<br /><br />但朱允熥却明白,没有暗线权力是不可能的。<br /><br />官场的用人规则决定了,上面的官员,对下面官员的仕途升迁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迫使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依附,并按能影响自己升迁的官员的命令行事。<br /><br />权力永远如此,无法消除,只能加以利用。<br /><br />税务司之前征税为什么难?<br /><br />朝堂上的反对声越大,地方官收到上面的人寄来的信,便越对税务司官员不以为然,不加以配合,征税自然也越难。<br /><br />如今,在朱允熥的全力推动下,大明王朝的官僚机构迅速运转,收到自己人寄来的信,地方官员再不敢对朝廷布置的清剿江湖帮派,盗贼匪寇的命令不加重视。<br /><br />明暗两条线的权力齐心运作,官僚系统由此迸发出惊人的能量。<br /><br />……<br /><br />与此同时。<br /><br />邮司的举报监督系统也开始发挥作用。<br /><br />与之前举报黄子澄案不一样,对于举报贪腐官员,黑恶势力,江湖门派,百姓们多少还是有点顾忌的。<br /><br />不清楚举报的后果如何,是否会招致报复。<br /><br />因而举报信也要少得多。<br /><br />但这样反而使用刑部、法部、都察院都有足够的人手和精力,对举报内容进行深入的查处。<br /><br />而不是被海量的信件所淹没。<br /><br />都察院,刑部,法部皆设置专门的举报处理中心。<br /><br />都察院受理对官员违法的举报。<br /><br />刑部专司江湖帮派,盗贼匪寇等。<br /><br />法部自然是接受案件审理相关的举报。<br /><br />在这些部门,皆设置类似于朝廷通政司这样的办公形式。<br /><br />收到举报信后,当场拆开,并进行记录,再交予下面的去处理。<br /><br />举报信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名举报,另一类是匿名举报。<br /><br />凡实名举报,必须要件件核实,不能有任何遗漏。<br /><br />匿名举报,则视情况而定。<br /><br />一是举报的情节和内容,是夸夸其谈,还是深入细致。<br /><br />反映的问题,是不是特别重大。<br /><br />二则看是否有很多封笔迹不同的匿名信,反映同一件事。<br /><br />根据这些,做出轻重缓急的区分,再派人去调查处理。<br /><br />以举报监督系统为核心,一场新的反腐风暴在大明席卷开来。<br /><br />…… <br /><br />请收藏:https://m.yunmengshuge.cc \n', '\n')